怎么理解近墨者未必黑?

作者&投稿:脂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人认为“近墨者黑”却有人认为“近墨者未必黑”你觉得呢?~

”于是乎,“近墨者黑”成了警世名言。但近年来,不断有人作翻案文章,鼓吹“近墨者,未必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人只要意志坚定,人格高尚,能“出淤泥而不染”,即使近“墨”也不会黑。比如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那样的地下工作者,长期潜伏在敌人的身边,和敌人在一起工作却没有变“黑”;还有当今社会上的公检执法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坏人打交道,但是也没有变“黑”。猛一听,觉得这种观点似乎也有道理,但细细思之,就觉得不对了。 首先,持这种观点的人对“近墨者黑”的理解有失偏颇,对所举的例证分析有误。所谓“近墨者黑”,关键不是“黑不黑”,而是一个“近”字,在现实生活中,物与物的“近”是指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小,而人与人的“近”则是思想境界上的距离小。比如我们常说的两个同学走得很“近”,并不意味他们就是肩并肩、肘挨肘的同桌,而是他们在思想意识、兴趣爱好上比较相投。所谓地下工作者与敌人摸爬滚打在一起,但没有与敌人同流合污;公检法人员常常与坏人在一起,但也没有变成坏人,就是因为他们与坏人在思想意识、兴趣爱好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无“近”可言,何来变“黑”呢?至于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关键是“出”字,若把荷花折下来泡在泥水里,恐怕很快就会淤泥满身,甚至烂在淤泥中。 其次,“近墨者未必黑”这种观点也是唯心的。人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的,是社会造成的产物。因而,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彼此之间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俗语“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近墨者未必黑”这种观点还是非常有害的。古人云:“从善如流,从恶如崩。”就是说,人近“朱”变“赤”不易,近“墨”变“黑”倒是很快。佟晨绪

“近墨者黑”自古流传,但静而思之,却未必然也。有人说:“难道,近墨者不黑吗?”自古乱世出英雄呀!我说:“环境的影响力很大,但人生的去向重在于其本身。所以‘近墨者未必黑’”。古有周敦颐爱莲,所以有“周莲陶菊”之说。王维也在他的《山居秋暝》中写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古人如此爱莲,正是因为它的高洁,它的出淤泥而不染,它的濯清涟而不妖。莲花生自淤泥之中,却有着天仙般的花朵。正是因为它本身结构的特殊以至它可不受淤泥的污染,并除掉淤泥中的恶毒,留下自己可以利用的物质,供自己生长,开出世间最脱俗的花朵。这正是“近墨者未必黑”的典范。建国以前的社会,充斥着黑暗,强权。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变的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整天都无所事事,面对外国列强的凌辱,丝毫没有反抗的愿望,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想往。而在他们之中,有一些人却与众不同,他们意识到了国家的劫难,民族的危机。鲁迅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他面对祖国的危难,改医学文。回国后,用他的“武器”写出“锋利”的文章,痛击着社会各种丑恶现象。面对各种势力的威胁,他丝毫没有退让。为何鲁迅就能看清国家的现状,与各种恶势力作斗争?答案其实就放在他的文章中。他的每篇文章都有着对祖国的热爱,而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知道他的求学,一直是为了祖国。所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只要有一个光点作为目标,他就可以抖掉这非人间的污浊,让自己笼罩在希望的光芒中。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的时代,各种不良的风潮奔流在社会之中,在潮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很重要,而迷失在潮流中的大多是青年人,走出潮流的大多是中年人,这些中年人的经验丰富,他们能在潮流之中行走自如。“近墨者未必黑”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我们应该树立高远的目标,掌握更多的知识,脱离“近墨者黑”的层次,进入

如果你理解近墨者黑这句话的意思后 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 原句是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那未必黑的话 就是 不是所有环境都能改变一个人 人也未必一定会被周围事物所改变

只能说明此近墨者够定力,做人有原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中国的俗话,意思是:有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变好,有坏的环境可以使人变坏。可真的是这样吗?显而易见未必就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近墨者未必黑,一些人出自于坏环境,但他们并不一定就会坏。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同志,出身于一封建地主家庭,几个哥哥不务...

为什么说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
肯定有人会说,此类关系的也有长久维持的情况,但那大多是物质上的需求导致,不存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何谈近?还有种情况就可笑了,某人为证明近墨者未必黑,故意与另一有明显差异的人接触,到一定时间,谁也没影响到谁,于是某人就高呼,近墨者未必黑。这就好比带上橡皮手套洗碗,当然不会伤手,甚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
而在今天,更有许多忠诚于人民事业的人,不怕“近墨”,主动去接触那些失足的和犯错误的人,耐心教育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那些墨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成为共和国的好公民。“黑”变“赤”了,“近墨者”的品质更显其高尚,心地更显其赤诚。由此可见,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也是...

“近墨者未必黑”吗?
猛一听,觉得这种观点似乎也有道理,但细细思之,就觉得不对了。 首先,持这种观点的人对“近墨者黑”的理解有失偏颇,对所举的例证分析有误。所谓“近墨者黑”,关键不是“黑不黑”,而是一个“近”字,在现实生活中,物与物的“近”是指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小,而人与人的“近”则是思想...

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
社会上因为接触了不良风气而走上了不归路的人和被感化金盆洗手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与坏人的呆在了一起,成为了坏人,与好人呆在了一起成为了好人。可是,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呆在了一起,那么是好人变成坏人,还是坏人变成坏人呢?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你怎样看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事在人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但从哲学的角度讲,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大小,甚至有没有影响,关键要靠自己把握。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是我们要追求的...

近墨者未必黑
一滴墨水滴入清水中,水会变浑,这是近墨者黑。但当墨溅于白瓷上,用布轻轻擦拭,白瓷依旧,墨已无痕,这也是近墨者,但它不黑,即使将它投入墨水中浸泡,拿出,墨水会慢慢退掉,瓷依然是白瓷。物有近墨不黑者,人亦如此。古往今来,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沉浮,依旧不忘初心,坚持品节的人数不...

谈谈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般都是表示跟好的人接近,自然就会学好,跟坏的人接近,就会学坏。但个人觉得,虽然周围的人或者环境对自身的改变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最终造成这种改变的还是自我的选择。如果一个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人与一个勤奋的人在一起,也许会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是如果他不去...

你如何看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辩论赛立论陈词 鱼山小杨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中国古代奉为经典的一句家喻户晓的话,此语出自晋朝傅玄,意思是:靠近朱砂的,就会变红,靠近墨汁的,就会变黑,比喻近好人,则变好,近坏人,则变坏。然而我方浅薄之辈对于这句话及其寓意却有颇多疑点,...

如何理解"近墨者黑"
鲁迅先生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并没有像其他有钱人那样欺压人民。他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饱尝了世态炎凉,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可谓“近墨”了,但他不但不黑,还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成为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因此,近墨者未必黑!拿学校的...

望谟县19421103539: 为什么近墨者未必黑
蔡洪露畅: 近墨者黑这是说一些人的毅力不够坚定或者是因为她本生就有一些不好的思想在着蠢蠢欲动,在于一些所谓的不良少年在一起,自然会变坏的.但是人的毅力强的话,这些不良少年也接近不了他,就算在一起成为朋友的话,不良少年也许会被你所感化的.

望谟县19421103539: 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 -
蔡洪露畅:[答案]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中国古代奉为经典的一句家喻户晓的话,此语出自晋朝傅玄,意思是:靠近朱砂的,就会变红,靠近墨汁的,就会变黑,比喻近好人,则变好,近坏人,则变坏.然而我方浅薄之辈对于这句话及其寓意却有颇多疑点,认...

望谟县19421103539: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赞同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
蔡洪露畅:[答案] 近墨者未必黑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这话也未必,从历史进行的角度来看,今天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近墨者未必黑”. “近墨者黑”,是说和一些坏的、消极腐朽的人或事物长期在一起,耳濡目染,难免会受到侵蚀和破坏.这话当然有...

望谟县19421103539: 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有人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主要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 -
蔡洪露畅:[选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望谟县1942110353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详细成语故事尽量详细一点、 演讲用 至少三分钟 注明出处 -
蔡洪露畅:[答案]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1、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家长也常常以此古训来教育我们,但我却对此提出了质疑. 近朱...

望谟县19421103539: 谈谈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 -
蔡洪露畅: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1、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家长也常常以此古训来教育我们,但我却对此提出了...

望谟县1942110353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
蔡洪露畅:[答案] 这时你应该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只要你洁身自好,不受世俗的干扰,即使你周围有“墨”你也不会变 “黑”.

望谟县19421103539: “近墨者未必黑”吗? -
蔡洪露畅: ”于是乎,“近墨者黑”成了警世名言.但近年来,不断有人作翻案文章,鼓吹“近墨者,未必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人只要意志坚定,人格高尚,能“出淤泥而不染”,即使近“墨”也不会黑.比如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那...

望谟县19421103539: 近墨者未必黑立论陈词 -
蔡洪露畅: 俗话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定是这样的吗?我认为,凡事都不可先下定论,也不可依循古话俗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关键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了,心态不平,近朱者也黑.态度决定高度.良好的心态决定着一个人的黑与赤...

望谟县19421103539: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人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你比较认同哪个观点?运用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简要说明.(6分) ... -
蔡洪露畅:[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 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 强调有时外因对事物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强调内因决定作用,同时并未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