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一句是什么?

作者&投稿:丛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前一句是什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老子》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说明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上下句分别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释:
释 义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 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典故
根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中华远古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褒义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前一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的魅力首先源于它的博大,短短的五千来字,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道德经》又极具实用价值和包容性。无论是治国、治家、治学还是修身、处世、待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且中国道教以此经为重要典据,对中国文化具有相当的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前一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原文: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春秋时期-老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扩展资料:

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2、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3、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使他远近闻名。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4、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度百科-道德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说明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一句是什么
起于累土。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该则表现了细微积累,认真踏实的重要性,激励人们踏实付出,积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原文及译文
1、出处: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出自《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

千里之行的下一句
1、原文 中华远古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译文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千里之行”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始于足下。意思: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原文:《道经·第十九章 》作者·李耳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拼音: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简拼: qlzxs 近义词: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反义词: 好高骛远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 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

千什么之行始于足什么?
老子从来不信什么豪言壮语,恰恰相反,老子的谨慎是出了名的,因为他知道,没有什么空中楼阁,有的只是脚踏实地。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所以功名卓著,都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结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现实意义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当下,正如老子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词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词音: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使用举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什么意思?具体点~!
是指一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行指道路,行程.于:介词,从.足:指脚.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编成语词典》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全诗
修养外部与内心,静静地保养和顺与纯真;修养内部也不要遗漏外部,自己的行动一定要遵循礼义和仁爱的准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峻的山峰也是由微尘积累起来的;我们的道德品质也是这样,要实行它,贵在自己每天都自我更新。我不敢要求别人怎么样,姑且自己时刻牢记吧!我要一辈子自我勉励,死后再传给子孙...

嵩县1845775944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前两句是什么? -
狂包欣瑞: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嵩县18457759441: 《老子》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前一句是什么? -
狂包欣瑞:[答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老子》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说明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嵩县1845775944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一句是什么? -
狂包欣瑞:[答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x0d—— 《老子》\x0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x0d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

嵩县18457759441: 白居易的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下句是什么 -
狂包欣瑞:[答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直接翻译就是“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前一句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后一句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现大问题”

嵩县1845775944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一句是什么? -
狂包欣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说明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嵩县18457759441: 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前面两句是什么? -
狂包欣瑞:[答案] 词 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发 音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释 义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 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嵩县1845775944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
狂包欣瑞:[答案] 没有下一句,只有上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嵩县18457759441: 千里之行的上一句是什么上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狂包欣瑞:[答案] 见《老子》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说明万事起于忽...

嵩县18457759441: 始于足下前一句 -
狂包欣瑞:[答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嵩县18457759441: 始于足下的前一句是什么? -
狂包欣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