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大讨论

作者&投稿:宗圣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看待人文精神讨论的历史意义?~

首先是背景: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世俗化、责任感萎缩;二是l990年代以来知识界、学术界格外沉闷,人文科学研究不景气;三是文学失血走向平庸,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意识丧失。而这些问题引起了一些知识者的忧虑,发起和参与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问题大讨论的学者、作家,所理解和主张的人文精神,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以人为本,对人的关注、关怀、对社会承担责任等这些观念是相同的。
同时,这场人文精神大讨论有着许多的令人深思的内容:例如,关于人文精神与知识分子问题,表明了知识分子「自审」、「自省」的意识和「自救」的愿望,也说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悲剧的某些原因,对重建知识分子的人格是有积极意义的。关于人文精神与文学的世俗化问题,人文精神固然强调理想、超验价值、终极关怀,但并不无视一些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东西,也不无视人对感性幸福的追求。关于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并非绝对与人文精神相对立,市场经济讲自由竞争,正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对人的创造力的尊重;市场经济讲平等交换,有利于消解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民主的发展,等等。这些其实也是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反省与深思。
而它也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1如今的人文学者在当今世俗化社会越来越感到自身价值的失落,他们迫切需要对传统的人文学术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自省,希望能够在如今的世俗化社会中建立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观念,这有利于人文历史的发展;2这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层次,社会中的许多人因此进行了深度的反省和深思,这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3其实,历史上许多的人文精神方面的讨论都给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比如五四时期文言白话的讨论,中西文化异同的讨论,二十年代的人生观问题的讨论,科学玄学的讨论,等等,这些都是人呢文学者对当代学术在不断下滑的过程中的一次城市的自责和坦白,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4这场讨论激发了中国人对于传统的自身价值取向观的觉醒,也让中国人深刻反省了西方价值观中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拜物主义的正确与否,有利于新的中国现代化的人文精神的建立。

  我国新闻传播缺失人文关怀

  摘要: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

  现实表明我国当代传媒对受众的确有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但客观地讲,传媒对受众现有的人文关怀与受众所需的人文关怀相比是相当微薄的,尽管它已经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大众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当代传播中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可以说既不充分又不深刻。主要原因在于传媒自我定位存在一个悖论,在理论上自知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但在实践上却徘徊于颐指气使的钦差大臣和亦步亦趋、满脸堆笑的服务生之间,实际上这个悖论产生的根源是传媒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由此造成新闻理念的偏颇和肤浅。然而只有当传媒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即科学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为复归和基点时,才会正确地自我定位,才会具有最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才能最成功地完成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我国传媒在注入人文关怀、“突现人”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在市场利益的趋势下,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这种“不得不为了金钱而进行的精神活动,会使人感受到对完整的人的本质的否定。”这种传播是将受众仅仅看作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对大众缺乏情感的疏导和理性的提升,显然这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是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原则的。从这个角度讲,当代传播对作为受众的“人”缺乏深刻的哲学把握。马克思曾就人的概念论述过:“‘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那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它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即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简言之,人的本质规定性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有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更重要的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社会活生生的人,必然会有理性和情感的矛盾,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矛盾,个人与其他社会人及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他们是种种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当代传媒要全面的看待人,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尊重,真实客观地把外部世界呈现给受众,倡导回归人类真善美,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会观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互助。

  当前媒体在对人的关怀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关爱人,但往往在这种所谓善意的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心理,对受众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而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样一些道德价值的存在正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之必要。

  有一种叫作“新闻本位”的新闻观。执行这种观念的人,把事实、传播者、接受者、传播通道、新闻信息等看成新闻传播中的各个环节,而以新闻信息为本体。于是,新闻传播者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只是以事件是否具有所谓的“新闻价值”,即是否具有非常性和猎奇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否引起轰动效应作为标准,甚至一味地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最终导致媒体品味的下降,也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诚然,新闻追求新奇,渴望引起轰动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在这种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往往被忽略了,人们的眼睛只盯着事态的发展而无视扮演主体角色的人的感受。阅读(收看、收听)新闻的人们也只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信奉一条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夸张的说法无外乎是想强调新闻事件的新奇性。据说真有国外媒体曾报道过人咬狗的事件,且不说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单从事件本身来看,这则报道对当事人来说有何意义呢,难道从中他(她)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吗?相反,也许当事人从此会被别人当成疯子来对待!另外,这对广大的受众来说又有何意义呢?!难道他们因为获得了奇闻怪谈而感到真正的欢乐?或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或真谛?多半的可能性是长此以往受众的欣赏趣味会下降许多。

  我国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 人文关怀的泛化和简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文化界、思想界开展人文精神大讨论以来,“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些术语纷纷涌现,从社会精英阶层“下凡”到人间,几乎妇孺皆知。新世纪伊始,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后,“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泛滥开来,形成了“言必称关怀”的奇怪局面。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地泛化了。例如,对有些属于权力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也大加颂扬,便是人文关怀泛化的一种表现。据《北京晨报》2005年1月6日报道,日前,河南省许昌市国税局原局长姜国仕被法院以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姜国仕当庭对检察院表示感谢,因为在查案中,许昌市检察院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司法诚信。那么检察院是怎么做到“人文关怀”的呢?报道说,“在查案中,考虑到姜国仕年纪较大,有关节炎和高血压,检察院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较好的号房;天气凉了,检察官及时给姜国仕送去被褥、衣服。在搜查姜国仕家时,检察官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一位叫“气横西北谁人剑”的网民疑惑不解,在论坛上问道:“难道这不是检察院应该做的吗?如果不讲‘人文关怀’,在工作中就应当让一个上年纪的嫌疑人(不管他是贪污还是伤人)住‘较坏的’号房?就应该让他在天凉时无衣无被吗?就不去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如果把这样的工作也叫做‘人文关怀’的话,那么公安局不打骂嫌疑人、监狱不虐待犯人、乡干部征税不抓人,不也可以叫作‘人文关怀’吗?自从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后,‘人文关怀’就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词。以前,每听到这个词,总让人感到一些温暖,可是现在随着它的被滥用,我们只感到乏味。”(新华网2005年1月6日)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没有关怀的生存环境了,现在有人“大发慈悲”施舍了一点“关怀”,我们反而受宠若惊,感叹社会确实进步了。若仅仅是普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倒也情有可缘,而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媒体却也在歌颂这些“宝贵的人文关怀精神”,难免让人觉得悲哀。

  (二) 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

  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这样一来,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弱势群体便被媒体遗忘了。这种情况首先表现在媒体留给社会弱势版面和频道太少,报道力度偏小。比如,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就很少,我们只能看到零星的、琐碎的报道,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对下岗职工和新失业群体也是如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应该说是大部分)记者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的关怀,处处突出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弱势群体的困难只是突出这一形象的辅助物。这种摆拍的矫揉造作的镜头、照片我们看见的还少吗?这是真正的关怀吗?我们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我们媒体还没有真正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放在重要的地位,这很显然是违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神圣职责的。

  另外,近年来媒体对社会黑暗面的报道很青睐,纷纷采取暗访、卧底的方式对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大加揭露,执法队伍到哪儿我们的新闻记者就跟到哪儿。关于黑心棉、黑香肠、地下性工作者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对乞丐、流浪人员有损城市形象也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而没有深入探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难道仅仅是因为弱势群体贪财、无耻、没教养吗?最后,新闻报道的内容本身往往也漠视弱势群体。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节目报道这则新闻的时候不是从为这位老人想方设法治病的角度展开,而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报道新闻,新闻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竟然是一首摇滚歌曲,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似乎是记者编导们觉得那种样子很滑稽好笑。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再请看另外一家地方电视台的一则名为《市区开展清除整治算命、测字人员行动》的新闻:警车开到一栋大楼前停下,执法人员下车,走到楼前的一个算命摊,拉起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头吓得瘫坐在地上,苦苦哀求,而执法人员“义无反顾”地架起老头拖向十几米外的警车。其他执法者当场没收算命、测字工具,并焚毁。而这个身体瘦弱的老头嘴里一直在哀求:“我改,我改,放过我。”从这则电视新闻来看,很明显,电视台是站在执法人员一边的,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这当然有道理。但是,我们的记者有没有想过,老者那么大的年龄为什么不在家安享天伦之乐,却做出这等有伤风化的事情;老者的工具被焚烧后,他该如何生活下去;除这个老者外,其他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的情况又怎样;为什么现在文明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愚昧迷信活动。问题太多了,可有几家媒体认真思考过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没有就此深入采访调查下去,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人太普通了,没有新闻“价值”。而这样的想法本身不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往往过多地强调个人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而无视个体生存发展的合法权利。

  (三) 对隐私报道不慎重

  通常情况下,隐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1我国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涉及公众人物和未成年的隐私。前者,比如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破口大骂某娱乐媒体,原因是这家媒体公开刊登他家详细地址,以致他家屡遭陌生人上门骚扰,干扰了其正常生活。冯氏声称要诉诸法律手段加以解决。这是媒体侵犯“名人”隐私的典型事例。更严重的,有些媒体对去世的公众人物也不放过,对他们的死以及生前的情况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不顾死者家属的痛苦,对其生前的私密信息恶意挖掘、大肆炒作。对歌星高枫之死的报道就是典型一例。这不仅是对死者及其亲人的不尊重,从根本上说也反映了社会对人的不尊重。

  另外,媒体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也做得不够。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例如,2003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打工误入淫窟而身染五种性病的事件。报道中虽然使用化名,对图片也做了相应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了一些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地点、时间等,同样能让某些“有心人”比较容易地推断出当事人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我们的媒体一定更要慎之又慎,不能对他们造成再次伤害。2其实尊重公民的隐私权是新闻媒体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当,那就更不要奢谈什么人文关怀了。

  (四) 灾难报道缺乏人性化关怀

  当前我国媒体对突发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隐情不报,认为灾难性事件容易给受众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报道会造成社会恐慌,等事件过去以后再报或者干脆不报。二是报道不及时、不充分,对一些重大事件迟报、缓报、简报,难以满足受众对事态发展的关切。媒体往往把灾情简单地表现为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经济损失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数字,这说明缺乏对生命的真正敬畏。三是过于注重从政府立场说话,灾难发生后不是把镜头对准正在忍受苦难的群众,而是大力渲染党和政府怎样关心受灾群众,社会各方怎样慷慨解囊,高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把灾难的起因、发展、损失、灾情严重程度、灾民的情况却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四是采访报道方式不当,不顾受灾群众的感受,缺少对人的精神和感情的关怀。例如,“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情景被拍摄下来,被很多媒体所采用。照片显示,当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虽然记录的是实情,但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遇难者亲人看到欢呼的场面后会怎么想。还有的记者采访遇难人家属的时候,伸过话筒就问:谈谈您失去亲人的心情好吗?

  灾难新闻报道出现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现实利益的驱策,也有传统传播理念对人文关怀的漠视,还有缺乏理性约束,有的是技术上的失误,但归根到底还是传播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比如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和人文精神无关,但是知情权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人的基本权力之一,因为信息是最重要资源,如果受众不能及时充分地获知应该获知的、与自身、他人、社会有关的重要信息,实在是媒体的重大失职。不夸张地说,满足受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首要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做不到这一点,其他再多的关怀都是多余。

  (五) 对女性的不尊重

  关于女性的新闻报道问题更多也更突出。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女性的报道数量很少,说明对女性的关怀不够重视。《人民日报》2000年3月要闻版涉及女性的报道仅占4.5%,而涉及女性问题的就更少。其次,对女性的形象定位有歧视。据2002年12月28日金羊网报道:华坤女性调查中心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被调查女性认为“对女性的宣传报道娱乐性、生活性居多,而事业性少”,“女性处于弱者地位的题材多,强者形象少”,“有关妇女的新闻报道很难摆在国内重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且“女性作为配角的题材多,作为主角的题材少”。第三,宣扬落后的贞操观。贞操观是男权社会所产生的帮助男性从肉体到灵魂上占有女性的精神枷锁。如今,这种落后的封建的贞操观仍然有市场。1997年,四川姑娘唐胜利因为不愿做三陪小姐而跳楼受伤致残。媒体抓住这个事件争相报道。但是有些文章不是强调她维护人权与尊严的可贵精神,而是她“宁死不做三陪女的刚烈行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说什么她“用献血维护自己的清白”。这些错误的思想导向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时间,各地不断出现类似“唐胜利”的事件,很多妙龄少女落下残疾。媒体的责任太大了。第四,存在污辱女性的报道。其中最典型的言论莫过于什么“女祸论”。这原本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把朝廷腐败、民风败坏的责任推卸到女性头上的反动历史观。然而这种愚昧可笑的观念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着实可悲。比如,很多媒体把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归结到官员家属身上,报道为党组织一把手的妻子办学习班以培养“廉内助”的新闻。《大河报》还用了一个言词粗俗的标题:好女人是所学校,好干部老婆熏陶。甚至有的女性刊物都说:“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廉政形象好不好,与其配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如果枕头风常吹,领导干部势必先替个人或小家庭打算,假公济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多么荒唐的言论!3新闻媒体一般主要以事件本身是否具有传统的新闻价值来选择所要报道的新闻,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人反而被放到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地位。很显然,这违背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也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总之,新闻不能只见事不见人。

  注释:

  1张宝新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97

  2张菊样 :《传媒应重视人文关怀——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的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马守敏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新闻记者》2000年 第6期

人文精神这个词很抽象,但是也很具体。人文精神就是个体化的关爱,是一
种爱,一种尊重,一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尊重,一种"己之所欲亦人之所
欲"的关爱,一种如《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
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的处置方式。

一 故事

2001年3月《读者》第45页上,银彤的《女人最想要的是什麼》是对人文精
神和人文关爱的最好诠释。《女人最想要的是什麼》全文如下:

年轻的雅瑟王在一次与邻国的战争中战败被俘。王妃看他英俊潇洒,不忍杀
害他,所以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他在一年内找到一个让她满意的答案,就可以
暂时把他释放。如果一年后没有得到她满意的答案,亚瑟王要自愿回来领死。如
果不答应这个条件,就要终身囚禁。

她的问题是"女人最想要什麼"?

这个问题恐怕连最有知识的人也很难回答,何况年轻而涉世未深的雅瑟王。
信誉是男人的第二生命,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的条件,说什麼也要找到答案。

他回到自己的国家,作了几次调查,一而再的请教智者、母亲、妹妹等,但
是他还是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其中有一个谋士告诉他,可以去请教一个神秘的女
人,她一定有答案,但是她喜怒无常。

一直到最后一天,雅瑟王无奈只好跟著随从找到那神秘的女人。那女人似乎
知道他要来,很快就开出了价钱:"我保证给你一个可以过关的答案,但条件是
要葛温娶我为妻!"葛温是武士中最英俊潇洒的一个骑士,也是雅瑟王的最好朋
友。

雅瑟王打量著眼前丑陋的神秘女人,他心理想著决不能卖友求生,所以当下
就拒绝,准备明天动身去领死。可是随从把当天的状况告诉了葛温,葛温有感于
雅瑟王对朋友的义气,决定牺牲自己,葛温就偷偷去见那神秘女人并答应娶她。

神秘女人也言而有信,把答案告诉了雅瑟王:"女人最想要的是能够主宰自
己的一生。"

雅瑟王带著这个答案去见王妃,王妃欣然接受,释放了雅瑟王。回国后,葛
温和神秘女人正式举行盛大的婚礼,雅瑟王看到朋友为自己做了这麼大的牺牲,
简直痛不欲生。

葛温却保持著骑士的风范,把自己的新娘介绍给大家。到了洞房花烛夜,葛
温还是依照习俗温柔地把新娘抱进新房,神秘女人羞涩地把脸转过去,等到葛温
把她放到床上,他赫然发现她突然变成一个容光焕发、美丽温柔的少女。葛温忙
问怎麼一回事?"为了回报你的善良和君子风度,我原意在这良辰美景恢复我的
本来面目。但是我只能半天以美女姿态出现,另外半天还是要回到令人厌恶的丑
陋面目,不过亲爱的夫君,你可以选择我到底白天和晚上以什麼面貌出现。我一
定照你的指示去做。"

葛温想了想,以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亲爱的太太,我觉得选择的结果对你
的影响比我的影响大的多,你才有资格决定这件事情。""亲爱的先生,全世界只
有你最了解女人最想要的就是主宰自己的一生,所以我要一天24小时都恢复我原
来面貌来报答你。"

其实女人最想要的应该是:找到一个凡是懂得尊重她的男人。

二 分析

我感动于雅瑟王的对自由的爱,感动于雅瑟王为朋友著想的真诚,感动于葛
温为了朋友的自由而作出的自我牺牲精神,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化为一个字:爱
,真诚的爱,无私的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中国格言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呀
!雅瑟王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和自由也不原意牺牲朋友的幸福,不以己乐为乐,
不以自己的幸福安危作为自己行动的选择标准这就是人文精神。人在社会化生活
中常常面对的艰难选择之一--个体化的关爱。个体化的关爱是设身处地得为某一
个生命的权利进行的真诚理解和为这权利作出的有利於该权利的选择。

我感动于葛温的献身精神,感动于为朋友的牺牲精神,感动于他对朋友的爱
的热烈和执著。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没有对生命的热爱他就不会作出如此的
选择,牺牲自我的幸福成全朋友的生命价值。

我感动於那个答案:"女人最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一生"。何止是女人如此!
?世界上的那个人不是都有如此的强烈要求欲望。主宰自己的一生多麼简单的命
题,又是多麼难以实现的梦呀!主宰自己的生命就是由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自己的行为方式,但是这种选择又何其难!?这种选择有常常会发生冲突,雅
瑟王如此,葛温如此。最令人感动的是:主宰自己的一生不是以牺牲他人的权利
赢得的!为了不牺牲他人对自己生命的主宰权,宁可放弃和牺牲自己的主宰权,
这才是人性的光辉所在,这才是社会的赞歌,社会得以发展的永恒的源泉所在。

我更感动于人文关爱的结果:使人脱去了其丑恶的外衣,把美丽长留人间。
是爱,真诚的爱使神秘女人不再神秘,使生命中的久被压抑的真善美完全显露出
来!?爱,充满人文精神的爱,使假丑恶羞涩地逃离了人的周围。

《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和之以是非
,而休乎天均,是之谓两行。"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和成见,只是或
多或少的程度不同而已。这种偏见成见造成了各种的是非冲突,而如何解决和化
解这种是非冲突的最好方法就是客观和公正。而人文精神的实质之一就是公平公
正,并因为和基於公平公正选择行动的方式;那种社会化生存中的个体化关爱,
一种设身处地的为他著想的关爱。雅瑟王对葛温实践了具有人文精神的关爱,葛
温对雅瑟王和神秘女人都实践了具有人文精神的关爱,神秘女人在这种人文关爱
的感召之下焕发出最神秘的光彩,还世界以其固有的美丽。谁不爱生命,爱自由
,但充满人文精神的爱,却不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的爱?!

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爱让世界充满了爱,充满了温馨,充满了温情,充满了献
身精神,而这所有的一切努力都凝聚为一种力量:让世界更美好的冲动;而世界
也回报给人类一个美丽,善良的世界。

普遍的文精神和人文关爱带给世界的是:相互的信任,一诺千金的相互信任
。正是信任把人连接在一起,使人相互关爱著渡过生活的坎坎坷坷,承载起生活
各种磨难。相互信任是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爱的基础,当然也是其结果。王妃对雅
瑟王的信任为雅瑟王留下了行动和选择的空间;雅瑟王对生命的热爱感动了葛温
,葛温对雅瑟王的信任和热爱使他作出了爱的选择,神秘女人对葛温的信任成就
了雅瑟王的自由,而葛温对神秘女人的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给了世界一个永恒的美
丽。

三 人文精神的爱

人文精神的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人心既我心。但是由於生活的风
风雨雨使人天性中的美好的爱被生活的种种欲望所淹没,因此生活中,需要的是
不断揭示出这种爱,去点燃这种爱。人必需要社会化生活,而在人的这种社会化
生活过程中的标准化、秩序化和规则化也是造成人性中固有的人文精神被泯灭的
重要原因之一。

乘坐公共汽车时我们提倡的为老年人让座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爱;公共设施中
的残疾人通道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爱;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之一的孝的精神就
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爱;而商业社会中,商品制造的个性化开发也是一种向人文精
神靠拢的结果。

爱固然是自私的,但社会中充满人文精神的爱却是对人性爱的自私性的一种
超越。


简述“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观点。
有的人认为,人文精神泛指精神文化或精神文明,应用这种精神文明来抵制物欲横流的倾向;有的人给人文精神赋予“人道主义”的内涵,主张尊重人、关心人;有的人将市场经济中产生出来的东西肯定为“新的人文精神”,强调理想、信念、精神要与现实生活相协调,以免出现宗教式的狂热偏执。这场讨论不仅使人们对...

如何看待人文精神讨论的历史意义?
而它也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1如今的人文学者在当今世俗化社会越来越感到自身价值的失落,他们迫切需要对传统的人文学术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自省,希望能够在如今的世俗化社会中建立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观念,这有利于人文历史的发展;2这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层次,社会中的许多人因此进行了深...

人文精神大讨论
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爱让世界充满了爱,充满了温馨,充满了温情,充满了献 身精神,而这所有的一切努力都凝聚为一种力量:让世界更美好的冲动;而世界 也回报给人类一个美丽,善良的世界。普遍的文精神和人文关爱带给世界的是:相互的信任,一诺千金的相互信任 。正是信任把人连接在一起,使人相互关爱著渡...

列举比较典型的优秀诸暨人文精神
那时候的坚信,凸显了山下湖人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也给山下湖珍珠产业发展迈出了对外的第一步。 山下湖人的创业之路,同样也是诸暨人的创业之路,诸暨人身上的创业精神是源远流长的精神,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与发扬。 人文精神应与新农村建设结合 枫桥镇枫源村主任 骆根土 人文精神大讨论,对于我们农村的人民来说,最直接的期盼...

大讨论活动总结
大讨论活动总结 篇1 最近,根据省委和省公安厅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部署,我认真学习了省委白恩、培书记、秦光荣省长,省公安厅孟厅长、朱副厅长关于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部署和有关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很受触动和启发。下面,我结合警官学院和自身工作实际,围绕解放思想这一主题,谈一点体会和认识。我个人认为,警官学院...

浙江诸暨的发展怎么样?
2007年,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广泛开展诸暨人文精神大讨论,成功举办第二届西施文化节,组织赴香港文化交流活动,诸暨文化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绍兴市文化示范镇乡2个,荣获“浙江省书画艺术之乡”称号,“中国艺术之乡”通过考核验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

简要说明韩少功在中国文坛的意义
90年代以后的中国,发展大大提速,社会急剧转型,现代化图景隐然已现。但急速的市场化、世俗化、功利化给文学界、学术界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是沉沦,二是分化。转型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面积的精神崩溃和人格堕落,知识界也不例外,这引发了90年代中期全国性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利益的分化和价值观的分殊让思想界的共识破裂,...

大讨论活动总结
现将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我矿接到集团公司关于开展“敬畏生命”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后,矿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文件精神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并确定大讨论活动分为筹备处、科队组两个层面开展。 2、5月24日,由矿主要领导、各科室主管领导、外委施工单位负责人和部分职工代表参加,进行了砂墩子矿“敬畏...

安全教育活动总结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对当前的安全热点问题:如交通规则等的大讨论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安全教育,通过黑板报、班会、讨论会等形式加大力度进行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都来宣传、学习安全有关方面的知识。各班各出一期以宣传“安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墙报,学校并组织检查评比。 十一、加大值班力度。 坚持24...

湖湘文化的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湖南长沙,是一座深受 湖湘文化 熏陶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湖湘才俊人文荟萃之地。1994年,长沙开展了关于“长沙精神”的大讨论,最终探讨得出的结果,亦成为湖湘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那么就让我们来体会,湖湘文化的精神是什么。1994年,时任中央湖南省委常务成员、长沙市书记的秦**,倡导在长沙开展一场城市...

英德市17164382816: 人文精神大讨论 -
史雁欣畅: 人文精神这个词很抽象,但是也很具体.人文精神就是个体化的关爱,是一 种爱,一种尊重,一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尊重,一种"己之所欲亦人之所 欲"的关爱,一种如《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 徨乎...

英德市17164382816: 当代人具备的人文精神 -
史雁欣畅: 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

英德市17164382816: 什么是人文精神? -
史雁欣畅: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英德市17164382816: 传承人文精神在当代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性 -
史雁欣畅: 必要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重要性:人文精神是一切的归宿点和出发点,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和目标的,而这些动机和目标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生活更加美好,使得我们的社会关系,自然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我们更加悦纳自己.

英德市17164382816: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大学生有什么实际意义 -
史雁欣畅: 1、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2、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

英德市17164382816: 人文精神怎样实践 -
史雁欣畅: 人文精神的定义,在百度上面表述为: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

英德市17164382816: 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三者之间的联系 -
史雁欣畅: 人文主义是指的最广泛的在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时首先考虑人的因素,人文精神是指的指的人的行为指导思想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则是前二者的具体体现

英德市17164382816: 以“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展开,题目自拟编.2000字. -
史雁欣畅: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

英德市17164382816: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尊重,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人文... -
史雁欣畅:[选项]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 B.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 C.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 “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英德市17164382816: 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
史雁欣畅: 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以人为本;二,张扬人的理性;三,主张灵肉和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