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翻译成现代文

作者&投稿:睢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培根随笔论读书 翻译~

译文:
读书足够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足够可以让你说话、写文章用到成语或优美的句子,显得你说话、写文章有文化,读书足够可以增长你的才干。读书让人精神愉快,在可以在一个人独处独住的时候表现出来,一个人容易孤独,读点书,让你快乐。
读书增长文采,最可以在和别人谈论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读书增长才干,最可以在判断、处理社会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精通世事(会办事)的人虽然能够处理好细事或者判断事情的某一部分对不对,然而(但是)要从全局计划,就一定要喜爱学习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做到。
(会办事的人会做好小事,爱读书思考的人才能做好大事。)读书太慢的人驰惰,文章中用的修饰行的文辞太多了显得不真实,全靠书本上说的来做事是书呆子。读书可以补天赋的不足,经验可以补充读书的不足。
大概生来就有的才干就像自然生长的花草,长的很乱,读书了才能知道怎样去修剪它的形状,而书上说的,如果不用经验来检验,就不适当。狡猾的人看不起读书,不知道知识的人羡慕读书,只有明智的人利用读书。
但是书并不告诉你她的用处是什么,利用读书的智慧不在书里,而在书外,全靠自己观察思考读书的时候得到。读书不可以存心质疑作者,不可以全信书上说的话,也不可以只抓住文章的几句话来理解,而应该仔细思考。
书有可以稍微读一点的,又可以粗略读大概内容的,少数的书要细细品味,学习写法,化成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有的书只要读一部分,有的书只要读大体意思,少数的要全读,读的时候要专心、不烦、坚持。
书也可以找人代替你读,拿他写的摘要(概括主要内容的话),但是只能是题材不好或价值不高的书可以这样做。不然的话,书提炼出概要就像水经过了蒸馏,没有滋味了。 读书让人变得充实,讨论让人变得机智,作文让人变得准确。
所以不常常写作文的人一定要记忆力特别强,不常常讨论的人一定要智商高,不常常读书的人一定要会欺骗的方法,才能让他们的无知显得有知识。读历史书让人明智,读诗歌让人聪明,数学让人思维周密,科学让人深刻,关于道德的学说让人沉稳庄重。
逻辑修辞的学问让人善于辩论,凡是你学的东西,都会对你的性格有影响。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
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扩展资料:《论读书》相关评论:
在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方面培根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说:“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一个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盲目读书的人,最终只能成为书的奴隶。”
读书方法上培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一些好书则要反复地读。
《培根论读书》对读书的意义、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彻的论述,今天,无论是读书治学还是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想,做到爱读书,会读书,这样才能读好书,才能学好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读书

谈读书


选自《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吗?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经不像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展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胃口。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一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正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松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不易回答。你大约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是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日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物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有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中国学生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喜欢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喜欢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该读何书的问题。你如果要知道,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地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有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单方,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9062.htm

读书可怡心,可添彩,可长才。
其怡心也,犹见于幽居休憩之际;其添彩也,犹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犹见于审时度势处事之时。
练达者虽能逐一处理或判断具体事务,然纵览全局、统筹谋划,则非饱学之士不可。
读书耗时过多可谓慵懒,言辞添彩太盛则为做作,判事全赖陈规实乃迂腐学究。
读书弥补先天,经验又弥补读书之不足,一如自然花草需要修枝剪叶,人之天赋亦需读书予以培植;而书中所云,若不以经验范之,则泛而不可用。
狡黠之徒鄙读书,懵懂之人羡读书,唯睿智之士读书以为用,然书并未示人何以致用,致用之道非存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忌为反驳作者,忌盲从书中之言,忌寻章摘句以作谈资,而应推敲权衡。
书有可浅尝即可者,有可囫囵吞食者,少数则须细细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部分涉猎者,有只须跑马观花者,少数则须孜孜以求,认真通览精研。书亦可请人代阅,观其摘要,然仅限观点较次或价值不高者,不然,书经提炼犹如水被蒸馏,索然寡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辩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故此,鲜写作者须能强记,鲜辩论者须有急智,鲜读书者须狡猾绝顶,方能无知而似有知。
历史使人睿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微,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但有所学,均利秉性。人之心智但有残障,均可读适当之书加以克服,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假相宜之运动来医治。保龄益腰肾,射箭利胸肺,徐步益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若心智不专,可令习数学,盖推演须专注,稍有旁骛即须重来;若不擅辨异,可使研经院哲学,盖此辈最喜条分缕析;若不善统合细察,不善推此及彼,旁征博引,可令读讼师之案卷。凡此种种心智缺陷,皆有对应之良方。 检举


古人谈读书二则翻译是什么?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出处与作者:第一则内容,选自《论语》。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谈读书》的翻译哪有?
谈读书 选自《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朋友: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如下:《古人谈读书》其一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古人谈读书》其二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古人谈读书二则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翻译】: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

古人谈读书课文的翻译 古人谈读书怎么翻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古人谈读书》课文其二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翻译如下: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

《古人谈读书》翻译是什么?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

古人谈读书一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古人谈读书(一)翻译全部
古人谈读书(一)的翻译是:天资聪敏又爱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也不觉得满足,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出自《论语》、《曾文正公...

古人谈读书的原文和翻译文
总而言之,以上就是《古人谈读书》的原文和翻译文,希望可以帮到你。编辑于 2021-12-08查看全部51个回答现代文翻译古文翻译器-点击进入~根据文中提到的读书为您推荐了解现代文翻译古文翻译器,就用天眼查APP,3亿的用户都在用的商业查询平台。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现代文翻译古文翻译器相关信息,就用天眼查,下载app查看...

兴安盟18540763547: 《谈读书》翻译成现代文 -
郝妍小儿: 读书可怡心,可添彩,可长才. 其怡心也,犹见于幽居休憩之际;其添彩也,犹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犹见于审时度势处事之时. 练达者虽能逐一处理或判断具体事务,然纵览全局、统筹谋划,则非饱学之士不可. 读书耗时过多可谓...

兴安盟18540763547: 《谈读书》翻译成现代文 -
郝妍小儿: 读书可以使你愉悦,让你博得人们的喝彩并增长你的才干.要说能使你愉悦,只有在一人独处之时或赋闲的时候最能体现出来.说能博得喝彩,在高谈阔论之际最能体现出来.若说能增长才干的话又在做出判断和处理事务之时最能体现出来. ...

兴安盟18540763547: 英语翻译培根《谈读书》翻译成全白话文···紧急啊··· -
郝妍小儿:[答案] 谈读书选自《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朋友: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

兴安盟18540763547: 谈读书的翻译 要白话的啊 -
郝妍小儿: 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

兴安盟18540763547: 谈读书的翻译
郝妍小儿:talk about reading

兴安盟18540763547: 人教版上册五年级第25课 古人谈读书的翻译? -
郝妍小儿: 这个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中提取出古人读书的方法,你让把意思写下来也太长了.

兴安盟18540763547: 古人谈读书(二)的翻译文? -
郝妍小儿: 古人谈读书(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这段话的翻译文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思和眼睛既然不专心致志,就只是随意的诵读,那么一定无法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紧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睛和嘴巴难道会不到吗?

兴安盟18540763547: 培根的谈读书 -
郝妍小儿: 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翻译,培根那个时代用的是古英语,所以翻译者可能认为翻译成古白话文较为适合.换个译本,现代白话文的版本很多.

兴安盟18540763547: 九年级上册的15课 谈读书 的译文
郝妍小儿: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and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