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究竟是什么?

作者&投稿:汗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的禅定是指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即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在“戒、定、慧”的三个阶段中,“定”从“戒”至“慧”的桥梁。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於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於中道。
  禅定的种类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归纳为四类,即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静虑
  静虑,为梵语“禅那”之汉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之意。静虑有四种,通常所说的四禅。
  (一)初禅,离生喜乐。即离欲界诸恶不善法(身恶、语恶),有寻有伺,于寻伺未见过患,及有对治欲界诸恶之善寻伺。喜乐者,已获得所希求之色界初禅定境,内心喜悦,于喜乐未见过失,一切粗重(身心不自在性)皆得远离,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性。此初禅具足五支:寻、伺(为取所缘)、喜(为受境界)、乐(为除粗重)、定(心一境性,为禅所依。)。《瑜伽》卷十一中说,由断除五法、修满五法而证此定。所断五法者:(1)欲所引喜,于妙五欲,或见或闻,或曾领受,忆念欢喜。(2)欲所引忧,即于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多生忧恼。(3)不善所引忧,即由忧苦的心情而行杀业,乃至起邪见。(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乐的心情而行杀业,或生邪见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属造杀业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恶方便,或于诸恶放任不断;又不善现前,随顺而行。所修五法者:(1)欢,因清净持戒,生起无悔,心意适悦。(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悦。(3)安,谓离粗重,身心调适。(4)乐,由离身心粗重故,于诸(欲界)烦恼而得解脱。(5)定,即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专一境。
  (二)二禅,定生喜乐。有四支:内等净(为取所缘)、喜、乐、定。即于初禅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对快速变化的所缘境界能正远离,于较为稳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内心一味寂静,乃至极寂静。这种舍念正知,离寻伺乱,就是内等净。定者,超过初禅寻伺有间缺位,能正获得无间缺位。喜乐者,由超越寻伺,离初禅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有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于彼喜相未见过患。
  (三)三禅,离喜妙乐。有五支:舍、正知、念(三者均为取所缘)、乐、定。舍者,于前喜相深见过患,于喜离欲,由离寻、伺、喜故,名之为舍。由有舍故,安住所有正念。正知者,若由失念,或有前喜俱行想及作意现行,立即以慧觉知,方便弃舍。乐者,由离令心踊跃之喜,内心寂静,便唯有乐受及轻安乐。
  (四)四禅,舍念清净。有四支:舍清净、念清净(二者为取所缘)、舍受、定。入此第四禅者,进一步舍断第三禅中之乐。至此,一切寻、伺、喜、乐、入息、出息都断尽无余;心住无动,一切动乱皆悉远离,故说舍念清净。

  解脱
  “解脱”类定,包括了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三种,略说如次:
  (一)八解脱:(1)有色观诸色解脱——已离欲界得色界定者,为于欲界色(如死尸等相)得观想自在,而于欲界诸色以光明相专注思惟,而成就观想。(2)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在前,又不思维彼想光明相(属于色界),于外色(属欲界)而作观想。(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于第四静虑解脱诸障,令得根本圆满。净,即第四禅中离诸障而舍念圆满清净;解脱者,能解脱净不净变化生起烦恼障;身即意身(体);作证,由于智断而证;具足住,第四静虑根本圆满,为圣所住。(4)空无边处解脱——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维观想。(空无边处定者,即心除遣诸色、想之后,起无边虚空观想而安住之。)(5)识无边处解脱——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此识思维观想。(识无边处定,这是先舍前虚空无边处想,即于能观之识起无边行相。)(6)无所有处解脱——于无所有处已得离欲,而于识无边思维观想。(无所有处定者,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由此令心安住。)(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于非想非非想处已得离欲,即遍于想可生处,应作观想。(非想非非想处定,它是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超过无所有处之想,及识处以下有所有想,名非有想;非无想者,谓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得自在故。)(8)想受灭(即灭尽定)解脱——修习暂背弃受想,令离定障。
  (二)八胜处:(1)内有色相观外色少——以色界定观于欲界有情诸不净相,及少分资具之好、恶、胜、劣,于彼诸相能随意隐蔽、自在回转(改变),得如实相。(2)内有色相观外色多——以色界定观欲界广大之外色(如宫殿、房舍等),令得清净。(3)内无色相观外色多——无色相,即离色界欲,得无色界定。(4)内无色相观外色少。(5至8)内无色相观外色青、黄、赤、白。此八胜处,体即是前三解脱。初二胜处,由初解脱出;次二胜处,由第二解脱所出;后四胜处,由第三解脱所出。由三解脱故,得胜定自在。此以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又此八胜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此即以胜处为因,解脱为果。要之,前解脱中得观想自在,今于胜处得制伏自在。
  (三)十遍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无边、识无边十种遍处。于所观想之事,能成就普遍广大之境,故名遍处。初八遍处,唯从第三解脱流出,后二遍处,即是空无边、识无边二种解脱。对前八色遍处修习纯熟,能引贤圣观想神通,乃于诸事转变神通,其所变事,堪有所用。由识遍处修习纯熟,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由空遍处修习熟练,于一切物随其所欲,皆能转空。
  修观行者,由解脱—→胜处—→遍处,次第而进。因先于所缘得思维观想自在,次能制伏,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则能如其所欲而作观想。遍处、胜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是故此三,如是次第。

  等持
  梵语三摩地,汉译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有关三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十种,略解如下:
  (一)三三摩地:即空、无相、无愿三种等持。解有二种:
  1.行境别相。空三摩地——于远离有情、命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即空离蕴“我”,而心住一缘。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无我、无我所;二彼果空,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四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初观察空是有学圣者所修,后三空是无学圣人所行。无愿三摩地——于五取蕴思维无常、苦,无所愿欲,心住一缘。无相三摩地——于五蕴灭思维寂静,心住一缘。2.行别境同相,即依一真如观,而具三义:空性三摩地——即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无愿三摩地——即所观空,无所希愿。无相三摩地——观此远离一切行相。
  (二)有寻有伺等三摩地:1.有寻有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相应者,如初禅。2.无寻唯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唯伺相应者,如中间禅(初禅以上,二禅之近分定)。3.无寻无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观想,又唯一味平等显现。此如二禅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定),唯除无漏诸三摩地。
  (三)大、小、无量三摩地:小三摩地者,或由观少色故小,或由思维的范围狭小,如小信、小欲、观想的区域狭小,此属于欲界定。大三摩地者,由观多色名大,但所观色又非无边无际;或由上信、上欲及想诸天光明而令显现等,此属色界定。无量三摩地者,由于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等而名无量定;或由无量无边信、欲等名无量定,如四无量心。
  (四)四无量三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所缘之定。四无量心,解释分二:
  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三种,即不苦不乐者、有苦者、有乐者。于不苦不乐者思维与乐——慈,于有苦者思维拔苦——悲,于有乐者思维其乐不相离而生随喜——喜,又即于前三欲与乐等,思维令不坚执、不染污(离贪或嗔)——舍。又于一切众生无怨(离恶念头)即慈,无敌(离现乖争)即悲,无恼即喜,不害(离不饶益)即舍。
  无量之义:指慈相应等心,即欲利益、安乐之饶益相,一切无量之所显示:所缘广大,利益安乐思维最殊胜,极为纯熟,且能得无量果。要之,以强盛之心力,于所观慈等相令圆满、普遍、清白,而且专注,即四无量心。又圣者修四无量心达至极境相应之定:修慈者,极于遍净(第三禅);忆念空无边处,修习悲心最为第一;修喜定者,以识无边处为最胜;修舍定者,以无所有处为最胜(因无所有处是无漏心地最为后边故)。
  (五)喜、乐、舍俱三摩地:喜俱者,它是初、二禅;乐俱者,是第三禅;舍俱者,是第四禅以上诸定。
  (六)四种修定:(1)为得四现法乐住(即四根本禅)修定。即为得四根本定故,修近分定(近于根本定之定),或为令根本定清净圆满之所修习。(2)为得智见(天眼)修定。以四根本定修天眼,故修四根本定及前加行、无间道(即将证根本定之无间断惑之道)所有修定皆属之。修者应先于光明相殷勤恳切审谛而取。修成后于诸色境能照能观,即见;能知天等诸趣名字、种类等,名智。(3)生分别慧修定。见道前诸心或四无碍解(于法、义、辞、乐说四种无碍智),名分别慧。即为得见道修诸加行道或为得无碍解修四禅,皆属于此。(4)为尽诸漏修定,即是为证阿罗汉所修金刚喻定及加行道。
  (七)五圣智三摩地
  1.自体智:即法智,在见道前断除烦恼,令定清净,这是圣(善、无漏)、无染、无执。
  2.补特伽罗智:即类智,是见道入无相位所得圣定。
  3.清净智:即尽智是一来、不还圣者所得之定,能损减贪等烦恼,断尽欲界诸惑。此非世间道(欣上厌下)、寂静(烦恼寂静)、微妙(于自地烦恼不生爱味)。
  4.果智:即是无生智,通不还及阿罗汉所得之定。此得安隐道(所得之道无退转),证心一趣(已得无寻无伺地),现安乐(能得现法乐住),后乐异熟(能引无余涅盘)。
  5.入出定相智:即道智,唯在无学位,常处无相心。这是正念而入(善取能入定相无忘失),正念而出(善取能出定相无忘失)。 此五种定,其体是一,而行相分五,故说五行相智。又唯善、无漏,名五圣智。
  (八)圣五支三摩地:即四根本禅中所有圣贤心一境性及安立审谛观察,名圣三摩地。四根本定立为四支,依审谛观察法并为断除余结缚,立第五支。
  鸠摩罗什译《成实论》中所立圣五支三摩地又与上不同:初、二禅之喜乐合为一,第三禅离喜之乐别为一,第四禅中清净心为第三,依前三支能生明相、观相为二。后观相、明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名为观相。能证涅盘,说名为圣。
  (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指八正道中,前七道支能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
  定因者,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与正三摩地为前导次第。次第义者,这是说先了知世间实有阿罗汉圣者,便于出离深生希求,获得正见;次当思维如何出离居家迫迮等;从出家后,受学尸罗(正语、正业),修治净命(正命)。
  定具者,正见、正精进、正念能为正三摩地作资具。依正见等五,配合闻、思、修,如实了知正见、邪见,乃至正命、邪命。为欲断除邪见等,及为圆满正见等,发勤精进。若由精进,能断所治,集能治法(正见等)令其圆满,即是正念。此正念也即是正三摩地部分。
  此三摩地因为是善、无漏,故名圣。舍邪见等令得不生,修正见等令得圆满,因此名正。
  (十)金刚喻定:断除有顶(非想非非想处)惑,最后加行道生,最细惑之观行、种子已灭。最后无间道生,最细随眠(烦恼种子)已灭,总此二名金刚喻定。此定是定中之尊,因为能断惑集善,成办无学之果,于有学圣者之修道行中是最尊最胜;又极坚牢,上无烦恼能摧伏之,而能摧伏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坏一切,而不为其所摧坏,由此得金刚之名。

  等至
  梵语三摩钵底,译为等至,是等引(指胜定地,离昏沉、掉举等,平等能引诸功德)之果,故名等至。此通指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包括了五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定(此三已如前说)、二无心定(无想定和灭尽定)等。这里侧重说明五现见等至和二无心定。
  (一)五现见等至: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修习五种观行,能亲所见、明了见,故名现见等至。圣者于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有二:初不净观,为令贪欲不生现行,以四念住(身、受、心、法四种念住)为依止,观察内身种种不净,即内身中毛、发、爪、齿,乃至泪、汗、屎、尿等,属内身污秽不净,此即是初现见等至。第二不净观,也以四念住为依止,观察外身(即死后)青瘀、脓烂等,是外身污秽不净。或观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骨人之相),令诸贪欲不起现行,这便是第二现见等至。
  圣者又于烦恼修断灭对治,也分二: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谓粗观察行缘识等(即十二缘起),这是第三现见等至。或观刹那心识生灭不断、展转相续,谓细观察有贪心、离贪心等种种心识异生、异灭,迅速流变。即是第四现见等至。
  若观察圣者由断烦恼之深浅所得住于世间的情况,即是第五现见等至。观察初二果人,兼住此世、他世(欲界人、天);不还果人,唯住他世(上界色、无色处);阿罗汉都无所住。
  (二)无想等至:即无想定,指已离遍净(第三禅)欲,未离上欲(第四禅),永出离想思惟为先,诸心心法灭。修者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入第四静虑,修背想思维,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离诸所缘,心便寂灭。于此生中,可入可出;若生无想天者,唯入不出,“想”若生起,即从无想天中死没。
  (三)灭尽等至:即灭尽定,谓离无所有处欲,暂安住想思维为先,诸心心法灭。
  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先于下地粗想及与无想深生厌舍,尔时唯微细想缘,无相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相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尽,心便寂灭。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种行:即身行(出入息)、语行(寻、伺)、意行(受、想)。于初禅时,有寻有伺,至第二禅,无寻伺,名灭语行;第四禅无出入息,名灭身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心求上进,竟无所得,因无受想,名灭意行。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触为受因,出灭定时,受想当生,故说触三种触。此三种触,由三境生:由有所缘以为境界,名由有境;于此境中无有我慢扰动其心,故说触不动触。由唯有事以为所缘,名由境境;于此境中无贪所有、无嗔所有、无痴所有,因此说为触无所有触。由无相界以为所缘,名由灭境;于此境中不思惟一切相,故说触无相触。
  以上四大类型的禅定,其中四静虑是最基本的,它遍通于有漏无漏、大乘小乘,又是其它三类禅定的基础,其它禅定有些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如八解脱等),或依于它则容易成功(如三三摩地、四无量三摩地等),故习禅者应先以四禅为初课而次第修习之。

“静心”是生命的品质,是自然的过程。如同人的睡眠一样,它自然发生,散发芬芳。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品质,达到这种品质可能有无数的方法,其中包含了“禅定”、“入定”,甚至可以说包含了世界上的一切修炼方法。修炼就是要达到“静心”的品质,而往往,最后达到“静心”的人,是经历方法后又放下所有方法的人。 就象失眠的人,使用各种方法来进入睡眠,你的各种“催眠”方法把自己搞得很疲劳,但睡眠最终会在你放下所有方法的时候来临。对于失眠的人,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而对于健康的人而言,方法会阻碍睡眠的发生。 任何生命都在自然的“静心”状态中,只不过有深浅的程度。人之所以能转生为人,跟这种自然静心状态有很大关系,达到人层次品质的静心,就能引导生命转生为人。而动物也是这种情况,它们也在动物的层面上保持一种存在的品质。“静心”的品质,决定了生命存在的层次。 人之所以尝试“禅定”等方法,是为了提高生命存在的层次,试图通过“禅定”,达到更高层次生命存在的“静心”。但这是“方法”,不是结果,这个方法能否达到“静心”,就如同失眠后,尝试各种催眠方法一样:睡不睡得着,这些方法可能起到正面作用,也可能起到负面作用。 人作“禅定”这事情,就像作其它任何事情一样,会把事情当做目的,迷上指月的手指,爱上手头的玩具。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滋长了自己的自我。人对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对最后的奖励很感兴趣、甚至是狂热,因为这会证明它的实力和存在的价值。“静心”不困难,困难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试图去占领地盘,成为王者,成为强者”,是动物的本能。人是社会的动物,即使是修炼,也会把这些品质带进修炼的领域,把成就、神通……当做自己实力的证明,在大脑的意志里,别说是入定了,就是神、佛……都可能被想像出来。所以这个世界就产生了宗教,宗教就是修炼领域的“社会”。而一个真正要成就佛道的人,除非心灵从这两种“社会”的羁绊中超脱,否则他还是在人的层面上生存。 “静心”是不是“不动”?是什么“不动”呢?为什么要“不动”呢?石头一动不动,它静心层次高吗?流水不断流动,它静心层次低吗?大宇宙容纳了所有的动荡不安,它没有静心吗?当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放下被填满东西的大脑,放下所知障,用新鲜的眼睛来看待这些问题。这点有一定的困难。 这个世界有无数的“专家”,每个人都有那么两手技术,他们会传授,在修炼的领域,这种人一样多。技术并不难学,任何人经过训练,都会成为个中能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是修炼成佛,不是制造出机器,不是创造出产品,在这里,技术不是必要的,技术只是为了清除垃圾而存在的。 拥有无数技术的人,很容易被看做是“大师”,因为人们对修炼的理解,会沿用他们在社会中,对“能者”的理解。“能者”也会把所有技术传授,例如社会上的心理学家,据研究,他们的“自杀率”居高不下,但是还是在不断“帮助”别人,这是他们的职业。社会的虚伪,和相互欺骗,在修炼领域更是无孔不入。 心理学家的催眠技术很厉害,可以出现很多很奇妙的精神、物质的反应。在修炼领域,这类技术更是顶尖,甚至引导修炼者出现神通神变……等等超常能力!人们是如此沉醉,开始用这种能力来评估修炼、度量修炼,把更多的人引入歧途。 这是另外一个“社会”的缩影,一样是政治,一样是权力,只不过改头换面出现了。但是,这种诱惑力是如此之大,比金钱富贵还吸引人,因为它承诺了“永恒”、“天堂”、“永生”、“神”……以致于很多觉者为了达到教导的目的,不得不创造出虚假的“玩具”给人玩,期待这些人的成长。例如佛家著名的“三车之喻”“沙漠的宫殿”等典故。 “禅定”和“入定”,如果应用得好,那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会引导进入静心;用的不好,就是象破了洞的粮袋,把几世积累的资粮,变成神通神变造成的神奇效果而“漏”掉。神通神变的功能,对人来说是稀奇,对于其它生命层次的存在,是自然。例如中阴身就具备“五神通”,而唯独佛才具备“漏尽通”。修炼到底是走向哪里,只有搞清楚了,才不会浪费生命! 人是最有弹性的生命,人在不同状态下,展示不同的存在层次。 在社会中、在家庭中、在工作中……人们扮演着各种角色。在家庭,是一家之主;在工作中,是个小职员;在社会中,是个社会中层……这些都是人对自我存在的一种认同,一旦人认同了角色,就会在不同场景下面扮演这个层面的存在………于是我们称他在家庭,“定”在一家主导的层次;在工作,“定”在协作配合的层次…… 还有各种突发情况,如喜怒哀乐愁……都会改变这个人的存在状态,他们的状态会随着环境变化,甚至在特殊环境下,一个人会变得象“野兽”一样狂暴,丧失理智。我们说,这个时刻他堕落了,他丧失了作为人的本性…… 人的存在意志,其实是在一个意识区间,在这个区间的意识生命,会转生为人。而在人生的过程中,在种种能量状态下的“动荡”下,有时候会有天使般的善良,有时候会有禽兽般狂野。如果死亡的时候恰好是“天使”状态,那么就会转生到高层次,如果是在“禽兽”状态,那么就会转生到低层次。对于普通人,存在某种不确定性。 当一个人开始宁静地深入自己的内在,去认识自己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就不会再随波逐流,心理上不再扮演各种角色的时候,也不容易受外在能量影响了。于是他就会有一种超越各种能量层次的“稳定”,这时候,我们会说,他是个有原则的人,是个有定力的人。这是修炼的第一步。先要有自己,才能去了解自己。欲弃先得。 儒家修炼君子之道,提倡“慎独”,就是要让一个人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因为外在世界的种种境遇,而产生意识的种种动荡。大多数的修炼,如念佛法、本尊相应法、祈祷法……都是修炼出一个很高层次的意识存在点,或者说跟这个意识点进行沟通,最后达到合一的状态。目前大家比的就是这个意识点的高度,谁高谁低,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有意义。这种状态可以很高,通过禅定训练,有的甚至可以达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 但凡是有个形象出现,那么就是有所成就,既然有成,就会有败坏毁灭的时候。太强调定力,把自己存在意志定在很高层次的生命,虽然可以通过定力长期存在,但是时间对于他们没有意义了,这种禅定就是守枯禅,虽然可以有移山填海,造化世界的能力,但并没有解脱,仍然有烦恼。佛说: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静心”的开花,跟“禅定”“入定”完全不同。禅定和入定,是创造自己;静心,是否定自己。佛,就是弗人,就是否定自己的人。“定”创造了高层次的意识点,否定了低层次的点,而得道的人,不仅接受了高层次的点,也包含低层次的点,或者说他既不是高层次的点,又不是低层次的点。他空无了,但他又孕育着无边妙有。 “静心”的花开,可以存在于任何生命层次,作为人,你要否定很多自己扮演的层次,因为你有太多的面目。而通过入定,你只需要否定一个你创造出来的层次就可以了……关键在于自我否定,而不在于定到了有多深。“定”得再深,只要你还执着那个在“定”的存在,你就无法解脱。 得道的人,是一朵花,也是一棵草,是一块石头,也是一棵树,既是高层次的生命存在,也是低层次生命存在,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平凡了,彻底了,眼前一切,都是他的示现。 静心是自然的,心停留在哪个层面,都是一种静心。而入定过程,能把这个层面暂时带到一个深度,但如果这种深度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没有进入自然静心的层面,那么禅定再深,都只是一场游戏。 禅定跟生活脱离的情况,在得道的志公禅师那里,被描述成“狂子兴功投暗室。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如漆。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摘自《十二时颂》 人们习惯停留在自己的生活层面上,习惯成自然地进行生活、工作、学习、行动……,就像机器人一样,不断重复自己的种种习惯。这种意识水平其实都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运动,好像有进步了、有改变了,实际上只是在转圈子,瞎折腾。修炼者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没有足够的敏锐,那么也跟普通人也一样,一辈子一辈子转圈子,好像在不断修炼提高,其实不过是在某个层面上不断重复,可以说这种所谓的修炼,跟社会上的“行业”没有多大本质区别。 人不一定要练什么功、学什么法,才能提升生命层次,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领悟积累,就是在提高意识的层次,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修炼”。社会上很多看上去“不修炼”的人,其实他们都是在修炼,他们不断提升着对人生对社会的领悟和认识;他们有的层次还很高,甚至比所谓的“修炼”的人都高。人只能看到比他层次低的事物的状态,对于层次相近或比他高的人,是无法从外表或表现看出来的。因此修炼者要有笃敬之心,身边任何人,都可能是你的良师益友。 言归正传。修炼的人,通过“禅定”这种技术达到认识“超越自己存在层面”深度的体验。但如果没有把那个层面的深度跟自己的生活融合,那么,禅定只是一趟参观、一趟治疗,或者偶尔可以从那个层面带来些“珠宝”炫耀一下而已。 如果修炼者的觉悟跟不上,心还是保持做人的心,没有一种慈悲无我的心,那么即使在禅定中感受到了那个深度的层次,也无法让它跟自己锲合。这样,入定的状态和生活的状态,还是保持分离的……这种状态的禅定也许很深,但静心的层次却不高。所以修炼首重“领悟”,推崇“谈禅论道”,领悟虽然无法直接带来禅定功夫的加深,但领悟能提升静心的层次、提升生命存在的层面。 作为真正的修炼者,不会排斥任何方法,四禅八定、学习领悟、观照觉知、习炼气功、实践佛道儒法门、学做人、寻师访友、云游采炼…………这些都是工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生命存在的层次,提高静心的层次。哪种方法合适用那种,但不要在工具上比高低,不同方法适合不同人,眼睛要盯在静心上,不要盯在工具上。所以禅宗师傅才有“指月录”……就是要大家看着月亮,不要对指着月亮的手指头起爱憎之心。 只要知道什么是修炼的根本,什么是修炼的工具,就能擦亮眼睛,不会走弯路。

在许多佛经上说,伏藏也存在于禅定之中。禅定是佛教术语。“禅”是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

  禅者“佛之心”,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

  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

  禅定有六法,包括:

  静:缓和身心,消除紧张;

  定:专注不移,一心一意;

  止:摆脱杂念,头脑休息;

  观:一心观想,坚强意志;

  觉:感觉敏锐,思绪空明;

  同:无限可能,创意无限。

  禅定,是指摄受散乱的心专注于一境,而达到不散乱的状态。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云:“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在佛教三学“戒、定、慧”的三个阶段中,禅定是从“戒”至“慧”的桥梁,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目的是开启智慧,获得究竟的解脱。

那次半夜12点,我骑单车抛锚在大山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一点情绪都没得。算是一种态度吧,对人事,对生活的态度。

是一种,身静,心静,意境的状态,一种连自己的身体都感觉不到,没有任何想法和念头,感觉自己一切都停住了的状态,是想要达到内心完满,看透世间,想要达到开悟的第一步。

你看见别人拿起刀杀人,你明明白白是什么一会事却没生起善恶的念头(不生一念)那也是一种禅(外不着相),你遇上了大麻烦却没有因麻烦而胡思乱想而应对那也是一种定(内亦不乱)。


四轮定位究竟在“定”什么?
定位,顾名思义就是确定位置,在机械加工、装配等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定位问题,加工过程中定位不准,会造成工件尺寸、形状有误差,而装配定位不准,则会让机械结构不能按照设计的状态运行,造成过度磨损或者损坏,汽车的四轮定位同样如此。将汽车转向车轮、转向节和前后车轴按照设计的位置进行安装或复原的过...

在文言文中定是什么意思又是那篇文言文中的
5、作副词,到底、究竟。例如:卿云“艾艾”,定是几“艾”。——《世说新语·言语》

我想问问那些主.谓.宾.补.定.状究竟是什么?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 主语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谓语说明主语所发出的动作或具有的特征和状态。谓语由动词来承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

人力资源体系里面提到的三定,四定,五定概念究竟怎样区分运用呢...
三、五定:在五定的基础上,再加上定额。定额是指对特定任务或工作的标准化工作量或所需资金的额度。五定更注重对人力资源的量化管理和成本控制。详细解释:人力资源体系中的“三定”主要关注岗位的设置、职责的明确和人员数量的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其中,定岗涉及到职位的设立与职责划分,...

禅定究竟是什么?
在许多佛经上说,伏藏也存在于禅定之中。禅定是佛教术语。“禅”是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禅者“佛之心”,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

人力资源体系里面提到的三定,四定,五定概念究竟怎样区分运用呢_百度知 ...
五定:定岗、定人、定职、定责、定量。在人力资源体系的设计中,应注重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企业变革后的人力资源体系以目标管理为基础,以关键业绩指标(KPI)为核心内容,建立规范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系统的战略人力资源体系。通过分析得出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体系主要包括:第...

人人都在说淡定,究竟什么是淡定
淡定 解释: 冷静,镇定。 淡定,是内在心态的修炼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来的那种从容、优雅的感觉。 淡定,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是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什么是入定?
宗教说的入定,其实是定的主意识都不存在了,让副意识来修炼,就像睡觉一样,比如说达摩面壁多少年,醒来后,好像有什么神通本事了,其实这本事不是他的,是副意识的,但也给主意识使用,其实,这是一个千古绝密,密中之密,几乎世间的所有宗教,都是修炼了人的副意识,而主意识只是在下一世得到些...

什么是楞严定?它有什么用?
而不被万法所动。一切事就是什么事都包括在内:所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人物、楼台室画……等等,都叫做一切事,这一切事能彻底坚固,得到定的本体,得到这个‘密因’的定才能证得了义的果,证到了义这种程度,再修菩萨六度万行,则得大行,然后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这种定,即是大果。

佛教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教的核心是缘起,也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其中的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他是对宇宙人生究竟实相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众生的脱离苦海做出最究竟指导的方法论。佛教可以从教义角度归纳成几部分:1、诸行无常,诸法...

姚安县17164866937: 禅定的方法是什么(坚持不懈很重要)
兀有芸枣仁: 1、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

姚安县17164866937: 什么叫禅定什么叫佛门,区别 -
兀有芸枣仁: 佛门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定就是禅定,是佛门修行的一种方法.佛门指的是一个宗教或学术门派,也可称为佛家,比如儒家,道家,为广义的学佛人的归类法.禅定只是佛门修行手段之一,不是究竟,其他儒家道家都讲究修禅定达到一定的境界.

姚安县17164866937: 佛经里面说到最深的禅定是什么 -
兀有芸枣仁: 在佛教当中禅定指的是内心的状态,而评价禅定的深浅,佛教当中分成了四禅八定,这八个禅那心的状态,一个比一个要宁静,因此说二禅要比初禅殊胜能宁静. 四禅八定都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共通的,而这八个禅那当中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修多罗当中提到,世间想之顶点的时候说,世间无上想是非想非非想,这个是世间能够达到的最高的禅定状态,所说的世间的意思,是指的内心的状态,而不是指,生活的器世间. 而圣者(三、四果)可以进入九次第定当中的灭尽定,这种定,想已经完全停止了.这种禅那是出世间的,也是和外道,其他的非佛教方法修习禅那不共通的.

姚安县17164866937: 大家是怎么理解禅的,禅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
兀有芸枣仁: 外不着相即为禅,内部动心即为定.“禅定”就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什么叫禅?什么叫定?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他的话是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

姚安县17164866937: 禅定到底什么状态 -
兀有芸枣仁: 禅定时 就是一片空白 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思想了!自己身体都感觉不到了!周围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意识在! 什么叫寂灭忍!真的是所有的都没了!寂静!都熄灭了!无我、无法、空了!

姚安县17164866937: “禅”到底是什么? -
兀有芸枣仁: [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

姚安县17164866937: 禅定是什么?禅定对健康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科学解释? -
兀有芸枣仁: “禅定”为什么对心身健康有极大的帮助和修复作用?简单地说,无论从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和生理学的那个层面来讲,心与身都是一个整体.心灵的一丝一毫变化都会通过神经、激素直接对生命生理造成即时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来考虑...

姚安县17164866937: 入禅定是怎么一回事? -
兀有芸枣仁: 入禅定又可称入三摩地. 禅定是有次地 以下是禅定的次地,可以参考 【九种心理状态】 第一种心理状态,叫“初住”.在禅修的开头,行者长养第一种心理状态,“初住”.此时的心只有些许的稳定,行者找到目标但又很快地忘失了,心飘荡到...

姚安县17164866937: 禅定、禅宗是什么意思?指修行的方式?还有那些修行的种类?
兀有芸枣仁: 佛法教人修行,不外乎两大类:修心和修身.修身依靠的是严持戒律.而修心的方法就是禅定.禅定是就心境而言,不执着于六尘.而不仅仅是凡夫眼中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佛教认为,心不为境所转,境来则显,境去莫追,能有这样的功夫,不...

姚安县17164866937: 禅定状态是什么样的? -
兀有芸枣仁: 问题太多了. 禅定的状态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你可以网搜“四禅八定”参考一下. 你的状态已经是进入了禅定的体验.也已经体验到“定”能生“慧”:在入定中获得了新的信息(生而知之)并得到了禅悦. 禅定一刹那,世上已千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