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论马韩愈的马说都阐述了什么道理

作者&投稿:卢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岳飞的论马韩愈的马说都阐述了什么道理~

        《马说》《论马》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②比行百余里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漫步梨园回答:1 人气:7提问时间:2009-10-29查看其他答案
 1.答案:①等同,一样②及,等到
 “等”是形容词。“比”在这里是副词。
 2.答案:①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隐藏……)马》是从正面说理,都说明了“食马者”对待马的态度直接决定了马的才能能不能得到充分展现。借此来表明对于人才的态度。很绿的阳光2009-10-29 2:23:25

道理:真正有才能的人,固然也有更高的追求和要求,需要统治者等识才之人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以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平凡之辈,则得过且过,什么都能凑合,没多大要求也没什么理想,所能够创造的价值也小。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的成功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提供充分的条件,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才能。

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就是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最好的标准.时至今日,看到短文:岳飞的《论马》(节选)深有感触,作此文.
[原文〕

岳武穆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
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
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岳飞这篇谈话,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剖析深刻的人生哲理,既引人深省,又穷尽事理,无事辩驳.他侃侃而谈,通过马的饮食与行走,两相对比,说明“负重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

“受大而不苟取”.所谓“受大”,譬之于人,就是要作深厚的积累.要成为负重致远之才,自身的功底一定要厚实.知识的汲取,才能的磨炼,均要做到多多益
善,不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而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应该讲究“精洁”,对无益甚至有害的东西,不但不“苟取”,而且要拒而不受.这一点,对于我们今
天的学习很有借鉴意义.有些青年在成才过程中,饥不择食,对左道旁门、杂七杂八的东西,以至外来文化中一些不健康乃至腐朽没落的货色,也“兼收并蓄”.结
果,脑子里像摆满种种陈旧货色的杂货铺,而放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不去努力掌握.另在物质方面,也有人是知“取”而不戒
“苟取”,做不到不义之财,一毫不取.这无异饮鸩止渴.有此两缺,根底不厚,都难成“负重致远”之才.

“力裕而不求逞”.一个人在品格学识上有了深厚的功底,可算“力裕”.但这对“致远”只是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在使用上应该“厚积而薄发”.而不是“只有半
桶水偏要淌得很”.薄发“不是不发,而是持之有度,运用有方.要以坚韧的态度,“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毅力,历久不衰地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以收“负重致
远”之效.恃才傲物,旁若无人,急于求成,未见大阵仗便已气衰力竭,终归小家子气,不是匡时济世,可成大器者应有的行为.

“寡取易盈,好逞易穷.”一个人要“负重致远”,应毕生以此为戒.战国赵括,就给后人留下了“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惨痛教训.他把兵书读得倒背如流,连
他父亲老将赵奢也辩不过他,于是自以为用兵打仗很容易.一旦为将,他一到前线,就改变老将廉颇坚守持重的战略,说这是怯战.他下令向秦军突击,秦军佯败,
他却小胜而骄,洋洋自得.最后,这个只知纸上谈兵的人,在长平陷入秦将白起的重围,使全军四十万人被坑杀,害得赵国精锐尽丧,几乎亡国.让我们牢记此类教
训,永远谦虚好学,博取而不自满,坚韧求索而永不停步,奋进不已,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唐·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一切立志成才的青年朋友,都不应忘记这两位前贤总结自身体验的诗句,并用以自勉
《马说》是韩愈诸多散文中颇为著名的一篇.时至今日,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有口皆碑了.究其原因,也不过是两条: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再是思想内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针见血,所以历来要引起大批自强不息者们的强烈共鸣与掌权握印者们的援引.

然,伯乐相马的故事中国古来就有,本属“陈言”之列.古传说中把“伯乐”归为二十八星宿里掌管马匹的神只,原本反映出农业时期牲畜的重要性.到了春秋秦穆
公之时,人们便已开始把善于相马的人称为伯乐了.韩愈以旧瓶装新酒的革新精神发前人所未发,仅以区区百余言的一篇小品,便把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辩证关系,
把“千里马”们的不幸际遇活生生地摆到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面前.终于使连绵不断的炎黄子孙在凡遇到有关“人才问题”的时候,都不能不涉及到这篇语势凌
厉,悲愤感慨的小品及其一句千金、不容置辨的思想内涵.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各家均未注明.但若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似应列在第二时期——
即应试求官的阶段中较为合适.韩愈此期三次下场,三次上书都被冷冰冰的命运挡了回来.于是在长安坐了十年冷板凳的他就有了《感二鸟赋》及《祭田横文》等
“不遇时之叹”与在《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文中流露出来的怨气和牢骚.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尽管科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一
条参政的道路,但是把持朝政的门阀贵族们仍然坚持朝廷上的重要职任必须在公卿子弟中选择,而绝难让这些白衣秀士们厕身其间.所以,虽然韩愈一生经历了唐代
的五位皇帝,但不管他何时发出这种对于埋没人才问题的呐喊,都是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都是带有必然性的.
对待韩愈的散文,后人多有评价,其中褒贬
俱有不一而足.但是对于这篇“马说”却是一致推崇的.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比喻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字里行时洋溢出一
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作者所谓“气盛言宜”的创作理论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体现.该文通篇以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体,用得贴切,便使读者从中
觉不出一点离皮离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种人马合一,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触的读者们不由联想到自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时的种种不幸,产生出
与作者之间在心灵上的迅速沟通.而顺势读将下去,更觉心舒气顺,意气昂扬,经日积愤为之一吐,阵阵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飞跃,万里急驰之心.一篇小品能
够取得如此强烈的阅读感受,若非胸中广有丘壑的大手笔是无法达到的.
从结构上分析,作者利用三个自然段简单明白地表明了三层意思:一是慨叹伯乐
的罕有;二是描述了未以千里称的骏马的悲惨境地;三是对于那些阻塞贤路的昏庸之辈表示了极大的义愤.全文虽不长,但其中有慨叹,有讽刺,有设问,有怒斥,
具有七开八合之变与百转千流之态.开篇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以其内在的深刻逻辑性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扉.其原因就在于这出语不凡的开篇并
不是那样“一夜北风起”式的长诗之平起,而是一篇论文的提纲挈领之言.人们一般的认识,是千里马并不因为伯乐的出现与否而决定其有无,而伯乐之所以重要则
是因为他可以发现千里马并使之为世所用.这里,作者有意避开了这种叙述方式,却从斜刺里猛地杀出这样一句,从而把伯乐强调到了舍之其谁的重要地位.如此,
则既实现了引人入胜的行文目的,又从正面推出了作者名为论马,实则论人的真正用意.再读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读者心中便豁然开朗了.原来作者
是在阐明一个道理,即必须先有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然后才能在万千的马匹中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驹.否则,即便有了这种好马,还不是等于无吗?

愈的这篇《马说》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愈在写作技巧上所取得的极大成功.本文的逻辑性很强,一环紧扣一环,而且是一波三折,反
复论证,具有明显的雄辩家的风格.因此也就容易让人点头称是.从行文风格上看,“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并未将前人的遗产弃之不顾,而是兼收并蓄,取其所
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路子.在《马说》这篇短文里,他从正面立论,指出了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主次关系.然后展开议论,围绕着千里马一展雄风所
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进行论述.紧接着又从饲马人的角度进一步阐发,提出了策必以其道,食必尽其食,鸣必通其意的具体方式方法.由此,就充分运用了比喻论
证的文学手法,取得了分析透辟,寓意深刻,笔锋活泼,层层深入的客观效果,形成了极为丰沛的感染力与艺术氛围.
中国文人自屈原起便经常使用引物
取比的文学方式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中达到“切至”程度的名篇佳作可谓多矣.但是通篇只围绕喻体进行描述阐发而一字不涉本体的却在少数,尤其像韩愈的
这篇文章,以千里马比在野的智士仁人,以伯乐比当权的达官显贵,用千里马的命运取决于伯乐的是否出现,比喻才智之士的前途取决于当政者的是否识别贤愚,所
比之处都是十分熨帖而恰切的.因此,尽管作者不是从正面直抒胸臆,大声疾呼,但实际上却有如洪钟巨响,影响又深又远.虽然是借彼兴此,以表心迹,但每一位
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真正用意与撰文初衷.一篇比喻文章可以达到这种毫无晦涩难懂,反觉韵味横生,主体丝毫未露,但说理透辟通脱,针砭时弊如此辛
辣,且决无显山显水之嫌的艺术水平,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一件难得的珍品.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阐述的道理是【好 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
岳飞则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他们都希望【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

韩愈《马说》《宋史·岳飞传·论马》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一食或尽粟一石”才能展现“千里之能”;

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的特点。


马之千里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3)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意对即可) 3.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 阅读韩愈《马说》(节选)和岳飞《论马》(节选),完成题 小题1:①同“现”,显现,显露。②等同,一样。③每天。④...

马说的教案
如《杂说一·说龙》、《杂说四·说马》、《获麟解》等,都是借龙、马、麟等动物的遭遇来写人的,在这些杂感中往往包含了韩愈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或穷愁寂寞的叹息。如著名的《说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八下文学常识选择题
23.《马说。》韩愈,“唐宗八大家”之首,字退之。唐文学家。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文题理解:“说”中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马说”就是“论马”或“谈马”的意思,其内容是借千里马而发议论。中心内容:文章借伯...

《岳飞论马》中岳飞认为马能成为“致远之材”的原因是什么?
主旨:评判一匹马的好坏,重要的是看它的德行。(将马人格化了,也就将全文的主旨昭然若揭)也就是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德行。 原因 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 都是以马喻人。求采纳

论马 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关于马的故事
徐悲鸿一生画的马论百盈千,但可分为三大类:1�天马行空的天马;2�立马斜阳的立马;3�小步奔走的马,所绘的马都是瘦马。悲鸿的马始终寄托着画家爱国主义的情怀。早期的马“踯躅四顾,萧然寡俦”,“为觅生刍尽日驰”;“九·一八”后,变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的...

岳飞的论马韩愈的马说都阐述了什么道理
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阐述的道理是【好 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他们都希望【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韩愈《马说》《宋史·岳飞传·论马》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

找一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文章
否则,即便有了这种好马,还不是等于无吗?韩愈的这篇《马说》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愈在写作技巧上所取得的极大成功。本文的逻辑性很强,一环紧扣一环,而且是一波三折,反复论证,具有明显的雄辩家的风格。因此也就容易让人点头称是。从行文风格上看,“文起八代之衰”...

岳飞《论马》的问题
岳飞的《论马》表面是论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岳飞的《论马》和韩愈的《马说》都阐述啦一个什么道理?... 岳飞的《论马》表面是论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岳飞的《论马》和韩愈的《马说》都阐述啦一个什么道理? 展开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你觉得同居会更容易让感情变淡吗?匆匆过客岳 2009-...

比较《马说》和《论马》中所写人物对马的不同态度。
甲文:愚妄;乙文:爱惜。

七里河区18721597072: 岳飞的论马韩愈的马说都阐述了什么道理 -
错巧曲纳: 借对马的描写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七里河区18721597072: 论马 和 马说 阐述了什么道理 -
错巧曲纳: 岳飞这篇谈话,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剖析深刻的人生哲理,既引人深省,又穷尽事理,无事辩驳.他侃侃而谈,通过马的饮食与行走,两相对比,说明“负重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 “受大而不苟取”.所谓“受大”,譬之于人,就...

七里河区18721597072: 论马阐述了什么道理 -
错巧曲纳: 有才能的人,固然有追求 要求,有真正的本事和才能.而平凡之辈,则得过且过,什么都能凑合,没什么理想,当然也是凡人,如草芥炮灰一般

七里河区18721597072: 论马和马说都表达了什么感情 -
错巧曲纳: 《马说》:(1)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2)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抨击 (3):对慧眼识才者的热切期盼…… 希望对您有帮助 …… 《论马》不太清楚,不好意思…

七里河区18721597072: 《岳飞论马》中岳飞认为马能成为“致远之材”的原因是什么?最终沦为“驽钝之材”的原因又是什么?岳飞论马的主旨是什么?与马说一文的主旨有何异同? -
错巧曲纳:[答案] 主旨:评判一匹马的好坏,重要的是看它的德行.(将马人格化了,也就将全文的主旨昭然若揭)也就是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德行. 原因 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 都是以马喻人. 求采纳

七里河区18721597072: 岳飞论马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
错巧曲纳: 在写作上,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文章将骏马和劣马从饮食、奔跑到奔跑之后的状态,一一作了对比,突出了骏马的优点和劣马的弱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论点.另外,文章在论证时,是以作者亲自使役过的马来作为论据,这更增强了说服力.

七里河区18721597072: 《论马》和《马说》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
错巧曲纳: 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七里河区18721597072: 马说和论马都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
错巧曲纳: 都论证了“食马者”对待马的态度直接决定了马的才能能不能得到充分展现.

七里河区18721597072: 宋史岳飞传和马说 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错巧曲纳: 岳飞传与马说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范畴,一个主题是人,一个是马.但万物终究是归为一统的,不但事物本身要十分出众,而伯乐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七里河区18721597072: 《马说》《论马》文字表面谈马,实际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的 ,这两段文字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 -
错巧曲纳: 是人才的,应该要自己创造机会为世人所认识,而不能只依赖于“伯乐”.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