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县

作者&投稿:局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汔蒙山小调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应该是“沂蒙山小调”吧,是山东民歌,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08.html?wtp=tt
  一、基本信息
  这支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两位同志创作。
  [编辑本段]二、创作背景
  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年,60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二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沂蒙山人用勤劳勇敢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千百年里,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传递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白石屋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个自然村有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浓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弯弯,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和幽静。当年,在这种隐蔽而幽静的环境中,年轻的抗大文工团团员创作了旷世绝唱《沂蒙山小调》;借助这种隐蔽和幽静,《大众日报》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着党的指示和抗战的消息。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动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成为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90万多费县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沂蒙山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 刺去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歌终于定型。
  [编辑本段]三、小调歌词
  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哎 豆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场。 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编辑本段]四、诞生地
  沂蒙山小调诞生 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原属马头崖乡,后马头崖乡并入薛庄镇)白石屋。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他们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由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谱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作词。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1999年,费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编辑本段]五、作者简介
  阮若珊就读过贝满中学与育英中学,到抗大文工团后来到沂蒙山区。在一个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团,不到三年时间里,在没有一个音乐专业人才的条件下,她和李林创作出《跟着共产党走》和《沂蒙山小调》两首广为流传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蕴+李林的才气+久鸣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战史上的文化奇迹。

最初出现在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
起源:
1、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
2、1940年6月,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借助当地的花鼓调编写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
3、建国后,来自渤海区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沂蒙山小调》续词定谱,使之定型。

扩展资料
文化艺术:
1、《沂蒙山小调》凭借着那种纯朴、 优美、 流畅的旋律成为民间音乐借鉴的经典曲目, 虽然历经好几十年的发展修改与演变, 非但没有使之消失, 反而更增添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2、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只要那悠扬的旋律一经飘起,感人质朴又亲切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旋律立刻使人心情舒畅,沂蒙人用勤劳和智慧开辟了新的历程,用歌曲抒发着自己的感情。
3、《沂蒙山小调》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表现出沂蒙地区的各种情景和美好的风光。又富有个性化, 这首曲目曾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各个地区甚至世界的荧屏上,同时也成为沂蒙和山东的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扩展资料

《沂蒙山小调》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 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沂蒙山小调 (山东民歌)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沂蒙山小调》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 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县作为一首民歌,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县
1.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2.《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3.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4.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5.《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县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沂蒙山哪个县?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沂蒙山费县。1940年,《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临沂市费县薛庄镇(原属马头崖乡,后马头崖乡并入薛庄镇)白石屋。由于附近的山石都是白色的,所以这个村子叫白石屋村。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当地的反动...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时候诞生于哪里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沂蒙山地区,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县?
在山东省费县第三高峰蒙山望海楼山下白石屋村,耸立着两块巨形花岗石,一块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8个大字,另一块正面镌刻着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歌词和乐谱,背面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记。《沂蒙山小调》的词作者和曲作者是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团员阮若珊和李林。沂蒙山...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沂蒙山哪个县?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歌曲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时候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沂蒙山小调是由团员李林谱曲,阮若珊作词。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沂蒙市什么县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以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为核心,融汇沂蒙人家、沂蒙历史、沂蒙风俗、沂蒙物产、沂蒙声音、沂蒙精神、沂蒙味道、打谷场为一体的抗战时期合居山村。发展历程:建国后,来自渤海区的...

沂蒙山小调最初出现在哪里?
2、1940年6月,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借助当地的花鼓调编写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3、建国后,来自渤海区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沂蒙山小调》续词定谱,使之...

祁蒙山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哪里县
诞生于费县位于费县城东北25千米处,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薛庄镇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位于费县城东北25千米处,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薛庄镇白石屋村。属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组织团员李林、阮若珊在此创作《沂蒙山小调》。

山海关区15071575475: 沂蒙山小调出自哪里 -
倚削伊正: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山东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山海关区15071575475: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哪里
倚削伊正: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位于临沂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

山海关区15071575475: 《沂蒙山小调》是哪个省的民歌 -
倚削伊正: 山东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山海关区15071575475: 《沂蒙山小调》是哪的民歌? -
倚削伊正: 《沂蒙山小调》出自山东临沂.这支歌曲,唱红了沂蒙山区,飞遍大江南北,并以著名山东民歌蜚声国内外.被定为临沂市市歌.

山海关区15071575475: 祁蒙山小调诞生于什么县(祁蒙山小调诞生于哪里哪个县)
倚削伊正: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祁蒙山小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山海关区15071575475: 山东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创作的是哪里?
倚削伊正: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

山海关区15071575475: 《沂蒙山小调》是不是广东民歌? -
倚削伊正: 不是,是山东临沂的(沂蒙山区)这支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两位同志创作.

山海关区15071575475: 祈蒙山小调 -
倚削伊正: 《沂蒙山小调》这支优美动听的歌曲,唱红了沂蒙山区,飞遍大江南北,并以著名山东民歌蜚声国内外.被定为临沂市市歌.这支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两位同志创作.用百度mp3搜就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