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心》自悟禅诗

作者&投稿:歧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有好的禅诗,提供几首~

  佛教的禅定思想,孕育了“虚静生思”的审美论,溶入中国美学的创作中,形成了“有中蕴空”“动中藏静”,以“寂静”为特点的禅意诗。吾之最爱独品佳句,与朋友们一同鉴赏。“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禅理经典: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一、王维《辋川集》中的几首经典代表绝句: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晨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三、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五、刘长卿《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诸,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六、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袤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以后,禅宗一直流行,且是流传佛教宗派中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宗,故这类禅理诗也不绝如缕


  禅 诗 精 选
  宿清远峡山寺
  (唐)宋之问

  香岫悬金刹 飞泉界石门
  空山唯习静 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 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尘市 何疑无陵源

  [注释]
  (1)清远峡山寺:在湖南武陵山区的石门
  (2)岫(xiu):山洞
  (3)武陵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之地
  [赏析]
  首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古刹屹然与巅峰峭壁的雄姿,和飞泉划破石门的壮景。颔联极力渲染了禅师与空山深夜修习静虑,心住正定的静寂场景。而“说法初闻鸟”又说明了静寂不是一潭死水,习静不是进入死寂,而是有着活泼的妙用。同时该句也以鸟鸣不外说法来告诉我们禅师已悟达佛性。只有悟达了佛性,了知佛性遍一切处,才能于鸟鸣花开处皆闻到佛法。“看心欲定猿”,进一步说明了禅师习静的方法。这是典型的北宗禅师参禅法。他们用猿来比喻散动不定的心。习静就是要将这个心猿看好,叫它不乱动,进入禅定;有定生静,了知佛性。尾联的文意是讲古刹高远偏僻,远离尘世,如同桃花源一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心寂才是隔于尘世的真正原因,才是入住桃花源的惟一途径。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唐)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 香床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 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 疲病苦攀缘

  [注释]
  (1)晖上人:大云寺僧圆晖。赞宁《高僧传》称他“精研性相,善达诸宗”。
  (2)经行:往复回旋行走,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
  (3)入禅:此处为入定,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
  (4)水月:水中之月,大乘十喻之一,以譬诸法之无实体。
  (5)攀缘:攀取缘虑之意,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

  [赏析]
  首联叙述了晖上人午后诵经,黄昏行经,晚上禅定的日常佛事。巧妙地安排了时间的过渡。秋夜会上人禅坐之际,“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的禅院也随着充满了幽寂的禅意。颈联有景到人,讲述了晖上人禅悟境界。禅定使心波平静从而智慧现前,如同水面清静时,能显出月影。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如《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云霞”聚散无常,万法何尝不是?能领会这个,还不能说是“思独玄”。“思独玄”之处应是在于了知无论云霞聚散遮露,青天从来不变,如同真如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尾联点出世人不能如晖上人般远离幻法,息除攀援,饱受病苦,实在是无奈又可怜。最后一句是从《维摩诘所说经》“何谓病本?谓有攀援”化出


  江中诵经
  (唐)张说

  实相归悬解 虚心暗在通
  澄江明月内 应是色成空

  [注释]
  (1)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
  (2)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大乘义章》曰:“质碍名色。”
  (3)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赏析]
  常住不灭的诸法实相,孤峰独露,迥脱根尘,言语道断而不可言说,心行处灭而不可思念。不是凡夫的逻辑思维可以通达。人的种种知见反而是悟证实相的障碍,越思越远。相反,只有“悬挂”种种知见,排除心中一切尘念,使之虚而明,才能当下悟入,归于实相。“澄江明月内
  应是色成空”,写出了诗人体悟到实相后的境界。澄清的江水,明朗的月色,皆是即色而空,空色不二。《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样的体认中,诗人顿觉全部身心与澄江明月已融为一体,也同样是即空即色,迥然出尘了。而此一空,绝非死寂顽空。恰于此空中,能生出“澄江明月”,无边妙用。


  题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 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 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注释]
  (1)义公:大禹寺高僧。
  (2)禅寂:修禅以寂静念虑。《维摩经、方便品》曰:“一心禅寂,摄诸乱意。”
  (3)壑:读he音,山沟的意思。
  (4)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佛教以之代表清净。
  (5)不染:不染着世间尘欲之法。


  [赏析]
  诗人通过本诗深情高赞了义公和尚的清净梵行,也寄托了自己的隐逸情怀。首联描写禅房建在人迹罕至的山林,自然逸出“深林人不知”(王维语)的空寂。复以“户外一秀峰”与“阶前众壑深”的远近交叠,尽显此处之气象清宏,山景雄秀。而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进一步将对山院清幽的描写推向极致。日暮时,骤雨初歇,禅院静寂,四周林木滴雨未尽,远处空翠的山影静静的投映院中,阴幽空灵,清新醉人。这样的幽寂清净之景,也正是禅师空明道心的体现。正如尾联“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所言,义公和尚的禅心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纤尘不粘。全诗由景清写到心净,构思巧妙,意境高远,动人心神。


  登总持寺浮屠
  (唐)孟浩然

  半空跻宝塔 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 山连上苑斜
  四郊开帝宅 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 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 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 空香逐落花

  [注释]
  (1)跻(ji):登上的意思
  (2)阡(qian)陌(mo):田间小路
  (3)浮屠:指佛塔

  [赏析]
  本诗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户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由此引发了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从初地欢喜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需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以成佛道“化出。此句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的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地上累土而成。“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讲述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成佛果。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现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氛围。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暖 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 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 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 客思未遑宁

  [注释]
  (1)童子:经中常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真子,二因无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
  (2)偈(ji):与诗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为一偈。
  (3)无我:我为“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但人身是五蕴之假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因缘生,也无常一之我体,故无人我,无法我。

  [赏析]
  首联以工稳的对仗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精确的描写使“雪梅”“烟柳”顿现眼前。颔联“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点明游诗主题。同时也以梵行犹如童子,深的法王经旨来表示对惠上人的赞叹。颈联写出诗人参偈听经得感受。领会了佛理,就知道了“无我”的妙义。《止观》卷七云:“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肢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通过“析空观”离开对五蕴所合之“我”的执著,自然对有形的物质之躯产生厌离心。经此一番领会观察,诗人表达了对觉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难平,而显出淡淡的尴尬愁绪。虽然不能全然离尘入佛,但还是清晰表明了诗人对清净佛门的向往之情。


  观壁卢九想图
  (唐)包佶

  一世枯荣无异同 百年哀乐又归空
  夜阑鸟鹊相争处 竹下真僧在定中

  [注释]
  (1)定: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赏析]
  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口”。快乐也是如此。原因就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所生之法,本无实性,自不常住。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也。当因缘变化了,没有自性的枯荣,哀乐也必将变化消失。这样的无常事实,芸芸众生却强作不知,自欺欺人,为些许名利财色杀红眼,犹如鸟鹊相争,真为可怜悯者。何如竹下真僧,深入禅定,深契实相,而得“涅盘寂静”的寂灭之乐!此大安乐非从缘起,非从缘灭,本自具足,不生不灭,是众生终极归处。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尘世强烈的厌离,和对寂灭为乐的追求。


  云
  (唐)郭震

  聚散虚空去复还 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 蔽月遮星作万端

  [注释]
  1野人:山野闲人
  2筇:qiong 竹子的一种,可做手杖。

  [赏析]
  无限苍穹,浩瀚天宇,浮云片点,来去起灭。此处深写无常聚散之意,尽得云的旨趣。次以野人倚筇闲看,特写一个静字,与云之倏(shu
  突然,极快之意)动,形成强烈反差。诗人自以野人居之,而闲看他人不知身入无常云,造作种种“蔽月遮星”之无益事业。通诗透出的是对世人的警醒:无常是苦,当早谋出,对世俗名利不要执著求取,万端造业。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任浮云来去生灭,虚空不曾动荡半点,星月光辉也不因云的遮蔽而丧失一毫。此喻真如实相犹如虚空,本来不生,今也不灭,任世人埋却度日,也不曾有损。世人只要肯“歇心”不执著无根身为我。便能倚筇看云,尽得闲字真义,自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来去随意,任天际云卷云舒”。


  题僧房
  (唐)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 台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 空中闻异香

  [注释]

  (1)名言:名目与言句。皆依相而立,相无体性,故名言亦假立而无实。世间由于妄执,以名言为实,谓名字即实物,而分别假名言所成之相。

  [赏析]
  “棕榈花满院,台藓入闲房”二句,给禅院作了个传神地速写。热闹明媚的棕榈华开满了庭院,生气勃勃,新鲜夺目。寂静阴幽的苔藓随意散布在台阶上,一直伸展入僧房,一动一静,勾勒出禅院无边宁静,但又充满生机。眼前景色,很容易使人想起禅宗的名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境寂尘妄灭”这样的境界,自然让诗人深有感悟。“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正是自悟的境界。他与院僧对坐无语,沉浸在深深的禅悦中。此时所有名言都是羁绊,也是多余。只是这样默默,一切具足。正此时,空中顿起幽渺清新的异香,入禅的境界得到了天人赞叹。此二句也含了须菩提尊者静默禅定,帝释天抛洒如雨香花,赞叹尊者以无言善说般若的公案。并以此来表达了诗人的发喜充满。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注释]
  (1)别业:别墅
  (2)南山:终南山

  [赏析]
  诗人在首联中说明自己中年以后崇信佛法,晚年在终南山安然隐居。落笔精练自然,超然世外之情淡淡溢出。在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中,诗人时常乘兴独自闲游,怡情悦性。“胜事空自知”更加表示自己高怀逸兴,独得其乐。颈联动中写景,禅机充满,是难得的千古名句。上句说自己随意而行,信步就到了流水的尽头;下句说在这无路之处,索性就地坐下,闲看白云飘浮而起。一行、一到、一坐、一看,干净利落,自由洒脱,诗人无着无粘,不烦不恼得境界心行全然而出。尾联于独寂无声处,忽地值遇林叟,尽兴谈笑,悠然忘时。更是将无牵无挂,独立特行之境推到极处,并且引向平常。通诗流畅自然更胜行云流水,“随缘任性,笑傲浮生”的禅者风姿跃然而出。


  夏日过青龙诗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钟一老翁 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 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 能生大地风

  [注释]
  (1)义心:谓犹豫不决之心。有迷事,迷理两种。迷事之疑,于见道时断之;迷理之疑,至佛果时始能断之。
  (2)空病:执着于空。
  (3)天眼:天人之眼,所观甚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二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尊者所得天眼。
  (4)法身:指佛的自性真身,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又称法身佛,或自性身,第一身。

  [赏析]
  本诗首写诗人自己已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地冒着炎热前往青龙诗拜谒操禅师。路途的艰辛,反衬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平静的叙述,让人感觉到这份虔诚没有了如火如荼的炽烈,却已深入诗人心中,与生命融为一体,沉稳而坚实。在拜谒操禅师后,疑问烟消云散。接着的二联表述了诗人豁然除疑后的体悟。“一毛孔容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山河大地尽在天眼中也是平常事。法身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世界岂能超出其外?若证此义,炎热也不是炎热,只是心生。不执炎热相,大地风自可骤然而起,销尽
  炎热。却也不见丝毫炎热得灭。全诗对仗极其工整,说理明晰,禅悟深刻,内容有收有放,体现了王维作诗和禅修的深厚功力。


  饭覆釜山僧
  (唐)王维

  晚知清净理 日与人群疏
  将侯远山僧 先期扫敝庐
  果从云峰里 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 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 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 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 身世犹空虚

  [注释]

  (1)饭僧:即斋僧,请僧人应供。
  (2)磬qing:为铜制钵行的法器。
  (3)悟:“迷”之对称,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
  (4)寂:又作灭,涅磐之别称。乃指度脱生死,寂静无为之境地。
  (5)蒿hao:一种植物。

  [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出晚年的归心处,以及侯僧,僧至的情形。诗人一生倾心佛法,至晚犹愈,完全归心清净佛理。“日与人群疏”既写自己每日用功修行,疏与人往,又透出曲高必然和者寡。诗人对将来应供的山僧充满了尊敬,并且向往云峰上的生活的叙述。大家坐在草垫上,以松子为食,既简朴又脱尘绝俗。食罢焚香阅经,获取精神食粮。在一片香氲yun祥和中,时间倏shu忽而过,而沉浸于佛理禅味中的诗人并未有所察觉。直到灯燃磬鸣时,方猛然知昼去夜来。这既是禅定的体现,又表明时间是相对的。最后四句是全诗画龙点睛之处。“一悟寂为乐”描述诗人在与僧人一起读经参修中豁然有悟,从而深得寂灭之乐。从“一悟”可以看出诗人修行方法是属于提倡顿悟的南宗,所谓“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是也(坛经)。既悟寂乐,就是“绝学无为闲道人”(永嘉大师.证道歌),故曰“此生闲有余”。已悟之人,自然是没有山深市浅这样的执着,处处是归处,处处是“云峰”,所以有“思归何必深”一问。“身世犹虚空”是对进一步说明自身与世界都归于空性,无所谓深或不深。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来且落

  [注释]

  (1)辛夷:木兰
  (2)芙蓉花:莲花
  (3)涧:山间流水沟

  [赏析]

  在寂寞无人的深涧中,辛夷花默默开放。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纯然自足,不待人识。完全是诗人见性自足,任运自然地心境写照。释尊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一句便指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自性本来一切具足,任他开也罢,落也罢,无人知也好,有人识也好,总不碍“知足常乐”。诗人通过禅修,已悟此理,通诗是自性亲切流露。更为高妙的是不用一点禅语佛句,却能将禅心淋漓表达。短短二十字,将用千言万语无法表述清晰的禅境,极其简捷地全然展开,让每个读者都能随自己的体会感觉到绝对自在,飘然超迈得寂乐境界,顿觉“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本诗的确是一首“以禅入诗”的绝佳之作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注释]
  1自顾:照顾自己
  2穷通:阻塞与通达.东晋慧远法师曾著有《穷通论》。
  3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赏析]
  诗人晚年不再挂心万端世事,追求宁静平淡的环境与生活。“自顾无长策”一语的背景是恶劣的政治环境,让诗人没有妥善的方法保全自己。当时张九龄已罢相,李林甫大权独揽,朝政日益不堪。在这种情况下,使人能做的就是回归山林。一个“空”字透出几许无奈和对唐王朝的担忧。山林生活渐渐平息了原有的一丝浅愁。“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一切都显得自然亲切,好像很平常,却又包含了无穷禅义。清闲自适,任运随缘,喜悦消泯了忧愁,充满生活的每一角落。尾联以“渔歌入浦深”诠释“穷通理”,似答非答,不答而答,实在是深有意义。禅宗接引学人,常常是用些不合思维逻辑,但又是真实无妄的语言,打断问者心念的攀援,助其开悟。如有僧问“洞山良价”(人名)“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深入宗门的诗人在此也不循问而答,而是拈出一句“渔歌入浦深”,到底是什么意思?参。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注释
  (1)香积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神禾原
  (2)安禅:安住于坐禅之意。若坐禅不受环境局限,称为“安禅不必须山水”
  (3)毒龙:贪 嗔 痴三毒,犹如毒龙

  [赏析]
  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前往香积寺的路途中。诗人已信步走了很长的山路,但香积寺还在更远的云峰里。虽然是有点辛苦,但沿途的景色,排遣了所有的劳累。不知年岁的古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只剩下空阴清凉。小路上别无他人,只有自己闲适地走向古刹。远处幽然传来隐约的钟声,进一步点出此行的目的,穿过钟声,清泉澈石奏鸣出安心曲,向晚的日光投入层叠的森林,使青松更散发出清冷。四句诗由色至声,又有声至色,让跟随诗人入山过寺的读者,完全融入其境,身心愉悦。到达香积寺已是日暮时分。寺前的潭水清澈无波,犹如诗人此时宁静无尘的心境。自己心中犹如毒龙的贪嗔痴,也在禅行中被伏。整首诗主体部分描写一路上所有的景色,末后才以“安禅制毒龙”收归诗题。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皆是安禅的境界,似写景,实写心,令读者也为之毒龙暂伏。

就是说我们的心灵是菩提道场,不可以让心灵受到三毒的污染,要时刻观察自己的内心,把恶的想法消灭

  自修心要

  1
●空无住,染而净,无身意,若虚空。真心空寂不起意,心念耳闻绵密持。一切境缘不著相,径登极乐切莫疑。心若虚空,不著一物,无住无相无著,不起身意。即染而净,全染而净,见闻觉知,绵密密持。心空物空境空万法空,心净物净念净佛土净。一心不乱,即净念相继。无修行想,无度众想。三业(身口意)清净,不装垃圾。即境离境,即相离相,即事离事,不作做事想。将一切境缘作为考试,历事炼心,永离心意识,永无贪恋、瞋恚,心念耳闻不着相。心念耳闻,心声相依,管住意根,与意相连的只有阿弥陀佛。

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

火龙真人的回答,境界高一筹(不好意思,妄加评论)

莲与污泥俱是空
垢净非同非不同
佛说祖说非我说
莫拾牙慧斗机锋

我们左说右说,离不开佛说祖说,哪一天自己能离开分别心说,离开思量,方是真悟真禅。

共勉之!

净莲与泥一样清
俗人眼中分垢净
泥性自性同一体
欲洗污染幻垢生


关于佛祖悟道的诗句
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 --雪窦重显 ·送宝月禅者之天台 春风吹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是什么意思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确切地说是:将欲放下已放下,欲求了期无了期 是指学佛修行贵在当下立心,把我当下一念.你如果现在心里要放下某事,其实你已经放下了(指你已经不执着它了);如果要寻求了断某事的日期,那将没有了断的时候,所以还是在说要当下立心.比如,有人说,我现在很忙,...

禅语禅心人生禅佛心
无求的行善,心也坦荡;有意的行善,令人生畏。 15. 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16. 禅诗:林麓结茅屋,澹然称所居。松风惊破梦,涧水静涵虚。春老花犹媚,秋残叶未疏。良宵无限意,东岭月初生。《山居》 17....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这双修才是正法。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此句是《六祖坛经》在最后有两个偈子,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禅宗认为一切,不管是真假、善恶、净秽,这都...

哪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 什么意思?
对于这种绝对的,不可感觉,不可思议的自性知识,要表现出来,自然困难,因而不得不用具有象征性的比兴法,藉有限表无限,藉具体表抽象,藉特殊表普遍。”巴壶天《禅骨诗心集》第12~14页,东大图书公司88年版。 从此出发,巴壶天先生进一步总结出公案语言具有“双关性”、 “象征性”、“否定性”、“层次性”、“可...

佛经中使人心静的句子
25、心如水,而性则可能是盐是糖是茶是咖啡这样,心境不同时,心性也会异样。佛性则是人性的慧根。26、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27、图一时口快,只能让你成为后面发言者们的前车之鉴,尤其是面对自己不太...

全部家当求几首经典的禅诗!
神照本如开悟诗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龙门清远开悟诗 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落.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

信州智常《无端起知见》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信州智常[1]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景德传灯录》卷五页八十九 【白话新唱】不知道为什么从前我心中起了一个奇怪的念头 说我要去寻找真理,我要去追求菩提 如果我心里还有一丝求悟的念头 ...

参公案面面观
(摘自《禅诗偈语》) 这段话对人情义理的发挥,面面俱到,令人鼓舞,但所解所注是常人的一般道理,可列为励志的小册子,提高做事、做人的参考,但若拿来启发...整个过程都是心灵净化的过程,自解、自知、自悟、自成佛道。 不必在理论上找答案。 你是怎么的一个人,怎么的一个境界,怎么的一个新的生命。 你自己就...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_百度...
其实这首诗的文词十分简单,看得懂应该不是问题。关键是表达的一种意境。绝顶之上一间小屋,老僧独宿于此,生活闲淡不问世事,山颠唯有白云作伴,静逸非常。云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悠闲飘逸的象征,但是作者把它和老僧相比较,更能衬托出老僧的清雅安然,和老僧相比较,连云都显得那么世俗。大体意思就是...

天桥区13092008277: 经典禅诗二十首,读完了悟人生,你最喜欢哪一首 -
恭易艾欣: 神秀示法证悟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觉海法因庵...

天桥区13092008277: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
恭易艾欣: 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偈全文: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

天桥区13092008277: 美翻了,佛教的诗词你都看过多少 -
恭易艾欣: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如下: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

天桥区13092008277: 禅诗久不做,心月自蹉跎.缘心淡尘世,一心向弥陀的作者是谁,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恭易艾欣: 《万手无恒界〈劝君觉醒〉》 禅诗久不做,心月自蹉跎.缘心淡尘世,一心向弥陀尘劳本无有,四大亦是空,奈何习气至,难逃魔罗网悟后须起修,修而后能得,悟理不悟修,到头一场空红尘火宅是道场,人生苦乐亦无妨.却把人情转道情,处处指归是家乡前念迷时佛是凡,后念悟了凡成佛迷悟总在一念间,天堂地狱日日看转念犹如牵牛耕,耕得般若心田丰劝君早悟人生梦,孤坟多是少年人梦是人生生如梦,梦里我人毕竟谁?睁眼晃如昨日梦,闭眼朦胧谁做梦?梦是一个大禅机,几人参透上天梯,我在梦中尤不悟,每日空做梦中梦人生如梦应早觉,觉醒时无来时梦.譬如空花生眼翳,是假非真莫痴迷

天桥区13092008277: 与禅有关的诗句 -
恭易艾欣: 1、最著名、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六祖慧能偈语这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 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唐诗人杨巨源的诗: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天桥区13092008277: 我想要10首经典的禅诗 -
恭易艾欣: · 赠琴僧 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 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 --雪窦重显· 送僧之金陵 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 --雪窦重显· 送宝月...

天桥区13092008277: 做什么事能让天蝎男感动,回心转意 -
恭易艾欣: 一旦做了伤天蝎男的心都很难让他回心转意,贵在坚持

天桥区13092008277: 退步原来是向前作文800 -
恭易艾欣: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禅诗在人生的哲理上阐释了以退为进的道理,亦说明了谦冲为怀的宏大心胸. 班上学生常常为了绿豆芝麻小事,吵得沸沸扬扬,有时甚至闹得不可开交.因此我经常...

天桥区13092008277: 怎样让天蝎男朋友回心转意? -
恭易艾欣: 做些他喜欢的事,证明你是一个做女朋友的好人选

天桥区13092008277: 我和女朋友分手因为我是个残废的人我该杂办 -
恭易艾欣: 那你必须从心灵世界感化,残疾不是错,可能是无法改变的,但你可以从别的地方去改变.内心世界和个人素质能让人变的高大健康.给自己信心吧,有的东西只有靠自己,别人帮不了你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