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书法:书道无妨学 高风不可攀

作者&投稿:度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杨守敬(1839年5月27日—1915年1月9日),湖北宜都县(现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号惺吾、星吾、心物,晚年因在湖北黄州苏东坡雪堂旁筑书楼,故自号“邻苏老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杨守敬在武昌建成书楼观海堂,并移书于武昌,故自署观海道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

        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原湖北省文史馆副馆长朱士嘉先生评价说:“盖近百年来治历史地理者无能出其右焉。”杨守敬的《舆地学》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和李善兰的《算学》一起被誉为清代“三绝学”。他还编绘了《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等。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杨守敬的书法在其众多的成就中,也许并非首位,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亦足睥睨一世,高居上座”(虞逸夫)的地位。在日本,他被誉为“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近代日本书道之祖”、“日本书道的大恩人”。

杨守敬自署“恪郦主人”和“观海道人”的书法 作品个案研究

      襄阳市杨守敬书法艺术研究课题组  刘阳

在目前所见机构和藏家之藏品中以及能收集到的杨守敬文献中,仅发现书法作品落款为“恪郦主人”和“观海道人”的各1件。因此,有必要进行个案研究,解惑释疑,一探究竟。

书法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据湖北省博物馆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博物馆藏杨守敬书法》一书载《杨守敬大事记》所述,1911年8月19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同月22日,杨守敬全家及弟子熊会贞从武昌搭轮船到上海。在武昌之藏书及碑帖字画交与程冬甲照管,且日本寺西秀武请黎元洪贴告示于门首保护杨守敬书籍,并加封条。杨氏一行抵达上海,寓居虹口甘翰臣家。日本福田人水野疎梅来上海拜杨守敬为师学习书法,杨氏先以老病辞,后感其诚,亲自为其作《学书迩言》。水野索杨守敬诗,重阳、10月9日,杨守敬两次着两儿赴武昌取衣物及最要书籍,武汉战事正酣,均徒劳往还。全家生活仅靠杨氏一人卖字,多为日本人所买。11月,杨守敬自述《年谱》于虹口旅次。刻成《历代地理详图》34册。12月,刻16国及梁、陈、北齐、北周、唐、五代、宋、辽、金、元各地图次第成。

民国元年(1912)春,杨守敬使小儿等返鄂,所藏书籍幸无大损。取《水经注疏》稿本,并将所藏书籍一并运沪。熊会贞及孙辈随后也陆续来沪,同杨氏一起校定《水经注疏》,详覆每一件成,尤恐有误,当夜静置灯榻畔,在床执卷,再三审订或通宵不寐。闻杨氏在沪,求书者络绎不绝,又或持古书碑版请鉴定兼乞作跋,日本人尤多。是年,杨氏所著《历代地理详图》刻成。

民国二年癸丑(1913),杨守敬已75岁。2月,沈曾植得朱校本《水经注》,杨氏于2月27日作跋,同日又对《水经注》跋之。

从以上史料可知,杨守敬从武昌起义赴沪后至民国二年癸丑(1913)春,一直忙于地理文献的整理和所著《水经注疏》的校订。同时,又要应付络绎不绝的索书者(当然这也是他在沪的主要经济来源)。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看,杨守敬这一年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之前和期间又进行整理历史地理资料和自撰《水经注疏》的校订工作,此时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尊敬之情,落款自署“恪郦主人”,也是符合逻辑的,不足为奇。只是我们暂时没有考证到杨守敬在沪的藏书楼叫做什么。他既然在黄州苏东坡故居雪堂旁筑有书楼“邻苏园”,又在武昌菊湾筑书楼“观海堂”,在上海按理也应筑书楼并取有名号。落款“观海道人”是因为他武昌的书楼叫“观海堂”,故很易理解。为何落款“恪郦主人”?我们的推断,其在沪所筑书楼可能为”恪郦X”。或许他在沪时间并不长,后又赴京任职,在沪所筑书楼名号鲜有人知,在《年谱》和其他史料上暂无记载。所幸留下了自署“恪郦主人”这样一件绝世珍品,为我们研究杨守敬书法以及在沪藏书楼的名号提供了宝贵物证。

书法作品的来历和考释

杨守敬这件自署“恪郦主人”书法作品,我们初见于2017年5月28日东京中央拍卖(香港)有限公司的拍卖会上,后辗转为我们课题组所收藏。该作品为立轴,纸本,原装原裱。尺寸:140×38cm,创作年代:癸丑(1913)作。款识:癸丑春日恪郦主人。

钤印:杨守敬印(白)、邻苏老人(朱)

释文:白石嵯峨一径斜,碧梧翠竹晚交加。雨晴知有山人到,先遣儿童扫落花。

书法作品的鉴定和赏析

我们课题组对杨守敬这件书法作品,参照杨守敬创立的鉴定“四法”(印鉴法、墨鉴法、法鉴法、材鉴法)进行了鉴定。从钤印看,这两枚印在《湖北省博物馆藏杨守敬书法》一书中均有著录且经比对尺寸不差毫厘,姓名印标明为72一76岁用印,“邻苏老人”印标明为73一76岁用印,正与杨守敬创作这件书法作品时年龄75岁吻合。从用墨看,这件作品墨色已暗,古意盎然,应为百年老物。将这件作品与杨氏同年作品对比,风格完全一致,且用笔习惯和小动作也相互印证。比如“白、碧、童、郦、晴”等字的结体和留白,“山人”一句中“人”字一撇的小缺口,“晚、先、儿”字最后一笔回锋挑法等,是杨守敬的标志性笔法。从材料看,纸是老纸,装裱是典型的民国裱法,不是日本裱法,可见应该是在民国时期于中国装裱后流传到日本。综上所述,杨守敬这件特殊落款的作品,符合他晚年成熟期厚重拙朴、沉稳从容、雅闲安静之特色,笔精神足,充满“书卷气”,是杨守敬晚年的一件书法佳品。

有朋友称这件条幅可能是失群的几条屏之一,果然如此,我们随后又得知同一藏家有落款为“观海道人”的另一条屏,和这件落款“恪郦主人”的条屏是对屏,于是协商转让,失群的对屏终于团圆。

参考资料:湖北省博物馆编《湖北省博物馆藏杨守敬书法》、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赵平著《杨守敬书法艺术研究》、《中国书法》杂志2016年第2期(总275期)、日本省心书房1987年出版《杨守敬手书跋文集》(I、II)等。

惜阴

予少壮之时虽频年奔走,岂无暇日,忽忽七十,念陶桓公之言,追悔何及,书此以自警,并示我后人。宣统辛亥五月,宜都杨守敬记。

水野疏梅(1864—1921),名元支,疏梅为其号,日本福冈人。自宣统二年(1910,)来华,经王一亭介绍,先从吴昌硕学习中国画,后于杨守敬门下学习书法,回日后凭借所学声名大噪。

      杨守敬研究专家,杨守敬族玄孙杨世灿,在三峡晚报上,有文记载:九月初,日本水野疏梅来拜谒杨守敬,愿为弟子,求金石之学。以诗赠杨守敬,其词曰:“钦仰风容玉样温,胸无城府共谈论。夏彝周鼎精稽古,秦碣汉碑远溯源。介绍一生翰墨妙,奇书万卷草堂尊。殷勤向我传心画,正是深高海岳恩。”并叙云“辛亥九月,我将航于清国,到鄂垣从杨惺吾先生学书法。友人谓武汉战争方烈,甚为危险,力止我行,我不以为意。及开行入沪,忽闻杨先生避兵来此。欣然晋谒,请受业于门。先生以老辞,既而悯余好学之忱,许之。尔来日日亲炙,猥蒙殷勤垂训,感荷何极!爰呈俚语,以鸣谢悃。”

      杨守敬赞其好学精神,说其人渠居高昌庙东亚同文社中,去其寓所十余里,须步行数里,又搭电车二次方到。并说“盖其寒士,每日饮食仍其友人安河内担任。”为照顾水野疏梅,杨守敬安排两孙学日语,而留其在杨家午餐。水野疏梅还向杨守敬索诗,杨以“素不能韵语辞之”而甘君之高谊,及寺西之关注,不可不记之以示子孙,乃口占云:“七十老翁遭乱离,一家分离各东西。毕竟秦人多幸福,行行觅得武陵溪。奇书万卷冠群伦,爱惜殷勤到外人。遥望烟雾迷濛里,呵护犹当有鬼神。”

        十月,杨守敬应水野疏梅之请,作《学书迩言》。杂评碑帖及诸家书法。岁暮,水野疏梅回日本,杨守敬以草稿付之。其序云:“辛亥八月,武昌事起,余避兵上海虹口,有日本水野元直,自福冈来,欲从余受金石。余以老髦,且遭乱离,辞之。而元直执意不回,坚欲拜门下。时元直寓高昌庙,依其友人于同文书院,每日往返二十余里,无间风雨,不惮跋涉之劳。余悯其诚,许之,商量四阅月而归,余为作《学书迩言》授之,书此以为执证。”其后记云:“为《学书迩言》,幽忧积月,遂不能成寐,俯伏床褥,随忆随录,语无伦次,方冀病有间整理之,而水野疏梅归计已蹙,只得以草稿付之。水野携至日本,见余故旧,知余颓唐之状也。”11月,又应水野之请撰《邻苏老人年谱》,简述生平事略。

        水野回国后,将此书译成日文刊行,由此在日本书道界名声鹊起,续有橱口铜牛注疏《学书迩言注疏》一书出版,杨守敬之名望继而更为日本人推崇备至。


杨守敬书法:书道无妨学 高风不可攀
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看,杨守敬这一年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之前和期间又进行整理历史地理资料和自撰《水经注疏》的校订工作,此时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尊敬之情,落款自署“恪郦主人”,也是符合逻辑的,不足为奇。只是我们暂时没有考证到杨守敬在沪的藏书楼叫做什么。他既然在黄州苏东坡故居雪堂旁筑...

杨守敬的主要成就
杨守敬本来就能书善画,去日本时,曾带去了汉、魏、六朝、隋、唐的碑贴一万三千多册,利用这些碑贴,杨守敬不仅向日本广泛传播了中国的书法艺术,被誉为近代日本书道之父,还以此换回了许多用金钱所无法买到的珍本。光绪八年至十年,杨守敬协助黎庶昌刻成《古逸丛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多为当时国内已失传的秘本...

守敬书院相关人物
杨守敬,这位清末至民国初年的杰出人物,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涵盖了历史地理学、金石文字学、书法艺术以及版本目录学和收藏领域。他的学术贡献丰富,一生著述多达80多种,其中以《水经注疏》最为人称道,这部作品被誉为"绝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化交流方面,杨守敬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当他出...

后人对杨守敬的评价
杨守敬本来就能书善画,去日本时,曾带去了汉、魏、六朝、隋、唐的碑贴一万三千多册,利用这些碑贴,杨守敬不仅向日本广泛传播了我国的书法艺术,被誉为"近代日本书道之父",还以此换回了许多用金钱所无法买到的珍本。光绪八年至十年,杨守敬协助黎庶昌刻成《古逸丛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多...

杨守敬的资料
同时在日本大力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其书法古茂恣肆,直逼汉魏,近代日本书坛崇尚北魏风骨,实多出于杨守敬的倡导,故在今日东瀛有尊杨为书道之宗一说。杨于1884年回国就任黄冈教谕。1889年受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聘出任两湖书院地理教席。杨守敬是清末同时代学人中惟一堪称大师级的湖北籍学者,其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是...

杨守敬的师友潘存及其所办溪北书院
由于日本的学生钦佩老师的人品和书法,所以,潘存的书法作品很受日本书界的追捧。潘氏书迹传世罕见,流传日本亦多系临碑习作。据悉,三十年前神田书肆有大正年间(1912-1926年)博文堂发行《潘存临郑文公碑》,至为罕见。因杨守敬曾复日本友人:“嘱欲购潘孺初先生所临《郑文公碑》,现尚在鄂城家中。惟守敬与潘先生虽...

书法家柳公权的介绍
康有为说:“柳诚悬《平西 王碑》学《伊阙石龛》而无其厚气,且体格未成,时柳公年已四十余,书乃如此,可知古之名家,亦不易就,后人或称此碑,则未解书道者也。”(《广艺舟双揖》) 如果柳公权不能享高寿,那末六十岁之前,虽有很好声名,但终未能成一书坛巨擘。 鼎盛期 六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书进入鼎盛时期,...

睢县18219829238: 能代表汉代隶书之大成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
欧阳品丽科: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 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 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睢县18219829238: 杨守敬的成就之一 -
欧阳品丽科: 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晚年自号邻苏老人.人物主要著作杨守敬是学坛公认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他用毕生的...

睢县18219829238: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 -
欧阳品丽科:[答案]1.D2.B3.(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 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表述在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

睢县18219829238: 谁能告诉我隋朝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欧阳品丽科: 隋代的书法,上乘南北朝,下启唐代,书风巧整兼力,不离规矩,兼有东晋南朝书法... (《东洲草堂金石跋》) 清 杨守敬:智永真草千字文,宋薛嗣昌刻.此右军嫡嗣真草...

睢县18219829238: 为什么要从唐楷入手学书法? -
欧阳品丽科: 唐楷入手学书,有法可依,能把笔画写得方中矩,圆中规,直中绳,长短合度,轻重合宜,结构稳健,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人认为,唐楷法度森严,学习时容易被那严格的规矩所束缚,而提出初学应从魏晋入手,说这样可以把字写得天真...

睢县18219829238: 张迁碑的历代评价 -
欧阳品丽科: 明王世贞评其书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弇州山人四部稿》) 清万经评其书云:“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 清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

睢县18219829238: 《高贞碑》是什么朝代? -
欧阳品丽科: 北魏 高贞碑,北魏正光四年立,清嘉庆十一年由城北第三屯出土,孙渊如观察移置学宫并镌跋语及李斯篆29字于碑阴.独山莫友芝金石笔识云,是碑为石刻之最整峭者,与张猛龙一石同在正光时,可称双绝."

睢县18219829238: 《敬使君碑》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欧阳品丽科: 《敬使君碑》,全称《禅静寺刹前铭敬使君之碑》,又被称为《敬显隽修神静 寺碑》... 另外,有人 将其视为唐欧阳询、褚遂良书法的先驱.杨守敬已对此提出不同看法....

睢县18219829238: 杨守敬书法对联10幅 -
欧阳品丽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109/00/974066_439283685.shtml

睢县18219829238: 东汉时期,流行的书体是 -
欧阳品丽科: 东汉是隶书的高峰期 汉承秦制,西汉初期实行六书,隶书已成为官书,经过汉初整理推广,出现许多优美隶书作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西汉“绝无后汉之隶”,西汉前期的隶书没有发展到后汉时那样成熟是事实,但西汉晚期隶书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