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将自己的鲜卑族全盘汉化的原因

作者&投稿:边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西晋王朝结束三国争战的混乱局面统一全国后,中国本来应该进入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然而西皇族八个封王之间在西晋建立不久就进行了相互之间大规模杀伐,在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中,大量人民死于非命,使得国家不仅在生产、经济上受到惨重的破坏,而且人口也大量减少,很多城市和乡村都因人口消失而荒芜,造成国家甚至整个民族的元气大伤,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于是多个周边的游牧民族趁乱进入中原,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了匈奴人的政权,他们比横行欧洲的匈奴人更凶狠,先后两次攻占晋朝的首都,抓走两个皇帝,灭亡了我们的西晋王朝。此后,五个外族进入并先后在中原建立了16个政权,这就是汉族历史上最悲惨的“五胡乱华”时代。期间仅有一个被胡化的汉族人冉闵以 *** 名义建立的冉魏政权,但也不过两年就被灭亡了在这个时期,汉族人处于被被残酷压迫和奴役的地位,连生命都没有任何保障;各胡人政权军队的攻伐时候都可以随意抓汉族人去服务、甚至在失败时杀汉族人泄愤。当时汉族人处于灭亡的边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的;例如在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创造了灿烂的古印度文明的印度原住民现在已不再以一个民族的身份存在于世界上了,他们只是以一些低贱的部落的身份散居在印度南部。

公元439年,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征服了其他各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100多年混战局面。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数十年的和平发展,北魏在人口、生产和经济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谓是如日中天;然而在公元494年,魏孝文帝从山西平城迁都到汉族人比较集中并且汉文化基础较好的洛阳,并实行一系列带一定强制性的措施和政策,促使鲜卑人汉化。他规定鲜卑人只能讲汉语,不能讲鲜卑语;穿汉服不能穿鲜卑服装;改用汉姓,以汉族人的习惯生活,朝廷官名和制度都采用汉族朝廷的方式。为此他带头把自己的原姓名拓跋宏改为汉姓名元宏。《花木兰》所处的就是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事件,当他出行的时候是“可汗大点兵”,当时还是以鲜卑人的习惯,把最高首领称为“可汗”;12年后“归来见天子”,回来的时候魏孝文帝已经规定按汉族人的官名称呼为“天子”了。在他的制度下,多数鲜卑人穿着汉服,讲着汉语,按照汉族的习惯生活,以一个汉族人的形象生活在中原大地,一代到两代后,这些鲜卑人的后代已经不知道自己原来的历史了,从心理上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 。

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的原因,历史学家有很多观点,大多数是认为他原因是喜欢先进的汉文化,以及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但本人认为原因报复并非如此。清朝的康熙、乾隆以及好几个皇帝都很喜欢汉文化,但他们并没有要求旗人汉化;并且从历史上,北魏统治期间民族矛盾并不是很突出,人口和生产也得到空前发展,人民的生活相对还是比较不错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鲜卑人由原来相当凶残野蛮的民族变成儒家文化的追随者,并将自己的民族习惯放弃,并入被自己征服并统治的民族呢?

根据他们当时所面临的情况,我们可以分析他们汉化的原因:

首先,在北魏时期,佛教传入,北魏统治者和老百姓大多数都受到佛教的影响,中国佛教的三大石窟有两个都是北魏建造的,因此可见人民对佛教是比较崇尚的。由于佛教的原因,鲜卑人原来那种野蛮的杀伐方式有所收敛,所以在拓跋氏北魏建立过程中,汉族所遭受的杀戮情况比原来大大减轻,民族关系相对也比原来和谐得多。

其次,在魏孝文帝所在的年代,鲜卑人的人口增长相当快,在他们当时人口的情况下,再按照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可能了,即使退回漠北草原,草原也不能承受这么多以游牧方式生活的人口,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转变从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而这么多人口的民族改变成一个农耕民族国家,必须改变国家的管理方式,才能让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汉族是最成功的农耕民族,并且汉族的文化能够有效支持这个农耕国家的运转,鲜卑人不可能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来因对当时面临的问题,所以全盘接受了汉族文化。

如果这样说,有些人会提出,元朝和清朝为什么没有像他们一样汉化成汉族呢?这是由于在那个时代与元朝和清朝时期的情况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当时汉族人口已经很少,难以供养这么多统治者;清朝时期满族人最多时期不过400万左右,而汉族人有4亿人口之多,是满族人的100倍之多,100人供养一个统治者,负担不成问题;而北魏时期鲜卑人和汉族人的人口数量相差不算大, *** 人口不到鲜卑人的两倍,几乎是1个半供养一个统治者,这样是难以行得通的,因此他首先把鲜卑人汉化,和原来的汉族人合成同一个民族,然后再将其中国家的统治者由合并后的统一民族大家来承当供养的责任。

经过他的改革,鲜卑人这个民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但这个民族并没有消失,他们与原来的汉族人一起生活在汉族人当中,成为汉族人的一部分,与其他汉族人一样平等的发展壮大在世界中。就好比一条大河汇入大海,在海洋 *** 享自然。




北魏孝文帝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带领30万大军以南征萧齐为由迁都,一路之上,虽携大军,但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九月,到达洛阳,大臣们...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

北魏孝文帝迁都从哪迁到哪?
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南朝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迁都的影响:太和十八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

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帝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

是什么导致北魏孝文帝要实行全国汉化?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原因这是因为孝文帝想要缓和社会矛盾,改善经济。但如果想知道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要进行汉化改革,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当时的背景。孝文帝所在的民族叫做鲜卑族,鲜卑族是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在五胡乱华后,他们的祖先南下,再之后几代北魏统治者努力下,最后终于在439年,统一了中国北方...

刘姓的由来和历史
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刘姓的来源之四 4. 源于投降汉朝的秦末齐国将领刘到:据史书记载,“平都孝侯刘到,平都。索隐县名,属东海。以齐将,高祖三年降,定齐,侯,千户。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刘到元年。索隐故齐将。巳上孝惠时三人也“...

孝文帝改革内容
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

孝文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还采取哪些措施
”可见孝文帝对于禁胡服,穿汉装之重视程度。 孝文帝在改鲜卑姓氏和通婚方面实施了重大举措,孝文帝率先将拓跋姓氏改为元姓,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公元496年,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为元氏,北魏太祖以来的作大著姓,皆改为汉姓;在通婚方面,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同姓内部通婚的陋俗,并且孝文帝自己带头...

北魏孝文帝为何积极实行汉化,迁都和汉化有什么用?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而迁都则是汉化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保证中央对地方有效统治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并非汉人而是鲜卑族,从夏商周乃至秦汉,中原一直都是汉人进行统治的,那么可想而知一个游牧民族想要领导一个汉人王朝的难度是很大的。“民如水,君为...

关于南北朝的历史,请各位帮帮忙``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迁都洛阳的同时,孝文帝将鲜卑族拓跋姓氏改为元,此外他还禁止使用鲜卑语,禁止穿带鲜卑服饰...

信州区19772689324: 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措施有哪些? -
揣万丽珠: 1、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2、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3、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信州区19772689324: 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实质是? -
揣万丽珠: 原因: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表现:①北方各族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劳动者成为农民,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完成了封建化过程;鲜卑贵族变成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②鲜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中,鲜卑族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在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活起着一定影响.在服饰、食物等方面也显示出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实质:落后的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信州区19772689324: 想一想,北魏孝文帝下令改用汉族姓氏的原因是什么 -
揣万丽珠: 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包括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等,都是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更好的维护鲜卑族的统治,减少汉族地主的排异心理.

信州区19772689324: 北魏孝文帝欲变北俗的原因 -
揣万丽珠: 进行汉化,扩大北魏政权的基础,促进民族融合,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

信州区19772689324: 北魏皇帝本来是姓元的,为什么后来要改姓
揣万丽珠: 说反了.北魏皇帝原姓拓拔,后孝文帝拓跋宏改皇族汉姓为元,更名元宏.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汉化的改革,将首都迁到了copy洛阳,并且改鲜卑人的复姓为汉人的单姓,如将拓跋氏2113改成了元氏,标明天下第一姓的意思.太和二十年(...

信州区19772689324: "孝文帝的改革,全盘汉化…""孝文帝改革尽管使鲜卑族不在独立存在…"如何看待以上两种观点, -
揣万丽珠:[答案] 魏孝文帝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当时的中国汉族地区为代表的农业文明是先进的,全盘汉化主要是指文化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汉化,尽管鲜卑族不独立存在,但是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信州区19772689324: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意图何在 -
揣万丽珠: 孝文帝改革 1.汉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习汉礼,讲汉语. 2.目的;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迁都洛阳)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作用;加快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4.表现孝文帝改革的决心;讲汉语.改汉姓

信州区19772689324: 鲜卑族怎吗消失的 -
揣万丽珠: 鲜卑由一个部众颇盛、占地极广的大族最终在中国历史中消亡,在路卫兵看来,这是鲜卑汉化的必然结果,鲜卑人的血脉也许并没有消失,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确实是不存在了,它逐渐与汉族等融为一体,...

信州区19772689324: 小学历史题 -
揣万丽珠: 孝文帝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北魏是由(鲜卑)族建成的国家.魏孝文帝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把都城由北方的(山西)迁到中原地区的(洛阳).魏孝文帝迁都后,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下令要求鲜卑族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改姓(汉姓).

信州区19772689324: 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
揣万丽珠: 孝文帝迁都前后,还颁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 ①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结婚.孝文帝把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达溪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把汉族的高门世族列为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