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后驱而之善的而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徵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是什么意思?~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意思是:然后在诱导他们走向善良的道路,百姓也就很容易的听从了。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如下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hé)。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回头看看大雁和驯鹿问:“贤能的君主也喜欢这个吧?”
孟子回答到:”贤能的君主并不把这种娱乐当成首要的追求,不贤明的君主即使有这些也没有办法欣赏。《诗经》里面说到:打算建设灵台,筹划安排这件事,百姓动起手来,没有规定做好的日期,本来是不打算很快做好的,民众像子女一样来帮忙。文王到灵囿,母鹿静静伏着,母鹿体型肥壮,白鸟浩浩洁白。文王来到灵台,满池鱼儿跳。”周文王用民众的力量修建灵台、挖掘灵沼,但老百姓觉得很幸福,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塘叫做灵沼。他们高兴这里有麋鹿和鱼鳖。古代圣君与民同乐,所以才能真正的欣赏享受园、池。《汤誓》上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和你就什么时候灭亡(夏桀曾将自己比作太阳),民众想和夏桀一起灭亡,即使有高台神驰和飞禽走兽,他难道能独自享用吗?”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太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太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揉胳膊的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事:指两人称霸诸侯的业绩。 可得闻乎?” 可得:助动词性结构,同义并列关系。相当于“可以”“可能”。○劈头就问齐桓、晋文之事,旨在图霸而且心切。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仲尼:孔子的字。徒:门徒,学生。道:称道。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的省称。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的门人,所以这么说。 是以后世无传焉, 是以:因此。传:传述。焉:兼词,于之,对他们的事迹。“之”指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孟子主张行“王道”,反对武力称霸,所以借口“无道”和“无传”巧妙地撤开桓文之事。话虽说得委婉,但一语撇开,实则斩钉截铁地表明了“霸道”不值一谈。 无以, 以:同“已”,动词,止。“无已”是文言里的一种习惯说法,这里直译是“(如果您要问一个)没完没了”,意即“如果不能不说”。 则王乎?” 则:那就。王(wàng):行王道以统一天下。这一分句等于说“则我请言王乎”,主语“我”和谓语“言”都省略了。○本篇本意在宣扬“王道”,却由问“霸道”发端,通过撇开“霸道”以引出“王道”,一开始便纳入驳辩之局,文势顿挫生姿。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德:指国君的道德。


曰:“保民而王,奠之能御也。” 保民:使人民生活安定。保,安定,这里属使动用法。莫之能御:没有谁能够阻挡他。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孟子说过:“以德行仁者王。”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施惠于民,所以首先明确提出“保民而王”,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一段: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保民:即“保民而王”,承上文省言之。


曰:“可。” ○先使齐宣王树立信心。


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由:从哪里。


曰:“臣闻之胡龁曰: 胡龁(h否):齐宣王的近臣。“臣闻之胡龁曰”的语法结构是:“臣闻之(于)胡龁,(胡龁)曰”,“(于)胡龁”是“闻”的补语。“曰”前省“胡龁”二字。之,指代下文所叙之事。 ‘王坐于堂上, 堂:殿堂。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过:走过。 王见之,曰:“牛何之?”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动词,往。 对曰:“将以衅钟。” “以”后省宾语“之”(指牛)。衅(xùn)钟:新钟铸成,杀牲以祭,取血涂其缝隙,叫做衅钟。 王曰:“舍之! 舍(shě):放掉。 吾不忍其觳觫, 觳觫(húsú):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无罪而就死地。” 若:代词,如此,这样。作“无”的状语。就:走向。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然则:是代词“然”与连词“则”结合而成的连词性结构。(如果)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 何:怎么,哪里。 以羊易之。” 易:斟换。 不识有诸?” 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词。○这一故事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是心:这种心肠。足以:助动词性结构,完全可以,足够用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以:认为。爱:吝惜。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副词,本来。王之不忍:主谓短语作“知”的宾语,“之”字用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以宣王自身经历的事例证明他有“不忍之心”,论定他有“保民而王”的根基,亦即有行“王道”的根本,从而把他与“王道”牢牢绾合起来。与此同时,又插写“百姓皆以王为爱”一句,以引出下文宣王的辩白和孟子的分说。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诚:确实。者:特殊的指示代词,复指“百姓”。 齐国虽褊小, 褊(biān)小:狭小。 吾何爱一牛? 何:作状语,为什么,怎么。 即不忍其觳觫, 即;就(是),副词,作状语。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故:所以,因此。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无:通“毋”,副词,不要。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对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主谓短语作介词“于”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异”的补语。“之”用于主谓词组的主谓间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彼:他们,指百姓。恶(wù):表反问的副词,怎么,哪里。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若:假设连词,如果。隐:同“惚”,哀怜,心里难过。 则牛羊何择焉?” 则:那么。挥:区别。焉:语气词。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是:指示代词,这,作句子的主语。何心:什么样的心理。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其: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该。是句子的谓语,前置以加强感叹语气。乎,语气词,表感叹。百姓之谓我爱: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


曰:“无伤也, 没有什么关系。伤,损害。 是乃仁术也, 是:这。乃:副词,就(是)。仁术:仁爱的心术。 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于:对于。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声:指被宰杀时的哀鸣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旧读yuǎn。庖(páo)厨:厨房。


第二段:论证“保民而王”的内在条件在于“不忍之心”,并用具体事例说明齐宣王并菲没有这一条件,为提出自己的主张立下根基。


王说, 说:同“悦”。 曰:“诗云: 诗: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他人有心, 他:旁指代词,别的。 予忖度之。’ 忖度(cùnduó):推测。付,揣测;度,衡量。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夫子之谓也。 (这两句诗就是)说先生啊。“夫子”是宾语,为了强调它而前置。之,助词,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 夫我乃行之, 夫(fú):发语词。乃:代词,如此,这样。作状语。 反而求之, 反:回过头来。求:推求。之:指这样做的原因。 不得吾心, 得:懂得,了解。心:(做这件事时的)想法。 夫子言之, 之:捐孟子所说的道理。 于我心有戚戚焉。 意谓我心里就动起来有所领悟了。戚戚,内心有所触动或领悟的样子。焉,语气词。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所以合于王者:同推行王道相符合的原因。所以……者,……的原因。


曰:“有复于王者曰: 复:报告。子:向。 ‘吾力足以举百钓, 足以:这里是“能够”的意思。下边两个“足以”同。钧:古代重量单位名称,三十斤为一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 而:表转折,却。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察:细看,这里指看清楚。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绒毛。末:尖端。 而不见舆薪。’ 舆(yú)薪:整车的柴。比喻大而易见之物。舆,车。 则王许之乎?” 则:那么。许:相信。○在孟子看来,不忍之心之所以合于王者,是因为以此心推思于百姓,就能“保民”而得到百姓的拥护。但是齐宣王虽然对牛有不忍之心,却并未推恩于百姓。要说服宣王行王道,就必须使他懂得推恩的道理。所以这一节对于宣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提问并不迳直作答,而是巧为设喻,用迂回之法为下文论推恩的问题作准备。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达到。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功:功德。者:语气词,表提顿。 独何与?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究竟。 然则一羽之不举, 举:意念上的被动,被举起。这是一个分句,结构助词“之”用于主谓之间,表分句的语意未完。 为不用力焉; 为:连词,因为。下面两个“为”字同。焉:语气词,下面两个“焉”字同。 舆薪之不见, 见:意念上的被动,被看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不见保:没有被安抚。见,助动词,表被动。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第二个“王”,动词,读wàng。 不为也。非不能也。 ○先用三个排比句,以前两句作喻,有力地说明齐宣王对百姓“不用恩”;然后归结为“不为”而“非不能”。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形:具体表现。何以异?”何以:凭什么。异:动词,区分,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 挟(xié):夹在胳膊下。太山:即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语人曰: 语(y?):告诉。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是:代词,这。作这一判断句的主语。诚:副词,的确。 为长者折枝,’ 长(zhǎng)者:老年人,长辈。折枝:折树枝。又:“枝”通“肢”,因此又解为躬身作揖或按摩肢体。三种解法都指轻而易举的事。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是:这。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是:这。○再一次设喻,进一步说明“王之不王”是主观上的“不为”,而不是客观上的“不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个“老”用作动词,尊敬。第二、三两个“老”用作名词,老人。以:介词,后边省宾语“之”。及:推及,推广到。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幼”用作动词,爱护;第二、三两个“幼”用作名词,幼儿。 天下可运子掌。 运于掌: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 给自己的妻子做出榜样。刑,同“型”,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出榜样,示范。寡妻,君主对自己的妻子的谦称,正如君主自称为“寡人”一样。 至于兄弟, 至于:指推及,推广到。以御于家邦。’以:连词,这里可译为“从而”“进而”。御:治理。家邦:家和邦。“家”指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邦”指诸侯国。这三句是《诗经·大雅·思齐》中的诗句。 言举斯心加诸被而已。 “言”前省略主语“此”。此言……,这(不过是)说……。举:拿。斯心:这种(爱自己亲人的心思。斯,这。诸:“之于”的合音词。彼:第三人称代词,这里作“别人”讲。而已:罢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推思:推广恩惠。保四海:安抚天下。保,与“保民而王”的“保”义同。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都有海,所以称全中国为“四海之内”“海内”或“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无以:动词与介词结合而成的助动词性结构,不能,没法。妻子:老婆孩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所以大过人者:大大胜过一般人的原因。过:超过,胜过。他:别的。焉:语气词。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推其所为:推广他们的所作所为。而已矣:罢了。○提出“推恩”作为“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把王道概念具体化;并用对比的手法说明“推恩”与“不推恩”的不同结果,发人深省。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用秤(chèn)称。 然后知轻重, 然后:连词性结构,现代汉语里仍然沿用。度(duó),用尺量。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物:事物。然:代词,这样。 心为甚。 人心是更加(需要度量)。 王请度之!” 请:表敬副词。


第三段:论证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是推恩于百姓,并说明齐宣王目前并没有推恩是不为而非不能。


“抑王兴甲兵, 抑:连词,或者。兴甲兵:使甲兵兴,即发动战争。“兴”属使动用法。甲兵,铠辛和兵器,指代战争。 危士臣, 使士兵和臣子们陷于危险境地。危,属使动用法。 构怨于诸侯, 构怨:结怨。于:同。然后快于心与?”快:痛快。○明知故问,以引出下文的辩论。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 何:怎么,为什么,作状语。于是:介词结构,作补语,对这些。 将以求吾吾所大欲也。” 以:介词,后边省宾语“之”。以之,凭借这些。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子口与? 为:因为。肥甘:形容词用为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轻暧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用为名词,轻巧暖和的衣服。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子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便嬖(piànpì):君主亲近宠爱药人。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岂:难道。○一连用五个排句,用筛涂法,巧妙地引出下文所写齐宣王的“大欲”是霸天下的结论。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 欲辟土地, 辟:开辟。 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称臣)。朝,属使动用法。 莅中国, 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 而抚四夷也。 抚:安抚。四夷:四方的外族。夷,古代对中原地区以外的四方少数民族的轻蔑的称呼。○揭出要害。 以若所为, 若:代词,这样,作“所为”的定语。所为:作法。 求若所欲, 求:追求。所欲:希望得到的东西。 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木:爬到树上。缘,攀缘。○用“缘木求鱼”为喻,生动地显示出了“霸道”的路线性错误。


王曰:“若是其甚与?” “其甚若是与”的倒装。它的严重程度象这样吗?


曰:“殆有甚焉。 恐怕有比这更严重的哩。殆:副词,表推测和不肯定,恐怕,也许。焉:兼词,于是。于,比。是,代缘木求鱼的事。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菪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 邹:当时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当时的大国。这句主语是“邹人”,“与楚人”是介词结构作状语。 则王以为孰胜?” 以为:认为。孰:谁。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大:都是形容词用为名词,指小国、大国。下文的“寡、众、弱、强”与此同。固:本来。 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纵横千里的地方共有九块。《礼记·王训》:“凡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这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观点,并不符合事实。 齐集有其一; 集:会集,指截长补短总计其面积。 以一服八, 以:凭。服:使动用法,使……屈服。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用“邹,人、与楚人战”再设比喻,并用排句把大小、众寡、强弱之悬殊和盘托出,指出“以一服八”的决不可能,从而充分说明霸道不可行,以彻底清除齐宣王以霸道统一天下的念头。 盖亦反其本矣! 盖(hé):同“盍”,“何不”的合音词。亦:句中语助词,用以加强反问的语气。反其本:返回到那根本上来。本,指施行仁政王道。○在批判霸道之后,出一呼告语引其改邪归正,显得情深意切,警策动人。 今王发政施仁, 今:表假设语气,现在如果。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仕者:做官的人。朝:朝廷。 耕者皆欲耕手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商贾(g?):商人。藏:贮藏货物。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行旅:外出旅行的人。出:出入,经过。涂: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这句中“欲”字不可解,疑为衍文。 皆欲赴想于王; 赴想于王:投奔到君王这里来申诉。赴,投奔。想,同“诉”。○五个排比句,极力铺陈王道乐土的美好境界与天下归心的情景。其若是,其:连词,如果。孰能御之?”之:本是第三人称代词,在对话时可活用以指听话的对方,这里作“您”讲。


第四段,论证齐宣王行霸道征服天下的大欲不可能实现,劝说其反本而行王道。


王曰:“吾懵, 懵(hūn):头脑昏乱,胡涂。 不能进于是矣。 进:指进一步地领会。于是:对于(您说的)这些。 愿夫子辅吾志, 辅:辅佐,这里是帮助实现的意思明以教我。明白地教导我。以,连词,连接状语于中心语。 我虽不敏, 敏:聪明。 请尝试之。” 请:表敬副词,可译为“请让我”。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长久,固定不变。恒产,指能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恒心,指守道不变的思想。 惟士为能; 惟:副词,只有。士:指脱离生产的读书人。 若民, 若:连词,说完一件事转而述说另一件事时,用“若”提接;可译为“至于”。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则:那就。因:因而。 苟无恒心, 苟:如果。 放辟邪侈, 放荡不羁,行为不正。放、侈,都是放荡的意思;辟(通“僻”)、邪,都是行为不正的意思。 无不为已。 已:通“矣”。○以上几句话是对“士”的吹捧和对劳动人民的污蔑,但从中也反映出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必然起来反抗的事实。 及陷于罪, 及:等到。 然后从而刑之。 从:随着。刑:用作动词,用刑法处罚。 是罔民也。 罔:通“网”(网),用作动词,设罗网去陷害。 焉有仁人在位, 焉:疑问代词,哪里,用作状语。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因此。制:规定。产:产业。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使”后省兼语。仰:对上。事:侍奉。 俯足以畜妻子; 俯:对下。畜(xù):养育。妻子:老婆和儿女。 乐岁终身饱, 乐岁:丰年。终身饱:终年一身饱足。 凶年免于死亡, 凶年:荒年。凶,谷物没有收成。死亡:饿死和逃荒。亡,逃亡。 然后驱而之善, 之善:走上正路。之:往,走上。 故民之从之也轻。 民之从之:百姓听从他。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主语。第一个“之”用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也:语气词表停顿。轻:客易。 今也制民之产, 今也:现在呢。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教死而恐不赡, 惟:仅只。救死:救于死,(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不赡(shàn),不足,来不及。赡,足。 奚暇治礼义哉! 奚:哪里。暇:空闲。“奚”和“暇”在这里都用作状语。治:讲求。 王欲行之, 之:指王道。 则盍反其本矣。 本:指王道仁政的根本问题,即下文所述制民之产的基本内容。 五亩之宅, 相传古代一个男子可分得五亩供建造住宅的土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树之以桑, 树: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yì):用作动词,穿。帛:丝绵。 鸡、豚、狗、彘之畜,豚(tún), 小猪。彘(zhì)猪。 无失其时, 无:同“毋”,不要。失:错过。其时:指家禽、家畜繁殖的时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丁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勿夺其时, 勿:不要。夺:侵占。时:指农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庠(xiáng)序之教:学校教育。庠、序都是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叮咛。孝悌(t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义:道理。 颁白者不负藏于道路矣。 颁(bān)白者:头发斑白的人。颁,同“斑力。负:背东西。戴:用头顶东西。○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分四层排比写出自己构想的王道仁改模式图,既说明了它的制度,又说明了它的好处,鲜明地表现出一幅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的诱人图景。 老者衣帛食肉, 衣(yì):穿。 黎民不饥不寒, 黎民:众民,百姓。黎,众。 然而不王者, 然:代词,如此,这样。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与开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意思是:然后在诱导他们走向善良的道路,百姓也就很容易的听从了。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如下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hé)。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回头看看大雁和驯鹿问:“贤能的君主也喜欢这个吧?”
孟子回答到:”贤能的君主并不把这种娱乐当成首要的追求,不贤明的君主即使有这些也没有办法欣赏。《诗经》里面说到:打算建设灵台,筹划安排这件事,百姓动起手来,没有规定做好的日期,本来是不打算很快做好的,民众像子女一样来帮忙。文王到灵囿,母鹿静静伏着,母鹿体型肥壮,白鸟浩浩洁白。文王来到灵台,满池鱼儿跳。”周文王用民众的力量修建灵台、挖掘灵沼,但老百姓觉得很幸福,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塘叫做灵沼。他们高兴这里有麋鹿和鱼鳖。古代圣君与民同乐,所以才能真正的欣赏享受园、池。《汤誓》上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和你就什么时候灭亡(夏桀曾将自己比作太阳),民众想和夏桀一起灭亡,即使有高台神驰和飞禽走兽,他难道能独自享用吗?”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太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太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揉胳膊的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上下文是一个整体,应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这里是指然后引导他们走向善良的道路,从上下文来看,这里的 而 可以理解为从而。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跟我讲讲吗?”孟子说:“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人,所以后世失传了,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还是说说王道吧。”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实行王道呢?”孟子答:“通过安抚百姓称王,没有谁可以抵御得了。”齐宣王问:...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②,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③,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⑤。”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对照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

...语言文学资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探讨齐桓晋文霸业的视角,孟子的仁政哲学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展现 齐宣王向孟子询问古代霸业的秘诀,孟子却巧妙地指出,孔子门徒并未详述齐桓、晋文的功绩,使得这些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然而,孟子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保民而王”,强调仁政的实践。他认为,齐宣王的仁慈之心,如同放牛...

各位帮帮忙,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翻译: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

《齐桓晋文之事》注解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事:指两人称霸诸侯的业绩。 可得闻乎?” 可得:助动词性结构,同义并列关系。相当于“可以”“可能”。○劈头就问齐桓、晋文之事,旨在图霸而且心切。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仲尼:孔子的字。徒:门徒,学生。道:称道。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的省称。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陇西县17034813842: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
素衫奥维: 之⑴【代词】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

陇西县17034813842: ...(3分)      是 故 明 君 制 民 之 产 必 使 仰 足 以 事 父 母 俯 足 以 畜 妻 子 乐 岁 终身 饱 凶 年 免 于 死 亡 然 后 驱 而 之 善 故 民 之 从 之 也 轻  ——《... -
素衫奥维:[答案]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要依循规律.其一语气词必然放于句后,其二发语词必然放于句首,其三固定句式必然不能分开,其四名词、...

陇西县17034813842: 初中文言文中"之"和"而"的用法
素衫奥维: 之的用法 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

陇西县17034813842: 古文中判断一个字的词性是不是以现代汉语的字的标准来判断?
素衫奥维: 当然不是,有很多字的词性发生了变化,比如"之",古文中就有名词,代词,动词...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齐桓晋文之事》)——因此贤明的君主制定老...

陇西县17034813842: “而”在古文中有几种意思 -
素衫奥维: 而 ér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陇西县17034813842: 古代汉语中 而 之 以的用法和意思有哪些? -
素衫奥维: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陇西县17034813842: 而的古文意思
素衫奥维: 文言字词“为”的用法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动词 1读音:wéi.做,干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是不去做,并不是做不到啊. 2读音:wéi.治,治理. 为国以礼.(《论语侍坐》) —...

陇西县17034813842: 《齐桓晋文之事》最后一段是什麽..? -
素衫奥维: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陇西县17034813842: 高中语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后两句是什么?
素衫奥维: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陇西县17034813842: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
素衫奥维: 梁惠王上 书名:孟子 作者:孟轲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 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 产,必使仰足以事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