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发生灾害

作者&投稿:兆昆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 “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 (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⑤ 1128年~16世纪中叶(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不久即告废坏。
⑥ 16世纪中叶~1854年(清咸丰五年)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后来在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图上的废黄河。其后虽有决溢。但旋即恢复故道。清前期经大筑堤防。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而山东、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是“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潘季驯治河重点即在这一河段上,如大修两岸缕堤、格堤、月堤、遥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⑦ 1855年 (清咸丰五年)~20世纪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运;一股经长垣县,流到东明县雷家庄,这里就分成了两股,都东北流到张秋镇;三股河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
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其后的20年内,洪水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水势分散,正溜无定。直至1876年全线河堤告成,现今黄河下游河道始基本形成。下游河道中自铜瓦厢至陶城埠一段,决口经常发生,故有"豆腐腰"之称。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用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这次决口,使黄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成灾严重,史所罕见。这也是黄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黄河下游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发生灾害
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

浊水溪下游河道历史时期容易改道的原因
1、构造原因,在流域内,差异构造运动,不同地区升降趋向和速度不同,使河流向相对下降或沉陷的地区迁移,有渐进式迁移、袭夺式迁移、倒流式迁移。2、水文原因,浊水溪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导致河流决口,沿低洼地带径流,形成新的河道。3、人为原因,蓄水拦洪、截弯取直、开挖人工河道、挖沙、引水等...

塔里木河在历史上有记载吗?
在历史上,塔里木 河下游河道,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浅加 高,每当洪水来临,经常决口、改道,游荡不定。由于其南迁北涉,从而导致下游 湖泊的变动。当其流动到北面时,就流人孔雀河,一起注人北面的洼地,水量增 大,造成罗布泊的扩大,台特马湖因无水汇人而消失。当其流动到南面时,就单 独注入南...

听说在黄河下游有地上河是怎么回事,水怎么能在地上呢?
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了大量泥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到下游时,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泥沙慢慢淤积,使河床(通俗来说是河底)抬高,日积月累,慢慢高出平地,也就形成了地上河了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自古以来因其携带大量泥沙而闻名,早在公元前4世纪便被称作“浊河”。公元前1世纪,人们描述河水浑浊,一石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量持续增加,下游河床淤积,形成悬河,多次遭遇洪水威胁。据历史记载,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改道26次,上千次决口...

黄河的历史重要性
一、黄河的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平原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形成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特定条件下便决口泛滥,改道出走。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之剧烈,在世界河流中独树一帜。根据文字记载,黄河多次改道,河道变迁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至天津,南达江淮...

试分析历史时期我国河流变迁的原因
1、试分析历史时期我国流河的变迁的原因? 影响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因素:(1)自然因素,A、土壤,黄河中上游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在雨水的冲刷下极易流失; B、气候,黄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和夏秋之交,暴雨形成的洪水极易携带泥沙,形成下游河道的淤积,C、地势,黄河上源海拔在3000米...

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几千年常此积累,堆积在河床上,致使河床升高,地上河就此形成了.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上升,两岸地区每逢汛期便面临着洪水的威胁.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修筑堤防的方式来约束洪水,致使河床与两岸地面的高差越来越大.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平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什么中国古代史的书上有些地图黄河的入海口在山东半岛下面,有一些又...
而在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战国时是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渤海湾内),后来一段时期内大致有一些小范围的改道,入海口大致是向南移了些,但也是在天津附近入海的;明清时期为了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政府人为的疏通兴水利,不惜逆河之性,强使“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使黄河汇入淮河入海;咸丰...

现在的黄河下游河段,其前身是大清河的说法,有什么资料依据吗?_百度...
大清河之前是济水,济南的名字就来源于济水,济水之南叫济南,济水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四渎之一,渎是大河流的意思,就是说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中国的古四渎。之后,大清河夺济水而成大清河。在1855年的时候,咸丰五年,离今天正好是150年,历史的发展都有它惊人的巧合,黄河夺大清河改道从山东境内...

明山区19816726330: 历史上,黄河下游经常决口泛滥的主要原因是? -
汝歪静安: 1.气候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雨集中,所以这种气候容易导致这种现象 2.下游泥沙多,土质松软 3.植被破坏严重,开垦现象普遍

明山区19816726330: 黄河下游多灾害的原因和治理的关键所在 -
汝歪静安:[答案] 成灾原因:黄河从中游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区后,由于流速变缓,泥沙就大量沉积下来.久而久之,使下游河道成为高出两岸平地的“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因而容易决口改道,造成水灾. 治理的关键:下游的危害是由中游带来的泥沙...

明山区19816726330: 历史上,黄河中下游经常决口泛滥的原因是什么? -
汝歪静安:[答案] 自然原因:黄河中游有面积广大,耐冲击性差的黄土高原,使黄河含沙量大,形成地上悬河,另外黄河年径流量变化大,降水集中在7月份,冬季降水少,中下游湖泊少,缺乏调节功能. 人为原因: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还有多次...

明山区19816726330: 关于黄河下游堤坝容易决口的原因?
汝歪静安: “晚清时期,黄河发生较大决口的年份共三十年,计决口56次,其中1861—1895年间发生决口的年份就有十六年,计33次,约占其中一半以上”(2).决口与改道的影响,...

明山区19816726330: 黄河下游的主要灾害是什么成因是什么 -
汝歪静安: 黄河下游的主要灾害是风沙、旱涝、盐碱.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4公尺,有的地方高出10公尺,而历代对黄河疏于防治,以致黄河决溢、泛滥、改道频繁.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道迁徙又影响海河水系和淮河水

明山区19816726330: 黄河会带来灾害的原因 -
汝歪静安: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

明山区19816726330: 黄河哪一河段多灾?原因是?被称为?
汝歪静安: 河南开封段. 原因:1.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7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2.通常的河道是河道底要低于其流经的地面的.而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由于流速快,...

明山区19816726330: 黄河洪涝灾害的原因(简略) -
汝歪静安: 一、人为因素:黄河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所以开发的早.但是,由于人们对黄河流域的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水土流失严重,使得黄河泥沙淤积严重 二、自然因素:1.黄河流经中国三大地形阶梯,东起青藏高原,西至华北平原,海拔相差大,流速大 2.黄河下游地区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降雨有明显的季节性,在雨季往往会降雨过于集中 综上所诉,黄河流域会经常因为排水不畅而造成洪涝灾害.

明山区19816726330: 黄河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原因(详细) -
汝歪静安:[答案] 这一年的夏季风势力较弱,锋面雨带一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有可能导致北方干旱,南方洪涝.而1998年那次洪水是夏季风实力很强,长江南北之流同时降下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导致洪涝发生. 黄河断流的话.1、这年北方降水较少 2、工农业用...

明山区19816726330: 黄河给人们造成了灾难的原因有哪些
汝歪静安: 黄河以一个大S形弯曲流经中国北部,全长约4800千米(根据我国的水文资料,应为5464千米---译注).黄河流程的最后四分之一段流过地势较低的肥活平原,那里居住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