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为信的典故

作者&投稿:鄢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徙木为信 的故事是什么?~

一、故事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二、译文
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三、出处
《史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赏析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徙木立信

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缉讥光客叱九癸循含末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写的是商鞅变法是的事,楼上说过了,我就不再说了.
历来都给商鞅的这种作法给过不错的评价,但也有人说这种作法没有必要.
如果变法的内容的确是对人们有好处的,不用此法也照样能使人信服.

原文:
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立木为信成语典故
【出处】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典故】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说:不论是...

成语立木为信的典故
【出处】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典故】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

徙木为信 的故事是什么?
一、故事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二、译文 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

立木为信成语典故
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成长心语】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古语有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成语"徙木为信"的典故是怎样的
1、典故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

立木为信的典故是什么?
立木为信,古人的诚信誓言诚信,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商鞅变法中的“立木为信”典故,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登基,决心振兴国家,他广纳贤才,明确提出重赏有能者。商鞅,这位未来的改革者,凭借他的智慧和坚定,提出了改革的主张:重视农业,奖励军功,赏罚分明,以树立...

立木为信的典故说的是谁 立木为信的典故简介
立木为信的典故说的是谁 立木为信的典故简介1、出处编辑 播报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

徙木为信的典故
原文:徙木为信令①既具②,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③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④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⑤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⑥下令,令行于民。译文: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

徙木为信是什么典故
徙木为信的故事 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

立木取信的故事 立木取信的典故
1、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2、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3、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有...

宁河县19118544821: 徙木为信的典故徙木为信的历史故事是什么?我要简略的,要总括全文的! -
怀货正安:[答案] 原文: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译文:商鞅变法的法...

宁河县19118544821: 徙木为信的典故 -
怀货正安: 原文: 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宁河县19118544821: 徙木为信是什么意思? -
怀货正安: 徒木为信 当年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宁河县19118544821: 徒木为信的典故和含义? -
怀货正安: 就是当商鞅立法后,别人担心他说话不算数,商鞅为了取信于人,在一个地方立了一块木头,说把它移到某处奖励黄金,有人试了,果然有黄金拿,就是做某事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

宁河县19118544821: 一诺千金的故事(要短)一定要短 -
怀货正安:[答案] 商鞅徒木为信的故事.商鞅让人在咸阳城门立了一根木柱,说谁能把它搬到另外一个城门就给他一千金,结果真有人去搬了木柱,商鞅真的给了他千金.这个故事就是一诺千金的由来.

宁河县19118544821: 徙木立信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怀货正安: 作用:表明政府改革的决心,树立政府有信用的形象.从而减轻变法阻力. 这个典故又称作“徙木立信”,讲的是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设法取信于民的一则事例.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史记·卷六十八》

宁河县19118544821: 商鞅立木 -
怀货正安: 古人商鞅想要推行新的法规,为了( 取信 )于民,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徙木为信的故事 【注音】xǐ mù wéi xì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出处】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言而有信 【近义词】言而有信 【反义词】食言而肥、言而无信

宁河县19118544821: 移木建信成语故事 -
怀货正安: 公元前359年,商鞅立法欲以诚信富国强兵.“南门立木”的典故由此上演:商鞅在南门立了一块三丈高的木头,告之谁把此木移到北门,奖赏十金.当时社会信用匮乏,众人以为游戏一场,无人当真.商鞅把赏金提到五十金,有人抱着试试的心理移木到北门,果得赏金.“北门移木”后,国家信用深深植根于社会,社会信用由此孕育发展,秦国遂政行令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