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的官僚制度

作者&投稿:驷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宋官僚制度~

1
公元960年,行军中的后周点检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天子。赵匡胤随即率军返回首都开封,后周的小皇帝被迫退位。赵匡胤的宋王朝开始了。
赵匡胤经过南征北战,于公元979年灭掉了最后一个小朝廷北汉,至此,宋完成了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以及长江流域的统一。
马背上的皇帝明白大将手里只要有兵权,一旦像自己一样黄袍加身,当皇帝的欲望是谁也挡不住的。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赵匡胤首先“杯酒释兵权”,把兵权从各个曾经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手中夺回自己手里。并设置军队的中央指挥权机关枢密院,由皇帝直接管理,其长官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在名义上地位很高,与宰相一起号称“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但大多数由文官担任——“有发兵之权,而无发兵之重”,平时根本控制不了军队。真正统兵的是禁军的首领。当国家逢上作战,才临时从禁军中选派将帅。他们的职务是“都督诸路军马”、“宣抚使”、“制置使”、“经略使”等,有时还设置一些临时的称号。但绝对不授予将领掌握军权的“将军”与“元帅”的称号。就连岳飞、李纲、宗泽、张浚、韩世忠这些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名将,也没有的过正式的将军称号。
接着进行了官制的改革。在中央削减了宰相的权利。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让负责最高军事事务的机构枢密院,与政事堂对掌大权,凡军机大事枢密使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有设审官院、三班院、审刑院进一步分割宰相的权力。像唐朝那样宰相成为小“副皇帝”的情形在不会出现。
中国人一旦作了皇帝就想让自己的后代世世代代都做下去。把中央的权力把到自己手里,还是不会安心的,用赵匡胤自己的话说是:“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接受唐朝潘镇割据的教训,为削弱地方权力,宋朝把全国划分为若干路,作为朝廷派出机构的辖区。路中的管理各个州(郡、府、军、监)的“知州”或“权知军州事”,由朝廷直接派遣文臣带京朝官衔担任。另设通判与其共掌州政。为的是相互牵制,不至于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而且“知州”或“权知军州事”三年一任,不能连任,不能兼任州郡以上的职务。
与禁军相比,地方的军队本来就比较散缓,但皇帝还是不放心,经常调动个地方军官,让“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正如柏杨所言:“不让大臣有权,万不得已时,也不让大臣有权过久。”(《中国人史纲》)这就更限制了地方势力发展的可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更不可思议的是小到县级政府首脑“知县”,都由朝廷派京官担任。而且另设“县令”与之共掌权力。
实施了这样一系列改革官制与体制的方式,使全国的权利都直接把握在了金字塔顶端的皇帝手里。其它体制内的官员即使想有谋反之心,但行动的可能性被降低到了最小。所以宋朝的灭亡只能是外来民族的侵略。
2
皇帝为了稳定统治采用了这种分割权力,增设官僚机构层次,官官相互牵制的的方式。这样增加了官员数量,同时科举取士的方式也使更多的人进入官僚阶层,仅宋太宗在为22年,进士科取就达近万名,而整个唐代290年间进士总数才不过六千。更简单的是一部分高官子弟和亲属可以不经过科举,直接凭借先辈的资格直接做官,也就是所谓的“恩荫”或“门荫”。综观两宋,每年平均恩荫补官者不下五百人。南宋尤甚,嘉靖年间,全国官员中科举出身的占28%,而恩荫补官的占到了57%。这样就导致了,官员数量大增,官制冗杂,从而使官员效率低下。
由于国家疆域辽阔,再强大的集权也只能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地方的分权的基础上。“庆历新政”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央的政策在基层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德斯鸠认为封建社会的中国,“设置一个宰相,就是一条基本法律”(《论法的精神》),没有了宰相朝廷官员大多没有实权,皇帝一个人又管不了所有的事务,同时中央为稳定而设立的多设的机构和多设个官员相互牵制的方式,在很多时候变成两个官员相互推委责任和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扯皮。所以许多政策的推广并不很顺利。
官职泛滥,造成了大批的闲散官员。在宋朝的任官制度中实行了官职分离的任职办法,既“名与实分”、“官与职分”,官制分官、职、差遣的区别。“官”只是表明级别和领取俸禄的依据,“职”是给文臣所加的学士、直阁一类的荣誉称号。而真正管理事务是“差遣”。另外,宋代为了安置勋戚重臣,设置了“宫观”,也是只拿俸禄不干事的职位。比如宰相之上还设有“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作为对文彦博、吕公著等一些有资望的老臣的荣誉性加衔。
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整个官僚阶层的利益,也保持的社会一定程度的稳定,但也潜伏着许多祸患。通过科举取士和恩荫补官,两宋的官吏冗员惊人,朝廷多次“省官”(裁减官员)都未能见效。而且仁宗之后,俸禄之厚也是史所罕见,目的是想要“高薪养廉”。但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贪官的欲望之豁是永远添不满的,“高薪养廉”只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真正的体制问题,如果建立严格的体制,从根本上才能杜绝贪污。
同时大量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通过恩荫补官进入官场,加速了官僚的腐败。官员高俸禄必然使朝廷负担日益沉重,至英宗时,已经出现了财政赤字,仅平治二年(1065)年财政赤字就多达1570万贯。这就加大对农民的税赋征收,吴思说:“在古人的观念中,官吏和食肉动物一样,是另一种动物。”(《血酬定律》)许多官员贪赃枉法在朝廷的税赋之上再加上自己的搜刮,这样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政府纵容土地兼并,在法律上也明显维护地主阶级和官僚阶层的利益,所以许多地方农民不堪重负,揭杆而起。出现了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宋江起义等反抗统治阶级的农民运动。
3
在五代时期,一个人要有出息,只有去当兵,或出家当和尚。但宋代改变了这种不良状况。所以钱穆说:“中国人之尚武轻文的风气,正是北宋初年用尽全力扭转的。” (《国史新论》)而且武将出身的皇帝害怕的就是大将手里有兵权,再发生叛乱,所以“兴文教,抑武事”,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来临了。取士不问家世,三岁一贡,发解、省、殿三级考试,通过锁院、糊名、誊录,分科取士一进士为主。禁止考生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自唐以来一直存在于科举考试中的舞弊现象,充分体现了公平合理的精神。科举制度的完善使更多的平民阶层的读书人可以一步跨入官僚阶层。武官从此退出了领导阶层。
皇帝以文臣选任要职,提高了科举出身官员的地位。从宋太宗时起,文官占据了从枢密使到军队中高级将领的大部分职位,尤其是枢密使一职由武臣担任只是个别情形。两宋共有枢密使、枢密副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大多数军队的将领也是由文官担任。科举取士的完善使民间读书之风盛行,书院的普及,使许多学者成为官员,也设定了天下人大多要走读书做官这条传统知识分子铁定的生活道路。
皇帝对文官的信任远远大于武官。南宋岳飞带兵北上,在堰城大败金兀术所代1.5万精锐之师,获得“堰城大捷”,全军士气高涨,岳飞上书要求宋军全线出击,扩大战线,收复失地。但皇帝和朝廷的一伙文官却害怕岳飞功高难制,下令各路宋军撤退。韩世忠岳飞皆退兵,皇帝更是下12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以赏功为名晋升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其实就解除了他们对军队的指挥权。黄仁宇认为:“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万历十五年》)皇帝为了自己皇权一时的稳定,是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一个曾经
4
皇帝兵权再握,而且制定了十分牢固的官僚制度,所以不是很担心思想文化对统治的威胁,所以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在政府的支持下,两宋书院达460余所。介于家庭与政府之间的“中间层次”书院的普及和士大夫意识的重建,使社会更开化,许多学者都在民间公开讲学。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朱熹、二程这样的大儒。这些都使社会更多元化 ,言论也相对的自由。
在朝廷,宋代一概从前谏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从属与宰相,也不由宰相推荐。这些谏官就更有了说话的权力。朝廷设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台谏是皇帝的耳目,得以“风闻言事”,这些由皇帝自己任免的官员们监督着朝政的运转。
谏官以及各类官员的敢说话是很大胆的。许多人经常会对皇帝提出质疑。不过宋朝的皇帝不会轻易以为官员的几句话而砍了他们的头的,皇帝知道他们只是一些文官,他们只是说说罢了,他们也不能怎样。文官们心理也明白这一点。他们的话顶多也就是让他们贬个官——调出首都开封,而他们得到的经常会是“正直忠良”或“不畏强权”之类的美名。所以许多人的言论就是沽名卖直,为求的一个好的声誉不惜其它的。 在范仲淹“庆历新政”初期一个叫郑侠的小官都冒着生命危险,绘了一副《流民图》以密件进呈皇帝,说明范的改革不利。
5
封建社会,“朕即天下”。皇帝老儿认为自己给官员们安排了官职官员就必须尽职尽责的为自己办事。所以设置了严格的考课制度,虽然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考课制度,但规则比唐代更严密。宋代官员任满一年为一考。考绩分为三等,一等当然是升官或减少磨勘察(使用)年限,二等原官位不动,三等或降职或增加勘察年限。
但正如黄仁宇所说中国的事情都是有“阴”和“阳”的区别。也就是吴思进一步总结的“潜规则”和“正规则”。宋朝虽然制定了这样严密的考课制度和纵横交错的考察途径,这只是 “正规则”,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严谨的实行,“潜规则”是“下不举,上不究;上不查,下不报”,官员任期内只要无过错或者说过错不被上级知道即可以迁升,这样任职地方的官员们,相互勾结,有的作虚伪报告、有的合谋隐瞒,共同应对检查。因为宋朝的考课强调道德,所以许多执行考察事务的按察官员也经常因个人利益徇私枉法,搜集他人一些细小的过错,弄的地方纷纷扰扰,不的安宁;有的按察官因为个人的关系,或过誉、或捃拾,或者干脆邀贿乞觅。类似的考察不实处处存在。
在前期这样的制度还能较好的实行,但后期就不怎么顺利了。官员大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朝廷也是文官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升。统治者为了能稳定统治,是不惜以整个社会缓慢发展为代价的。所以看来制定完备的考课奖惩制度,其实成了一纸空文。

结语
宋代的经济文化与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钱穆认为:“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向现代型。”(《国史新论》)综上所述,宋代主以“文治”,其官僚政治与制度,与前代相比更理性、更开放;制度设计更趋精致,运作程序也更加严密。其官制与高度的中央集权对后世朝代十分大的影响。

清代官僚制度: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扩展资料:古代的官职制度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到秦汉的时候,官职制度基本成熟。
秦汉时期,中央的官职制度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而太尉则协助皇帝掌管全国的军队,是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九卿”,则是虚指“列卿”或“众卿”,并没有确指“九位大卿”的意思。
古代中央官职制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三公九卿”制便慢慢地过渡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
“六部”就是尚书省下辖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吏部掌管官吏任命;户部掌管户口土地、钱粮收支;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军事行政;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工部掌管屯田水利、交通工程。六部之间组织完整,分工明确。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1
公元960年,行军中的后周点检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天子。赵匡胤随即率军返回首都开封,后周的小皇帝被迫退位。赵匡胤的宋王朝开始了。
赵匡胤经过南征北战,于公元979年灭掉了最后一个小朝廷北汉,至此,宋完成了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以及长江流域的统一。
马背上的皇帝明白大将手里只要有兵权,一旦像自己一样黄袍加身,当皇帝的欲望是谁也挡不住的。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赵匡胤首先“杯酒释兵权”,把兵权从各个曾经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手中夺回自己手里。并设置军队的中央指挥权机关枢密院,由皇帝直接管理,其长官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在名义上地位很高,与宰相一起号称“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但大多数由文官担任——“有发兵之权,而无发兵之重”,平时根本控制不了军队。真正统兵的是禁军的首领。当国家逢上作战,才临时从禁军中选派将帅。他们的职务是“都督诸路军马”、“宣抚使”、“制置使”、“经略使”等,有时还设置一些临时的称号。但绝对不授予将领掌握军权的“将军”与“元帅”的称号。就连岳飞、李纲、宗泽、张浚、韩世忠这些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名将,也没有的过正式的将军称号。
接着进行了官制的改革。在中央削减了宰相的权利。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让负责最高军事事务的机构枢密院,与政事堂对掌大权,凡军机大事枢密使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有设审官院、三班院、审刑院进一步分割宰相的权力。像唐朝那样宰相成为小“副皇帝”的情形在不会出现。
中国人一旦作了皇帝就想让自己的后代世世代代都做下去。把中央的权力把到自己手里,还是不会安心的,用赵匡胤自己的话说是:“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接受唐朝潘镇割据的教训,为削弱地方权力,宋朝把全国划分为若干路,作为朝廷派出机构的辖区。路中的管理各个州(郡、府、军、监)的“知州”或“权知军州事”,由朝廷直接派遣文臣带京朝官衔担任。另设通判与其共掌州政。为的是相互牵制,不至于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而且“知州”或“权知军州事”三年一任,不能连任,不能兼任州郡以上的职务。
与禁军相比,地方的军队本来就比较散缓,但皇帝还是不放心,经常调动个地方军官,让“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正如柏杨所言:“不让大臣有权,万不得已时,也不让大臣有权过久。”(《中国人史纲》)这就更限制了地方势力发展的可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更不可思议的是小到县级政府首脑“知县”,都由朝廷派京官担任。而且另设“县令”与之共掌权力。
实施了这样一系列改革官制与体制的方式,使全国的权利都直接把握在了金字塔顶端的皇帝手里。其它体制内的官员即使想有谋反之心,但行动的可能性被降低到了最小。所以宋朝的灭亡只能是外来民族的侵略。
2
皇帝为了稳定统治采用了这种分割权力,增设官僚机构层次,官官相互牵制的的方式。这样增加了官员数量,同时科举取士的方式也使更多的人进入官僚阶层,仅宋太宗在为22年,进士科取就达近万名,而整个唐代290年间进士总数才不过六千。更简单的是一部分高官子弟和亲属可以不经过科举,直接凭借先辈的资格直接做官,也就是所谓的“恩荫”或“门荫”。综观两宋,每年平均恩荫补官者不下五百人。南宋尤甚,嘉靖年间,全国官员中科举出身的占28%,而恩荫补官的占到了57%。这样就导致了,官员数量大增,官制冗杂,从而使官员效率低下。
由于国家疆域辽阔,再强大的集权也只能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地方的分权的基础上。“庆历新政”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央的政策在基层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德斯鸠认为封建社会的中国,“设置一个宰相,就是一条基本法律”(《论法的精神》),没有了宰相朝廷官员大多没有实权,皇帝一个人又管不了所有的事务,同时中央为稳定而设立的多设的机构和多设个官员相互牵制的方式,在很多时候变成两个官员相互推委责任和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扯皮。所以许多政策的推广并不很顺利。
官职泛滥,造成了大批的闲散官员。在宋朝的任官制度中实行了官职分离的任职办法,既“名与实分”、“官与职分”,官制分官、职、差遣的区别。“官”只是表明级别和领取俸禄的依据,“职”是给文臣所加的学士、直阁一类的荣誉称号。而真正管理事务是“差遣”。另外,宋代为了安置勋戚重臣,设置了“宫观”,也是只拿俸禄不干事的职位。比如宰相之上还设有“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作为对文彦博、吕公著等一些有资望的老臣的荣誉性加衔。
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整个官僚阶层的利益,也保持的社会一定程度的稳定,但也潜伏着许多祸患。通过科举取士和恩荫补官,两宋的官吏冗员惊人,朝廷多次“省官”(裁减官员)都未能见效。而且仁宗之后,俸禄之厚也是史所罕见,目的是想要“高薪养廉”。但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贪官的欲望之豁是永远添不满的,“高薪养廉”只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真正的体制问题,如果建立严格的体制,从根本上才能杜绝贪污。
同时大量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通过恩荫补官进入官场,加速了官僚的腐败。官员高俸禄必然使朝廷负担日益沉重,至英宗时,已经出现了财政赤字,仅平治二年(1065)年财政赤字就多达1570万贯。这就加大对农民的税赋征收,吴思说:“在古人的观念中,官吏和食肉动物一样,是另一种动物。”(《血酬定律》)许多官员贪赃枉法在朝廷的税赋之上再加上自己的搜刮,这样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政府纵容土地兼并,在法律上也明显维护地主阶级和官僚阶层的利益,所以许多地方农民不堪重负,揭杆而起。出现了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宋江起义等反抗统治阶级的农民运动。
3
在五代时期,一个人要有出息,只有去当兵,或出家当和尚。但宋代改变了这种不良状况。所以钱穆说:“中国人之尚武轻文的风气,正是北宋初年用尽全力扭转的。” (《国史新论》)而且武将出身的皇帝害怕的就是大将手里有兵权,再发生叛乱,所以“兴文教,抑武事”,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来临了。取士不问家世,三岁一贡,发解、省、殿三级考试,通过锁院、糊名、誊录,分科取士一进士为主。禁止考生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自唐以来一直存在于科举考试中的舞弊现象,充分体现了公平合理的精神。科举制度的完善使更多的平民阶层的读书人可以一步跨入官僚阶层。武官从此退出了领导阶层。
皇帝以文臣选任要职,提高了科举出身官员的地位。从宋太宗时起,文官占据了从枢密使到军队中高级将领的大部分职位,尤其是枢密使一职由武臣担任只是个别情形。两宋共有枢密使、枢密副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大多数军队的将领也是由文官担任。科举取士的完善使民间读书之风盛行,书院的普及,使许多学者成为官员,也设定了天下人大多要走读书做官这条传统知识分子铁定的生活道路。
皇帝对文官的信任远远大于武官。南宋岳飞带兵北上,在堰城大败金兀术所代1.5万精锐之师,获得“堰城大捷”,全军士气高涨,岳飞上书要求宋军全线出击,扩大战线,收复失地。但皇帝和朝廷的一伙文官却害怕岳飞功高难制,下令各路宋军撤退。韩世忠岳飞皆退兵,皇帝更是下12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以赏功为名晋升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其实就解除了他们对军队的指挥权。黄仁宇认为:“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万历十五年》)皇帝为了自己皇权一时的稳定,是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一个曾经
4
皇帝兵权再握,而且制定了十分牢固的官僚制度,所以不是很担心思想文化对统治的威胁,所以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在政府的支持下,两宋书院达460余所。介于家庭与政府之间的“中间层次”书院的普及和士大夫意识的重建,使社会更开化,许多学者都在民间公开讲学。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朱熹、二程这样的大儒。这些都使社会更多元化 ,言论也相对的自由。
在朝廷,宋代一概从前谏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从属与宰相,也不由宰相推荐。这些谏官就更有了说话的权力。朝廷设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台谏是皇帝的耳目,得以“风闻言事”,这些由皇帝自己任免的官员们监督着朝政的运转。
谏官以及各类官员的敢说话是很大胆的。许多人经常会对皇帝提出质疑。不过宋朝的皇帝不会轻易以为官员的几句话而砍了他们的头的,皇帝知道他们只是一些文官,他们只是说说罢了,他们也不能怎样。文官们心理也明白这一点。他们的话顶多也就是让他们贬个官——调出首都开封,而他们得到的经常会是“正直忠良”或“不畏强权”之类的美名。所以许多人的言论就是沽名卖直,为求的一个好的声誉不惜其它的。 在范仲淹“庆历新政”初期一个叫郑侠的小官都冒着生命危险,绘了一副《流民图》以密件进呈皇帝,说明范的改革不利。
5
封建社会,“朕即天下”。皇帝老儿认为自己给官员们安排了官职官员就必须尽职尽责的为自己办事。所以设置了严格的考课制度,虽然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考课制度,但规则比唐代更严密。宋代官员任满一年为一考。考绩分为三等,一等当然是升官或减少磨勘察(使用)年限,二等原官位不动,三等或降职或增加勘察年限。
但正如黄仁宇所说中国的事情都是有“阴”和“阳”的区别。也就是吴思进一步总结的“潜规则”和“正规则”。宋朝虽然制定了这样严密的考课制度和纵横交错的考察途径,这只是 “正规则”,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严谨的实行,“潜规则”是“下不举,上不究;上不查,下不报”,官员任期内只要无过错或者说过错不被上级知道即可以迁升,这样任职地方的官员们,相互勾结,有的作虚伪报告、有的合谋隐瞒,共同应对检查。因为宋朝的考课强调道德,所以许多执行考察事务的按察官员也经常因个人利益徇私枉法,搜集他人一些细小的过错,弄的地方纷纷扰扰,不的安宁;有的按察官因为个人的关系,或过誉、或捃拾,或者干脆邀贿乞觅。类似的考察不实处处存在。
在前期这样的制度还能较好的实行,但后期就不怎么顺利了。官员大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朝廷也是文官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升。统治者为了能稳定统治,是不惜以整个社会缓慢发展为代价的。所以看来制定完备的考课奖惩制度,其实成了一纸空文。

结语
宋代的经济文化与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钱穆认为:“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向现代型。”(《国史新论》)综上所述,宋代主以“文治”,其官僚政治与制度,与前代相比更理性、更开放;制度设计更趋精致,运作程序也更加严密。其官制与高度的中央集权对后世朝代十分大的影响。


宋代的官员回避制度是如何起到反腐的作用的?
面对这种情况,官员的回避制度就应运而生,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整体来说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先来说说何为官员回避制度官员回避制度的萌芽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隋唐时期开始形成制度,在宋朝时期完善起来,并且深刻影响了后世王朝。官员回避制度的作用,通俗来说就是一种防微杜渐式的反腐...

北宋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节度使、观察使,名存而实废,两使下的幕职官、曹掾官与唐代不同,仅是闲差。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军事上 1.宋太祖赵匡胤以...

北宋官僚制度
(《万历十五年》)皇帝为了自己皇权一时的稳定,是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一个曾经 4 皇帝兵权再握,而且制定了十分牢固的官僚制度,所以不是很担心思想文化对统治的威胁,所以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在政府的支持下,两宋书院达460余所。介于家庭与政府之间的“中间层次”书院的普及和士大夫意识的重建,使社会更开化,...

北宋时期的冗官现象,为什么会那么严重?
也有人认为宋朝冗官现象是官职分离制度造成的。但是,我想说,历朝都有冗官现象,但其他王朝未必有官职分离制度,官职分离制度并不是造成冗官的主要原因。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及冗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太祖赵匡胤制定 “恩荫制”的祖宗之法。这也是宋神宗下决心起用王安石实行变法的背景之一。包拯为开封府尹,再...

两宋时的官僚制度
(《万历十五年》)皇帝为了自己皇权一时的稳定,是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一个曾经 4 皇帝兵权再握,而且制定了十分牢固的官僚制度,所以不是很担心思想文化对统治的威胁,所以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在政府的支持下,两宋书院达460余所。介于家庭与政府之间的“中间层次”书院的普及和士大夫意识的重建,使社会更开化,...

古代官僚制度有多严格北宋宰相退休后居然住在“驾校”里
只要当地政府拥有的空置房屋有产权,通常就可以享受廉价入住的待遇。比如欧阳修,出生在父亲参军在绵州当连队时的“连队官邸”。后人也将此居改为“六十一堂”以示纪念。这种地方官员住官邸的制度一直保持到清朝。相反,北京和朝鲜的官员住房的解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北京王朝的机构和从业人员越来越多,...

北宋政治特点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的政治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完善:北宋时期,政府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发展官僚制度,确保了国家统治的稳定和延续。朝中大权集中于皇帝和宰相手中,地方行政则由中央派遣的文官和武将担任官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制。2. 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北宋...

请问唐宋两朝的官制制度是怎样的
请参考以下详细资料,古代官员制度的变迁 官品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官品制度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代...

什么是古代官僚政治体系?
这样,从中央集权到君主集权,封建官僚政治日益成熟。宋朝官僚政治制度从体制上看,最重要的变革是军政和行政的分离,财政使司的设立以及宰相被定位为行政首脑,而包括枢密使、副使在内的宰执则构成中央决策群体。5、终结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一方面,官僚制度继续沿着宋元以来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为什么宋代文官政治改变了自汉代以来的官僚集团
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科举已经成为国家取士的主要途径,通过科举考试,各个阶层的士人得以入仕参政,成为各级官吏的基本来源。科举制度的蓬勃发展和完善,使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官僚机构,促使官僚集团的...

福清市13910271065: 求宋朝中央官僚体制简介, -
勇波复方:[答案] 宋代主要是实行“二府制”,为了防止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具体官职如下: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惟徽宗时,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少...

福清市13910271065: 宋朝的官吏制度是怎么样的?知州到底有多大的权力?等于现在什么级别的官? -
勇波复方: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级官吏则称“判XX事”.以州为标准单位,多称“知X州军州事”.知州照例兼厢军正印职.除知州外,每州设...

福清市13910271065: 有谁知道宋朝和清朝的官吏制度的? -
勇波复方: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

福清市13910271065: 请问南宋末年的官吏制度是不是沿用了元丰年间的制度? -
勇波复方: 南宋初年,政治制度仍沿用北宋旧制,但略有不同. 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丞官.从宰相官称来看,三省已并为一省.孝宗时,索性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

福清市13910271065: 中国宋朝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对中国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
勇波复方:[答案] 看宋朝的社会变革.通观历史,宋朝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变革转折时期,社会各方面多有变化.比如: 经济方面 均田制彻底瓦解,租佃制普遍发展.租庸调制度废除,继“两税法”发展而完善为“二税”.一些城镇的功能由军事要邑发展为...

福清市13910271065: 对于反映的制度,宋朝是如何作出规定的 -
勇波复方: 健全了法律,规范了市场,弘扬中华美德

福清市13910271065: 关于宋代武举的资料(规章制度等) 选拔出来的人一般封什么官? -
勇波复方:宋代武举概况 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到太宗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这种统一局面仅限于中原地区.其时,与宋朝...

福清市13910271065: 中国古代官僚制的具体产生过程是怎样的? -
勇波复方: 古代官僚制是古代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式之一.它实行集权式的政治统治,官吏直接受权于君主,整个统治机构具有等级隶属、职责明确、分工细密等一些特点.在这样的古代国家中,官僚的行政管理控制着全社会.各种诏书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