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维新派“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

作者&投稿:后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多种,第一就是你说的急于求成,康有为好像说过西方用三百年崛起,日本用三十年崛起,而中国地大物博只用三年就可以崛起(简直放屁)。第二贪大求全,短短几天就颁布了一百多条法令,涉及政经文等各个方面。第三,盲目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小人袁世凯,相信帝国主义。第四,维新派内部也出现许多分歧,内部不团结注定失败。第五,得罪的人太多(这一点可以归于急于求成)。主要原因还是没敢发动群众,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原因: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2、 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3、 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外部原因)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从中国内部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究其原因,固然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有关。但是,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仔细分析的话,决不是书本上描述的那么简单。就其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 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最致命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二. 主观上,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奢望变法立刻产生奇效,迅速扭转中国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其实是欲速则不达。首先,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没有形成权威的情况下,就要求裁撤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更有甚者,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竟然口无遮拦,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其次,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对于任何改革而言,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反对者都是少数,更多的是等待、观望和温和派。对改革者来说,最大限度地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尽管翁同龢提出了“调和两宫”的主张,让慈禧而不是光绪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但都被康有为等人拒绝了。最终,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的变法动机只是为了从她手中夺取权力,使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对派的一边。再次,维新派采取了全面出击、齐头并进的方针,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更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与厌恶,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综上所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保守势力强大的社会环境中,维新派指望立竿见影实现自己救亡图存的理想最终被残酷地扼杀了。

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吗?

不正确。
"文化大革命"前,人们在肯定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的同时,总要批评这次运动软弱、妥协、不彻底。在评论维新派人物时,总是特别赞扬其中的激进代表谭嗣同。崇尚激进是当时的普遍倾向。"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这种倾向推向极端和荒谬的程度,对戊戌变法从根本上加以否定。80年代初,一些学者为了给戊戌变法恢复名誉,极力把戊戌变法说成与革命相仿或索性把它说成就是一场革命。这依然表现出崇尚激进的心态。近年来,以李泽厚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大力倡导一种相反的历史观。他们断言,平稳的、缓进的改良才是历史前进的唯一正确途径,而任何激进主义的行为都只能造成破坏。他们认为,不仅辛亥革命等所有革命运动都是应受谴责的激进主义行为,就连戊戌变法也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特别把谭嗣同当作激进主义的代表加以指责。这种反激进的观点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一部分学者追逐的时尚。有的学者在舳年代中期还集中火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力批评维新派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对封建主义的妥协",近年来却转而集中火力批评维新派"急于求成",指责光绪帝"在一百零三天内,如疾风骤雨接连下了那么多道改革诏令,企图立竿见影,一步到位,完全不顾社会承受能力和各利益集团的反应。"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似乎维新派和光绪帝的主要弱点不在于软弱、妥协,而在于过分激进,对守旧势力妥协得太不够。

历史实际究竟是怎样的呢?维新派政治改革的主要目标原本是实行君主立宪。但在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就决定暂时搁置开国会的主张而代之以"开制度局于宫中"。这一策略性的重大转变有多种原因,其中显然包括顾及"社会承受能力和各利益集团的反应"在内。开制度局是康有为精心设计的一个妥协性改革方案。当时,清中央的最高议政机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都控制在西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包括顽固派和一部分洋务派)手中,维新势力不敢也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开制度局于宫中的目的是在不触动原有中央机构的前提下,另设一个由光绪皇帝直接控制的机构来筹划变法大事。这个方案关系变法全局,成为维新派和光绪帝力争实现的核心目标。光绪曾三次命令总理衙门(后又加上军机处)"妥议具奏",但都遭到坚决抵制。最后,光绪帝还是被迫退让,始终没有下诏设立制度局。维新势力在关系改革全局的核心问题上一退再退,而一些学者仍指责他们"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百日维新中是否在某些具体改革措施(如裁撤旧衙门等)方面做得急了一些呢?这个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在这方面过于强调,并在总体上指责改革"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则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批评改革"欲速而不达"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难道改革进行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就可以达到目的吗?这些学者也明明知道,当时,"守旧势力要远远大于维新势力","他们手握政权、兵权、财权,富有政治经验,擅王晓秋:《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政治主张的再探讨》,参见李文海、孔祥吉编《戊戌变法》(中国史专题讨论丛书),巴蜀书社,1986年11月版,第311、310页。

王晓秋、尚小明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长阴谋诡计,全力以赴扼杀维新。"而维新势力"既没有基地,也没有兵权、财权",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连资产阶级、商人也很少关心支持他们","力量对比实在太悬殊了!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既然如此,难道维新势力把改革速度放慢一些,在方式方法上温和一些就能避免守旧势力的"反扑"和"扼杀"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要避免守旧势力的反扑和扼杀,除非充分"顾及"守旧势力的"承受能力"和他们的"反应",把改革限制在他们允许的范围之内。但是这样一来,改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由资产阶级性质的全面改革变为地主阶级性质的枝节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也就被放弃了。维新势力没有这样做,而是冒着被扼杀的风险,迎难而上。虽然他们不得不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隐忍退让,但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奋力抗争,对守旧势力进行了一些反击,并宣布和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虽然维新运动最后仍不可避免地被守旧势力扼杀了,但这次改革毕竟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给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产和精神财产。不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甚至一些共产主义者就是从戊戌维新运动中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走上追求进步的道路的。维新势力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进行抗争,难免有时显得比较软弱,有时又显得比较急躁,在如实指出这些弱点时,"应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而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苛求于前人"。在分析守旧势力扼杀维新运动的原因时,应该强调这是他们的反动本性决定的,而不应不适当地强调维新势力"急于求成"的"过激"行为触怒了守旧势力,把守旧势力镇压维新运动的罪责部分地推到被镇压的维新势力身上。

(写于1999年)

王晓秋、尚小明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谈到:"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期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苛求于前人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2页)这些话也应适用于戊戌时期的维新势力。

第一:该观点片面
简单点说吧
该观点仅看到了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不足,因为维新派缺乏执政经验,也确实实际操作的能力,仅仅想通过皇帝来变法,实现维新的目的,进而改造国家。
但实际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维新派自身不足
第一,虽然戊戌变法是效仿西方国家进行改革,但是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强大,所以不会支持戊戌变法。
第二,清政府内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是坚决反对戊戌变法的,因此变法从中央到地方,举步维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当时清政府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等顽固派手中,光绪皇帝不过是个空架子,维新派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抗顽固派以保证变法的实施,面对顽固派的反扑和镇压,维新派毫无反抗能力,这也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想不改变社会性质而单纯的改变其外表,利用没有实权的皇帝,即使做好了充实的准备也一样会失败。急于求“成”的成所代表的不过是失败的时间罢了,也就是说,戊戌变法的开始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2 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4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

辨析题: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维新派“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_百度...
力批评维新派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对封建主义的妥协",近年来却转而集中火力批评维新派"急于求成",指责光绪帝"在一百零三天内,如疾风骤雨接连下了那么多道改革诏令,企图立竿见影,一步到位,完全不顾社会承受能力和各利益集团的反应。"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似乎维新派和光绪帝的主要弱点不在于...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为什么会失败
1.光绪和维新派的人没有执行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2.戊戌变法触动了一部分人的核心利益,而遭到了这部分人的抵制;3.光绪和维新派的人力量薄弱,文武两方都站在光绪对面。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发动维新变法的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小,带有软弱性。2.直接原因...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哪些原因呢?
第三是维新派以及光绪皇帝的做法有些偏激,戊戌变法刚开始光绪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老师和大臣便把他们全开除了,导致很多人都失职没有其他的出路,所以光绪皇帝的行为有点冒失。第四是因为戊戌变法的手段很单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单纯。在种种的原因下戊戌变法仅仅经历了百天就被慈禧扼杀...

1.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戊戌变法人士心态及改革战略的分析,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一、戊戌变法人士的激进心态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世界列强肢解瓜分的严重危机。俄、英、法、德、美、日等列强加紧了对其在华利益的争夺。在甲午战争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中国...

(15分)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
只要从材料内容中逐一归纳即可。材料一中的“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体现的是戊戌变法急于求成的错误,材料二体现的是急速的裁员,树敌太多,触动了既得利益者。(2)第二问,有关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问题,首先需要结合第一问题的答案来分析,然后再结合教材及材料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哪些原因?
百日维新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改革运动。其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理论没被国人完全接受,因而缺乏指导作用,缺乏说服力;对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得力,变法力量单薄,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变法领导者对变法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第二,行动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改革方式过于激进...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 2、缺乏从政经验,没有实权军权,计划失当,操之过急,3、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4、不敢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

试题 下列材料是当代中国历史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废除清朝的统治,而且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失败的总原因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不同点:1.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维新派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洋务派还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2.从内容上看,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

古冶区17237568746: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菜是意施:[选项] A.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 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C. 顽固派对变法阳奉阴违 D. 维新派策略失误

古冶区17237568746: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什么 -
菜是意施:[答案] 戊戌变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

古冶区17237568746: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
菜是意施:[答案] 1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2 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4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古冶区17237568746: 有人认为,维新派的主观失误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为其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善后措施没有跟上,有些改... -
菜是意施:[答案] 答案:解析: 不同意这种观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①根本原因: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失败的根源.②就其主观失误而言主要表现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缺...

古冶区17237568746: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
菜是意施:[答案] 说明了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原因: 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

古冶区17237568746: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
菜是意施:[答案] 1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2 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3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4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

古冶区17237568746: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
菜是意施: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原因: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2、 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3、...

古冶区17237568746: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菜是意施:[选项] A. 光绪帝软弱 B. 外国势力的干涉 C. 顽固派的阻挠 D. 维新派无能

古冶区17237568746: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
菜是意施:[答案] 当今对于“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应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称它是“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古冶区17237568746: 历史戊戌变法在中国为什么会失?历史戊戌变法在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菜是意施: 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 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