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的湖南花鼓戏流派

作者&投稿:掌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湖南花鼓戏有几大流派?~

湖南花鼓戏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6个流派之分。诸路花鼓戏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戏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早在清代中期就在这些地方流行开来,盛演不衰。
长沙花鼓戏主要声腔是“川调”,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弦子腔”。“弦子腔”同样受汉调皮黄影响,逐渐靠近板腔音乐,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导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类,主要剧目有《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会》、《讨学钱》、《芦林会》等。
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小丑、小旦的“两小”到小丑、小旦加小生“三小”,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长沙花鼓戏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改编。重点加工整理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
在音乐中属于“曲牌连缀体”,连缀的方法是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统一协调的要求,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联接起来,达到刻画人物、展现剧情的目的。但在表现手法上,辅以板式变化,以弥补曲调之不足。
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
前两类称为“正调”,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后一类的曲调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长沙花鼓戏的过场音乐,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的曲牌。
长沙花鼓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旦、净、丑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小丑分为折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等。
长沙花鼓戏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有大筒、唢呐。大筒是主要乐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浑厚,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分大唢呐和小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武场有堂鼓、大锣、大钞、小钞和小锣。击拍的是“可子”。
在原长沙府地区内,长沙花鼓戏分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艺术流派。
其中的宁乡路以“学钱调”为代表,多演《书房调叔》等风流小戏;益阳、西湖路以“八同牌子”、“西湖调”为代表,多演《雪梅教子》、《孟姜女》等正剧;长沙路因出入城乡,因而不得不致力于声腔音乐的创新,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新,真挚动听,并发展了弦乐伴奏。
经过近百年来的艺术交流,各路花鼓戏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较完整的长沙花鼓戏体系。
岳阳花鼓戏源于临湘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湖北通城、崇阳等地。清代嘉庆年间的《巴陵县志》中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
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一字调”等。
岳阳花鼓戏的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
“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许多剧目都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流传到鄂南的通城、崇阳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逐步形成了一个当地的新剧种,称其为“提琴戏”。
岳阳花鼓戏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等。
无论“琴腔”还是“川调”弦子,都以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
岳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
岳阳花鼓戏在本地锣鼓音乐如“木皮调”、“木马调”、“辞店调”、“四六调”、“八同牌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调皮黄某些板腔音乐,形成“导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组合结构。
岳阳花鼓戏的第三种声腔叫“小调”,为地方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如民歌小调“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四季青”、“采莲船调”、“洗菜心”等。
岳阳花鼓戏也搬用了汉调某些锣鼓经,如“万年欢”、“一枝花”、“扑灯蛾”、“得胜令”、“柳摇金”、“傍妆台”等,作为过门、过场音乐。
岳阳花鼓戏作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是情节性不太强的“二小”戏,即一旦一生,还有“三小”戏,即一旦一生一丑,多用当地小调。
后来岳阳花鼓戏受湖北汉剧和其他剧种影响搬演情节性强,人物较多的剧目。
常德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
常德花鼓戏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宣统年间《长沙日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淫戏”的记载,正因为此,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的影响。
以前有不少花鼓戏艺人学汉剧,入汉班,演出常是花鼓、汉调“两下锅”,当地称这种班子为“两抡班”。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常德的音乐也是“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双下山》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
衡阳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和花鼓戏,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20世纪50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现在的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
邵阳花鼓戏以花灯戏为基础吸收了师道戏、赛神扎故事和地方传统歌舞之精华,后来吸收了祁剧的某些舞台艺术形式,表演艺术丰富精彩,尤其小旦、小丑和小生的表演艺术更具特色。
邵阳旧称宝庆,是个文化渊源深厚的地方,民间文化发达,歌舞兴盛。邵阳花鼓戏便是在当地民间歌舞“打对子”、“车马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打对子”,即“对子花鼓”,由小丑和小旦演出。小旦舞花扇,小丑走矮步,载歌载舞。“车马灯”,即一旦坐车,一丑推车,一丑骑马,同台载歌载舞。其“车”、“马”均用竹、绸扎制而成,系在演员身上。“打对子”和“车马灯”均以锣鼓打节奏,胡琴、唢呐伴奏。
从风格上来看,邵阳花鼓戏可以分为东、南、西三种风格流派。
东路源于“车马灯”,以川调、锣鼓牌子为主要音乐材料,艺人都是男角,多为巫师出身,一边行巫,一边唱戏。
南路源于“对子花鼓”,音乐以走场牌子、小调为主,艺人女性比较多,常与踩软索的杂技艺人合班演出,或者身兼两种技艺,白天踩软索,夜晚唱花鼓。
西路与南路同源,音乐上主要是小调,艺人也多是巫师出身,边行巫,边唱戏,男角为主,间有女旦。西路和南路合流得比较早,所以风格上差异比较大的只是东路和南路。
早期的邵阳花鼓戏,多为“社火”性演出,逢节庆和游傩、庆娘娘之类的宗教活动的乡间盛会,即临时邀集,在禾场、草坪演出,都是些业余班社。
清咸丰年间,出现了半职业性及职业性的班社,成员多为手工业者、农民、巫师等。他们在农忙务农,农闲时从艺,有的则是边行巫边唱戏,演出也多在县郊及乡镇。有些职业班社,终年奔波,行程远涉贵、黔、赣、鄂、滇、蜀境内部分城乡,人称“江湖班”。
醴陵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南醴陵地区的花鼓戏,深受醴陵地区人们的喜爱,受到周边戏曲的影响,成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花鼓戏剧种。
上述各地花鼓戏,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湖南花鼓戏著名剧目有《刘海砍樵》、《打鸟》、《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流行于湖南省的益阳、南县、沅江、桃江、西湖(洞庭湖旧分西、东两区)、长沙市区、宁乡、湘阴、望城、浏阳、湘潭、株洲等地。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改编。重点加工整理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
在音乐中属于“曲牌联缀体”,联缀的方法是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统一协调的要求,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联接起来,达到刻划人物、展现剧情的目的。但在表现手法上,辅以板式变化,以弥补曲调之不足。
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前两类称为“正调”,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后一类的曲调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长沙花鼓戏的过场音乐,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的曲牌。
长沙花鼓戏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旦、净、丑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小丑分为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等。
长沙花鼓戏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有大筒、唢呐。大筒是主要乐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浑厚,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分大唢呐和小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武场有堂鼓、大锣(苏锣)、大钞(汉钞)、小钞和小锣。击拍的是“可子”(即长方形的梆子)。 岳阳花鼓戏流行于岳阳、临湘、以及湖北的通城、崇阳等地。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 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
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等。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
岳阳花鼓戏“琴腔”约于清末流传至湖北东南地区的通城、崇阳等地,因为音乐同源,语言相近,所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并融入了当地民间山歌民乐,花腔小调。逐步形成了当地一个新的剧种,称其为“提琴戏”。
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合莲》、《双卖酒》、《牛郎织女 》等。
无论“琴腔”还是“川调”弦子,都以花鼓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
岳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场伴奏。无论是岳阳还是长沙的花鼓戏在本地锣鼓音乐如[木皮调]、[木马调]、[ 辞店调]、[四六调]、[八同牌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调皮黄某些板腔音乐,形成 [导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组合结构。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第三种声腔叫“小调”,为地方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如民歌小调[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四季青]、[采莲船调]、[洗菜心]等。但作为过门、过场音乐也搬用了汉调某些锣鼓经,如[万年欢]、[一枝花]、[扑灯蛾]、[得胜令]、[柳摇金]、[傍妆台]等。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成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是情节性不太强的“二小”,即一旦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戏,多用当地小调,后受汉剧和其它剧种影响搬演情节性强,人物较多的剧目。
因小调戏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与之毗邻且语言、语音又比较接近的汉调音乐,形成后来 的 “琴腔”或“川调”及某些“打锣腔”。并在长期的舞台演出过程中融入地方音乐,依循旋律特点相对固定的声腔格式。花鼓戏把这称之为“正调”。“正调”的形成弥补了小调之不 足,曲牌联缀之不足,使花鼓戏具备演本戏的音乐条件。 衡州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曾称为衡剧,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阳花鼓戏。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衡州花鼓戏。
张廷玉(1910-1966)艺名雪伢子。衡州花鼓戏演员。衡阳县人。六岁时,父死母嫁,孤苦无依,九里渡巫师汤成足怜而收为义子。九岁从邓金生学唱衡州花鼓戏。以演《安安送米》之安安而名噪乡里,甚得其师喜爱,常背负他辗转演出于各地。稍长,习旦行,因倒嗓,又改学场面(乐师)。民国十九年(1930),廷玉嗓音渐复,得胜班班主王春和劝他从屈荣卿习小生。首次在《金钏会》中饰张金生,以扮相俊美、眼大有神、表演细腻,获得了满堂彩声。从此“雪伢子”声名风靡衡州花鼓艺坛三十余年。张廷玉擅演穷秀才戏,《杨春龙》、《朱买臣》为其代表作。他演杨春龙,在“东阁相会”一场中,一段(四川哭皮),唱得缠绵悱恻,催人泪下。他的唱腔很有特色,喷口有力、字字入耳,腔随字行,婉转动听。杨春龙打渔鼓更精彩,揭露嫌贫爱富的刘洪吉的卑劣行为于嬉笑怒骂中,痛快淋漓,百看不厌。他饰朱买臣,在“吵嫁”一场中,以憨厚反衬崔氏之刁蛮,把朱买臣穷而不俗、憨而非蠢的性格表演得恰到好处。演崔氏的周恩兰说:“和张老师演戏,他能把他拉到戏中去,不会演戏也能演好戏”。他剪步走圆场,腰微弓,左手提衣下摆,右手成斜线摆动水袖,身段非常优美,至今犹为小生行所效法。1955年,张廷玉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折子戏《水漫蓝桥》中饰魏奎元。这是小生独角戏,唱做并重。他演技精湛,特别是演到水漫桥上时,人物心情、水势层次分明,得到中国戏曲研究院罗合如、郭汉城、胡沙等专家的赞许,获演员一等奖。他戏路广,饰《追鱼》中披发仗剑之张天师、《刘海砍樵》中幽默诙谐之大姐、《生死牌》中老成持重之黄伯希、《柯山红日》中正气凛然之军政委,皆能传神、各臻其妙。所创新腔(西湖二流)、(西湖滚皮)、(三川调数板)已成为衡州花鼓戏的保留腔调。张廷玉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委员。从1950年起至逝世,一直任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团长。(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张廷玉(1910-1966)衡州花鼓戏著名小生演员。衡阳县九里渡张新屋人。六岁父亡母嫁,师公汤成足怜而收为义子。汤有徒邓金生、邓明善兼习花鼓,遂教张。九岁即随师参加得胜班,与同班艺徒演出《磨豆腐》、《过江》等小戏。在《安安送米》中饰安安,演至“庵堂见母”时情真意真,母子难舍难分,催人泪下。稍长,工旦,逢倒嗓失音,受人轻视欺凌,又改习场面(乐师),从师王朝喜。民国十九年(1930),得胜班主王春和(名小生)同情廷玉身世和遭遇,以十爪全薪聘之,并劝改习小生,教以《访友-会文》、《杨春龙写退婚》等小生戏数出。后嗓音恢复,柔和有韵。同年,在衡阳“怡园”演出《金钏会》,饰张金生,因有旦行功底,剧中男扮女装一折,演来驾轻就熟、细腻传神,一时名声大震。他不以为足,再拜荣华班屈荣卿为师,学习《反情》、《蓝桥会》、《大盘洞》、《抢亲失妹》等传统戏中之文武小生,常年演出于衡阳、耒阳、常宁、郴州、衡山等地,功艺日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政府组建衡阳市衡剧工作队,张廷玉担任副队长。1955年,他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折子戏《蓝桥会》中饰演魏奎元,受到中国戏曲研究院罗汉如、郭汉城等专家的一至赞许,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会学习,受到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的教益。1950年被选为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团长,虽行政工作繁重,但仍不断参加演出,无论扮演主角或配角,都很认真、一丝不苟。他先后饰演过《孟丽君》中的元成宗、《刘海戏金蟾》中的狐大姐、《生死牌》中的黄伯希、《金鳞记》中的张天师,生、旦、净、丑,演来性格迥异。戏路之宽,无论内行、外行均表叹服。扮演现代戏中的角色,也很有成就。他在《年青一代》中饰退休干部,《红星高照》中饰老农,《血肉相连》中饰董医生,《柯山红日》中饰军政委,无论工、农、商、学、兵都能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张廷玉文化不高,但善于吸收,勇于创新。五十年代初期,从长沙学来(西湖调),经与乐师研究改进,发展板式,取代了南、北路,结束了花鼓戏夹用湘戏声腔的历史。排演《生死牌—别女》一折时,有一段长唱词,一时无适用曲牌。他自创(三川调)数板,如泣如诉,很有特色,现已成为衡州花鼓戏保留腔调之一。常德花鼓戏 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宣统年间《长沙曰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戏”的记载,正因为此,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的影响。解放前,不少花鼓戏艺人学汉剧,入汉班,演出常是花鼓、汉调“两下锅”,当地称这种班子为“两抡班”。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常德的音乐也是“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 》、《拣菌子》、《双下山》以及解放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新编现代戏《山村兽医》。
湖南花鼓戏除声腔音乐外,不少传统剧目是从汉剧搬过来的,据说有几百个,如《宋江杀 惜》、《梅龙戏凤》、《关王庙烧香》、《槐荫送子》、《清风亭》、《赶潘》等。




湖南的花鼓戏算民风民俗吗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

旋律流畅明快的花鼓戏是怎么著名的?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

湖南花鼓戏的特点是什么?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那几天的湖南花鼓戏基本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元宵节来。《闹元宵》也成了人们最喜爱的曲目了。谁家有人结婚了,如果家里人去邀请花鼓戏来家里唱戏,那么,《打金枝》便是那几天的必备曲目。生活气浓,也是湖南花鼓戏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再次,演唱节奏快。湖南花鼓戏的演唱节奏...

花鼓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各地的花鼓戏中,湖南花鼓戏最有名,流传最广。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

花鼓戏是形成于哪个省的地方剧种
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历史溯源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1818年(清嘉庆廿三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

哪项是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声腔特色 湖南花鼓戏的牌子,有走场...

花鼓戏的演出形式和特色
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

湖南花鼓戏的特点是什么?
1. 湖南花鼓戏的乡土味重。这种戏剧与其他剧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体现了其服务生活的宗旨。许多花鼓戏中的对白和动作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使得观众感到亲切。2. 生活气息浓郁。湖南花鼓戏的题材和内容紧密结合生活,主要围绕日常琐事和爱情故事展开。例如,元宵节有《闹元宵》,婚庆...

永州花鼓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永州花鼓戏又称零陵花鼓戏,是湖南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旧称花灯,或名调子戏,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州调子戏合并而成,传统民间歌舞为其繁衍发展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初祁阳花鼓灯艺人来零陵,组建了剧团。后来道州调子戏艺人加盟其间,形成了祁阳花鼓灯和道州调子戏的合流。1956年,正式定名...

花鼓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湖南花鼓戏又为湖南各地花鼓戏的总...

陈巴尔虎旗19452521369: 长沙花鼓戏的流派 -
尤蚀酚咖: 长沙花鼓戏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艺术流派:浏阳路以“采茶调”为代表,多演《装疯吵嫁》等生活喜剧;宁乡路以“学钱调”为代表,多演《书房调叔》等风流小戏;益阳、西湖路以“八同牌子”、“西湖调”为代表,多演《雪梅教子》、《孟姜女》 等正剧;长沙路因出入城乡,因而不得不致力于声腔音乐的创新,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新,真挚动听,并发展了弦乐伴奏.各路花鼓戏经过近百年来的艺术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较完整的长沙花鼓戏体系.

陈巴尔虎旗19452521369: 流派区境的花鼓戏分为哪几个流派?
尤蚀酚咖: 流派区境的花鼓戏分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醴陵路子4个流派.益阳路子:指形成于益阳和沅江一带的花鼓戏.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益阳已有“...

陈巴尔虎旗19452521369: 花鼓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
尤蚀酚咖: 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 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各地的花鼓戏中,湖南花鼓戏最有名,流传最广. 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扩展资料 湖南花鼓戏 又为湖南各地花鼓戏的总称,湖南各地花鼓戏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花鼓戏

陈巴尔虎旗19452521369: 花鼓戏的特点 -
尤蚀酚咖: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陈巴尔虎旗19452521369: 湖南花鼓戏有什么调? -
尤蚀酚咖: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 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 1、川调 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2、打锣腔 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3、牌子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4、小调 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陈巴尔虎旗19452521369: 湖南花鼓戏调的种类 有哪些名称 -
尤蚀酚咖: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剧目就有400余出,湖北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说法...

陈巴尔虎旗19452521369: 花鼓戏是哪个地方的 戏曲? -
尤蚀酚咖: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 湖北 、 江西 、 安徽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 音乐花鼓剧《新刘海砍樵》 地方剧种.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

陈巴尔虎旗19452521369: 流行于衡阳地区的花鼓戏正规的名称是衡阳花鼓戏还是衡州花鼓戏? -
尤蚀酚咖: 衡阳古称衡州,管辖衡阳、永州、郴州及株洲南三县,故称衡州花鼓戏.

陈巴尔虎旗19452521369: 湖南地方戏曲是什么 -
尤蚀酚咖: 湖南地方戏曲是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