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的演出形式和特色

作者&投稿:陆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湖南花鼓戏 表演形式 特色~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 二百多年来,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直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 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发展,是采用当地山歌、民歌、哼歌为素材,发展成为几个基本曲调,应用于有简单情节的的戏剧之中,后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原始曲调变成了有各种不同节奏的、能表现各种不同情感的、分别适用于男声或女声演唱的曲牌。 湖南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4类:1、川调,2、打锣腔,3、洞腔(即师公腔),4、小调湖南花鼓戏 川调,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调式分为宫调式、羽调式两种,宫调式强调六级音,羽调式强调七级音,花鼓戏味特别浓厚。 打锣腔源于哼歌及劳动号子,原来仅用锣鼓、唢呐伴奏,人声帮唱尾腔,得名打锣腔,现在基本上取消了这种帮腔形式。 洞腔,源于师道音乐,所以,也称师公腔。 川调、打锣腔、洞腔,统称为正调,正调的结构比较方整,大多以“对仗”或“起承转合”为结构形式,反复运用。 小调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调和丝弦小调,表现情绪较为单一。某些小调发展较大,能表现多种情绪,编入了正调。

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年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
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这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也就是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据清同治年间的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记载,他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中,花鼓戏已经发展称为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4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小旦、小丑、小生“三小”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湖南花鼓戏起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一旦一丑的花鼓戏初级形式。从声腔和剧目看,湖南花鼓戏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随着“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进行演出的时候也多在田间地头。到了清光绪年间,这种半职业性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湖南花鼓戏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连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
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连缀结构,“腔”、“流”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
花鼓戏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折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
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湖南花鼓戏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其中有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的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常德地区的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的岳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地区的衡阳花鼓戏,流行于邵阳地区的邵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南祁阳、零陵、东安一带的花鼓灯和流行于湘南的道县、宁远、蓝山、新田等县与调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戏。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一旦一丑的花鼓戏初级形式。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是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较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 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1949年后,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花鼓戏的著名演员有:何冬保、廖春山、王佑生、张树生、杨伯成、张廷玉、等。

采纳哦


锣鼓杂戏艺术形态
锣鼓杂戏,作为起源于村社迎神赛社的仪式戏剧,其核心目的是驱邪纳福,它的艺术形态与成熟的观赏性戏剧有所不同,更倾向于说唱艺术的元素,是说唱艺术向戏曲演变的重要过渡阶段。这种戏剧形式具有戏剧活化石的价值,因为它在杂戏祭神活动中保持了稳定性。锣鼓杂戏的演出非职业班社,演员多为农民,角色...

内蒙古地方戏曲八角鼓戏
八角鼓戏,是一种源于满族的特色地方戏曲形式,它在建国后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归绥市新城区,一批满族人士和艺术家们积极搜集整理了八角鼓的传统曲目,并在1952年组建了业余八角鼓剧团,从而诞生了这一独特的戏剧种类。八角鼓戏的唱腔主要由八角鼓的传统曲牌串联而成,尽管道白采用的是普通话,但表演中...

八角鼓八角鼓戏
八角鼓戏,是源于满族的地方小戏曲种。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满族早期的曲艺形式——八角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满怀热情的满族人士和艺术家在归绥市新城区开始了八角鼓传统曲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1952年,他们组建了业余八角鼓剧团,并以此为契机,孕育出了新的戏剧形式——八角鼓戏。八角鼓戏的唱腔...

独具特色的花鼓戏是哪里的地方戏?有名的花鼓戏有哪些?
花鼓戏的艺术表演也有一些特点,非常的朴实,也比较明快活泼,里面有小生小旦和小丑,这些表演是最具有特色的,会发现小丑这个角色是比较夸张的,而小弹是非常的开朗泼辣则,小生则是风流倜傥洒脱的,他们之间的身段步法也不一样。一般用手巾和扇子,还有农村的一些生活方式,有砍柴,打铁,磨豆腐,放风筝...

锣鼓杂戏演出形式
在各地的锣鼓杂戏中,临猗县的表演形式最为完整和具有代表性。曾经,新庄、上里、高家垛三村会在正月十五齐聚龙岩寺,进行融合了傩祭和赛祭的大型民俗活动,共分七个环节。首先,新庄、上里和高家垛轮流在龙岩寺表演,每三年一轮换,称为“杂戏入局”。在正月十五当天,演员们化妆成历史或神话人物,向...

山东曲艺之鼓
流传于以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梨花大鼓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

小军鼓的艺术特色
鼓在生成初期,主要用于宗教、军事、通讯、民俗、典礼等相关的活动中,是出于实用的功能。此时,鼓是作为一种能发出声音的响器、藉着其声音或外形有形或无形地产生传递信号、迎神驱鬼或震慑敌人、地位象征等等功用。后来慢慢地藉由其丰富的音响与鲜明的节奏,人们开始将鼓当做一种审美的物体,应用于日常...

渔鼓戏唱腔
悲腔是渔鼓戏中情感表达的重头戏,特别是男女角色的悲腔,模仿江汉平原妇女的哭声,充满哀怨和凄凉,感人至深。唱词的尾句常以“抖包袱”或“扣子”形式进行“帮腔”,通过“哎、咳、呀、哟”等衬词,扩展词意,形成长达十多甚至几十个音节的和唱,旋律起伏跌宕,气势雄浑,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平...

渔鼓戏的介绍
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富国镇胡营村“渔鼓戏”,源于1723年(雍正元年),是当地艺人在渔鼓道情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

满族满戏
满族戏曲,以其独特的剧种闻名,又被称为"八角鼓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满族先民的日常生活。在狩猎渔猎之余,他们围坐在篝火旁,通过说唱舞蹈,配合自制的八角鼓,以此表达情感,逐渐发展成一种集说、唱、舞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清朝时期,八角鼓与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乐器融合,吸收了诸宫调、...

彬县13487382418: 花鼓戏的演出形式和特色
挚媚金泽: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

彬县13487382418: 湖南花鼓戏 表演形式 特色 -
挚媚金泽: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

彬县13487382418: 陕西商洛花鼓的形式、艺术特点?
挚媚金泽: 商洛花鼓 一、简介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

彬县13487382418: 花鼓戏表演有哪些特点?
挚媚金泽: 花鼓戏表演接近生活.如旦角常用的风摆柳、撒芝麻、车窝子、丢媚眼、冷噤子,小丑常用的矮子步、拖踏步、拗步及杯碟舞、板凳舞、花扇舞等,生活气息均较浓厚.至于程式动作与基本功,则借鉴于大戏剧种.舞台美术传统花鼓戏的布景,原为一桌二椅.道具有刀枪、船桨、扇子、手巾等类.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舞台,布景多按剧目风格,或写实,或写意,或虚实结合,常出现行云流水,风雨雷电等壮观场面.同时配有现代音响设备及幻灯字幕等.各剧团的舞美工作人员,包括美术设计、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字幕等,一般约10来人.

彬县13487382418: 花鼓戏的特点 -
挚媚金泽: 一、题材:生活化,特别是小戏,,适合大众口味; 二、表演:活泼,诙谐; 三、音乐:多用土生土长的 民间音乐(山歌、地花鼓、丝弦小调),同时也借鉴和吸收它剧种的音乐 四、唱腔对白:多用地方方言;

彬县13487382418: 花鼓戏的介绍 -
挚媚金泽: 《花鼓戏》是2013年上映的中国大陆剧情电影,由甘征文编剧.《花鼓戏》讲述了美丽的洞庭湖边某村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是怎样通过引进一个号称“破烂王”(及收废品大王)投资创办循环经济工业园故事,宣传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生态文明,创办循环经济”政策精神.

彬县13487382418: 湖南花鼓戏简介???? -
挚媚金泽: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自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 、 湖南 、 江西 、 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

彬县13487382418: 湖南花鼓戏 -
挚媚金泽: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其中有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的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常德地区的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的岳阳花鼓戏等等...

彬县13487382418: 益阳花鼓戏的表演有哪些内容?
挚媚金泽: 益阳花鼓戏初为“童子装丑旦对唱”形式,表演内容多是农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对花》、《扯笋》等.后来,演员由原来的小丑,小旦2人对唱再增加1名小生,演唱形式也开始有了规范.表演时,一唱众和,以鼓击节的打铜腔开始形成;由民歌发展起来的川调,亦具板式雏形.同时吸收湘剧中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点子.继之,演员中又增加老生、花脸两个行当.此后,剧目逐渐增多,如《芦林会》、《青风亭》、《山伯访友》等等.及至行当基本齐全,声腔体制渐趋完善,题材逐渐丰富.至此,花鼓戏作为区境的一个主要剧种,乃逐渐发展成熟.

彬县13487382418: 宜城市襄阳花鼓戏的来历、形式、特点?
挚媚金泽: 年,宜城出现了业余的花鼓戏班,演些生活小戏,如《卖白布》、《补缸》、《游春》等.当时演出形式极其简单,戏班用高粱簸子在地上围个圈,演员即可“登台”演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