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13章

作者&投稿:势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先恭诵第13章——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如果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那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的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那么礼乐典章又有什么用呢?”

何有, 朱熹《四书集注》中解释为“ 何难之有 ”,也就是“ 不难 ”的意思。孔子此言将礼让对于治国的作用放到了极高的位置,可以说 以礼让治国就是孔子心中理想的治国之道,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一下, 什么是礼让 。前面《八佾》篇对礼有很多的阐述, 礼,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典章制度,其作用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我们都希望在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中,这样会带给我们 安全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私欲,在与人相处时,或有意或无意会扩大自己的利益,损害他人的利益。所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任自己的私欲膨胀,必然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和抢夺,这就是丛林世界的禽兽。 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有理性,懂得克制自己的私欲,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协作共赢 。 内在克制自己的私欲,外显出来就是谦让,就是不争。仁德是礼的内涵,礼是仁德的外在呈现,所以让是礼的作用,是仁的体现。 有人认为“让”就是时时处处退让,畏畏缩缩,这并不是真正的让。

礼让,是依礼相让,依礼谦让,如果不依礼,让就失去了意义,不但不能促进人们之间的和睦协作,反而可能妨碍和睦协作 。

如《吕氏春秋》中记录的一则故事,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这个故事的内涵却值得思考。当时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子贡在国外赎回了鲁国人,但是他觉得自己赎人不是为了回报,所以他选择谦让,拒绝领取国家奖励。孔子知道此事后,很不高兴,他说,“子贡做错了,从此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隶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子贡谦让,却不合乎于礼,所以错了,其 产生的影响也不利于社会协作。

孔子认为 依礼相让可以使国家治理更容易 。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在上位的人如果喜好礼,那么在下位的百姓就容易治理了。这和我们很多人的直觉是不一样的,我们总以为要想治理容易,就要让下面的人怕自己,要让他们知道不服从我们将会受到的惩罚。有的管理者就说,“我一发火,下面就老实了”,在他看来,以权势、以暴力惩处,治理才会容易。但这样的结果就如前面《为政》篇中孔子所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下面的人虽然表面上服从,内心其实是排斥和抗拒的,口服心不服 。

秦国商鞅变法 ,实行的其实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虽然短期兴起,乃至一统天下,但统一仅仅14年,就被灭国了,乃至秦始皇的子孙都被屠杀殆尽。只在历史上留下了“暴秦”的恶名。如果秦国国君一早就知道这样的结局,恐怕他也不会这样为国了。

威权霸道都不可以,为 什么礼让就可以使治理容易呢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在教诲樊迟时曾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在上位的人如果喜好礼,那么在下位的百姓就没有不恭敬的。《孝经》上讲,“礼者,敬而已矣”,领导者好礼,依礼对待百姓,以身作则,自然上行下效,百姓也依礼相待,恭敬和睦,正如前面《八佾》篇中孔子所说,“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更是进一步说明,“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如果领导者把下属当作手足一样爱戴,下属一定会把领导者当心腹一样地爱护、拥戴。如果领导者视下属就好像犬马一样,只把他当工具用,那下属也会把他就当一般的普通人一样,没什么交情。如果领导者不把下属当人看,甚至忽视其生命的尊严,那下属就会把他当仇人一样看。如果下属百姓都能衷心爱戴拥护领导者,尽心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自然治理就不难了。

礼让治国的“让”还有让贤让能的含义 ,正如前面孔子对鲁哀公所说,“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德才兼备的人处于领导的位置,自然下面的人心悦诚服,那么治理起来又有什么困难的呢?尧舜是孔子所推崇的圣王,他们治理天下时,都能以身作则、选贤任能,特别是能够不以天下为私利,通过认真寻访、观察和考验,找到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将天下大位分别禅让给舜和禹,这种以天下让更是礼让为国的典范。在现今时代,治理一个企业,管理一个组织,同样需要礼让的精神。现代管理学大师库泽斯和波斯纳在他们所著的管理学经典《领导力的挑战》(Kouzes and Posner《The Leadership Challenge》)一书中,通过大量实证研究, 提出领导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是领导者诚实正直的品德,卓越领导者的五种习惯行为中第一位的就是“以身作则”。 在许多成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不难看到领导者个人具有的优良品德,对企业管理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比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拯救日本航空中所展现的德行。2010年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因为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宣布破产,日本政府请年近八十、早已退休的 稻盛和夫 出山,担任日航的董事长,挽救濒临崩溃的公司。稻盛先生到任仅仅一年多,就让日航扭亏为盈,成为全球最盈利的航空公司之一,这神奇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稻盛先生在自己的总结中,说了五点原因, 其中一条特别提到他是如何带领员工形成共同经营信念的 ,他说,“我深入到第一线现场,与乘客、与机长、与客舱服务员、与行李搬运员,与其他的地勤人员交流,一起商议提高服务质量的问题,一起研究如何改善客舱餐,制定了40个项目的服务内容, 让员工和我一起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拥有共同的经营理念, 做到‘ 物心两面 ’一致,日本航空公司新的企业理念也因此形成。 让优秀的员工脱颖而出,选拔优秀的员工担任管理干部,培养一批年轻优秀的人才,也是我们十分重视的工作 。因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打破陈旧的官僚体制,让每一位员工树立起经营者的意识,建立起 一种创新的公司规则,人人成为公司的主人 。”他最后总结说,“日本航空公司之所以能够走出困境重新上市,是因为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公司风气改变了,员工的意识改变了,员工发自内心地与公司同心同德同努力。所以,我要感谢我们的员工,是他们辛勤的努力,才拯救了自己的公司。这才是日本航空公司获得重生的最大秘密。 ” 员工的意识为什么改变了?主要就是因为稻盛先生没有私心,不要一分钱工资,以完全的利他心工作;稻盛先生对所有员工依礼相待,不仅对管理团队悉心帮助,更深入到一线员工中,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尊重员工的意见,激发了员工的价值感,公司由此实现了经营的大逆转。 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一个三口之家的相处,如果能以礼让为人们的相处之道,国家的繁荣、家庭的和睦又有什么困难呢?孔老夫子二千多年前给出的治理方法,值得今天的我们深入反思、实践。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什么是真正的礼让?在今天的组织(企业、单位、家庭等)中,我们如何实践礼让?

1、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在教诲樊迟时曾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在上位的人如果喜好礼,那么在下位的百姓就没有不恭敬的。《孝经》上讲,“礼者,敬而已矣”, 领导者好礼,依礼对待百姓,以身作则,自然上行下效,百姓也依礼相待,恭敬和睦, 正如前面《八佾》篇中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更是进一步说明,“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果 领导者把下属当作手足一样爱戴,下属一定会把领导者当心腹一样地爱护、拥戴。如果领导者视下属就好像犬马一样,只把他当工具用,那下属也会把他就当一般的普通人一样,没什么交情。如果领导者不把下属当人看,甚至忽视其生命的尊严,那下属就会把他当仇人一样看。 如果下属百姓都能衷心爱戴拥护领导者,尽心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自然治理就不难了。

2、礼让治国的“让”还有让贤让能的含义,正如前面孔子对鲁哀公所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德才兼备的人处于领导的位置,自然下面的人心悦诚服 ,那么治理起来又有什么困难的呢? 尧舜是孔子所推崇的圣王,他们治理天下时,都能以身作则、选贤任能,特别是能够不以天下为私利,通过认真寻访、观察和考验,找到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将天下大位分别禅让给舜和禹,这种以天下让更是礼让为国的典范。在 现今时代,治理一个企业,管理一个组织,同样需要礼让的精神。现代管理学大师库泽斯和波斯纳在他们所著的管理学经典《领导力的挑战》(Kouzes and Posner《The Leadership Challenge》)一书中,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领导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是领导者诚实正直的品德,卓越领导者的五种习惯行为中第一位的就是“以身作则”。在许多成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不难看到领导者个人具有的优良品德,对企业管理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比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拯救日本航空中所展现的德行。2010年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因为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宣布破产,日本政府请年近八十、早已退休的稻盛和夫出山,担任日航的董事长,挽救濒临崩溃的公司。稻盛先生到任仅仅一年多,就让日航扭亏为盈,成为全球最盈利的航空公司之一,这神奇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稻盛先生在自己的总结中,说了五点原因,其中一条特别提到他是如何带领员工形成共同经营信念的,他说,“我深入到第一线现场,与乘客、与机长、与客舱服务员、与行李搬运员,与其他的地勤人员交流,一起商议提高服务质量的问题,一起研究如何改善客舱餐,制定了40个项目的服务内容,让员工和我一起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拥有共同的经营理念,做到‘物心两面’一致,日本航空公司新的企业理念也因此形成。让优秀的员工脱颖而出, 选拔优秀的员工担任管理干部,培养一批年轻优秀的人才,也是我们十分重视的工作 。因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打破陈旧的官僚体制,让每一位员工树立起经营者的意识,建立起一种创新的公司规则,人人成为公司的主人。”他最后总结说,“日本航空公司之所以能够走出困境重新上市,是因为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公司风气改变了,员工的意识改变了,员工发自内心地与公司同心同德同努力。所以,我要感谢我们的员工,是他们辛勤的努力,才拯救了自己的公司。这才是日本航空公司获得重生的最大秘密。 ”员工的意识为什么改变了?主要就是因为稻盛先生没有私心,不要一分钱工资,以完全的利他心工作;稻盛先生对所有员工依礼相待,不仅对管理团队悉心帮助,更深入到一线员工中,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尊重员工的意见,激发了员工的价值感,公司由此实现了经营的大逆转。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一个三口之家的相处,如果能以礼让为人们的相处之道,国家的繁荣、家庭的和睦又有什么困难呢?孔老夫子二千多年前给出的治理方法,值得今天的我们深入反思、实践。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其为仁矣,不使不仁 ...
出自战国前期的《论语》第四篇里仁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是什么意思?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的意思是: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出自《论语》的第四篇《论语·里仁篇》,原文如下: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什么...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注释:1、约:穷困、困窘。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出处:《论语·里仁篇》——战国·孔子及其弟子 ...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怎么解释更准确
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部分文节选如下: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译文如下: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
这句话意思是:“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怎么翻译,帮一下忙?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出处: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原文节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中:“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应该怎么理解
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出处:《论语·里仁篇》——战国·孔子及其弟子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是什么意思
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出处】《论语·里仁篇》——战国·孔子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

里仁论语什么意思?
论语·里仁篇的详解 4.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注释】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②处:居住。③知(zhì):同“智”。【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_百度...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里仁篇》中的一段描述君子之道的话语。它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淡而不厌:指君子对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的追求要适度,不过分追求,保持淡泊的心态。简而文:指君子在言辞和行为上要简洁明了,不矫揉造作,但又不失风度和文雅。温而理:指君子在待人接物时要和善温和,不冷漠无情,...

惠城区18018317630: 论语 - 里仁篇的解释与翻译 -
湛彼捷芝: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

惠城区18018317630: 论语里仁篇
湛彼捷芝: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惠城区18018317630: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是什么? -
湛彼捷芝: 意思: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出处: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与....

惠城区18018317630: 德不孤,必有邻 的出处,释义,解说 -
湛彼捷芝: 出处: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 释义: “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解说: 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惠城区18018317630: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是什么意思 -
湛彼捷芝: 意思是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即仁者安心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作品《论语·里仁篇》. 原文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惠城区18018317630: 敏于行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 -
湛彼捷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惠城区18018317630: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自论语的哪一章 -
湛彼捷芝: 《论语》第四篇《里仁》记载,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高寿当然令人高兴,可是年纪大了总是让人担心的.更何况高寿也意味着来日无多,做儿女的怎能不惧!

惠城区18018317630: “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什么意思 -
湛彼捷芝: 意思是: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出自《论语·里仁篇》,原句为: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

惠城区18018317630: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湛彼捷芝: 颜渊篇第十二 【本篇引语】 上一章我们谈修身,本章再讲齐家.在此,让我们先想想与齐家有关的《为政》、《雍也》——以下摘自两篇的结尾. 当官是《为政》的重点,具体分为:1、当官要做民选官、别做皇帝下派官;2、为什么要有官、...

惠城区18018317630: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什么意思哦 -
湛彼捷芝: 【意译】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注释】 讷nè:讷,言难也.――《说文》.不善于讲话,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敏:敏,疾也.――《说文》.聪明,机智,迅速,反应快. 【意义】君子说话的时候要谨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