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知识点的归类

作者&投稿:柞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文言虚词归类~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1.备bèi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2.薄bó
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3.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4.次cì
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同上)

5.策cè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6.当dāng
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同上)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锐不可当”

7.道dào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8.度dù
①过,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duó,推测,估计。“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9.发fā
①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把箭射出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③征发。“发闾左逋戍渔阳”(《陈涉世家》)
④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二章》)

10.分fēn
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11.夫fū
①成年男子的通称。“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丈夫。“夫起大呼”(《口技》)
③fú,无实义。“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④fú,指示代词,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12.固gù
①顽固。“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二章》)
③本来。“人固不能无失”(《弈喻》)
④安守,固守。“君子固穷……”(《孔乙己》)

13.顾gù
①回头看,看。“顾野有麦场”(《狼》)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4.故gù
①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论语》)
③特意,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因此。“故克之”(《曹刿论战》)
⑤老朋友。“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过guò
①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②犯过失。“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二章)》

16.号háo
①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②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④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同上)

17.间jiān
①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二章》)
②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
⑤jiàn,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⑥jiàn,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⑦jiàn,参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⑧jiàn,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陈涉世家》)

18.将jiàng
①将领。“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②率领。“上使外将兵”(同上)
③jiāng,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石壕吏》)
④jiāng,将要。“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19.临lín
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②面对。“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③来到。“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20.令1ìng
①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②让,使。“忿恚尉,令辱之”(同上)
③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同上)

21.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2.强qiáng
①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②有余。“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③jiāng,通“僵”,僵硬。“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23.去qù
①离开。“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24.少shǎo
①不多。“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②shāo,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③不久。“少时,一狼径去”(《狼》)
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陈涉世家》)

25.舍shè
①旅舍。“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②房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③放弃。“便舍船,从口入”(同上)
④施舍,shě。“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26.胜shèng
①取胜。“弈者胜”(《醉翁亭记》)
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③忍受。“高处不胜寒”(《明月几时有》)


27.食shí
①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②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

28.书shū
①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同上)
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④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29.属shǔ
①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②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③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④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⑤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0.数shù
①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②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③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31.施shī
①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②y,(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32.许xǔ
①答应。“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⑦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④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口技》)

33.遗yí
①遗留。“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②wèi。给予。“简拔以遗陛下”(同上)

34.益yì
①增加。“增益其所不能”(《二章》)
②更加。“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③渐渐地。“益习其声”(《黔之驴》)
④好处,益处。“有所广益”(《出师表》)


35.足zú
①脚。“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②充足。“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③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④敬词。(足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通假字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发闾左讁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适”通“谪”, 强迫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
【夜篝火】
古义:用竹笼罩着火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藉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偷着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如果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皆指目陈胜】
指:用手指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为……而死
【乃丹书】
丹:用丹砂
【法皆斩】
法: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以……而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
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
书:
乃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丝绸条)
数:
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广以为然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丹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9、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现在把我们的人假装称作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首发,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何况大丈夫不死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鱼腹中。
*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将兵。
*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又暗中指使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编辑本段【阅读理解】
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语言、动作、神态
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
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是怎样的?
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
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
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
6、对起义有力的政治形势是什么?(同4题)
7、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
①扶苏被杀②楚人多爱戴项燕,“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8、陈涉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杀之以应陈设③建立张楚政权,且发展迅速。
9、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
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
10、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
并杀两尉,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机智勇敢。
11、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
①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②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
12、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
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1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14、陈胜、吴广起义准备的舆论宣传手段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树立人们起义信心。
15、“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
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
16、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发闾左讁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适”通“谪”, 强迫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
  【夜篝火】
  古义:用竹笼罩着火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藉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偷着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如果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皆指目陈胜】
  指:用手指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为……而死
  【乃丹书】
  丹:用丹砂
  【法皆斩】
  法: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以……而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
  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
  书:
  乃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丝绸条)
  数:
  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广以为然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直接原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

《陈涉世家》精细阅读
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 (朝代)著名 家, 家, 家。
2、本文出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共 篇,五大部分: 、 、 、 、 。
二、语音
涉 夏 佣 辍 鹄 闾 适 度 数
将 罾 谏 间 篝 恚 笞 宁 铚
三、通假字
发闾左适戍渔阳
为天下唱
将军身被坚执锐
卜者知其指意
固以怪之矣
四、古今异义
卒中往往语 (古义: 今义: )
楚人怜之 (古义: 今义: )
夜篝火 (古义: 今义: )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 今义: )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 今义: )
借第令毋斩 (古义: 今义: )
今亡亦死 (古义: 今义: )
五、解释下列词语(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 王:
2、天下苦秦久矣 苦:
3、尉果笞广 笞:
4、皆指目陈胜 目:
5、夜篝火 夜:
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
锐:
8、忿恚尉 忿恚:
六、解释下列词语(一词多义)
会 会天大雨
皆来会计事
道 道不通
伐无道
等 等死,死国可乎
公等遇雨
数 扶苏以数谏故
数言欲亡
故 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将 上使外将兵 )
项燕为楚将
陈胜自立为将军
然 吴广以为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指 卜者知其指意
皆指目陈胜
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得鱼腹中书
所 置人所罾鱼腹中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令辱之
召令徒属
陈守令皆不在
与 尝与人佣耕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之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杀之
上 辍耕之垄上
上使外将兵
应 佣者笑而应曰
宜多应者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不当立
当此时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乃行卜
行收兵
以 扶苏以数谏故
或以为死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以激怒其众
欲 广故数言欲亡
从民欲也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号为张楚
为 若为佣耕
为天下唱
七、重点词语解释
1、屯大泽乡 屯: 2、会天大雨 会:
3、或以为亡 亡: 4、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
5、等死: 等: 6、扶苏以数谏故 数: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
9、辍耕上垄上 之:
10、怅恨久之 怅: 之: 11、苟富贵,无相忘 苟:
八、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九、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 。
2、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10、起义的导火线是 。
十、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
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2、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中,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 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十二、开放性试题——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
篝火狐鸣: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陈涉世家》精细阅读答案
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2、本文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语音
涉(shè) 夏(jiǎ) 佣(yōng) 辍(chuò) 鹄(hú) 闾(lǘ) 适(zhé) 度(duó) 数(shuò)
将(jiàng) 罾(zēng) 谏(jiàn) 间(jiàn) 篝(gōu)恚(huì) 笞(chī) 宁(nìng) 铚(zhì)
三、通假字
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指“被流放”)
为天下唱(“唱”通“倡”,可译为“倡导”)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可译为“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可译为“意图”“意思”)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可译为“已经”)五、古今异义词
四、古今异义
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
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是动词“会”与“计”的连用意为聚会商议/今义:〔kuàijì〕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
五、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3、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5、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六、一词多义
会 会天大雨(会:副词,可译为“适逢”“恰巧”)
皆来会计事(会:动词,可译为“聚集”“集合”)
道 道不通(道:名词,可译为“道路”“路”)
伐无道(道:名词,可译为“道义”)
等 等死,死国可乎(等:副词,可译为“相同”“一样”)
公等遇雨(等: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
数 扶苏以数谏故(数:读shuò,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
数言欲亡(数:读shù,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故 扶苏以数谏故(故:名词,可译为“缘故”“原因”)
广故数言欲亡(故:副词,可译为“故意”“特意”)
将 上使外将兵(将:动词,可译为“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名词,可译为“将领”“带兵的人”)
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双音节名词,可译为“带兵的人”“将领”)
然 吴广以为然(然: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转折连词,可译为“然而”)
指 卜者知其指意(指:同“旨”,名词,可译为“意图”“意思”)
皆指目陈胜(指:动词,“用手指着”的意思)
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动词,可译为“写”)
得鱼腹中书(书,名词,可译为“书信”)
所 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
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动词,可译为“派”“派遣”)
令辱之(令:动词,可译为“让”“使”)
召令徒属(令,动词,可译为“号令”)
陈守令皆不在(令:名词,指“县令”)
与 尝与人佣耕(与:连词,可译为“和”“同”“跟”)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与:同“举”,副词,可译为“全”“都”)
之 辍耕之垄上(之:动词,可译为“去”“到”)
怅恨久之(之: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世杀之(之:代词,“他”,指扶苏)
上 辍耕之垄上(上:方位名词,可译为“上面”)
上使外将兵(上:名词,指“皇上”)
应 佣者笑而应曰(应:动词,可译为“答应”“回答”)
宜多应者(应:动词,可译为“响应”)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动词,指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当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介词,“应当,应该”的意思)
不当立(当:助动词,可译为“应当”)
当此时(当:介词,相当于“正在……的时候”)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读háng名词,可译为“行列”“队伍”)
乃行卜(行:读xíng,动词,可译为“往”“去”)
行收兵(行:读xíng,动词,可译为“行军”)
以 扶苏以数谏故(以:介词,可译为“因为”)
或以为死(以:和“为”组成动词“以为”,可译为“认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介词,可译为“用”“拿”“把”)
以激怒其众(以:连词,可译为“来”“以便”)
欲 广故数言欲亡(欲:助动词,可译为“想要”“想”)
从民欲也(欲:名词,可译为“欲望”“愿望”)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动词,可译为“号令”“命令”)
号为张楚(号:名词,可译为“国号”“称号”)
为 若为佣耕(为:读wéi,动词,可译为“做”)
为天下唱(为:读wèi,介词,可译为“替”)
七、重点词语解释
1、屯大泽乡 屯:停驻 2、会天大雨 会:适逢;
3、或以为亡 亡:“逃亡”; 4、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发动起义
5、等死:同样 6、扶苏以数谏故 数:屡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暗中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难道
9、辍耕上垄上 之:去,往
10、怅恨久之 怅:失望 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11、苟富贵,无相忘 苟:倘使
八、特殊句式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2、此教我先威众耳 判断句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4、号为张楚 判断句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
九、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十、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10、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十一、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 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十二、课文内容理解
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2、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十三、开放性试题——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陈涉世家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
1、会 会天大雨(会:副词,可译为“适逢”“恰巧遇到”)皆来会计事(会:动词,可译为“集会”“集合”)2、道 道不通(道:名词,可译为“道路”“路”)伐无道(道:名词,可译为“道义”)3、等 等死,死国可乎(等:副词,可译为“相同”“一样”)公等遇雨(等:代词,用在名词...

陈涉世家知识点归纳
陈涉佣耕时,也时时想着进取,盼着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像他一样,从平凡中创出非凡的人生,用自己的胆量与智慧追求成功与幸福,只要我们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一定会有赢来彩虹的那一天。 《陈涉世家》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陈涉出身雇农,胸怀大志,有政治远见,他要求人民从“苦秦”中解放出来;他聪明果断,具有组织群众...

初三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朝代)的史学家、文学家。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这部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初三语文知识点 总结 故乡 【字音词语】1.给加点的字注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黛色(dài)寓所(yù)脚踝(huái)獾猪(huān)愕然(è)惘然(w...

谁能帮我总结语文《陈涉世家》,和 《唐雎不辱使命》。
) 《陈涉世家》[知识点总结]下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8.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9.固以怪之矣。 翻译:自然就诧怪这...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1课陈涉世家
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累,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绩更上一个台阶。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抽时间温习巩固,语文成绩一定会不断提升。 《陈涉世家》课文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

《陈涉世家》知识点的归类
通假字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发闾左讁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适”通“谪”, 强迫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词(加粗字)【等死】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卒中...

陈涉世家通假字有哪些
22.《陈涉世家》结构脉络1主旨感悟: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政权,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以及他们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和历史功绩。知识点归类:...

急~~! 初三语文 陈涉世家中的一词多义 当、举、也、而、固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

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昆都仑区17273315850: 《陈涉世家》知识点的归类 -
薄纪瑞斯: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发闾左讁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适”通“谪”, 强迫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

昆都仑区17273315850: 《陈涉世家》中的文言现象汇总(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的分类整理 -
薄纪瑞斯:[答案] 字 1.苟富贵,无相忘.(“无”通“勿”,不要) 2.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 祭以尉首(用) 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杀之以应陈涉(来) 与: 与战谯门中(和) 尝与人佣耕(和……一起...

昆都仑区17273315850: 《陈涉世家》的归纳总结.《陈涉世家》的关键句默写;词语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此类活用以及常考到得题. -
薄纪瑞斯:[答案] 1苟富贵,无相忘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通假字 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通“谪”:强迫.2、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五、古今异义词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2、...

昆都仑区17273315850: 我是初三的学生,谁帮我梳理一下《陈涉世家》的主要内容还有要掌握的知识老师上课太稀烂了,完全听不懂,求人讲解,马上月考就考这个,表示很大的鸭... -
薄纪瑞斯:[答案] 首先. 一、需要知道《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记叙了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其一的经过.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 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三、了解文章的三个段落的大意 重点就是:了解起义...

昆都仑区17273315850: 陈涉世家归纳 -
薄纪瑞斯: 1.行:(xíng)行走,行动“将行卜.” (háng)“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数:(shǔ)查点,计算. (shù)“数目”“卒数万人. (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2.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

昆都仑区17273315850: 《陈涉世家》划分结构层次,概括个段大意.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前做了哪些发动群众的工作?目的是什么 -
薄纪瑞斯: 《陈涉世家》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

昆都仑区17273315850: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所有的归纳 -
薄纪瑞斯: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 3、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昆都仑区17273315850: 要陈涉世家的重要字词归类,详细点哦!
薄纪瑞斯: 通假字 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通“谪”:强迫. 2、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古今异义词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亡: 古意:逃跑 今意:死亡 2、号令召三老、...

昆都仑区17273315850: 《陈涉世家》中的重点有哪些?
薄纪瑞斯: 阳夏(jiǎ)人也, 辍(chuò)耕之垄上, 怅(chàng)恨久之, 苟(gǒu)富贵, 嗟(jiē)乎 鸿鹄(hú) 适(zhé) 皆次当行(háng) 度(duó)已失期 扶苏以数(shuò)谏(jiàn)故 上使外将(jiàng)兵 陈胜王(wàng) 置人所罾(zēng) 间(jiàn)令 忿恚(huì)尉 笞(chī) 蕲(qí 徇(xùn) 铚(zhì) 酇(cuó) 柘(zhè) 谯(qiáo) 比(bì) 乘(shèng) 骑(jì) “巧逢,死,写,作为 ,本来,命令,多次 ,这,队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