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茂其末,先固其本,若欲取之,必先予之

作者&投稿:陀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欲其取之,必先予之 出自哪篇古文?~

“欲其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原文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译文:想要收获它,先扩张,想要削弱它,先增强它。想废除它,先推举它,想夺取它,就先给予它。是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有付出才有收获。
欲擒故纵,想要擒获一个人的时候,先去放开一个人。欲擒故纵是城府极深的一个招数,对于很多场合都非常实用。它能在表面上先迷惑一个人,造成其松懈的一种状态,然后以乘其不备支持去攻击一个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道德经

刘秀封李通为固始侯时赠言:"欲将善其终,必先固其始。"意思是,若想得到好的结果,必须先打好坚实的基础。本句:"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意思基本同上:(任何事情)若想得到好的结果,必须从一开始就打好坚实的基础。

想要使得(树木)的末节也很繁茂,就要巩固其根本,如果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势必要先给予对方。

一般指的是做好基础工作才能让整件事情圆满完成,要想达到一定的目标,先要有一定的付出。

网上没有现成的翻译,我只好自己翻译了。


欲茂其末,先固其本,若欲取之,必先予之
想要使得(树木)的末节也很繁茂,就要巩固其根本,如果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势必要先给予对方。一般指的是做好基础工作才能让整件事情圆满完成,要想达到一定的目标,先要有一定的付出。网上没有现成的翻译,我只好自己翻译了。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这句话是谁写的?
这是明末清初魏禧写的,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出自清·魏禧《答蔡生书》。【原句】文章之道,先立本。本分则木深。【译文】写文章的方法(根本规律),要先确立根本。(这就像)树根分开来了,那么树木才能长得深(一样)。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晋•葛洪《抱朴子•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莫或无本而 能立焉。是以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 其末,必深其根。”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的意思是什么?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木茂。”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出处:这句话是清代的魏禧说的,魏禧长于见识议论及有意于用世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论说策议中。其短篇史论,尤有特色,抓住一人一事,览古鉴今;笔力挺变,尺幅中如...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的含义
这是明末清初魏禧写的,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主题是文章的主心骨,确定了主题后,一切素材和写作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写作,这样才不至于跑偏。写文章时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则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可以使这个意思表达的更全面,更充分。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的意思
写文章的基本思路,先定主题,陈述中心思想,根基主干丰富了,叶子才能茂盛。立意健康,文章才能妙笔生花。“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的作者是明末清初魏禧,其意思是写文章的基本思路,必须先立意,定主题,陈述中心思想,根基主干丰富了,叶子才能茂盛,立意健康,文章才能妙笔生花。

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出自哪里
曰:南北朝之碑其要也。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得其本矣,不必复求其末,下至干禄之体,亦无不兼存。故唐碑可以缓购,且唐碑名家之佳者,如率更之《化度》《九成宫》《皇甫君》《虞恭公》,秘书之《庙堂碑》,河南之《圣教序》《孟达法师》,鲁公之《家庙》《麻姑坛》《多宝塔》《元结》《...

关于本末倒置的名人名言
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轻上重,其覆必易。 淮南王刘安 2、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陆九渊《与曾敬之》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4、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王昶《新修州学...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注释 种树郭橐驼传的翻译注释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

本深末茂哪个字错了
本深末茂中“末茂”的表述存在问题。正确表达应为“末繁盛”,指的是根基稳固而末梢发展旺盛的状态。解释段落一:明确错别字位置及纠错方式。在本深末茂这个词中,“末茂”的表达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末繁盛”。其中,“末”指的是事物的末端或结尾部分,“茂”通常用来形容植物繁茂生长,...

梁子湖区19259335368: 欲茂其末,先固其本,若欲取之,必先予之 -
石狭洛卡: 想要使得(树木)的末节也很繁茂,就要巩固其根本,如果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势必要先给予对方.一般指的是做好基础工作才能让整件事情圆满完成,要想达到一定的目标,先要有一定的付出.网上没有现成的翻译,我只好自己翻译了.

梁子湖区19259335368: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什么含义? -
石狭洛卡: 语出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六 章 简单的解释这句话是: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 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 下面是具体的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 严可均...

梁子湖区19259335368: 如欲取之,必先与之 -
石狭洛卡:[答案] 如果想要得到回报 必将先有付出 出自《老子》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梁子湖区19259335368: 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是什么意思 -
石狭洛卡: 要是想解决枝端末节的问题,就必须从问题的根本上着手

梁子湖区1925933536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涘其泉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石狭洛卡: 这是一句中国古诗词,意思是:想要木头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更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这句诗比喻想要实现长远的目标,必须从根源上稳固基础,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取得胜利.

梁子湖区19259335368: 《古文观止》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石狭洛卡: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牢固它的根基; 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挖深...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 到可能发生的危难,用节俭来戒除奢侈;仁义道德不能保 ...

梁子湖区19259335368: 翻译《礼记》一则,从大学之道,...此谓知之至也 -
石狭洛卡: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梁子湖区19259335368: 《以修身为本》的翻译 -
石狭洛卡: 孔子论修身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

梁子湖区19259335368: 求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的全文. -
石狭洛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梁子湖区19259335368: 《大学》原文及解释 -
石狭洛卡: 大学》原文及译注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