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归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到底是《道德经》还《德道经》~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谈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个体独特体验的结果。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不一样。
如黄河之水东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区却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现象。不同人对黄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异性。尽管黄河总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认知所得却可以不同。这里面的差异只说明不同个体对道认知的境界和层次。每个个体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过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经验),凡事都要亲历。那么因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纸上谈兵尔。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生命个体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个体是否得道而转移.例如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这个事实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这个遗传规律(道)并不因为人类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一种道,被个体认知越多,这种道的实践影响就越大,德对道的发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这条路,这条路就从崎岖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
越是高层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对论,到现在都还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但是这个道总是存在的。

以上讨论了道与德的定义,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关系,谈点看法。

在上古,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前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很难传给后代.每一个个体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认识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为和模仿、印随、条件反射等后天行为.因此,对道的理解和现在的动物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是先德然后道.是标准的《德道经》时代.
人类在有了语言和文字以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前人求道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向后人传递.特别是在掌握了独特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后,人类求道的能力大为提高。德也达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这个时代的人类求道就有了两种方式.继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实践再总结---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类虽然有一定道的积累,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毕竟很肤浅,老子说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强调德道是对的.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验道。也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因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别强调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于道,德前而道后.是为《德道经》。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夏商到战国,中国的文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于是就有人提倡绝圣弃智,把一些科学的探索和精美的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只是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这种思想表现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统的时代,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对百姓的探索精神进行阉割和打压,只要能够让百姓听话,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对已知的真理都要掩盖,更不主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包括对老子<德道经>的篡改,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


把<德道经>改为<道德经>有这样一些危害.
《德道经》强调以德为主.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悟、验证、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开放的、无限、发展、持续的规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真理的无穷,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道德经》与《德道经》区别为:时代不同来源、不同、顺序不同。《道德经》与《德道经》都包含《德经》和《道经》,都是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时代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2、《德道经》:《德道经》是近代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二、来源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2、《德道经》:《德道经》由熊春锦先生以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简出土的竹简本为校本,广泛考证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之优劣,查证原貌,澄清流弊,恢复了《老子》“德经”为上“道经”为下的原旨,编纂翻译而成的书籍。

三、顺序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的顺序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2、《德道经》:《德道经》的顺序为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

谈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个体独特体验的结果。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不一样。 如黄河之水东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区却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现象。不同人对黄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异性。尽管黄河总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认知所得却可以不同。这里面的差异只说明不同个体对道认知的境界和层次。每个个体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过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经验),凡事都要亲历。那么因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纸上谈兵尔。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生命个体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个体是否得道而转移.例如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这个事实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这个遗传规律(道)并不因为人类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一种道,被个体认知越多,这种道的实践影响就越大,德对道的发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这条路,这条路就从崎岖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 越是高层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对论,到现在都还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但是这个道总是存在的。 以上讨论了道与德的定义,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关系,谈点看法。 在上古,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前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很难传给后代.每一个个体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认识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为和模仿、印随、条件反射等后天行为.因此,对道的理解和现在的动物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是先德然后道.是标准的《德道经》时代. 

人类在有了语言和文字以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前人求道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向后人传递.特别是在掌握了独特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后,人类求道的能力大为提高。德也达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这个时代的人类求道就有了两种方式.继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实践再总结---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类虽然有一定道的积累,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毕竟很肤浅,老子说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强调德道是对的.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验道。也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因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别强调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于道,德前而道后.是为《德道经》。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夏商到战国,中国的文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于是就有人提倡绝圣弃智,把一些科学的探索和精美的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只是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这种思想表现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统的时代,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对百姓的探索精神进行阉割和打压,只要能够让百姓听话,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对已知的真理都要掩盖,更不主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包括对老子<德道经>的篡改,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 把<德道经>改为<道德经>有这样一些危害. 《德道经》强调以德为主.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悟、验证、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开放的、无限、发展、持续的规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真理的无穷,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 《道德经》与《德道经》所指同相同。《道德经》较为常见,但由于其上篇《德篇》、下篇《道篇》,又有《德道经》一说。

  •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远古语录体。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神哲学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汉初曾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

  • 全本中论述了老子关于宇宙观、人生论、价值观、政治观、知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字字珠玑,富含哲理。



都是指思想核心.《道德经》既<老子>.《老子》最初又名《德道经》,书中的内容顺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与后世的《老子》是不同的。
详细请看下面网址.
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gydjyjzdjggjwt.htm

均出自老子,与其附庸是博大精深,还不如真的太深奥听不懂,
我的个人意见是,道德经仅阐述人世伦常,真理,
而德道经更准确的说乃是老子个人寻其道而悟道的一个经验心得吧。
区别嘛,一个为世人说道,一个则道出己道,
联系就必然的了,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得道而出《德道经》,
《德道经》出而告天下人其道出《道德经》
俺理解力有限,可能说的还是肤浅吧,仅供参考,


曾有人考证,道德经原来叫德道经,上篇为德,下篇为道,又有新证据吗?
是2000多年以前的人用笔写在丝帛上的),所以它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还是所要表达的思想上都应该是最接近原著的.文章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下篇为道;而我们现在的关于老子的读物都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原因我就不知道了)这可能就是你说的《道德经》原来叫《德道经》的缘故吧!!

德经与道经何时才改为道德经?
你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 《老子》最初又名《德道经》,书中的内容顺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与后世的《老子》是不同的。后世的《老子》,如王弼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等,均名《道德经》,其文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此系后人枣可能主要是被道教篡改所致。在先秦,...

道德经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一般指的是天道自然,“德”则是指的人道。如此看来,无论是由天及人的《道德经》,还是由人思道德《德道经》,都没有妨碍我们去探究这本书的意义。关于“德”,在《德经》也就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也是有阐述的。“德”指的是人为,人道。其实《道德经》本身对于人间道是有批判的,...

《德道经》昆仑仙本与原本对照
透过这些篇章,我们不仅领略到《道德经》的深邃,也见证了昆仑仙本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这些独特的解读,为我们理解《道德经》提供了新的视角,引领我们探索道的真谛。深入研究《德道经》昆仑仙本,如同在古老智慧的迷宫中穿行,每一处都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值得我们用心去领悟和珍视。让我们一同揭开...

在马王堆帛书中《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吗
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老子》帛书甲、乙本,该墓主是西汉初人,死于文帝12年,该帛书《老子》亦应是古本.帛书《老子》甲、乙本亦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韩非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相同.这说明古本《老子》是《德道经》,而非《道德经》....

《德道经》原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

《老子》(道德经)哪个版本较好
迄今为止,中国乃至全世界均没有统一被官方或民间专业组织一致认可的《道德经》版本。目前,市面上较多的是以《老子》、《道德经》、《德道经》这三个名称为主的版本,但是编译作者可就多了去了!我个人比较喜欢把任法融版、熊春锦版和比较新的麦小舟版结合起来看:任版:以道教思想出发解释,文采飞扬...

帛书道德经和道德经的区别
我们根据老子《德道经》的原意,进行版本恢复。当然,在恢复当中对很多关键内容也进行了校勘。比如说,“治水”章,在帛书《老子》的原著当中是“上善治水”,但是汉代以后就被篡改成了“上善若水”,自此人们基本上就读不懂《老子》了。一个“若”、一个“治”,两者的含义是绝对不同的。“若”,...

老子与孔子是什么关系?
都是古代的思想家,没有其它关系。老子,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也为春秋末期人,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对中国人民影响最深远的三部伟大的思想著作。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吗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这本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道家思想的影响:1、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凤城市13561954901: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
运欧安乐: 都是指思想核心.《道德经》既.《老子》最初又名《德道经》,书中的内容顺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与后世的《老子》是不同的. 详细请看下面网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gydjyjzdjggjwt.htm

凤城市13561954901: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
运欧安乐: 天下第一篇训释老子的论文谓“韩非子·解老”.在那里,章节的次序恰与帛书本老子同,即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据此可测,战国时期的老子应该是与今天通行本不同的古本,而它可能就是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原本“德道经”.史记出现后,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由此看,司马迁当年读到的老子文本才是后人所谓的“道德经”. 以道德经理解天下,则有天不变道亦不变之理,这“道”不免有几分堕入僵化的危险;以德道经理解天下,则更容易还原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令思想的源泉生生不息:修德近道,是谓德道(得道). - 一者归纳(道得),一者演绎(得道);似乎还是选择后者,既不唯色更不唯空,给后人更多开放和活力的空间好些.

凤城市13561954901: 道德经如何区分道经和德经? -
运欧安乐:[答案] 老子的一、四、六、十一、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五十一,共十四章,重在论道,可以看成是道经,其余的内容,是在道的基础上,阐释的治国修身思想,可以看作德经.

凤城市13561954901: 到底是《德道经》,还是《道德经》,孰是孰非 -
运欧安乐: 是《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凤城市13561954901: 老子一书称道德经·还是德道经······· -
运欧安乐: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

凤城市13561954901: 到底是《德道经》还是《道德经》?
运欧安乐: 你好,是道德经 也从来没有过改动、从古之今一直如此、望采纳

凤城市13561954901: 道德经 为什分为道经和德经 -
运欧安乐:[答案] 《道德经 》是老子在追寻大道中,逐渐完善的一部经书.也可以看做是老子的修行笔记.老子追求道的力量.并在自己获得神奇的能力后,领悟到了人和宇宙的关系.领悟到了 万物一体的本质.所以 老子将后部经书 统一 命名为《德...

凤城市13561954901: 有关德道和道德的讨论
运欧安乐: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 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

凤城市13561954901: 德经与道经何时才改为道德经? -
运欧安乐: 你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老子》最初又名《德道经》,书中的内容顺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与后世的《老子》是不同的.后世的《老子》,如王弼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等,均名《道德经》,其文是《道经》在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