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的墓葬与彩陶的特点

作者&投稿:寿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仰韶文化的彩陶分类及特点~

一、半坡型
半坡类型集中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具有类型特征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钵、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浅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细颈大腹壶、短唇敛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
特点: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彩纹等。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地黑彩为主,少数为红彩,母题有鱼、鹿(或羊)、蛙、人面等动物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三角、圆点、波折等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
二、马家窑型
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间,半山类型产生于距今4800年至3800年之间,马厂类型产生于距今3800年至2800年之间。
特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三、庙底沟型
庙底沟类型存在的时间长达1000年,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
特点: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磨制石器以石铲较多,骨器出土较少,种类也显得简单。
四、史家类型陶器
陕西渭南史家类型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史家类型遗址分布地区与半坡类型相同,在半坡、姜寨(二期)、北首岭等均有其遗存。陶器的特征与半坡类型大体相同,代表性器形有敛口圈底或平底钵、卷唇圈底或平底盆、溜肩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鼓腹平底罐、瓮等。
特点:纹饰亦同于半坡类型,但彩纹中增添了弧线、圆点构成的图案花纹和鸟鱼合璧的动物图像。
五、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类型的基本文化面貌接近于马家窑类型,同时又清晰地表现出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渊源关系,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存在类似地层关系的还有多处,在临洮县的马家窑遗址、天水巾的罗家沟遗址等均有发现。
特点:石岭下类型陶器以较浑圆造型的泥质橙黄陶彩陶罐、壶、瓶为典型,彩绘图案由变体鸟纹演变而来,以圆点为中心配以旋形分散的线条构图,出现圆形、圆圈和线条构成的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坡类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家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庙底沟类型

  彩陶最早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半山彩陶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当代彩陶艺术
  在当代彩陶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四川彩陶,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川彩陶制陶业的兴起,以1998年吕艺彩陶的建立为标志。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四川的彩陶生厂厂家数量已经超过二十余家,产品远销海内外。在全国重要的工艺品市场中,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购买到集古典、现代美于一身的彩陶工艺品。作为该行业的开山鼻祖——吕艺彩陶,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消亡,她曾经创立的辉煌自然是无可超越的。该公司作品“十大元帅瓶”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所收藏,“1999”更是作为国礼,在庆澳门回归之时赠给澳门市政府。取而代之的是,工艺进一步革新的聚艺彩陶等厂商。
  当代的彩陶艺术生产流程总计五十余道工序,其中融合了流传已久的拉坯技术及陶坯雕刻技术及当代的色彩工艺。当然,当代彩陶艺术的发展时间尚短,文化积淀依然不足以和源远流长的古典彩陶相媲美。但一种陶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更多地将时代的科技与中国文化想结合。一个没有文化的产业,必然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

仰韶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有人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发现和研究  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东周文化等不同遗存。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了该遗址。后来又在黄河中、上游调查发现了若干类似的文化遗址。由于这些遗存均含有一定数量的彩陶,曾被统称为“彩陶文化”。1926年起,中国学者先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万泉(今万荣)荆村、河南安阳后冈、浚县大赉店等遗址。1931年梁思永在后冈第一次发现了商代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从而明确了仰韶文化的相对年代。自仰韶文化发现至40年代,学术界还初步探讨了该文化的特征和性质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有了新的收获。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比较大规模地发掘了一批重要遗址,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和泉护村、华阴横阵,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以若干典型遗址为代表,考古界分析了仰韶文化的面貌,并对其分区、类型、分期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结合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的绝对年代,进行讨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还对其彩陶纹饰、制陶工艺、生产工具、建筑技术、埋葬习俗等,作了专题研究。又通过研究村落布局、住房形式、埋葬制度、工具用品等实物资料,综合探讨了仰韶文化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以期复原当时的社会历史,其中主要对半坡类型的社会结构有了较多的认识。

社会性质的探讨 关于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大多数的意见是,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晚期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也有少数人认为整个仰韶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论证仰韶文化为母系氏族社会,主要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聚落布局和埋葬习俗等。仰韶文化经济生活的基础,是原始的锄耕农业,采集、渔猎和家畜饲养是其必要的补充,生产水平比较低下。农耕主要由妇女承担,她们还从事采集、制陶,并抚养子女,料理氏族内集体生活的各种事务。担负着社会生活的主要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妇女具有崇高的地位,世系以母系计算,人们生活在以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氏族集体中,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聚落布局反映了当时的这种社会关系。仰韶文化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形态。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居住区为聚落的核心,住宅呈向心圆形整齐地排列。姜寨聚落有5个居住群落,每个居住群落在聚落内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元,可能是一个氏族。如此,则姜寨聚落应是包括5个氏族的一个部落实体。这种向心布局,意味着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是牢固的,这也是与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的特征相一致的。

埋葬制度也部分地反映出氏族社会的概况。氏族成员集体埋葬在公共墓地,葬坑的排列组合与聚落布局一样,表现出每个氏族成员无论活着还是死后,都受氏族社会组织的约束。葬制中的二次多人合葬、女性厚葬、母子合葬等,都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母性权威在社会上受到尊敬的情况。同性合葬,可能说明当时有性别组织的存在。大小坑相套的葬制,可以解释为同一部落或同一氏族中,不同氏族或母系大家庭的关系。同一墓地内有分片的墓区,如元君庙墓地那样,可能是包括两个氏族墓地的部落墓地。儿童瓮棺不入公共墓地,表明成丁礼习俗和年龄组织的存在,还可能显示了母系氏族社会中母子间的亲密关系。

主张仰韶文化为父系氏族社会者,认为当时已有发达的锄耕农业,处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又提出墓葬中随葬品之有无和多寡,与私有制萌芽有关,这是父系氏族产生的标志。还有的以仰韶文化晚期轮制陶器的产生和多间房子的出现,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的征兆。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仰韶文化是由“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的。后者包括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或称大地湾文化)和李家村文化(见华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中对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了解得比较清楚,经过大地湾期、白家期和北首岭期3个发展阶段,一直可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衔接起来。从器物对比来看,“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和圜底器为特点,器类中的钵、碗、盂、罐、盘,与仰韶文化早期的器物接近,随时间的推移其特点越加相同。所饰刻划纹、绳纹和线纹,以及简单的彩纹,如宽带纹和在盆、钵内面着彩,都为仰韶文化所承袭并进一步发展。其他如“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子,成人多实行头向西的单人仰身直肢葬,儿童也用瓮棺埋葬等,都说明它与仰韶文化有渊源关系。有人认为,其演变最早可能是在渭水流域完成的。仰韶文化发展到晚期,即秦王寨类型和西王村类型。前者在中原地区,发展成庙底沟二期文化,后者在渭水流域,发展为赵家来类型和常山下层类型,然后再发展到陕西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

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是大体并行发展的两支原始文化,相互借鉴和影响之处很多。如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的鼎、圈足器和镂孔器,多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为仰韶文化所吸收;大汶口文化刘林、大墩子墓葬中的彩陶盆、钵,无疑是从仰韶文化中汲取的。在长江中游,大溪文化中期的卷唇盆、敛口钵与仰韶文化相同,器盖上的把钮与半坡尖底瓶口形状一致,关庙山遗址出土的彩陶花纹中也有与庙底沟类型特征相同的。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中、晚期向西发展所形成的一个地区性支系。接近北方沙漠草原地带的仰韶文化诸遗存,含有不少细石器的文化因素。远处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也含有仰韶文化的纹饰和器形,甚至有人看作仰韶文化向东北发展的地方支系。

总之,仰韶文化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行程中,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断吸收周围诸文化的因素,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机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是李博,给点面子哈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纹样内容比较丰富,有动物纹样、植物纹、人物纹、几何纹。属于动物纹的纹样有鱼纹、鹿纹、鸟纹、蛙纹、人面鱼纹、鸟鱼纹、蜥蜴纹等。几何纹分别有网纹、三角斜线纹、三角着线纹、弦纹、宽带纹、折线纹、个字纹、圆点纹、叶形圆圈纹、火焰纹等有十几种母体及演变的二、三十种纹样形式之多。


仰韶的墓葬与彩陶的特点
如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的鼎、圈足器和镂孔器,多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为仰韶文化所吸收;大汶口文化刘林、大墩子墓葬中的彩陶盆、钵,无疑是从仰韶文化中汲取的。在长江中游,大溪文化中期的卷唇盆、敛口钵与仰韶文化相同,器盖上的把钮与半坡尖底瓶口形状一致,关庙山遗址出土的彩陶花纹中...

仰韶的墓葬与彩陶的特点
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和埋葬习俗反映了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特征。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显示了血缘纽带的牢固。埋葬制度中的集体埋葬和特定葬式表明了氏族社会组织的存在。仰韶文化是由“前仰韶”时期的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如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仰韶文化晚期的轮制陶器和多间房子被认为是父系氏族社会...

彩陶文化的特点
仰韶文化彩陶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半坡彩陶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庙底沟彩陶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高,它的内彩特别发达,等等。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
1. 制作工艺成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工艺精湛,数量众多,占据了陶器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在墓葬陶器中占比高达80%,体现了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2. 陶器类型多样:彩陶以红陶为主,包括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后者在通常不施彩绘的炊器中亦有发现,颇为难得。3. 彩绘范围广泛:彩陶的彩绘不仅...

中国彩陶有什么特点
彩陶的历史 中国彩陶的起源一直颇多争议,在大地湾发现的直径51厘米的彩陶圜底鱼纹盆,是国内发现直径最大的鱼纹盆。与上面地层的仰韶文化面貌截然不同。陶片质地松脆、色泽不匀,几乎见不到大块的陶片,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已破碎,发掘人员形象地称这些陶片为“酥皮点心”,这一现象可说明当时制陶技术较为...

彩陶的出现和使用都是有规律的,东西方早期彩陶各有哪些特点?
这又反过来证明了在修订的条款期墓葬中的新发现和s",科学地使s序列地层化,从而纠正了安森的 "西来 "理论中最关键的部分,为重新探索仰韶文化彩陶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它比仰韶文化晚,证实了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三种文化的时间顺序。中西方早期彩陶的装饰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装饰...

马家窑文化彩陶特点
墓葬内常见随葬品,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男性墓葬常有石斧、石锛等,女性则多有纺轮和陶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工。随葬品数量和质量差异明显,晚期尤其显著,反映出原始社会结构的变迁。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是其显著特征,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的风格,但工艺更为精细,形成了独特的绚丽典雅...

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城,发现了彩陶为显著特征,与磨制石器并存的文化...
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

问一个关于古代中国文化时代的问题.
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

邮票上的考古与文物—彩陶
人面纹双眼紧闭、耳旁有小鱼,头部上方绘三角形。从出土情况来看,半坡型遗址中,这种人面、鱼等图像的彩陶盆大多覆盖于婴儿瓮棺上,未见于成人瓮棺和墓葬。由此推断,这种陶盆可能是专门埋葬儿童的一种葬具,不少学者认为这类图画风格与图腾崇拜有关。第二枚为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曲腹彩陶盆(H46...

南阳市13226148922: 仰韶文化彩陶的特点及代表器物. -
应亲维可:[答案] 仰韶文化的陶器种类较多,有杯、钵、碗、瓶、罐等,造型美观实用,其彩陶艺术有卓越成就.彩陶纹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流满生活气息.一般多装饰在器物的口沿和上腹部,下腹和底部多不施彩,但也有全身布满了花纹的器物.还有用人面纹做装...

南阳市13226148922: 仰韶文化的彩陶分类及特点 -
应亲维可:[答案] 仰韶文化的陶器种类较多,有杯、钵、碗、瓶、罐等,造型美观实用,其彩陶艺术有卓越成就.彩陶纹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流满生活气息.一般多装饰在器物的口沿和上腹部,下腹和底部多不施彩,但也有全身布满了花纹的器物.还有...

南阳市13226148922: 十万火急!仰韶文化彩陶与马家窋文化彩陶特点内容要详细,清楚,我实在不懂 -
应亲维可:[答案] 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 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

南阳市13226148922: 何为仰韶文化彩陶?简述仰韶文化彩陶各其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
应亲维可: 仰韶彩陶产品颜色纯正、彩绘美观、古色古香、绚丽多彩.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一种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南阳市13226148922: 仰韶陶器的结构特点 -
应亲维可: 仰韶文化陶器陶器的特征均为手制,以夹砂红陶、泥质红陶为主,常见器物有泥质红陶敞口浅腹平底或圜底的钵、盆,泥质或细砂质的小口尖底瓶,砂质红褐陶大口深腹小底瓮、罐等.多平底器,三足器和圈足器少见,不见袋足器.彩陶的彩纹多绘于泥质红陶盆、罐、钵的外壁上部,形成花纹带,内壁绘彩和通体绘彩者少见.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地墨彩为主,少数为红彩,动物形象较多,如蛙、鹿、鱼、羊等,以直线、曲线、折线、圆点和孤边三角等组成的几何形纹,也较常见.

南阳市13226148922: 仰韶文化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别于其他文化? -
应亲维可: 仰韶文化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共发现...

南阳市13226148922: 求!! 仰韵文化彩陶的介绍 -
应亲维可: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

南阳市13226148922: 仰韶彩陶文化的特征有哪些?请分别具体举出代表作品
应亲维可: 典型类型举例:半坡类型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器型: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 鱼鸟结合纹、 鹿纹) 几何纹 (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

南阳市13226148922: 为什么说仰韶文化开创了彩陶艺术的先河?
应亲维可: 彩陶在仰韶文化中最具艺术性.器物制作精美,数量众多,年代久远,因而仰韶文化也被称为“彩陶文化”.与其他文化器物相比较,仰韶文化的陶器有其特殊的装饰特点.如花纹的组合,很多是同一内容的花纹连续组合,有的并列,有的重叠.在秦王寨类型的彩陶罐上有变形的“S”纹和“X”纹,这两种纹饰均不见于其他文化的陶器.仰韶文化彩陶装饰最显著的特点是动物纹饰较多,有鸟纹、鹿纹、娃纹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