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指涅槃时吗?是菩萨涅槃还是阿罗汉涅槃可得行深般若

作者&投稿:孛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象释迦牟尼佛和他证得阿罗汉的弟子在肉身存在时就证得涅槃,这种涅槃是属于四种涅槃中的哪种~

当一个凡夫证的任何圣道圣果的那一瞬间起五蕴之身又还没灭去时叫有余涅磐,在这个五蕴之身完全灭去后就叫无余涅磐.

先请看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xJQcdohexaHe29YvR7tbt9jWjnwKbvCla2PiSkHRULi6JDRp4z4TFuBRys1kBwAubvEoRrHGDzbh796TTN6fa
楞严经上讲:证到四禅天的阿罗汉,还有一丝法执。

要回小向大,才能证佛果。
否则守顽空,最终也会堕落。

佛菩萨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阿罗汉是偏真涅槃,灭色取空,不能照见。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行,读作heng(恨)音,这里是作名词用,意思为功行,道行。深,不是深浅的深,因为深浅是相对的,是有限量、有边际、有分别的。这里的深,是甚深广大之意,连深也不可得,因遍果满,一切无碍。‘行深’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道行甚深广大、圆满无碍。‘般若波罗蜜多’,在讲解经题时已讲过了,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启用众生皆具有的无上般若妙智,照破了无明,以通世法、出世法圆融无碍的真智与真理契合,消尽我执、法执,了却分段、变易二死,到达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真正大自在了。小乘圣人虽然有智慧,但不是究竟的大智慧,般若不圆,他们只了了分段生死,而未了变易生死,不能说是般若波罗蜜多。

时照见五蕴皆空。
  对于佛经,可以各抒己见。《心经》一直被读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为什么我要把‘时’字和‘照见五蕴皆空’放在一起呢?这里需要详细地说明一下。

  第一,这里说‘时’,而实无时,皆是善巧方便故。所谓‘时’,实在是由我们众生的妄想构成的。过去,现在、未来、一瞬间、多劫等等,皆因分别而致,无不都是我们思想妄动之故。佛法亘古至今,始终不离当念,本无所住。心动时,因分别所致,有了前时、后时。心若不动,则时时刻刻都一样,无有分别,还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呢?还有什么时间的分界线呢?科学家曾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发明一种超光速飞船(现在我们只能达到超音速的水平),那么,好几万年前的事情,均能够显现在眼前。但这仅仅是个理论而已,科学界对此还是望洋兴叹、望尘莫及的。因为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远远做不到这一步。然而,我们人的自性却能够起到这样的妙用。假如我们一念不动,妄想不生,那几千年、几万年前发生的事,乃至还未发生的将来的事,都会映现在眼前。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当读到药王品时,入于法华三昧,昔时释迦佛祖灵山说法胜会的情景,像电影、电视一样一一显现在眼前。所以说,如果我们果真能彻见自己的佛性、法性,那就不会著在所见一切事物的相上,而只见自性。真见性者,是没有时间分别的。当然,观自在菩萨也在其中了。

  第二,前面已介绍了‘行深’的含义。‘行’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时’放在后句首。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圆证了性体,消尽了我执、法执,了了分段、变易二死,到达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道行甚深广大,圆满无碍。时时刻刻照见五蕴皆空,真空显妙用,五蕴都变成妙用了,时时刻刻大自在,没有任何苦厄可言了。

  第三,如果把‘时’放在前句尾,且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中的‘行’当作动词讲,那就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之时,则可照见五蕴皆空;而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之时,则不会照见五蕴皆空。由此又会出现一个问题,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呢?犹如一些人提出‘明心见性的时间有多长’一样。我们修法,例如修禅宗,参一句话头,参到破本参,开悟了。这个破本参,是‘前念已断、后念未生’,这个一念不生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呢?五分钟?十分钟?还是更长时间?开悟了之后又怎么样呢?念头一起不就完了吗?我们做功夫,是不是要把这个无念的时间保住并延长呢?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今天讲到这个‘时’字,有必要和大家讲清楚。

  首先,我肯定地告诉大家,上面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假如真的见性,一见就彻见,一见就永见,就时时刻刻处处见性。绝不是一时见,一时不见;也不是上座修法时见,下座就不见。不存在见性的时间一开始是多少多少分钟,然后再慢慢地保住并延长这个‘无念’的时间。这纯属不懂,不明白什么是性,不晓得见性是怎么一回事,纯属胡猜乱想,并且对于‘无念’的理解也是错误的。所谓‘无念’者,是念起不住、不停留,绝不是说多少多少分钟没念头。那是死的,压制念头不起,是不能起妙用的。即使压制念头不起的功夫修成功了,也只能变成木头、石头,这不是佛法的真谛。佛法是要应缘起用,起大机大用,利益群生。佛法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假如一念不生,死在那里不动,那么,他还能起作用利益群生吗?他还能努力工作,为众生服务吗?既然发挥不了作用,没有什么用处,那么佛法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所以,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认识。我们一旦识得佛性,这个佛性是要应缘起用的。我们只要认识它,而不著相,没有私心杂念,就能够起大机大用,就能够无为而无所不为,就能够证成佛果。成佛是活泼空灵的,不是死板僵化的,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黄山谷是与苏东坡同时代的大文学家,诗词字画都很好。他参禅的时候,晦堂禅师就叫他参一句话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因为黄山谷是个读书人,是儒士,所以,他的师父就叫他参孔老夫子的这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就是说:你们这些学子呵!以为我有隐密吗?我这个老师给你们讲道有什么隐藏之处吗?‘吾无隐乎尔’。我和你们是开诚布公、心心相印的,没有什么隐藏、保密的地方啊。黄山谷当然理解孔夫子这段话的含义,说了许多义理,晦堂只是不许。黄山谷想:‘我是儒士,难道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师父这样做,不是有意刁难我吗?’心里很不痛快。有一次,他和师父去游山。当时,正是阴历八月桂花盛开的时候。风吹来一阵桂花香,黄山谷不禁脱口而出:‘好一阵木樨香呵!’木樨就是桂花。他的师父马上抓住这个机会(这是稍纵即逝,千钧一发之机),点他道:‘吾无隐乎尔!’闻到桂花香的是谁呀?是不是有隐蔽之处啊?是不是和你有隔阂呵?‘啊!’黄山谷当下悟道了。这时,他才明白师父的良苦用心,心里很是惭愧,立即给师父顶礼致谢。

  所以,明心见性的‘性’不在别处,就在当下,时时刻刻在你的作用之间。这个性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并没有遮藏,没有隐蔽,也没有隔断,关键看你是否悟到它。真的开悟见性了,则一见永见,时时刻刻都见。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多生历劫业障深厚,恐怕一见之后,还会被夙世的业障遮蔽了,所以会时见时不见?’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古人说:‘千年暗室,一灯能明。’就是说,这个房间虽然关闭著,黑暗了很长时间,一千年或者一万年。但是,你一旦打开开关,电灯立即就亮了,并不是慢慢地亮起来,也不是亮了一下又黑掉了。那么,这黑暗的房间不论关了有多久,也就一下子通明了,房间里的一切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纵然以后这个房间的电灯又关闭了,你也会知道这个房间里放著什么东西,以及它们都放在什么地方。我们经过历劫生死轮回之苦,业障固然深厚,但是一旦觉悟了,见到了我们的本来,见到了我们自身的佛性,那么这个性就时时刻刻在你的作用当中。你无时不见,无处不见,时时刻刻都彻见,时时刻刻都在性海当中显相起用。随便你在动忙之中,乃至于性命出入之间都彻见。这便是一见永见、一见彻见。但我们又不能著在见上,只是显相起用而不能著相。如果著在见上,那么这个见还是成问题的。

  一位禅师曾经这样形容性的作用:‘夹岸桃花风雨后,马蹄何处避残红。’意思是:大路两边的桃花树,经过一场大风雨后,落下来的片片桃花遍地皆是。若骑马从这里走过的话,从什么地方能避开残红呢?残红就是落在地上的桃花残片。什么地方能踏不著桃花残片呢?这就是说,在我们生活当中,一切都是性的作用,一切现象都是性的显现,你就在性海之中,你能离开性吗?它时时刻刻都在你六根门头放光,都在起作用,都在显现。不管你认识没认识这个性,你一直没离开过它,也逃避不开性的作用。没有这个性,你就根本不能起任何作用,我也不能在这里讲经,大家也不能听,乃至一切事都不能做。然而,我们所见所做的种种事情俱是梦幻,一旦梦醒,一切均了不可得。‘见性’也是假名。梦时说见性,是在梦中说。一旦醒来,再说个‘醒’,则属多余。所以,不要执著在见上。

  ‘时’字的含义,我们结合明心见性做了较详细的说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也是同样的道理。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没出没入的大定。《楞严经》中讲的楞严大定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所谓大定者,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能时时刻刻对境无碍,时时刻刻对境不生心、不动念、不迷惑。所谓大定者,即是活泼空灵、大机大用、无出无入。倘若有时不生心动念、不迷惑,而有时却生心动念、迷惑了;对某些境界不生心动念、不迷惑,而对另一些境界则生心动念、迷惑。也就是说其定是有出有入的,那就不能说是大定。所以,修观照法门的修行人,一旦功夫成熟了、圆满了,消尽了我执、法执,了了分段、变易二死,登到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道行甚深广大、圆融无碍,真正大自在了,那就时时刻刻‘照见五蕴皆空’了,五蕴无时无刻不在显妙用,也就度脱了一切苦厄。这乃是‘时’放在‘照见五蕴皆空’前面的内涵所在。

楼主善思惟!

关于“涅槃”,先看一句经文:“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

如上经文,可以看出几个结论:
其一:一切万法,都是缘起法:必有另外的法先于此法存在,作为此法的缘起。而这样的法,因为是“依他法而生”,必定会在外缘坏灭时随之坏灭。所以叫“缘起性空”。所以叫“不实之法”。
其二:“不实之法”(生灭法)之外,还有另一种法:真实之法。这样的法,不是缘起法:没有任何一法能够先于他存在,作为他的缘起。因此,这样的法不是“依他而生”,而是“本来自在”:无始劫以来,自己就在那里;所谓“不与万法为侣”。这样的法,才有资格叫做“真实之法”(不生不灭,本来自在,非从他生)。
其三:如来法身,就属于上述“非从缘起”的真实法。而这个法身,就叫做“涅槃”。

如上,涅槃是如来法身独住的状态,必须灭尽一切法,唯余真如独存。这样才能叫涅槃(无余涅槃)。在此涅盘中,由于灭尽一切可灭之法,因此绝无一丝一毫的觉知性。所谓“灰身泯智”。这样的话,怎么可能去“行深版若波罗蜜多”呢?

悟后菩萨的涅槃,却与上述不同。属于“有余涅槃”。但是,这个有余涅槃,却与阿罗汉入灭之前暂时活着的有余涅槃又不一样。阿罗汉的有余涅槃,是自知寿终之时,必定灭尽自己的一切法,唯余“涅槃本际”独存。是“将灭止生”。而悟后菩萨的有余涅槃,却是不灭一切法的同时,真实触证了“涅槃”:自己的法身。真实现观了所谓的“涅槃”是何种样貌,是如何运作。因此,菩萨不会再像阿罗汉那样:用“灭尽一切法”的方法去取涅槃。而是在不灭一切法的情况下而证涅槃。
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切阿罗汉未证涅槃,未能发起般若智慧。唯有悟后菩萨方能证涅槃,真实发起般若智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因开悟明心的原因,现前观察到这个“本来自在,非从他生”的真实心,因此能够发起般若智慧,以深妙的般若智慧,观察到五蕴等一切法,不过是这个空性的真实心所出生;五蕴等一切法,其实与这个空性的真心“非一非异”。因此能灭一切苦厄。

(如上请搜末学短文:“《心经》直译”)

南无观自在菩萨

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涅槃,心经里面所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在我理解,是指一个已经明心见性,开悟的圣人在进行入定的时候,是这么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修行人已经到达已经很高的境界了,开了大智慧。还有一点我得和您解释一下,菩萨与阿罗汉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他们都是解脱者,只是名词的差别而已,顺便强调一句,阿罗汉本身也是走菩萨道的,都是救度众生的,绝不是自了汉。如果一个修行者只为自己,自私自利,他连初果都证不到,何况阿罗汉。

修行深妙的智慧解脱法门时,不是指涅槃时。是定慧等持中的慧,也是止观双运中的观。属于禅定功夫。

行深,是修行很久很深的意思。般若是观照的智慧,而不是涅槃。

般若只是引导世人进入涅槃的方法,它本身不是涅槃。

如同你用灯光看路,但灯光并不是终点。般若不是涅槃。

涅槃境界,无觉无观,无有一念,澄一精明。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什么意思...
简单字面上的意思是说,观世音菩萨在修行时进入深深地禅定,用智慧去观照,发现眼,耳,鼻舌,身,意这五蕴都是不可得的。能悟到这一点,就解脱了一切的苦难。要是从深意上来讲就太多了。不能在这里多解释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哪个经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哪个经文里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出自《心经》的经文。详细解释 观自在菩萨是《心经》中的重要角色。《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的经典之一。《心经》的经文涵盖了佛陀对众生的教诲,主要是关于达到内心平静的路径以及如何认识世界。观自在菩萨作为一位悟得深广的菩萨,他的身份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过程中,洞悉了五蕴皆为空的本质,以此度过了所有的人生苦难。这表明,佛法教导我们认识到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基本元素本质上是空无的,没有固定实体,亦无生无灭,不染污,不增减。因此,整个世界在般若的照耀下,呈现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什么意思...
1. 菩萨道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发心追求菩提,旨在引领一切众生摆脱苦难。2. 菩萨在深入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过程中,达到心灵自在,洞察到色、受、想、行、识五蕴均为因缘和合而成,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3. 因此,菩萨认识到五蕴皆为空性,从而引导众生远离虚幻的苦难,认识到一切皆为空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说的是什么道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说,主要揭示了修行者的心境和自然法则的和谐统一。一、修行心境与自然法则的和谐统一 观自在菩萨正在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时,其心境与自然法则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这里的“观自在”可以理解为观察内心的自由状态,而“般若波罗蜜多”则是达到这种自由境界的方法和...

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否就是六度菠罗蜜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于《大般若经》第四分《妙行品》等处时时出现。八地以上的菩萨,在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便会与一般修习的情况不同。一般人所修习的乃浅的般若波罗蜜多,但此观自在菩萨所修习的是深的般若波罗蜜多。因八地以上的菩萨是随时随地都在定中,非同七地以下的菩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说的是什么道理?
这是心经中的几句.大体意思可以解释成这样:观自在菩萨在思考修进通往智慧之路时,终于明白五蕴皆为空.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意识.这五种意识从根本上来讲,都是虚无的,也就是不存在的.而意识到这点,我们就可以脱离一切苦难.舍利子,是佛的一位弟子,在这里是佛祖对这位弟子讲:舍利子,其实表象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如何断句?为什么_百度知...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在思考修进通往智慧之路时,终于明白五蕴皆为空.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意识.这五种意识从根本上来讲,都是虚无的,也就是不存在的.而意识到这点,我们就可以脱离一切苦难.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哪篇佛经,全文是什么?
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者:玄奘 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

临漳县19590532186: 《心经》的『行深』二字如何解释 ? -
宋肃格列: 观世音菩萨用般若智慧,达到了涅槃,“行深”这里说的是功夫深,不是浅浅的般若智慧,已经出生死了,照见五韵皆空,离苦了.这个行是用般若智慧的心行,不是向我们凡夫可以测量的.

临漳县19590532186: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什么意思? -
宋肃格列: 意思:深入的修行心经时.语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 此处作"功行"解; "深", 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 已达到甚深境界. 说到这种功夫, 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到的; 先是初发心, 行观照审...

临漳县19590532186: 佛经里说的般若蜜多罗蜜时是什么意思? -
宋肃格列: 【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又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或称慧波罗蜜多、智慧波...

临漳县19590532186: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深”是什么含义 -
宋肃格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白话译文: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临漳县19590532186: 涅盘佛教中如何解释? -
宋肃格列: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临漳县19590532186: 菩萨怎样才是“行般若波罗蜜” -
宋肃格列: 【经】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

临漳县19590532186: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与深般若波罗蜜多有何不同 -
宋肃格列: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与深般若波罗蜜多 是指入定的深度, 大致分有初禅到四禅, 甚深可能在3-4之间,深的话可能在 1-2之间

临漳县19590532186: 菩提心经的书 -
宋肃格列: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三藏法师译本 观自...

临漳县19590532186: 涅槃是什么? -
宋肃格列: 就是佛家所说的“飞升”,死掉.修行高僧涅磐,按佛家说就是去西方极乐世界

临漳县19590532186: 求 观音心经 及 注解
宋肃格列: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 摩诃=大 般若=智慧 波罗蜜多=到达涅槃岸的多种方式 心经=必经道路 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就是:无量到达彼岸的大深妙智慧必经之心路. 简单点翻译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必经之路 观自在菩萨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