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拔苗助长》、《孟母戒子》、《掩耳盗钟》这几篇文言文的翻译.

作者&投稿:佴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帮忙翻译这几篇文言文!~

《食粥心安》
原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翻译: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总煮二升米,做一锅子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要回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大人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也安定,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碗粥呢!”


鉴真东渡日本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少年志存高远译文:
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非常贫困,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邻村有富人,穿锦缎作的衣服,吃肉,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猎,他的左右随从手持弓箭,飞鹰和猎犬跟随在他的前后,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一群人侮辱他说:“你贫困像这样,还不如我的老鹰和猎犬。”少年不回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逐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说:“我虽然家里只有四面墙壁,然而志向很高很远大,不是你们这些鼠类可比的!”左右随从想要打他,少年睁大眼睛斥责他们:“你们这些人也是(别人的)老鹰和猎犬!”不回头的离去了。

陈蕃立志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1)。父友同郡薜勤来候(2)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3)一室乎?”勤知其有请(4)世志,甚奇(5)之。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洒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很为他惊奇。

画龙点睛:
【原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眼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译文】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很快就画好了,但是没有画上眼睛。自己说:“如果点上眼睛,就会飞去的。”人们以为他的话很荒诞,就试着画上了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击破了墙壁,一条龙乘云飞向空中。其余三条没有画上眼睛的龙却依旧还在。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以上《五柳先生传》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以上《与朱元思书》《马说》 韩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从小丘再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茂密的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像是玉佩和玉环相互撞击而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听了令人心中很是快乐。于是砍开竹子开辟道路,下面有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潭底是一整块大石头,靠近岸边,他又向上翻圈上来露出水面,高低不平,形态各异:有的成了小石礁、小岛屿,有的成了小石垒、小石岩。岸边的树木青葱,树上葱绿的藤互相连结着、缠绕着、覆盖着,参差不齐,随风飘扬。 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大大小小,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水一样。日光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的一动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开,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友人开玩笑。 向潭西南方向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弯弯曲曲,溪水像蛇爬过一样。两岸的地势,就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根本就看不到溪水的尽头。 坐在石潭上,四周都是竹子、树木,静悄悄的没有人声,整个气氛使人感到孤寂、凄凉,寒气透骨,心里忧伤。这环境实在过于冷清,不能久留,于是我记下景色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玩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的还有两个崔姓的青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画龙点睛》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拔苗助长》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孟母戒子》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掩耳盗钟》范氏被韩、赵、魏、知四家贵族联合打败,逃亡齐国。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画龙点睛:
【原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眼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译文】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很快就画好了,但是没有画上眼睛。自己说:“如果点上眼睛,就会飞去的。”人们以为他的话很荒诞,就试着画上了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击破了墙壁,一条龙乘云飞向空中。其余三条没有画上眼睛的龙却依旧还在。 【原文全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他非常疲倦地回家夸口说:“今天累坏我了,我帮助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干死了。
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不做)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胡乱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孟母戒子
【原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矣。

【译文】: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原文】:范氏之亡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椎子来砸毁它,钟发出宏亮的声音。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


《画龙点睛》、《拔苗助长》、《孟母戒子》、《掩耳盗...
回答:画龙点睛: 【原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眼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译文】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很快就画好了,但是没有画上眼睛。自己说:...

富有哲理的成语有哪些
8、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9、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1.狼来了 2.井底之蛙 3.画蛇添足 4.杞人忧天 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6.披着羊皮的狼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8.画龙点睛 9.拔苗助长 10.鸠占鹊巢 狼来了 狼来了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多次欺骗村民说狼来了,最终导致村民不再相信他的故事,而狼真的来了,小男孩却...

二年级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1.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守株待兔,龟兔赛跑,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拔苗助长,俺耳盗铃,南郭先生,南辕北辙,叶公好龙,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井底之蛙,雪中送炭,缘木求鱼,悬梁刺股,卧薪尝胆,毛遂自荐,自相矛盾,杯弓蛇影,杞人忧天,画龙点睛,坐井观...

有哲学意义的四字成语
4、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

57个成语解释最短
成语解释最短介绍如下:1. 兴高采烈:兴:兴致。采:精神。烈:旺盛。形容非常高兴的神情。《庆“六一”的游园活动中,同学们兴高采烈地玩了许多游戏。》2.怒气冲冲:冲冲:感情激动的样子。形容非常生气。《不知为什么,他怒气冲冲地走进了教室。》3. 聚精会神:聚、会:聚集。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故事四字成语?
3画龙点睛 [ huà lóng diǎn jīng ] 【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愚公移山 [ yú gōng yí shān ]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5拔苗助长 [ bá miáo zhù zhǎng ] 【解释】...

《画龙点睛》读后感怎么写
《画龙点睛》读后感怎么写 《画龙点睛》读后感怎么写(一)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故事,名字叫《画龙点睛》。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个人画画技术非常高,很多人都前来拜访他,欣赏他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墙上画了四条龙,每条龙的姿势各不相同,就像真的一样。有细心的人发现,这四条龙都没有...

有关哲学的成语?
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

成语故事有哪些?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刺股”的故事:见于《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

睢宁县13889076892: 《画龙点睛》、《拔苗助长》、《孟母戒子》、《掩耳盗钟》这几篇文言文的翻译. -
容油复方: 《画龙点睛》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

睢宁县13889076892: 文言文《画龙点睛》用来比喻什么?《拔苗助长》比喻什么?《孟母戒子》有什么启示?《掩耳盗钟》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
容油复方: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睢宁县13889076892: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
容油复方: 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愚公移山孟母三迁

睢宁县13889076892: 像"画龙点睛"这样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哪三个 -
容油复方: 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拔苗助长

睢宁县13889076892: 小学成语大全 -
容油复方: 1.表示人物品质的:拾金不昧、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2.表示人物外貌的:身材魁梧、亭亭玉立、老态龙钟、西装革履、婀娜多姿 3.表示人物动作的:洗耳恭听、昂首阔步、拳打脚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 4.表示人物神态的...

睢宁县13889076892: 像叶公好龙这样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 -
容油复方: 画龙点睛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南辕北辙.

睢宁县13889076892: 《约不可失》《父善游》《孟子三迁》《揠苗助长》《画蛇添足》《自相矛盾》《南辕北辙》《掩耳盗铃》的寓 -
容油复方: 孟子三迁:应该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寓意是为了最好的结果,不受眼前的怀影响,不停的做选择,多用于教育子女.揠苗助长: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急于得到,起了反作用.画蛇添足:在本已较好的事物上增加了不必要甚至破坏原事物完美性的作为.南辕北辙:想达到一个结果,选择了相反的方向,越错越远.掩耳盗铃:自己愚昧无知了,就以为别人跟自己一样,多指不清楚自身的局限盲目地认定外界也是如此.不同环境寓意不完全相同,我用了自己的白话粗浅的回答了.

睢宁县13889076892: 文言文《拔苗助长》 -
容油复方: 第一问:宋人为什么要助苗长? 因为他嫌禾苗长得慢,想让禾苗快点长大. 第二问:宋人助苗的结果如何? 结果禾苗非但没有更快长大,反而都枯死了. 第三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然就会有不好的结果.手打原创,请采纳.

睢宁县13889076892: 《拔苗助长》这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
容油复方: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累得精疲力尽,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马上到地里一看,苗都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睢宁县13889076892: 古文《拔苗助长》的内容 -
容油复方: 又称《揠苗助长》 文言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病:劳累.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非徒:不仅只是. 评点: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