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都有什么内容?

作者&投稿:沃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高考”放在古代是哪个级别?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唐初,为适应科举考试和统一经学文字的需要,孔颖达等学者奉敕厘定“五经”文字,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653),颁行《五经正义》于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
其明经诸科,以《九经》取士。其中《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此外,《孝经》、《论语》、《老子》须兼习。进士科考试增加经史内容。
“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扩展资料科举制度的实质,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的任务和目的是选拔官员,不仅仅是笼统地选拔人才。现在研究科举制度的学者来自很多学科,除了历史学科以外,还有研究教育学的,研究文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等等。
来自历史学科的学者比较注重科举是选拔官员的制度,来自教育学科的学者往往认为科举是选拔人才的制度。
实质上,科举应该是一个选拔官员制度,也就是说科举考试和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是同一性质的。在唐朝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员,即使不能马上做官,但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是候补官员;唐代的科举可以说是官员资格考试。
唐朝科举及第之后,再通过铨试即可做官。宋代之后,科举及第之后,一般即可脱掉布衣,换上官服,马上做官,即“释褐授官”。可见,科举制度的实质是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科举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明 明代选拔官吏,虽以岁贡、荐举、进士分为三途,但偏重进士。朱元璋即吴王位后不久,即下文武二科取士之令。洪武三年(1370)诏设科举,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四年,定三年一举。六年旋令罢去,改行荐举。十五年复设科举。十七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十八年廷试,擢一甲进士为翰林院修撰,二甲进士为翰林院编修或检讨,进士入翰林自此始,使进士观政于诸司,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衙门者,称庶吉士,进士之为庶吉士,亦自此始。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者仍称进士。观政进士之名亦自此始。英宗天顺二年(1458)起,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明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进者,十居其九。

科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会试、廷试三级。

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南、北直隶由京府,各省由布政司主持。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故乡试亦称秋闱或秋试。凡国子学生员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儒士之未入仕者,官之未入流者,由有司保举,均可应考。学官及罢闲官吏、倡优之家、隶卒之徒,与居父母之丧者,俱不许应试。中式者为举人,其第一名通称解元。嘉靖五年(1526),乡试除录取正卷外,另取若干名,谓之副榜。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明初只两京乡试简派翰林官主考,各省则由教官充任。万历以后,始定翰林或科、部官派往。提调一人,在内学官,在外布政司官。乡试之额,洪武十七年诏不拘额数,洪熙元年(1425)始有定额,其后渐增。隆庆、万历、天启、崇祯间,南北直隶增至一百三十名,他省无出百名者。(参见彩图插页第102页)

会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在二月,故会试亦称春闱或春试。各省举人均可应考。中式者为贡士,其第一名通称会元。永乐四年(1406)起,会试有副榜。正统后,中副榜者不参加廷试。举人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会试主考二人,初由礼部临期具奏,于翰林内钦命简任,天启二年(1622)后,以二辅臣典试,成为常例。同考初为八人,正德六年(1511)增至十七人,后增至二十人,其中翰林十二人,科、部各四人,至明末不变。会试之额,初无定制。成化十一年(1475)后,定为三百名(题请及思诏加取者不在其中)。礼部会试考房,称礼闱。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洪熙元年,南人北人分房取中,名额有定,谓之南闱、北闱。宣德、正统间,又分南、北、中闱。南闱,包括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闱,包括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闱,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三闱取中的比例,南取一百六十五名,北取一百零五名,中取三十名,自弘治二年(1489)从宣德、正统间旧制起,除正德三年一度更动外,嗣后相沿不改。

廷试即殿试,紧接会试后举行。初为三月初一,后大都定为三月十五。会试中式者均可应考。以一、二、三甲为名次。一甲止三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第二、三甲各若干人,均赐进士出身,其第一名通称传胪。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廷试由皇帝主持,用翰林及朝臣文学之优者为读卷官,共阅对策,拟定名次。

乡试、会试均分三场,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后三日考第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又三日考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四书》、《五经》所用注疏起初各有规定,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廷试只有一场,试策问。科试命题必须出自《四书》、《五经》。其文略仿宋经义,但必须以古人的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八股一说始于明初,一说始于成化),通称制义。乡试、会试之所,亦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试卷之首,书三代姓名及本人籍贯、年龄,所习本经,所司印记。文字中回避御名、庙号,不许自序门第。试卷弥封编号。

明代重文轻武,但亦始终设武科取士。初只有乡试、会试,崇祯四年(1631),始有殿试。弘治六年定武科六年举行一次,十七年改为三年一次。正德十四年规定,初场试马上箭,以三十五步为则;二场试步下箭,以八十步为则;三场试策一道。子、午、卯、酉年乡试。嘉靖初定制,各省应武举者,巡按御史于十月考试,两京武学于兵部选取,俱送兵部。次年四月会试,翰林二员为考试官,给事中、部曹四员为同考。乡试、会试场期均固定为月之初九、十二、十五。万历三十八年(1610)规定会试之额,取中进士以百名为率。

此外,还有宗科。明代宗室旧无就试者。万历二十三年,郑世子载■请宗室得儒服应试,始诏奉国中尉以下可入试,辅国以上爵尊不得与。天启二年始开宗科,朱慎■成进士,崇祯四年朱统钸成进士,任庶吉士。

汗 上面几楼这么多啊 不过 我学的历史中 大致介绍一下吧 科举制 分为 明经和进士 明镜主要考察 士子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相对进士要容易一点 进士吧 主要考察 策问 政治 等一些 知识

儒家经典以及从隋唐就开始的诗赋等,历来都是科举考试基本上千年不变的。 类型上,主要是帖经和策问,诗赋和杂文,经义和墨义。




古代科举考试是怎样的?有什么等级划分
1. 举人 举人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个等级,是初级士官的称号。考试时间为三天,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基础知识,以及一篇八股文的作文。在明清两朝,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选拔出的考生获得举人称号,可以担任一些地方官职。2. 贡士 贡士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个等级,是中级士官的称号。贡士考试分为会试和殿试两...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怎样的?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要想当进士,还要再过殿试这一关,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

科举考试是什么意思
科举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才华,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史传子集等内容。考试形式则主要有三种:会试、殿试和礼部试。3、影响和后果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一方面为中国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社会文化和学术发展。同时,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

古代考试的春闱指的是
6、明算科。主要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考试内容主要是《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五经算》等。7、诸史科。主要考核历史知识,其中“一史”主要考《史记》8、开元礼科。顾名思义,主要考察的是开元年间制定的礼仪制度 9、道举。...

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那几个阶段?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
一、乡试 最初级的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经义和时务策。经义是儒家经典的注释,时务策则是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和看法。通过乡试的人可以获得举人的头衔,并有机会参加会试。二、会试 由皇帝主持的全国性考试,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难度更大。通过会试的人可以获得贡士的头衔,并有机会参加...

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7.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等。不同朝代的考试形式有所不同,如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8.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员和培养人才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

明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童生试: 这是取得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凡是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儒童 、文童,每隔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2、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参加的人是通过本省学政事先考试成绩优良的秀才;3、会试: 通过乡试以后,...

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要考些什么
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的内容包括经义、诗赋、算学和策问等。首先,经义是隋朝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考生需要熟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经典,并能够在其中找到为人处世的指导和治理国家的理念。比如,题目可能会要求考生解释某一...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哪几个阶段?
4、殿试又叫廷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

卫辉市15928297189: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 搜狗百科
策福丹香: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

卫辉市15928297189: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哪些科目?
策福丹香: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科举考试的科目前后有很大变化. 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草创时期,考试的科目大致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 唐朝是科举制度的确立时期,科...

卫辉市15928297189: 古代科举都考哪些科目 -
策福丹香: 1、考试内容 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2、简介 科举是通...

卫辉市15928297189: 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策福丹香: 科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

卫辉市15928297189: 古代科举制度都有哪些考试内容 -
策福丹香: 隋唐以来,乡试(解试)与会试(省试)考试内容大致相同.唐朝初年,进士科的考试仅考试时务策.唐高宗时期,加试杂文、帖经.到中宗神龙元年(705),科举考试就形成了“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制度.所谓“杂文”,...

卫辉市15928297189: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考什么 -
策福丹香: 最佳答案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

卫辉市15928297189: 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策福丹香: 科举考试的项目和内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侧重.进士科重在考杂文诗赋和策论,明清时特重经义.明经科,以五经为主.明法科,以律令为主.明书科,以书法为主.在考试方法和考试组织方面,科举考试可谓集古代考试之大成,其中的经...

卫辉市15928297189: 科举考试都有什么内容? -
策福丹香: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

卫辉市15928297189: 请问永徽年间的科举主要考些什么内容啊? -
策福丹香: 唐朝初年,进士科的考试仅考试时务策.唐高宗时期,加试杂文、帖经.到中宗神龙元年(705),科举考试就形成了“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制度.所谓“杂文”,在唐中宗以前主要是指箴、铭、论、表之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