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生死《慧觉转贴给大家看》

作者&投稿:管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法怎么看生死~

其实生跟死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如此分别呢 我觉得用太极来解释最好了 阴到极处即是阳 看重生死 说明还是执着于外相 《金刚经》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句 看重生死就是执着 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之苦 所以死完之后就是轮回之后得生 生生死死 永无止境 达到不了涅槃的境界

能够断除贪嗔痴,就能了生死。自己了生死,同时也让其他一切众生也了生死,就是真正的了生死。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本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   “死”在佛教称为“往生”。一个真正认清生死本来面目,了解因果的人,面对生死的态度,自然一心不乱。对生命的态度,自然是珍惜每一部份,以生命的无常为平常,让生命的归宿是往生到另一块净土而已。   在佛教的义理中,对于人类生与死,众生相续,世界相续等等问题,阐释得较详细清楚的,莫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始终相成,生灭相继,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这经文指出人类是因生有死,死而又生,生而复死,死而再生,如同圆形之火轮一样,旋转不息,难办始终。佛教对生死的看法,如同春去秋来,日升月坠那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能了解到死亡,是生的反面,有生必有死,不能更改的定律。那么,我们何必忌死、畏死、憎死、怕死呢?不如尽自己有生之年,多行善积福,尽自己之力量,对社会作点贡献,千万不要放纵欲望,颠倒任性,才不枉此生。`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解脱的境界。学佛者要具有“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及挫折,都能够真正茫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相本就如此,所以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1、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有的人心力较弱,你打他一下,就要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强的话,就是被人一拳打过来,眉头都不绉一下。你越叫痛,就会越觉难受,且于事无补,不如多念声佛号,使情绪能平伏下来,得益较大,且念佛功德真的不可思议,主要在乎念者是否能万缘放下,集中精神,提起正念。所以说:一般生病没有关系,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不要被生理上的病拖垮。“病后方知身是苦,健是多为别人忙”。很多人因大病一场之后,便能深心体会此一道理,真正去理解探讨人生的真义。   2、从药物治疗做到心理治疗:现今社会大多数人生病之时,都会去找医生医治疾病。一般身体机能上所产生的毛病,当然可以靠医生开药物便能医治;但有些心理上的疾病,是不能靠医生开药物便能医治好,需要亲人、知心的好友或善知识们开解,或自己能体会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不调便生病,明白病性本空道理。自己做自己的医生,当自己感觉身体上有点不舒服,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除药物治疗外,做到心理治疗,对病痛处之淡然,能够这样,你的病已经好了一大半。因“医生只能医好你的病,但不能医好你的命”。   3、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禅鞋,脚面上有道梁子,这意思象征著我们低下头,能看得破,不必太执著,凡事要提得起,放得下,甚至面对疾病,要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对付疾病。十多年前,我所认识的一位法师,其心里充满弘扬佛法,为教为众的抱负。但突然一天起床,两腿麻痹,不能走路。睡在床上稍微动一下,痛楚难堪。后来去找医生医治,医生说他的腿患非常严重,必须动手术切除。当时,他的心情并没有为自己日后残废而烦恼。他想:因腿患要锯断两脚也无妨,自己一生中南北西东,到处奔波劳碌。“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徘徊不专精。”现在没有了腿,反而可以安闲自在,留在寺中写文章,看藏经,增长自己的智慧。并不在乎没有了双腿而自卑,恐怕人家讥讽,残废对他造不成烦恼,他这种对患疾病的态度,也许值得各位参考。因为人往往在什么都可以做,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像美国的海伦海勒,她又哑、又聋、又盲而且残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健全的人,但凭藉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她却成为那个时代的伟人。所以说:老、病、死并不可,怕,最怕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紧,心理要保持健康,用佛法去滋润我们的身心,那样自然活得健康。修行最重要的目标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己见,放大胸襟,包容一切,尊重别人。   佛法教我们如何超越生死的怖畏,要活得自在,死得庄严,生命是一场惜福的过程,懂得惜福、培福,珍惜人生每一刻,不要让时光空过,才能自在地面对生命的无常。佛说:“人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它永住人间,既然无这么去来无常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让这无常、不实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的价值。   真正解脱痛苦之道   痛有两个字: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面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因为人的病有两种:一为假病,二为真病。所谓假病:即没有根的病,如感冒所引起打喷嚏、流鼻水、咽喉痛、咳嗽、头痛......等等,服药后便可痊愈。但下次再生病和上次的感冒没有关系,不可能服药后便永远不再感冒。所谓真病,即人之七情六欲,无明所引起之各种痼疾。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和人之情绪变化、性格有关。六欲,又称六毒。即贪、嗔、痴、慢、疑、我执。   为什么当我们得到的时候会高兴,得意忘形,喜极而泣?失去的时候会伤心,忧悲失落,痛恨愤怒?为甚么因患得失,因而紧张、害怕、茫然?为甚么觉得人生旅途中,往往障碍重重,孤独寂寞?为甚么会心胸狭隘,嫉妒别人,怨天尤人(?因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和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六毒:贪、嗔、痴、慢、疑、我执。佛陀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的“贪欲心”,所以得到的时候会高兴,得意忘形;由于我们的“瞋恨心”,所以失去的时候,会忧悲失落,痛恨愤怒。佛教里有句说话:“名医化导有来因,疾病伤寒先忌瞋。”此一“瞋”字,为修行障道之大忌,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把气愤的心境转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为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愈益完美!由于众生愚痴、傲慢、疑心、固执己见,故不能生正见,正思惟和缺乏智慧。由于不懂得布施、持戒、忍辱、广结善缘,故在人生道上孤独寂寞,罪障深重。不懂忏悔罪业,改变自己的过性及行为,生活习惯的话,则生生世世病苦不断,永不解脱。   一切众生,不管贫富贵贱,与生俱来皆有佛性,但由于众生根本烦恼,无明一念不觉妄动,起惑作业,由六毒贪、嗔、痴、慢、疑、我执,而产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由于七情而使众生造业不断,轮转不息,不得解脱。   真正解脱之道,我们必须修菩萨之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能秉持菩萨之悲、智、愿、行的信念,“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悉离苦”的悲行,因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了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如此才能合乎佛法中的“悲智双运”。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如何看待生死
生死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类似于季节的更替。死亡只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强调接受和平静面对生命的起伏和终结。另一种看法是将生与死看作是赋予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机会,人们相信生命的有限性激励着我们珍惜和充实每一刻,追求自己的激情和目标,这种观点强调生命的独特性和宝贵性。许多宗教和灵性...

佛眼如何解读生死:大师的智慧与教化
书中精选了一百多篇关于生死的篇章,从佛教经典《大藏经》的原始经文,到富含哲理的佛教故事,涵盖了广大的信徒所喜爱的内容。星云大师以其深刻的理解,引导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而圣严大师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启发我们看待生死的智慧。达照法师和证严法师的专业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学术探讨。这本书...

如何看待生死?
或许我再长几岁,再丰富阅历,生与死的理解会变化。反正现在淡看它们,还是太难做到!每一个人,早晚会有那么一天,当那一天来临,太阳还在,月亮还在,风还会刮,雨还会下,花儿照样吐芳,草儿照样萌发,只是你要走了,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这世上有许多的无奈,而这是所有无奈中最无奈的一个无奈...

生死观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死?
生死观是指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和态度,它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死亡的影响和后果。如何看待生死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文化、宗教和哲学流派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在多数文化中,生命被视为宝贵而神圣的,人们会尽一切努力去保护和延长生命。同时,生命也被看作...

佛家是如何理解生死的?
12. 佛教徒应如何面对死亡?首先,要有正确的死亡观,不恐惧死亡。其次,要珍惜生命,努力活在当下,积极修行。最后,要行善布施,积累功德,为来生打下好的基础。13. 佛教不是简单的悲观主义,而是教导我们看透生死,活在当下,并为未来做准备。通过修行和理解,我们可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活得更加自在...

如何看待孩子的生死教育
孩子的生死教育是一个重要而且复杂的话题。生死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终结,从而更好地珍惜生命、尊重死亡。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看待孩子生死教育的建议: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孩子的心理发展是生死教育的重要考虑因素。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不适合深入讨论生死话题,而年龄较大的孩子可能更愿意...

生死智慧(九):为自己的临终做准备
灵性生活教我们怎么生,更教导我们怎么死,教导我们如何看待人生。 自从看了英国人在2015年拍的《生死轮回》,突然就对于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在这部纪录片里,科学家和生命伦理专家采访了一些有濒死体验的人,透过他们的叙述,死亡似乎不是那么可怕,反而是通往一种更为平静的模式。透过他们对于一些有前世记忆的人的采访,生命...

佛家如何看待生老病死 佛教对生死的看法
3、佛陀为什么要选择人间,降世于人间,度生于人间,成道于人间,目的就是要普渡众生,提醒世人“生老病死”是生命无常。生死迅速,觉悟也要迅速。普贤菩萨警世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生命是多么紧迫,所谓光阴一去不回头,这就...

如何理解生死?
《心经》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是教我们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生活。看清生活的本质是空,一切所见所闻的东西都只是虚假的显现,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去纠结了。把一切都看淡,心中便了无牵挂,没有挂碍才能活得自在。每天...

请教佛教里"慧命"的意思,具体到一个人几重"慧命"又意味着什么?_百度...
慧,是人本具觉性,因人持戒修定,启发本具觉性,理解诸法缘起性空,深达实相,真智圆明,谓之慧身。 解脱,是由戒定慧力,断惑证真,解除烦恼生死缚束,获得真理生命的自由,名解脱法身。 解脱知见,指二乘圣人,了生死、证涅盘后,确知所作已办,梵行已立,永断见思,不再为生死所困,名解脱知见法身。 五分法身中,...

沿滩区15991813984: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慧觉转贴给大家看》 -
左丘方蚓激: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本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死”在佛教称为“往生”.一个真正认清生死本来面目,了解因果的人,面对生死的态度,自然一心不乱...

沿滩区15991813984: 佛教徒是如何看待生与死的?
左丘方蚓激: 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灵魂不灭,所以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

沿滩区15991813984: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 -
左丘方蚓激: 佛教对待生死,抱有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既不是知生命短暂而悲观失望,消极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把死亡看做解脱苦难的机会和进入天堂的机会而盲目乐观,或采取愚蠢的自杀行动.“死”是人的生命结束,离别家庭亲人,放弃一生所有东西的可怕的结果.没有一个人不怕死亡.说不怕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佛祖教导人们认识生、老、病、死、苦,立志摆脱生死轮回,积极战胜死魔.在未能摆脱生死,因业力取得人身时,要懂得得到人身不易,生命短促无常,要懂得珍惜.以人生无常为动力,积极向上,多做利己利人之事,勿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临终时没有恶业的沉重包袱,没有内疚,轻松愉快,顺其自然地闭上眼睛,这是一般人的死法.

沿滩区15991813984: 佛家怎样看待生老病死 -
左丘方蚓激: 六祖慧能的《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如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大意: 人生苦短,很快就过去,即使是再有钱,即便你是世界首富,一旦死亡来临,就会和一文不值的乞丐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生的财富、...

沿滩区15991813984: 佛教对于生与死的看法,要是古文的,最好是大彻大悟的那种, -
左丘方蚓激: 人的真心本无生死,生命只是一种存在形式尔矣,佛家讲因果,一切都是因缘果报,人的寿命、财福、智慧、健康、乃至任何的遭遇,只有开始行善,才能把生命的通向美好幸福的未来,一个人只有变的无私、不对任何人发脾气、不对任何事物产生想占为己有的心,他才能常处永远的快乐之中.

沿滩区15991813984: 怎么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死亡 -
左丘方蚓激: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规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对待生死,抱有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既不是知生命短暂而悲观失望,消极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把死亡看做解脱苦难的机会和进入天堂的...

沿滩区15991813984: 佛教生死观 -
左丘方蚓激: 佛教主要的思想之一就是“诸行无常”,无常、无我、空是佛法的基本要素,即一切有情众生乃至外界的世界,都是处在变异、运动、假合的状态,从生到死,构成生命存在的一个过程,谁也逃不脱;有成必有坏,任何物质世界也都只是存在的...

沿滩区15991813984: 如何认识生死 -
左丘方蚓激: 送你三个字:平常心! 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就是要我们改变消极的的看法,透过修...

沿滩区15991813984: 佛法怎么看生死 -
左丘方蚓激: 生死就象从一个房子换到另一个房子,生前行善就换一个好房子(人道天道),生前造恶就换一个差的房子(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如果不求解脱,了生脱死,永远都在轮回. 菩萨不畏生死 二乘人厌离生死 众生轮回生死,不求出离. 师兄您要如何解决生死问题? 南无阿弥陀佛!

沿滩区15991813984: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
左丘方蚓激: 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但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生”的欲求;对于“死”大都不免产生极大的恐惧,认为人一死亡,一切都完了. 而佛教认为,一期生命的死亡,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人的死亡如同搬家,一座房屋破旧了,换一幢新的;一个生命衰微了,再换另外一个身体,其间会因人的善恶业报,有的到达极乐世界,有的来世做人,有的变为畜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