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袁枚为何看不到“阳元石”

作者&投稿:黄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袁枚简介~

一分钟了解袁枚

《过虞沟游虞姬庙》 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 其诗云: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咏筷子】 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 【陇上作】 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胜衣先取抱,弱冠尚同眠。 髻影红镫下,书声白发前。倚娇频索果,逃学免施鞭。 敬奉先生馔,亲装稚子绵。掌珠真护惜,轩鹤望腾骞。 行药常扶背,看花屡抚肩。亲邻惊宠极,姊妹妒恩偏。 玉陛胪传夕,秋风榜发天。望儿终有日,道我见无年。 渺渺言犹在,悠悠岁几迁。果然宫锦服,来拜墓门烟。 返哺心虽急,舍饴梦已捐。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 宿草翻残照,秋山泣杜鹃。今宵华表月,莫向陇头圆。 【寄聪娘】 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上官婉儿】 论定诗人两首诗,簪花人作大宗师。至今头白衡文者,若个聪明似女儿? 【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养马图】 养马真同养士情,香萁供奉要分明。一挑刍草三升豆,莫想神龙轻死生。 【马嵬驿】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山行杂咏(六首选一)】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选一)】 灵旗风卷阵云凉,万里长城一夜霜。天意小朝廷已定,岂容公作郭汾阳。 【自嘲】 小眠斋里苦吟身,才过中年老亦新。偶恋云山忘故土,竟同猿鸟结芳邻。 有官不仕偏寻乐,无子为名又买春。自笑匡时好才调,被天强派作诗人。 【咏钱】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哭聪娘】 记得歌成陌上桑,罗敷身许嫁许昌。双栖吴苑三秋月,并走秦关万里霜。 羹事手调才有味,话无心曲不同商。如何二十多年事,只抵春宵一梦长, 【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箴作诗者】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作者:单之蔷    马可波罗游记中没提到大名鼎鼎的长城,因此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甚至疑此书为后人伪造。   其实书中没提长城很正常。马可波罗元代来中国,那时中国由蒙古族统治着。长城是农耕民族修建的用来防范游牧民族的,因此长城作为一种景观或符号的意义是农耕的汉民族建构起来的。在游牧的蒙古人统治的元代,长城作为一种景观和象征符号不可能受到重视和推广,只能是淡化。可以想象,在元代,长城作为一种符号是不流行的,人们是不大说起长城的。因此马可波罗没听说或没提到长城是很正常的。   丹霞山的岩石以红色的砂岩为主,阳光下这里的峰峦峭壁艳若丹霞。中国人欣赏风景,喜欢象形的景观,这里造型各异的山峰满足了这种心理。自古这里就有“僧帽峰”、“蜡烛峰”、“长老峰”、“海螺峰”、“双壶峰”,因为山峰的形状像这些东西。   查资料,我发现这两处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成为景观的。那块酷似女性生殖器的岩壁,是1998年才发现的。   有意思的是,材料中说阳元石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丹霞镇黄屋村的村民发现。村民们称之为:马卵石,意思是像马的性器官。1992年中山大学的教授将其改名为“阳元石”,才有了今天的意义。   我想阳元石这块巨石,不可能60年代才被发现,因为它很显眼,高达数十米,这一带自古就不偏僻,丹霞山早在清初就成为风景名胜,引人前往。可以想象这块巨石,古人早已看到,不过,没有把它与人的生殖器官联系起来。有资料说,古人把这巨石连同后面的一块石壁称为“佛掌峰”,即把今天的“阳元石”看作是佛的大拇指而已。   这使我想起“发现”这个词的含义。何谓“发现”,我理解“发现”并不是指第一次看到某个东西,“发现”应是第一次赋予某个东西以某种意义。譬如,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中国科学家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似乎都是这个意思。   从“佛掌峰”到“马卵石”再到“阳元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赋予同一块石头不同的意义,即不断地“发现”。   袁枚是一位极有个性的人。他在《所好轩记》一文中公然宣称自己:“袁子好味,好色好游”,说自己“好味”、“好游”都可,但标榜自己“好色”却是够大胆直率的了。他30多岁时,就辞官归隐小苍山,建随园,纵情山水、恣意浪游。他尤其憎恶道学家,在诗中说自己“解爱长卿色,亦营陶朱财”。他认为文学应该表现男女之情欲,因此他对沈德潜《明诗别裁》不选宫体艳诗大为不满。但是这样一位反道学、不拘礼节的诗人在丹霞山游览时,却没有看到阳元石,游记中也没提到这处景观一个字。   合理的解释是,袁枚没有提到阳元石,和马可波罗没有提到长城一样,都是时代精神所致。袁枚所处的时代,不欣赏和不关注像阳元石、玉女渊这样的像性器官的景观。其实这两处景观一直就在那里存在着,它们沉默不语,它们像什么,有何意义,是否应成为风景,值不值得观赏?一切都由人来决定,由时代精神决定。袁枚的时代,程朱理学甚炽。“性”还是隐秘的、含蓄的,在公开的场合,人们还不可能肆无忌惮地谈论性,那时人们早就看到了那像生殖器的巨石,但男人看了一笑置之,女人看了赧颜而已。我想也有这种可能:当年的袁枚也看到了阳元石,只不过连他也不认为这东西是风景,不值得一提。   像阳元石和玉女渊这样的景观是今天建构出来的。不是说这两处景观的物质存在是今天造就的,而是说这两个概念,以及把它们跟石头和岩缝一一对应起来,再用语言符号表示出来、传播出去,即“物质、概念、符号、传播”四位一体,这才是我说的“建构”。   记得一次在嵩山开一个地质公园的研讨会,丹霞山来的人在会上散发景区的图片,两张而已,阳元石和玉女渊。为什么是这两张?谁来决定?又是什么力量能使这两种景观成为风景传播开来?这不仅是在“建构”,而且还涉及到了权力的问题。如今这种建构还在继续,丹霞山建起了性文化博物馆,这两处景观又成了性文化的代言者。在丹霞山景区,旅游纪念品上的图案大多是这两处景观,它们俨然成了丹霞山的形象代表,这在袁枚所处的时代是不可思议的。   “阳元石”从不是风景,到是风景,又到是“最好的风景”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风景这一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启示我们要在旧东西中发现新意义。   近来川西的丹巴县很红火。每逢假日,游人如织。其中主要原因,是这里的民居和碉楼作为一种风景和景观被建构起来了。这里被赋予了世外桃源的情调,“美人谷”的传说更使这里笼罩了一种浪漫的氛围。这里高耸在山谷中的一座座石砌碉楼,被赋予了种种神秘的色彩:碉楼为什么一直向西出现在西藏的日喀则地区?它们是谁建造的?功能是什么?防御需要?宗教象征?生殖崇拜?越是没有答案,越是神秘,越是成为风景。因为越是神秘,就越具有多解性和创造性,就越是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符号和事物的一一对应性,给人以创造性和新鲜感。   正是因为同一种景观,不同的时代和文化在其中发现不同的内容,赋予其不同的意义,有限才成为无限,世界才新鲜、生动、可爱。  来 源:《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1期


卷首语:袁枚为何看不到“阳元石”
回答:  作者:单之蔷    马可波罗游记中没提到大名鼎鼎的长城,因此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甚至疑此书为后人伪造。   其实书中没提长城很正常。马可波罗元代来中国,那时中国由蒙古族统治着。长城是农耕民族修建的用来防范游牧民族的,因此长城作为一种景观或符号的意义是农耕的汉民族建构起来的...

卷首语:袁枚为何看不到“阳元石”
可以想象这块巨石,古人早已看到,不过,没有把它与人的生殖器官联系起来。有资料说,

哪些书名让你拍案叫绝?
二字名最大的好处就是简洁,如果能跟序章呼应好就能让人很快进入剧情中去。比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眼看上去不知道要说什么,但如果看到扉页那句关于婚姻的名言,便是豁然开朗。又比如说烟雨江南的《亵渎》,他也直接就在序章里面来了一段“亵渎”,让人很猥琐的想继续看下去。虽然看到后面才知道...

请帮我写个卷首语——关于追忆或童年
我只所以把“童年”定义为一个“东西”,而非“时间”的概念,那是因为童年中的时间是凝固的。许多人也许不知道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也许某一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不搞活动了,自己的童年也就结束了;也许突然的瞬间男女同学之间变的陌生而又害羞了,思想中有了一种“喜欢”产生的“爱”的概念,大...

陈世杰‖作人与作诗
众所周知,“诗言志”之说,袁枚认为“不可过拘”。他说:“诗人有终身之志。有一日之志,有诗外之志,有事外之志,有偶然兴到,流连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字不可看杀”。⒄还有一种情况,这就是“为文而造情”,“为赋新词强说愁”。在此种情况下,那情那愁,那恩那爱,即是虚情假意,假仁假义了。因此,...

求做份语文复习题 做成TXT文件格式 谢谢
*云整天线,徘徊久不。 (杜甫) *的落叶远远望去树,冷光源晚上人。 (马戴),*月亮知道我,中旬在外国的土地上看到的。 (袁枚)春生江家的梦想是什么日子吗? (鲁冠) *江南几度梅花发,在地平线上的斑点。 (刘柱) *书籍营养全球。 (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没有什么是无法实现的。 想看看发...

赵翼的一生是怎样的?他在诗与史方面的成就如何?
为诗,其成就可谓冠绝一时,在清中叶地位颇高,被诗坛公认,与“性灵诗客”袁枚齐名,并称“袁赵”,再加上蒋士铨,三者并称”乾隆三大家”,亦为“毘陵七子”之一。此外,赵翼与袁枚、张问陶合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其写诗多有名句传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其论诗立言全面允当...

初一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C、咱们到那儿见风使舵,看情况办,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D、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得去才行。我认为,厨师的话是___、裁缝是___、车把式是___、船夫是___ (3分)我的理由是: (2分) 6、了解作家作品(3分)冰心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___作家。她在《忆读书》里写到了很...

补充诗句,并写出作者和诗题(在六年级分类复习卷古诗文)的第六题_百度...
68.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9.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0.龚自《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1、江南 2、敕勒歌 3、咏鹅 汉乐府 ...

卷首语:袁枚为何看不到“阳元石”
在游牧的蒙古人统治的元代,长城作为一种景观和象征符号不可能受到重视和推广,只能是淡化。可以想象,在元代,长城作为一种符号是不流行的,人们是不大说起长城的。因此马可波罗没听说或没提到长城是很正常的。丹霞山的岩石以红色的砂岩为主,阳光下这里的峰峦峭壁艳若丹霞。中国人欣赏风景,喜欢象形的...

孙吴县17590141585: 浙西三瀑布的原文及翻译 -
营矿力百: 是这个么? 原文:http://www.humancn.com/html/248/11/11460/1.htm 浙西三瀑布记 袁枚译文:http://wenwen.sogou.com/z/q758427965.htm壬寅(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年,我游览了天台山石梁.四面山峰耸立峻峭,重叠的山峰就像累着...

孙吴县17590141585: 《所见》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
营矿力百: 夏季的景色. 清·袁枚 《所见》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话释义: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

孙吴县17590141585: 老学究读书文言文翻译 -
营矿力百: 文言文“老学究读书”是选自清代袁枚的志怪小说集《子不语》里的故事《文人夜有光》.【原文】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

孙吴县17590141585: 所见这首古诗怎么解释 -
营矿力百: 牧童骑者黄牛唱着歌,歌声响彻整个树林,忽然看到树上的蝉,想捕到它,就突然停止了唱歌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

孙吴县17590141585: 所见这首古诗哪一句是描写动态的?哪一句是描写静态的? -
营矿力百: 《所见》描写动态的诗句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描写静态的诗句是:忽然闭口立. 《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

孙吴县17590141585: 袁枚<<游黄山记>>全文翻译 -
营矿力百: 译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

孙吴县17590141585: 死后能走的动物是什么 -
营矿力百: 鸡、鸭等禽类,由于禽类存在脊椎反射神经(相当于第二个大脑),它们的运动命令不是由脑部发出,而是由脊椎反射发出,所以,禽类的头被砍掉后,还能继续用动一段时间,或跑、或走、甚至能飞一小...

孙吴县17590141585: 所有送别诗的写作背景 -
营矿力百: ……好多诶 算了,我尽量.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

孙吴县17590141585: 谁能给我《老学究》的翻译? -
营矿力百: 《文人夜有光》是清代大才子袁枚一部很有名的志怪小说集《子不语》里的故事,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也有这个故事,原文如下:有个老学究在夜间走路,忽然遇到一位已经去世的朋友.这老学究素来为人正直,一点也不畏惧,问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