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原文通解

作者&投稿:司马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②,难易相成③,长短相较④,高下相倾⑤,音声相和(hè)⑥,前后相随⑦。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⑧焉而不辞,生而不有⑨,为而不恃⑩,功成而弗居⑪。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⑫。

【停顿】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1、斯:此。恶:丑。已:通“矣”。

2、“有”、“无”:指现象界事物的显或隐而言,不同于第一章的“有”和“无”。相:互相。生:产生。

3、成:转变、变化。

4、较:比较,对照。

5、相倾:相互对立而存在。

6、音:《礼记 •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成文指形成的节奏。声:《礼记 • 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和:应和。

7、随:跟随。

8、作:兴起、发生、创造。《说文》:“作,起也。”

9、有:据为己有。

10、恃:依赖,依靠。《说文》:“恃,赖也。”

11、居:居功自傲。

12、去:失去,丢失。

【疏义】

1、本章主要的概念是“无为”。无为,五千言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行不言之教、不占有、不仰仗、不居功,但不是不作为;是以宇宙大道为准则,顺其自然,不干涉;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一般人多把这两句话译为“天下都知道美之为美,就变成丑了”。老子的原意不在于说明美的东西变成丑,而在于说明有了美的观念,丑的观念同时也产生了。下句“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同样说明相反相因的观念。(陈鼓应)

3、长短相较。“较”:帛书甲、乙本均作“刑”,河上公、傅奕本等作“形”。

4、圣人。

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认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陈鼓应)

钱钟书说:老子所谓“圣”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无事耳。

5、无为。

王弼注: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福永光司说:老子的无为,乃是不恣意行事,不孜孜营私,以舍弃一己的一切心思计虑,一依天地自然的理法而行的意思。在天地自然的世界,万物以各种形体而出生,而成长变化为各样的形态,各自有其一份充实的生命之开展;河边的柳树抽发绿色的芽,山中的茶花开放粉红的花蕊,鸟儿在高空上飞翔,鱼儿从深水中跃起。在这个世界,无任何作为性的意志,亦无任何价值意识,一切皆是自尔如是,自然而然,绝无任何造作。

老子的“无为”蕴涵着“自然”,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前者从否定的角度,后者从肯定的角度表达了老子基本的价值取向。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相互依赖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转变,长和短相互比较而存在,高和下相互对立而形成,音和声相互协调应和,前和后相互依伴跟随。所以圣人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处事,实行不发号施令以身率导的教化。让万物自由生长而不横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仰仗己能,成就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他的功绩才不会被湮灭。


道德经第2段解释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认为使行为变美,才是...

品读道德经 做智慧父母——辩证 无为 不言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及翻译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在老子哲学中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哲理性和深刻...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这是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正文
《道德经》正文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蓝洁瑛生前发生了什么?梵天闲华wV 2008-10-23 · TA获得超过33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2、翻译 天下都...

道德经全文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原文及翻译:《道德经》全文节选:【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

老子原文及翻译
《老子》又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经1到8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

《道德经》分享之第二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道德经》分享之第二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我来答 1个回答 #万元活动# 节日节气研究院 得书文化 2022-07-29 · TA获得超过19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5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30.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大竹县18353912605: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和赏析 -
薄群达菲:[答案]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

大竹县18353912605: 求教:《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么解释?目前看到了两种说法:1:“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 -
薄群达菲:[答案] 以上的解释都不太贴切,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本质是自然,自然就是符合客观自然的运动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从这个意思出发,“美”的意思就是标榜美,“为美”的意思就是造成社会制作虚假的美,过度的美,如:公司里制作销售冠军...

大竹县18353912605: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最佳注解在哪里? -
薄群达菲:[答案] 在我这里. 白话全解老子《道德经》选登之六 照直说 第二章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是因为定出了美的标准或明确了美的含义,正因为如此,与美对立的“丑'就出来了,“丑”这个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丑”这个标准就是这样定下来的.大...

大竹县18353912605: 道德经第二章什么意思 -
薄群达菲:[答案]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

大竹县18353912605: 道德经第二章 -
薄群达菲:[答案]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

大竹县18353912605: 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中的“弗”作为什么解释呢?弗是该怎么解释 -
薄群达菲:[答案] 就是“不”的意思. 不主动使万物开始,万物自然而然的发生;生养了事务而不占有它,作为了也不把持.成功了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劳不去除.

大竹县18353912605: 求道德经第二章译文,最好有2种不同的,好求精准 -
薄群达菲: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大竹县18353912605: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直到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 -
薄群达菲:[答案] 天下知道了美好的事物怎样成为美好,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知道了善良的事物怎样成为善良,就明白了什么事不善良.所以,有形与无形互相生成,难与易互相完成,、长与短相对显示,尊与卑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调和,前与后互相追...

大竹县18353912605: 道德经中第二章为而不恃的解释. -
薄群达菲: 恃,《说文》赖也.从心寺声.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徐曰》寸,法度也,守也. 恃,心有所守为恃.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为而不恃:遇事之时,不挑剔,不躲避,不功利,不偏,不倚,不着,不弃. 着,执着. 为而不恃,与佛经之“不住”相通.

大竹县18353912605: 《道德经》第二章是什么?
薄群达菲: 第二章主要讲的是圣人之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