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魏征大胆谏言,使得唐玄宗往后的朝政怎么样发展

作者&投稿:抄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的魏征是怎么样向唐太宗谏言的~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纳谏,唐太宗时期最喜欢谏言的就是魏征。魏征原本是李世民的哥哥太子李建成的人,在李世民没有当皇帝之前魏征经常建议太子李建成早点除掉李世民,因为魏征知道李世民早晚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在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取得政权当了皇帝,李世民把魏征抓了起来,说魏征你小子天天挑拨离间你信不信我现在就杀了你。魏征说:我原先是太子的人效忠太子是我的本分,如果你要用我的话我会像效忠太子那样效忠你,给你出主意提建议。李世民想了想这个主意不错,就没有杀魏征把魏征留在了身边坐了一个谏臣。因为魏征是农民起义军出身,所以李世民大骂魏征乡巴佬。在我国古代封建帝王面前是没有人敢这样对待皇帝的,但是有一种皇帝除外,那就是圣君,李世民就是这样的圣君。如果换做其他皇帝早把魏征推出午门问斩了,可是圣君不能杀大臣,更不能杀敢于提建议的忠臣。因此魏征气的李世民大骂乡巴佬,李世民也没有把魏征怎么样,只是自己生闷气而已。因为李世民非常明白,魏征提建议都是好心的,正所谓主明臣直。因为魏征知道李世民是明君所以才敢于直言相谏。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

没什么关系,魏征是李世民的大臣,贞观时期唐朝只是刚刚起步还在恢复的阶段,远称不上繁荣。唐朝真正的繁荣期是从武则天掌管朝政开始(女皇就是厉害,我的最爱),到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前半段也就是开元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达到巅峰的。
不太清楚你想问什么,希望对你有点帮助吧。
至于魏征只能说碰到了好皇帝罢了,中国这种所谓直谏的大臣有的是。只不过他活了而已,别的都被杀了。好吧,虽然他死了之后也被李世民把坟掘了。

对于稍微具有点中国历史常识的人而言,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大臣魏征的“感人”故事,恐怕都多少有些耳闻。李唐已降,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一个作为能够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明君”形象,一个作为敢于直言的“谏臣”形象,已经被固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贤臣直”的一个样板,不仅在庙堂之上广被推崇,即使在民间也一直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公正地说,作为开一代气象、一手缔造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在气魄、胆识和治国能力等诸方面,的确在中国的皇帝里面是屈指可数的。而其在对待魏征这样一个通常会被统治者视为“刺头”或者“乌鸦”的人物时,也确实表现出了一般的皇帝所不可能有的的度量。
  众所周知,在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问题上,有着很多十分感人的“段子”。其最高潮的部分则发生在魏征的晚年,也就是他逝前和病逝后的那些岁月。根据司马光在他主编的《资治通鉴》中记载:在得知魏征得病之后,李世民派出去询问病情和送药的人“相望于道”。即便是这样,皇帝仍然不放心,还专门派出中郎将李安俨长守在魏征的病床前,以便于有什么新消息能够及时报告皇帝本人。在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甚至和太子等家眷亲自到魏征府上探望,并且当着魏征的面许诺要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为妻。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李世民命令百官中九品以上者都要去参加吊唁活动,特别准许魏征在昭陵下葬。在魏征下葬的时候,李世民登上皇宫里的西楼,望着送行的队伍失声痛哭。同时,还亲自给魏征书写了碑文。叙述至此,《资治通鉴》甚至不惜采用文学的手法,非常煽情地写道:“上思魏征不已。谓群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以镜矣!’”。
  一个做大臣的竟然能够在其晚年享受到皇帝如此高的礼遇,我不知道魏征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是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纵然不是,恐怕也绝对属于少数几个幸运儿之一了。中国的古语一向有云:“伴君如伴虎”,其含义无非是说君主都是些喜怒无常的家伙,弄不好就会以身饲虎,落得个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的下场。但是,看看魏征所享受到的这些隆遇,这“伴君如伴虎”的规律似乎有例外的可能。我们不禁要问一句:难道这天下真的有一只白色的乌鸦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被史书所大力宣扬的李世民和魏征君臣之间的“感人”故事,仅仅只是全剧的“上半截”,并不是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也并不是这个故事最富有戏剧性的部分!这个故事最耐心寻味的还在于其“下半截”。
  李世民和魏征这个君臣故事的“下半截”发生在于魏征死后,其转折点在于魏征生前极力向皇帝推荐的两个人物——侯君集和杜正伦的身上。这两人一武一文,魏征在生前都曾经极力地向李世民推荐过他们,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应当加以重用云云。可是,在魏征死后不久,这两个人先后都出了问题:侯君集因为谋反的罪名而被诛杀;杜正伦也因为向太子透露了皇帝要他暗自监督太子的秘密而被李世民赶出了长安。
  魏征生前所器重的这两个人先后出了问题,魏征显然要负起“识人不周”的责任。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为要命的是,种种迹象显示,这两个人之间在私下里似乎一直有着一种很亲密的关系!这就使得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在世时对他们两人的极力推荐,可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一个可能的推断就是:他们三个是声气相投的私党。
  在中国的**王朝体制下,任何一个皇帝的身边最不缺乏的向来就是那些善于察言观色、测度上意的小人。即令是英明如唐太宗者,也概莫如此。看到皇帝开始对魏征有了些看法,立刻就有人出来告诉皇帝说:魏征在世时经常把他的一些向皇帝进谏的言辞给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褚遂良看。事情也是明摆着的,褚遂良的那些皇帝“起居注”是将来写史书的重要资料,魏征把自己的谏辞给他看,很可能是想要在历史上增加些砝码。这种行为不免就有沽名钓誉和诋毁皇帝的嫌疑。
  于是,李世民的**者喜怒不定的性格特征这时便完全暴露了出来,他立刻发动了对死后的魏征的大清算:首先,他收回了在魏征死前允诺的要把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的婚约;然后,亲自跑到魏征的墓前,砸掉了载有他亲自为魏征所写的碑文的石碑。总之,就差起魏征于地下抛尸问罪了。
  至此,一段所谓的“谏臣”与“明君”的故事才算彻底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从这个大结局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出这个典型的“谏臣”“明君”的故事,其实不过就是一个被刻意放大的神话而已。
  魏征生前受到皇帝的倚重,死后被砸碑的遭遇,看似很富有戏剧性,出人意表之外。其实,只要是熟悉人性的弱点和****体制的特点,就可以知道魏征的最后的这个下场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多少带有一些必然的因素。
  表面上看,魏征自从宣武门之变后由旧主子李建成归顺到新主子李世民之后,其做事风格一直是犯颜直谏,很喜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皇帝唱“对台戏”。而皇帝本人呢,好像也很喜欢这样直言不讳的作风,每次都“虚心”接受了这个臣子的教导。
  但是,人性的弱点和****者的本性,决定了皇帝的这种胸怀绝对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而只是被迫地在装装样子而已。实际上,还别说是一言九鼎的皇帝了,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又有几个愿意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喜欢别人在一边说三道四、絮絮叨叨呢?
  在魏征和李世民双方的“博弈”中,由于李世民对魏征的所谓“进谏”,一再表示出“忍耐”甚至是“纵容”,必然对魏征形成正面的激励作用,促使魏征进一步对皇帝的施政举措乃至个人爱好指指点点。这样发展下去,他李世民纵然再英明神武、胸怀宽大,也难免不对他有那么一点敬畏的成分。
  对此,《资治通鉴》记载的两个小细节,就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次,李世民想到华山去游玩,随从的车驾都已经准备好了,但因为魏征从这些车驾旁经过,而临时取消了这次安排好的华山之行。又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代表上天来统治子民的皇帝对一个臣子竟然害怕到了这样的程度,而且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英明神武的皇帝!这个魏征的下场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的。魏征之所以没有在生前被清算,实在是因为他的运气真好,没有活到那一天罢了。
  实际上,李世民想对魏征动手也绝对不是一天两天了。譬如,《资治通鉴》就公开记载说——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从这段记载完全可以证明,李世民对于魏征绝对谈不上什么发自内心的“喜欢”,而是一直耿耿于怀,想置其于死地罢了。他之所以没有动手,主要是因为他被长孙皇后这样的身边人架到了要做“千古明君”的宏伟构想中而不能自拔的缘故。很显然,保留这个“乌鸦嘴”魏征,就是证明自己清明的一面旗帜;而杀死这个魏征,笼罩在自己头上的那些苦心经营了很久的好名声,就有可能因此而扫地以尽。两者孰轻孰重,只要李世民的理性还在发挥着作用,他是很容易就能算清楚这笔账目的。然而,正如一只被机构所不断抬高的垃圾股的股价一样,尽管屡创新高,但早晚会出现“崩盘”的那一天。他李世民可以对魏征一忍再忍,甚至在魏征死后“猫哭耗子”式的做秀一番,但那种高高在上却被教训的压抑和羞辱,不可能永远被压抑下去,必然会在某一个时间和地点,因为某一件事情而彻底爆发出来,而且压抑得越久,爆发得越发猛烈。
  这样看来,魏征的命运几乎从他敢于和皇帝抗颜争辩那一刻就注定了的,他是“逃过了初一,逃不过十五”。所以在最后,即使本人已经入土为安了,李世民还是没有放过这个生前多次让自己下不了台的老家伙,终于借着侯君集、杜正伦和褚遂良事件,给了死后的魏征一个最后的了断。千年以后的今天,当我坐在电脑前写作此文的时候,我犹然能够感受到此刻李世民在亲自砸掉魏征的碑文的那种巨大的快意来,由此也想到,魏征的那块石碑一定被砸得异常粉碎。此无他,新仇旧恨大爆发的必然结果而已。
  由李世民最后对待魏征的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们大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在****的体制下,是根本不可能有善终的直言进谏者存在的。在这种一人说了算的语境下,没有一个**者真的喜欢那种经常给自己提意见的人,他们打心眼里喜欢的注定是那种阳奉阴违、“当面喊万岁、背后下毒手”的奸佞小人。明乎此,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庙堂之上总是像严嵩一样的大奸巨恶得势,而像海瑞一样的忠臣总是被边缘化了。
  由李世民和魏征这个“明君”和“谏君”的故事的“下半截”,不禁要说到“皇帝”这个狗东西。关于皇帝,这里要重提本人在旧作《鸦片于皇帝》一文中对于这个“文化怪胎”的评论,以为本文的结尾——
  举凡皇帝者,根本就没有“昏君”和“明君”的区别,本质上,他们不是“王八蛋”,就是“龟儿子”,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全都是害国害民的**民贼!对待这个文化怪态,绝对不能存在丝毫的幻想,必须从根本上清算“明君情结”等有毒的思想,彻底走出过去的那种‘反**不反皇帝’的思想误区,将皇帝这个东西实实在在地丢历史垃圾堆里。


魏征一句话成功阻止唐太宗李世民立弟媳为皇后
至于杨氏在后宫是什么状态,史载不详,但所载杨氏“有宠于上”是肯定的。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立即把心偏向了杨氏。《新唐书》载,“帝宠之,欲立为后”,想立这个名义上的弟媳为新皇后。这时,以犯言直谏著称的魏征坐不住了,说了一句话。《新唐书》载,魏征谏言“陛下不可以...

魏征以敢于直谏著称,还因此收获不少财富
不过魏征的人品和清廉还是没得说的。唐朝名臣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今属河北保定)人。幼年时期孤贫,最初为李密的幕僚,后归顺了唐朝。以犯言直谏而著称于世,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魏征谏言多达二百余次,唐太宗从谏如流,全部采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魏徵升任秘书监,掌管皇家图书,同时参与...

魏徵17年谏言264条,他是如何让唐太宗从谏如流的?
也正是这种思想让唐太宗意识到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的谏言能够被唐太宗从谏如流的接受,这离不开魏征毫无私心的为国为民之心,也离不开唐太宗的善于采纳建议。因为是魏征所以唐太宗才会采纳谏言,也正是因为是唐太宗魏征才能屡次谏言。

请你举出我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的例子
唐朝:唐太宗与魏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

魏征劝谏太宗文言文
还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5. 魏征敢谏文言文赏析 魏征直言敢谏 (上...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这篇...
魏征长的不怎么样,但是为人很有胆色,善于劝进主上,经常顶着(主上)谏言;或者正赶上主上发怒之极的时候,魏征也不变色,主上也为之息怒。有一次郊祭的回来进言道:“有人说陛下有巡游南山的想法,出巡大队都已整装待发,但是却不见陛下动静,这是为什么呢?”主上笑道:“起初的确有这样的想法...

魏征直言进谏不畏皇权,如果他遇到的不是唐太宗,还会这样耿直地进谏吗...
他的为人耿直不阿,遇事无所屈挠。魏征直言进谏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赏罚、刑法、对外关系,乃至皇帝私生活等诸多方面。所以达到了知无不言的程度。正是由于魏征仕途坎坷,且阅历丰富,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所以能得到唐太宗的鼓励和支持。魏征在经济上采取的安民政策,主张与民休息。魏征坚守为...

魏征给李世民谏言,李世民为什么要说魏征妩媚
其实不只魏征妩媚,李世民也有妩媚的时分。李世民也晓得本人是个威容俨肃的人,人人见了他都怕,于是每遇人奏事,必假颜色。表现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就是为了能听到婉言之谏,知政教得失。试想,一个刚猛威武的在上者,可以隐去阳刚显出阴柔,给你三分颜色让你开染坊,这何尝不是一种妩媚。因...

魏征直言劝谏,对“贞观之治”的最终形成都起到了哪些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实想知道魏征对于贞观之治的具体贡献,可以看看《贞观政要》,这里面非常详细阐述了贞观之治和魏征的思想之间细细缕缕的关联。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魏征的谏言太多了,不过总结起来,我觉得就是劝谏李世民要以百姓为主,要远离小人,...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这篇...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收敛。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

珙县15513278498: 几句话说下魏征冒死谏言的故事. -
绽汪醋氨: 魏征谏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大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腾达,史称"贞观之治".

珙县15513278498: 李世民畏魏征
绽汪醋氨: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t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

珙县15513278498: 关于唐太宗善于采纳明臣纳谏,不断对照检点自己的得失的故事 -
绽汪醋氨: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

珙县15513278498: 古代贤臣向皇帝进谏的例子 -
绽汪醋氨: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

珙县15513278498: 魏征直言敢谏 -
绽汪醋氨:[答案]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

珙县15513278498: 魏征对唐太宗有什么影响 -
绽汪醋氨: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意思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而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 从贞观年间魏征的进谏活动和主要表现看,魏征作为...

珙县15513278498: 写一篇历史人物的作文300字 -
绽汪醋氨: 魏征直谏军事有一次,唐太宗鉴于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决,事与汝何干?」魏征回道:「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

珙县15513278498: 李世民为什么要亲自砸掉魏征的墓碑? -
绽汪醋氨: 怀疑魏征故意搏取清正的名声.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

珙县15513278498: 魏征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他先后给当时的皇帝上谏 200 多次,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请问当时的皇帝是() -
绽汪醋氨:[选项]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珙县15513278498: 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 -
绽汪醋氨: 《谏太宗十思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