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文本解读:鲁迅在悲哀什么?

作者&投稿:泷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郑桂华老师说过,上课无非是围绕“作者想表达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表达得怎么样?”进行的,至于选择怎样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可以自由选择,体现教师的个性。

    在风筝中,作者想表达什么?表面看起来,鲁迅想表达自己年少时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之后而又无法得到原谅的沉重和悲哀。可是仅仅是这么简单吗?为什么一件20年前他干得这么理所当然,而又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这么一件毁风筝的小事,二十年后会让他这么耿耿于怀?这里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兄长对弟弟的精神扼杀,实际这个兄长不仅仅是一个兄长,而是封建专制的代表,而弟弟又不仅仅是一个弟弟,是被封建专制压迫的弱势代表。

     鲁迅用浓重的笔墨把自己刻画成一个“恶兄长”的形象,用弟弟见到“我”时的“惊惶”、“失了色瑟缩着”来表现弟弟的害怕,侧面写出了弟弟对鲁迅的畏惧。而我却是毫不留情地“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蹋扁了”。几个动词“折断”、“掷”、“蹋”刻画了鲁迅当时的气愤与无情,而后得到胜利之后“傲然出走”。这样的两个形象对比,让人一下子就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弟弟充满了同情。为什么鲁迅会着力刻画这样两个形象呢?为什么要把弟弟对兄长的惧怕写得这么深刻?因为在那时,兄长如父,兄长的威严是不容违抗的,而兄长又借着这样的威严随意剥夺弟弟的爱好。本来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所以当时鲁迅没有关心弟弟后来怎样了:“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所以鲁迅才会“二十年来毫不忆及”。而弟弟在多年之后也对这件事情没有了印象。按理说,自己做错了事情,别人甚至都不记得了,不是说明没有对他造成伤害吗?正常人应该是如释重负啊,为什么鲁迅会觉得这是“无怨的恕,说谎罢了”,而内心“只得沉重着”,还要一直怀揣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弟弟的忘却,说明弟弟作为封建专制的受害者,是觉得当时的情况也是多么的理所当然,更悲哀的是,作为迫害者已经醒悟了,而受害者还没有醒悟,这是一件多么令鲁迅痛心的事情啊!文章写于1925年,在这个时候,“五四”新文化思潮慢慢降温,这使得鲁迅也有了一些苦闷与彷徨。他悲叹于中国底层受压迫人民的麻木不仁,所以他要用自己的笔唤醒他们麻木的灵魂。而这篇文章记叙的又是自己身边的事,自己曾经也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封建专制者,自己醒悟了,而被自己压迫的弟弟还没有醒悟。这或许才是鲁迅悲哀的根源吧!

     所以从本质来看,鲁迅的悲哀和沉重,绝不仅仅因为毁坏了弟弟的风筝而得不到弟弟的原谅,而是为曾经自己也是一个封建专制的代表而沉重,同时也为受害者的全然不自知而悲哀。

 那么鲁迅是如何表达的?第一,巧设线索。鲁迅用风筝为线索,由眼前看到的风筝,联想到年少时自己对弟弟的精神扼杀,而后想得到原谅却不能。所以心情一直沉重。巧设线索是一个技巧,这个线索把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同时又使鲁迅悲哀沉重的感情有了一个具体的体现。只要看到风筝,那一直堕着的心就会感到悲哀和沉重。

      第二,鲁迅还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鲁迅描写弟弟对风筝的爱,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张着小嘴”、“呆看着”、“惊呼”、“高兴得跳跃”,一系列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把弟弟对风筝的着迷刻画得十分生动。接着描写弟弟的做风筝被发现之后的惊慌,同样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刻画了弟弟见到我之后的恐惧。这些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用词讲究。鲁迅是一个炼字高手,他在很多文章中的很多字词都值得细细品味。这篇文章中 ,他在写到自己对风筝的态度时,用了“嫌恶”一词。为什么不用“讨厌”或者“厌恶”?

      “ 嫌恶”一词更能够体现鲁迅内心对风筝的鄙视,更能呼应他觉得“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玩艺”,感情色彩更加浓厚。还有一个词是“悲哀”。想要得到一个人原谅而不得应该更多的是愧疚和懊恼。为什么鲁迅在开头和结尾反复强调“悲哀”,还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我想这个词语暗含了鲁迅想要表现的更为深刻的思想:他悲哀的是自己曾经对弟弟的精神扼杀,更是弟弟对这样的精神扼杀全然无知,他悲哀的也是像弟弟一样被扼杀而又全然无知的千千万万的被压迫的人们!

       最后,表达得怎么样,毋庸置疑,作者的表达非常精彩而深刻,但是如何带领着孩子们去领悟这样的精彩和深刻还要经过一番设计。因为鲁迅的文章在孩子们眼里向来深奥,再加上对时代背景了解不够,理解起鲁迅的文章来就会显得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计,深入浅出地让孩子们理解鲁迅所表达的思想,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


《风筝》文本解读:鲁迅在悲哀什么?
第一,巧设线索。鲁迅用风筝为线索,由眼前看到的风筝,联想到年少时自己对弟弟的精神扼杀,而后想得到原谅却不能。所以心情一直沉重。巧设线索是一个技巧,这个线索把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同时又使鲁迅悲哀沉重的感情有了一个具体的体现。只要看到风筝,那一直堕着的心就会感到悲哀和沉重。  ...

,鲁迅的《风筝》的主题是什么
此时,鲁迅居住的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由此在“我”与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

鲁迅笔下的<<风筝>>的有关材料,越全越好!
①第一、二段:“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在“我”与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已经吐芽,...

风筝 鲁迅的难点及答案
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 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很明显,这个学生的发言与《风筝》一文所要表现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完全反了。但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里有一个问题,当学生对文本解读有明显的不妥之处时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处理?我认为,这样处理是恰当的,体现了课堂教学机智。因为阅读对象是刚入初一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达不到课文的深度...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
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 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

议论文中什么是问题切入法,触媒介入法,角度切入法和添加法
用这样的问题切入法进行文本深层解读在日常教学中也极为常见。如《风筝》的主题,若只读出兄弟亲情,那极为肤浅;若能读出作者对弟弟从前精神伤害的反省,就有了一定的深度;若能进一步读出作为一个思想启蒙主义者的鲁迅对儿童教育的深度忧虑,那就真正读懂了风筝的内涵。正确运用问题切入法,就可达到这个...

纸船和风筝说课稿
纸船和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1、文本解读: 《纸船和风筝》讲的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故事讲了小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又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吵架,最后两人互相体谅,互相宽容...

【文本解读的“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这正如风筝的放飞,无论风筝飞多高、飞多远,它始终被一根线牵引着,而这根线就是文本本身。延伸,应该视作文本解读的回归,它最终仍然要回归到文本这一基点上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本解读的延伸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超越文本。如果背离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延伸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流于形式,充其量也只是表面...

在我国,风筝有多少年历史?最初的风筝是用什么做的?叫什么?后来改用什么...
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以纸制作,而是木制的。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而以《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

宜昌市13655851584: 《风筝》鲁迅 课文主旨200字 -
梁纪先普:[答案] 文章从在北京看风筝写起,由眼前景回忆起儿时江南放风筝的境况.而写北京的风筝只是一笔带过,却用浓笔写出了故乡放风筝的细细的情景.从时间和季节入手,写出了风筝的姿态颜色、形状.虽然“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周围的春的景色分明是一...

宜昌市13655851584: 《风筝》作者鲁迅 中“悲哀”是什么含义? 急急急 -
梁纪先普: .“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表达了作者沉重悔恨、悲哀的感情.鲁迅早年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宜昌市13655851584: 《风筝》全文笼罩着怎样的感情 -
梁纪先普:[答案]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写出了鲁迅的懊悔和悲哀,与对封建社会的旧秩序的憎恨,还说了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宜昌市13655851584: 《风筝》回忆的是什么事?读了有什么感受 -
梁纪先普:[答案] 鲁迅散文《风筝》中人物的情绪抑郁沉闷、悲哀忧伤.文中弟弟小时候让“我”扯断风筝翅骨掷在地上被剥夺活动权利是气恼哀伤,“我”小时候禁止弟弟放风筝活动还很自以为是而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才发觉是对儿童精神虐杀、是忧伤,“北京严寒的...

宜昌市13655851584: 《风筝》鲁迅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无可把握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梁纪先普:[答案] 呃 就是因为小兄弟已经忘记了那件事情所以也得不到他的原谅了 所以这种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宜昌市13655851584: 鲁迅野草集里的风筝一篇文章揭示和批判的是什么? -
梁纪先普: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

宜昌市13655851584: 鲁迅的《风筝》中:“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悲哀”指什么?
梁纪先普: 文章开头的“悲哀”是“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宜昌市13655851584: 鲁迅的风筝里 惊异指什么 悲哀指什么 -
梁纪先普: 惊异:北京在冬天放风筝,故乡在春天 悲哀;我小时候对弟弟的专制,长大后没得到弟弟的原谅

宜昌市13655851584: 鲁迅《风筝》: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梁纪先普:“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在“我”与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

宜昌市13655851584: 鲁迅写的文章《风筝》:1主要意思是什么?(越多越好)2“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
梁纪先普: 1.我小时候对弟弟的专制,长大后没得到弟弟的原谅.2.惊异:北京在冬天放风筝,故乡在春天 悲哀;我小时候对弟弟的专制,长大后没得到弟弟的原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