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六国论的翻译及词语解释,赏析?

作者&投稿:万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谁知道《六国论》的翻译、重要字词的解释和对这篇古文的鉴赏~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犹:1、以地事秦,犹 (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副词,还)在
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于秦五战)
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六国论》的翻译都不会,读什么文言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而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国力就不断削弱,这就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用土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大概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后援,就不能单独保全自己。所以说:‘弊病就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呀。”
秦国除了用攻占方法掠取土地以外,受贿之地小一些的就得到邑镇,大一点的就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因受贿所得到的土地,与依靠战争取胜所夺得的土地,它的实际数字多出百倍;诸侯因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与因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大百倍。那么秦国的最大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忧患,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各国诸侯的先辈,冒霜踩露,披荆斩棘,好不容易才有了一块小小的土地。子孙们对待这些土地并不太爱惜,拿来送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今天割五座城,明天割十座城,然后能睡—夜安稳觉。但早晨起来看看四边的国界,秦国的军队却又打过来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暴虐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的,诸侯奉送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他们也就越厉害。所以不用打仗,强弱胜负就已经确定了。六国直到灭亡,按情理本来是应该这样的。古人说:“用割让领土的办法侍奉秦国,就像抛柴去救火,柴不烧尽,火就不会熄灭的。”这话对了。
齐国人未曾贿赂秦国,最终接着在五国后面灭亡,为什么呢?是他们亲附秦国而不去帮助五国。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不能幸免灭亡了。燕国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守住他们的疆土,坚持正义不拿土地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是小国,却在最后灭亡,这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到燕太子丹的时候,把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当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来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跟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以后秦又两次进攻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击退这两次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邯郸就沦为秦国的—个郡,可惜他们用武力对抗秦国并没有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要消灭完的时候,可以说智谋缺少,力量单薄,因而征战失败,国家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假使楚、魏、韩三国各自爱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不派刺客去行剌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如果和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预料呢。
唉!如果拿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各国的谋臣,用侍奉秦国这份心意去礼待各国的杰出人才,同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咽不下去了啊。可悲啊!六国有如此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久积的威势胁制,于是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国力不断衰弱,以至走向灭亡。治国者不要让自己被敌人久积的威势所胁迫啊。
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国,尽管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小,却还可以依靠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天下这样大的地方,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而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国力就不断削弱,这就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用土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大概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后援,就不能单独保全自己。所以说:‘弊病就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呀。”
秦国除了用攻占方法掠取土地以外,受贿之地小一些的就得到邑镇,大一点的就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因受贿所得到的土地,与依靠战争取胜所夺得的土地,它的实际数字多出百倍;诸侯因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与因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大百倍。那么秦国的最大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忧患,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各国诸侯的先辈,冒霜踩露,披荆斩棘,好不容易才有了一块小小的土地。子孙们对待这些土地并不太爱惜,拿来送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今天割五座城,明天割十座城,然后能睡—夜安稳觉。但早晨起来看看四边的国界,秦国的军队却又打过来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暴虐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的,诸侯奉送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他们也就越厉害。所以不用打仗,强弱胜负就已经确定了。六国直到灭亡,按情理本来是应该这样的。古人说:“用割让领土的办法侍奉秦国,就像抛柴去救火,柴不烧尽,火就不会熄灭的。”这话对了。
齐国人未曾贿赂秦国,最终接着在五国后面灭亡,为什么呢?是他们亲附秦国而不去帮助五国。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不能幸免灭亡了。燕国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守住他们的疆土,坚持正义不拿土地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是小国,却在最后灭亡,这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到燕太子丹的时候,把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当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来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跟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以后秦又两次进攻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击退这两次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邯郸就沦为秦国的—个郡,可惜他们用武力对抗秦国并没有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要消灭完的时候,可以说智谋缺少,力量单薄,因而征战失败,国家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假使楚、魏、韩三国各自爱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不派刺客去行剌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如果和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预料呢。
唉!如果拿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各国的谋臣,用侍奉秦国这份心意去礼待各国的杰出人才,同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咽不下去了啊。可悲啊!六国有如此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久积的威势胁制,于是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国力不断衰弱,以至走向灭亡。治国者不要让自己被敌人久积的威势所胁迫啊。
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国,尽管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小,却还可以依靠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天下这样大的地方,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赏析】
本文是一篇借古喻今的史论,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谨。文章开门见山,围绕中心论点层层展开论证。文章用否定和肯定相对照的句式,鲜明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继而排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对中心论点加以解说。然后分两层对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证。先是用概括的史实进行比较分析,再辅以生动的比喻,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接着又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史实,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再假设与史实相反的情况进行推论,进一步从反面总结中心论点,并由此引出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最后卒章显志,运用对比论证,讽谏北宋王朝,点明全文主旨。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本文转载来自我爱学习网 原文地址:http://www.5ixuexi.net/wenyanwen/gaozhong/5114.html


翻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已趋于亡。为国者无...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优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削减,一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的积威所胁制啊。【词语释义】势:优势。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状。下文“月”同。于:比。这几句...

六国论常考重点句子整理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5.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的进攻败退)。六国论重点词语 ...

翻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已趋于亡。为国者无...
翻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势:优势。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状。下文“月”同。于:比。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

求六国论的翻译及词语解释,赏析?
【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而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国力就不断削弱,这就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用土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大概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后援,就不能单独保全...

六国论重点字词解释
、“射”、“御”、“书”、“数”六种 技艺 ;.六经)。六欲 论的解释 论 (论) ù 分析 判断 事物的 道理 :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 议论 。 讨论 。辩论。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 文章 、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看待:一概而论。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有哪些?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有没有很详细的关于《六国论》的字词解释!
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对苏洵《六国论》的评价:苏询的《六国论》,文体质朴自然,不拘格式,使散文有很大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

六国互丧
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六国互丧”的“丧”的“读音”sàng“六国互丧”的“丧”在此处的意思灭亡本句的意思六国相继灭亡相关延展词语互丧 读音hù sàng 释义彼此相继都灭亡出处六国互丧宋·苏洵六国论补充;...

六国论古今异义词语有哪些呢?
六国论古今异义有其实、祖父、至于、可以、故事、智力、然后、与、速、不行等。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5、...

词语解释 <六国论>
1.(礼)——意动用法 以礼对待……2.(西向)——宾语前置 即向西 3.(亡) ——灭亡,失败

高台县17722893574: 六国论李桢原文及翻译
贸趴锋泰: 六国论李桢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高台县17722893574: 文言文翻译《六国论》翻译
贸趴锋泰: 苏辙《六国论》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高台县17722893574: 六国论的文言文翻译谁能给我翻译要字字落实
贸趴锋泰: 〈六国论〉白话翻译 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因为他们)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症结在於(割让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而(使自己的)实力削弱,是走向灭亡的道...

高台县17722893574: 苏轼、苏辙的六国论翻译,字词的赏析比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此类活用、特殊句式……越详细越好!)拜托了! -
贸趴锋泰: 苏轼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

高台县17722893574: 求苏辙的六国论的翻译
贸趴锋泰: 苏辙的《六国论》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刃母械狡婀郑喝Ì煜碌闹詈睿咀疟惹毓笪灞兜耐恋兀嗍兜木樱Ð娜Áο蛭鞴ゴ?ド轿鞅呙婊Ю锏那毓疵獠涣...

高台县17722893574: 六国论的译文 -
贸趴锋泰: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

高台县17722893574: 有没有很详细的关于《六国论》的字词解释! -
贸趴锋泰: 《重点词语》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 ) 2、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因而) 3、举以予人 ( 拿,把) 4、以地事秦 ( 用)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

高台县17722893574: 六国论的简单翻译 -
贸趴锋泰: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高台县17722893574: 求苏辙的《六国论》以及赏析
贸趴锋泰: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李桢《六国论》) 1.解释三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能独完( ) ②发愤西向(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