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 苏辙 翻译

作者&投稿:丙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太宗论 苏辙翻译~

唐太宗论
苏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①。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绩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肉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绩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绩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绩,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绩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绩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选自《栾城后集卷十》)
译文:
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以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贞观年间,天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灭掉突厥,消灭高昌,打败吐谷浑,兵出四方,攻无不克,追求胜利而不知停止。最后御驾亲征高丽,大臣极力劝阻却不听从,结果只是攻占几座城池,他超过隋朝的是,幸而获得一次胜利罢了。而太宗对做这些事感到很满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长子承干被立为太子已经十多年了,却又宠爱魏王李泰,使兄弟互相倾轧。承干被废太子以后,晋王李治,也是太宗的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为太子,而让李泰将来传位给晋王,犹豫而不能决断,以至于举起佩刀要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来。父子之间,因为宠爱的缘故而随意赐予和剥夺到了这种地步。
唐太宗曾经得到一个奥秘的谶语,说大唐以后一定会中道衰微,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拿这个谶语来问李淳风,想要找到这个女人杀了她。李淳风说:“这预兆既然已经形成,这人就在宫中啊。这是上天的定数,不可除掉。只会使似是而非的杀戮,祸及无辜,况且从今以后四十年,那人已年老,年老了就会仁慈。即使承受帝位改变姓氏,一定不能断绝李氏香火,如果杀了她,上天一定会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的,恣意多杀,那么你的子孙恐怕就没有幸存者啊。”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就不再追究。然而还是因为疑心杀了李君羡。天命不能改变,只有修养德行或许才能使它消除,而太宗想要靠杀人消除它,难以办到啊!
太宗年纪老了,将要挑选大臣来辅佐少主。李绩出身于平民,尽忠效力,刚毅果敢,有重节操的侠士之气,曾侍奉李密,和单雄信交好。李密战败,李绩不忍心凭借他的地盘谋求私利。李密死后,李绩没有舍弃对旧君的礼节。单雄信将要被杀时,李绩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让自己的肉与单雄信一起死。太宗因此认为李绩可以重用。太宗病情危急时,对高宗说:“你对李绩没有恩惠,我现在借故贬他出京,我死后,你就任命他担任仆射。”高宗听从了太宗的安排。等到高宗要废皇后,立武昭仪时,召李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商议这件事,李绩称有病没有到。高宗说:“皇后没有生儿子,罪过没有比断绝后代更大的了,将要废掉她。”褚遂良等人没有答应。过了几天,李绩晋见,高宗说:“我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而顾命大臣都认为不可以,现在中止了。”李绩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须问外人。”因此废立的事就确定了。李绩,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以死来依从他人不认为困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安危的根源,李绩却不明白。而太宗认为可以把幼孤托付给他,把天下托付给他,这就错了!况且假使李绩确实有才能,太宗把国家托付给他,尽心尽力来回报他的儿子,就可以了。何至于父驱逐他,子又起用他,而后才可以呢!怀着权术来对待臣下,在义的方面就已经不厚道了。所有这些都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的过错啊。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却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所以楚昭王正是因为明白治世原则,虽然丧失了国家而一定能恢复。唐太宗正是因为不明白治世原则,虽然天下已经治理得非常安定,却几乎到了绝灭的结局。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译文:

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

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以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贞观年间,天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灭掉突厥,消灭高昌,打败吐谷浑,兵出四方,攻无不克,追求胜利而不知停止。最后御驾亲征高丽,大臣极力劝阻却不听从,结果只是攻占几座城池,他超过隋朝的是,幸而获得一次胜利罢了。

而太宗对做这些事感到很满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长子承干被立为太子已经十多年了,却又宠爱魏王李泰,使兄弟互相倾轧。

承干被废太子以后,晋王李治,也是太宗的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为太子,而让李泰将来传位给晋王,犹豫而不能决断,以至于举起佩刀要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来。父子之间,因为宠爱的缘故而随意赐予和剥夺到了这种地步。

唐太宗曾经得到一个奥秘的谶语,说大唐以后一定会中道衰微,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拿这个谶语来问李淳风,想要找到这个女人杀了她。李淳风说:“这预兆既然已经形成,这人就在宫中啊。这是上天的定数,不可除掉。

只会使似是而非的杀戮,祸及无辜,况且从今以后四十年,那人已年老,年老了就会仁慈。即使承受帝位改变姓氏,一定不能断绝李氏香火,如果杀了她,上天一定会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的,恣意多杀,那么你的子孙恐怕就没有幸存者啊。”

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就不再追究。然而还是因为疑心杀了李君羡。天命不能改变,只有修养德行或许才能使它消除,而太宗想要靠杀人消除它,难以办到啊!

太宗年纪老了,将要挑选大臣来辅佐少主。李绩出身于平民,尽忠效力,刚毅果敢,有重节操的侠士之气,曾侍奉李密,和单雄信交好。李密战败,李绩不忍心凭借他的地盘谋求私利。李密死后,李绩没有舍弃对旧君的礼节。

单雄信将要被杀时,李绩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让自己的肉与单雄信一起死。太宗因此认为李绩可以重用。太宗病情危急时,对高宗说:“你对李绩没有恩惠,我现在借故贬他出京,我死后,你就任命他担任仆射。”高宗听从了太宗的安排。

等到高宗要废皇后,立武昭仪时,召李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商议这件事,李绩称有病没有到。高宗说:“皇后没有生儿子,罪过没有比断绝后代更大的了,将要废掉她。”褚遂良等人没有答应。

过了几天,李绩晋见,高宗说:“我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而顾命大臣都认为不可以,现在中止了。”李绩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须问外人。”因此废立的事就确定了。李绩,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以死来依从他人不认为困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安危的根源,李绩却不明白。

而太宗认为可以把幼孤托付给他,把天下托付给他,这就错了!况且假使李绩确实有才能,太宗把国家托付给他,尽心尽力来回报他的儿子,就可以了。何至于父驱逐他,子又起用他,而后才可以呢!怀着权术来对待臣下,在义的方面就已经不厚道了。

所有这些都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的过错啊。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却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

所以楚昭王正是因为明白治世原则,虽然丧失了国家而一定能恢复。唐太宗正是因为不明白治世原则,虽然天下已经治理得非常安定,却几乎到了绝灭的结局。



原文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走了。注释上:指唐太宗。举贤:推荐有才能的人。诘:责问但:只是。如器:好像使用器物。致治者:把国家治理好的人。于:在。正患:只怕。正:只;患:担心。诬:冤枉、贬低。封德彝:大臣的名字。彝,读Yí。异:其他的器:用器物补充:举:1、作“起”讲,2、确立、建树,3、兴起、发动,4、提拔、推举,5、列举,6、检举,7、全。从上下文看,自然是唐太宗要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因此其他义项只能舍去。诘:1、询问、追问,2、责问,3、责罚。因为封德彝“久无所举”,所以唐太宗才有所言,问题是询问、责问还是责罚呢?再根据下文阐述的用人所长的观点看,应为“责问”。患:1、生病,2、祸害,3、担忧。唐太宗提出用人主张后,批评没有举贤是不了解人才,这正是我们国家所担忧的,该选择何项,不言而喻。知:1、知识,2、知道,3、认识,4、了解。至此,毫无疑问选择“了解(人)”。特殊用法(封德彝)对曰:省略句但:古今异义,只是岂......乎:固定句式,难道......吗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2词意拓展此段古文在现代职场中也同样得到很好的释义和应用。如今,内部推荐已成为企业引才的常见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批如举贤网等人才推荐平台,故名思义,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和人脉关系的传导性,号召众多的职场人士一起向用人企业“举贤”人才。[1]

  原文:
   唐太宗论
苏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①。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绩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肉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绩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绩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绩,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绩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绩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参考译文:
  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以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贞观年间,天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灭掉突厥,消灭高昌,打败吐谷浑,兵出四方,攻无不克,追求胜利而不知停止。最后御驾亲征高丽,大臣极力劝阻却不听从,结果只是攻占几座城池,他超过隋朝的是,幸而获得一次胜利罢了。而太宗对做这些事感到很满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长子承干被立为太子已经十多年了,却又宠爱魏王李泰,使兄弟互相倾轧。承干被废太子以后,晋王李治,也是太宗的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为太子,而让李泰将来传位给晋王,犹豫而不能决断,以至于举起佩刀要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来。父子之间,因为宠爱的缘故而随意赐予和剥夺到了这种地步。
  唐太宗曾经得到一个奥秘的谶语,说大唐以后一定会中道衰微,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拿这个谶语来问李淳风,想要找到这个女人杀了她。李淳风说:“这预兆既然已经形成,这人就在宫中啊。这是上天的定数,不可除掉。只会使似是而非的杀戮,祸及无辜,况且从今以后四十年,那人已年老,年老了就会仁慈。即使承受帝位改变姓氏,一定不能断绝李氏香火,如果杀了她,上天一定会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的,恣意多杀,那么你的子孙恐怕就没有幸存者啊。”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就不再追究。然而还是因为疑心杀了李君羡。天命不能改变,只有修养德行或许才能使它消除,而太宗想要靠杀人消除它,难以办到啊!
  太宗年纪老了,将要挑选大臣来辅佐少主。李绩出身于平民,尽忠效力,刚毅果敢,有重节操的侠士之气,曾侍奉李密,和单雄信交好。李密战败,李绩不忍心凭借他的地盘谋求私利。李密死后,李绩没有舍弃对旧君的礼节。单雄信将要被杀时,李绩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让自己的肉与单雄信一起死。太宗因此认为李绩可以重用。太宗病情危急时,对高宗说:“你对李绩没有恩惠,我现在借故贬他出京,我死后,你就任命他担任仆射。”高宗听从了太宗的安排。等到高宗要废皇后,立武昭仪时,召李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商议这件事,李绩称有病没有到。高宗说:“皇后没有生儿子,罪过没有比断绝后代更大的了,将要废掉她。”褚遂良等人没有答应。过了几天,李绩晋见,高宗说:“我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而顾命大臣都认为不可以,现在中止了。”李绩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须问外人。”因此废立的事就确定了。李绩,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以死来依从他人不认为困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安危的根源,李绩却不明白。而太宗认为可以把幼孤托付给他,把天下托付给他,这就错了!况且假使李绩确实有才能,太宗把国家托付给他,尽心尽力来回报他的儿子,就可以了。何至于父驱逐他,子又起用他,而后才可以呢!怀着权术来对待臣下,在义的方面就已经不厚道了。所有这些都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的过错啊。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却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所以楚昭王正是因为明白治世原则,虽然丧失了国家而一定能恢复。唐太宗正是因为不明白治世原则,虽然天下已经治理得非常安定,却几乎到了绝灭的结局。


来安县15023728920: 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翻译后什么意思 -
鱼看博迪: 选自苏辙《历代论·唐太宗》 莫非其人:没有一个不称职的人 几至:几乎达到.刑措:刑法搁置不用,意谓没有人犯法. 具体意思就是:(某某英明)选贤举能,各个官员没有不称职的,节俭廉明,天下人几乎无人犯法

来安县15023728920: 苏辙 《三国论》译文 -
鱼看博迪: 苏辙《三国论》翻译和评点 【译文】: 如果天下的人都胆怯而只有一个人勇敢,那么这位勇敢的人将获胜;如果天下的人都糊涂而只有一个人拥有智慧,那么这位智者将获胜.勇敢的人碰到勇敢的人,那么勇敢就不能依靠了;同样,聪明的...

来安县15023728920: 文言文唐太宗论止盗字词翻译
鱼看博迪: 原文: 上与群臣议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赋,选用廉吏,使民之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

来安县15023728920: 唐太宗论举贤翻译 -
鱼看博迪:[答案] 上(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 所以翻译如下: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举有才能的人(可是)很久也没有推举出人.唐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

来安县15023728920: 唐太宗论治国 的全文翻译 -
鱼看博迪: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

来安县15023728920: 唐太宗论甲兵文言文翻译 -
鱼看博迪: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仓库的盔甲兵器,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的盔甲兵器难道不够吗?他终究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来安县15023728920: 翻译一段文言文“唐太宗论三镜” -
鱼看博迪: 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用来使外表端正;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用来了解国家繁荣和衰弱;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用来知道自己的得失.我经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

来安县15023728920: 唐太宗论三镜译文 原文如下: 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
鱼看博迪: 译文: 唐太宗对亲近的臣子们说:“用铜作为镜子,可以使衣帽端正;用过去的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用别人作为镜子,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我一直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 注释: 侍臣:周围亲近的大臣. 兴替:兴盛与衰亡. 联:皇帝自称,相当于"我". 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过:过失.

来安县15023728920: 唐太宗论举贤文言文翻译
鱼看博迪: 唐太宗论举贤文言文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唐太宗论举贤,出自《资治通鉴》,内部推荐已成为企业引才的常见方式.此段古文在现代职场中也同样得到很好的释义和应用.如今,内部推荐已成为企业引才的常见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批如举贤网等人才推荐平台,故名思义,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和人脉关系的传导性,号召众多的职场人士一起向用人企业“举贤”人才.

来安县15023728920: 唐太宗论止盗的译文 -
鱼看博迪: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