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鲁直 佛印三人的故事

作者&投稿:李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人的逸闻趣事~

1、换羊肉书
黄鲁直戏东坡曰:“昔右军书为换鹅书,近日韩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家换羊肉数斤,可名公书为换羊书矣。”公在翰苑,一日宗儒致简相寄,以图报书。来人督索甚急,公笑曰:“传语本官,今日断屠。”(《宋人轶事汇编》)
2、名慑举子
(东坡)初赴制举之召到都下,是时同召试者甚多。相国韩魏公语客曰:“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此语既传,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宋人轶事汇编》) 》)
3、文惊欧公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一头地。”闻者始哗而厌,久乃信服。(《宋史?苏轼列传》)
4、少立范滂志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宋史?苏轼列传》)
4、兄弟食面
苏轼被贬儋州,他的弟弟苏辙亦被贬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于藤,惊喜之余一块儿去路边的小摊吃面条。苏轼高旷豁达,虽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自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苏辙却只吃了几口就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开玩笑逗他:“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6、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东坡志林*游沙湖》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可爱!
7、宣仁后问官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 曰:“何以遽至此?” 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 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以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拈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轼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听了,对哥哥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轼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佛印禅师(1032~1098)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经伏波神祠诗》,行书墨迹,纸本,46行,每行字数不一,共477字。原迹现在日本。此诗帖,洋洋数十行,挥洒自如,笔笔精到,气势开张,结体舒展,范成大评“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境况下的经意之作,具有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特点,是黄庭坚晚年的得意之作。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2006年10月27日 星期五 13:081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2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3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参考资料:http://www.itaihua.net/lt/ShowPost.asp?id=3373

有一天,苏东坡穿着整齐的官服,过江来拜访佛印禅师。他到归宗寺时,恰巧碰到佛印禅师正要上殿讲经,听众挤满了整个大讲堂;佛印禅师跟苏东坡是开惯玩笑的,这时,他环视讲堂,对苏东坡说:“苏居士!你来得真不巧,这里没有你的坐位了。”苏东坡听了!知道这句话中是含着禅机的,也就笑着幽默地答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暂时借你的四大(指身体)来做坐位呢?”

苏东坡的个性,本来就有点“狂恣”的,其实,他每次的坐监、贬谪,都是因为他的诗而惹祸的;诗,为什么会惹祸呢?就是“狂恣”的性格在作怪。但是他碰到佛印禅师,可就不同了,因为佛印禅师是有涵养的,而且他俩又是常常开玩笑的,佛印禅师毫不介意地对他说:

“也好,但是我有个问题问你,你如果回答得出,我就把身体给你当坐位;假如你回答不出,那你身上挂的那条玉带,就要解下留在这里做纪念。”

“这个打赌很有意思,好!你尽管问吧!”苏东坡满怀高兴,他对这场打赌,好像是稳操胜券,蛮有把握似的。

佛印禅师不慌不忙地问道:“刚和居士说要借我四大来做坐位,居士是懂得佛法的,佛经上不是说:‘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请问居士到底要向那儿去坐呢?”

才华横溢的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竟然哑口无言,只好认输,解下身上的玉带,双手捧送给佛印禅师。

各位!“四大皆空”这句话,是佛经上说的,但是这句话现在不但人人都听过,而且成为一般人的口头禅,不管是懂得佛法或不懂佛法,信佛与不信佛的人,听过这句话、甚至会说这句话的,实在是很多很多,可是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却并不多;须知,凡事不了解的应该要设法求得解,这才是我们求学的应有态度;但是有一些人,却要自作聪明,强不知以为知,你问他“什么是佛教的四大?”他说:“酒、色、财、气,就是佛教的四大。”大概他把四大解释做人生的四种大害,这样解释,去骗不懂佛法的人,可能骗得过,但是给懂得佛法的人听到,真会笑破肚皮的。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经伏波神祠诗》,行书墨迹,纸本,46行,每行字数不一,共477字。原迹现在日本。此诗帖,洋洋数十行,挥洒自如,笔笔精到,气势开张,结体舒展,范成大评“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境况下的经意之作,具有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特点,是黄庭坚晚年的得意之作。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2006年10月27日 星期五 13:081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2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3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二、问题研究

1.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像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

“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苏轼游赤鼻矶,也曾“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但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2)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像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4)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5)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来了。

2.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练习说明

一、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细节之中。设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艺术细节,并通过分析初步领会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和本文作者鉴赏这件雕刻品的方法。在答题前一定要熟读课文,并且能通过作者的文字说明把实物的状貌想像出来。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一条。

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文主体部分(即第2至第5段)布局方式的基础上,用心探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辅之以板书。例如: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二条。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设题目的不在于能否翻译,而在于要知道一些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好是结合上述例句的译文来讲,暂时不要说什么“直译”“意译”等等。下面试作具体说明:

1.这句话古今的语序完全相同,可以照原来的顺序逐字翻译成: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可照原来的语序译为:“船尾横放着一支桨”。也可适当变换语序,译为“一支桨横卧在船尾”。但这是就孤立的一句话而言。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以前一种译法为好,因为作者这里着重介绍的是“船尾”。

3.“人五”“窗八”这种表述方式不合现代语习惯,译时应变换语序:“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注:原文重复“为”字,有强调的意思,但译成现代汉语却显得重复,所以只译出第一个“为”字。)

4.要注意“桃核修狭者”一语,意思是桃核中之修狭者,这是单数,但不加数量词。我们现在不用这种语式,一定要标明是“一个”,因而“修狭”就应移到“桃核”前面。如此,译文当是:“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四、△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要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先写草稿。口头介绍可以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建议如下:

1.整体感知极为重要,最好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时讲一半,而要做到每一个课时都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步骤。例如,前一课时以反复诵读为主,使学生初熟悉课文的全局,再就文章的脉络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大体上了解作者行文的用心;后一课时在探究雕刻家艺术构思和文章中的空间顺序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背诵指定的段落,然后完成练习第三、四题。这是总体设想。

2.本文作者在文学史上影响不大,可用两三句话带过。但导入环节很重要,因为课文内容不算生动,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无妨讲一个能工巧匠的故事(如“鬼斧神工”之类),1分钟能讲完最好。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也要简略地讲一下。

3.本文所有的生词皆有注释,不必单列“解词”一项,有些词语可以在探索文章脉络时予以强调,有些可以在结束讲读前指出,要求学生牢记它们的意思。

4.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是以第一段为纲,以末段作结。例如:①首段中“径寸之木”伏下文“长约八分有奇”(第二段)及“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末段)。②“因势象形”伏下文“桃核修狭者”。③“各具情态”伏第三、四段中关于五个人物情态的描述。④“大苏泛赤壁”伏下文窗上所刻16字(第二段)及“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第三段)。

5.按空间顺序说明这一条略加注意即可。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二、《核舟记》赏析(潘)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节。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显现于眼前。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细腻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其情趣之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显示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把工艺品上的诗情画意,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也足见他艺术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节,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写人物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活力。如果读者细细留神、品味,就不难看出雕刻艺人有着惊人的想像力。《赤壁赋》文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而雕刻艺人却选择了黄鲁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由此,作品对他们三人精神状态的描写,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态和所处的位置。王叔远这位民间雕刻艺人,在雕刻时,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头,三个人没有平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运笔有时采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采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共阅一手卷”,特别是“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来了,笔触显得十分细腻。而此时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三个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装,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作者的描写也笔力不减。“横卧一楫”,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两个舟子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画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又是呼应的,具有整齐美。

第四、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像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像,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见识。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新党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三、《核舟记》赏析(隋树森)

魏学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实地反映出来,使读者能领会其刻工的精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就一面说明桃核或核舟的体积之小,一面着力叙说核舟上雕刻的东西之多。试看,文章一开头就说,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记核舟的时候,就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在篇末又说,“计其(指核舟)长曾不盈寸”。这都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核舟是那样小。那么,在那样小的桃核上,刻了哪些东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陆续地写了出来,而且最后还加以统计,说有五个人,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刻的对联、题名、篆文图章,共计三十四个字。桃核是那样小,上面刻的东西是这么多;两相对比,读者已经可以推断这个核舟大概雕刻得相当不错。

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这一点,那就很不够。因为读者看了,或许会认为核舟上刻的东西虽多,大概都是写意的,象征性的,没有什么稀奇。所以作者在记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时,不能不着力描绘其情态、形状,以示刻工之精奇。例如,文章记船篷两旁共有八扇窗,同时写这些窗都能开能闭;右面的四扇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说字的凹处还涂了石青。对于苏东坡,则记他“峨冠而多髯”。对于佛印,则记他“袒胸露乳”。记念珠,则说它“珠可历历数也”。记舟尾居右的舟子,则记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记居左的舟子,就记他“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头船尾那五个人,王叔远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细致地、用力地把他们描绘下来。记制作者的题名,说那些字细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钩一画,极其清晰。又说,在题名之下,还刻了篆文图章,涂了红色。这样写,读者也就不难想像核舟的刻工细致精奇到何等程度了。

王叔远大概是一个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苏泛赤壁”,就从《赤壁赋》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脍炙人口的警句,组成对联,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制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图章,而且用篆文,涂红色。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这都能显示出王叔远的雅趣和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文章把这些特点都仔细地记下来,就更能使读者领会核舟具有的浓厚艺术风趣。

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个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却只用了64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

《核舟记》作者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比较容易探索,因此也就不难学习。

课本对这篇文章已经适当地加了注释,这里再补充几条。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从核舟上的人和景物来看,无疑是刻的“大苏泛赤壁”,而且大苏也确有两游赤壁的事。可是文章为什么又不做完全肯定的语气,而说“盖大苏泛赤壁云”呢


托克逊县15189576453: 苏东坡鲁直佛印三人的故事 -
聊官凯思: 佛印禅师(1032~1098)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

托克逊县15189576453: 苏轼,佛印,黄庭坚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
聊官凯思:[答案] 1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

托克逊县15189576453: 有一个苏东坡和佛印的小故事,好像是一会苏东坡坐到了佛印身上,一会又佛印坐到苏东坡身上 -
聊官凯思: 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

托克逊县15189576453: 佛印和苏东坡之间的笑传说和真实的都行 -
聊官凯思: 一个笑话:东坡看佛印,佛印问你看到什么.东坡想恶搞一下,说:“看到了牛粪.”佛印看东坡,东坡问:“你看到了什么?”佛印回答:“看到了佛.”东坡自鸣得意,后来才明白,佛经里说所谓看到的东西都是观者自己的映像,原来自己损了自己还高兴了很长时间!

托克逊县15189576453: 关于苏东坡,苏小妹,佛印之间的对联故事有哪些 -
聊官凯思: 为您奉上: 传说苏小妹不但三难新郎秦观,还曾三难和尚佛印,其联其事都很有趣.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相善,暇时常去寺院与佛印谈古论今,弈棋联对,佛印和尚也常来拜访苏东坡.时间一长,苏小妹也与佛印混熟了.苏小妹常听哥哥夸奖...

托克逊县15189576453: 谁能我帮我找东坡书院的故事. -
聊官凯思: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一)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

托克逊县15189576453: 苏轼的故事 -
聊官凯思:[答案] 1、年少轻狂的苏轼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

托克逊县15189576453: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后来苏东坡回去和苏小妹讲,苏小妹笑话东坡,这是什么故事呢. -
聊官凯思: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