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弟子们对孔子接见互相童子不解

作者&投稿:章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互相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的意思是什么~

正确说法为: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意思是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难得到赞许,但却通报说互乡的一个年轻人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为此都感到迷惑不解。
出自春秋孔子的《论语 述而篇 第七·二十九》,原文如下: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白话译文:(人们都知道)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难得到赞许,但却通报说互乡的一个年轻人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为此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过往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扩展资料: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这段话中的“与”字表示的是赞许的意思。第一个“与”字,引出了文中后三个“与”字,也是赞许的意思。
同时,断句方面,前八字“互乡难与言童子见”确应为一句,但还需继续往下断句,忽视句下面的句读(逗)确有问题。这八字应继续加逗点,断作“互乡难与,言童子见”。
意思就是,在很难得到一点赞许的互乡这一地方,通报了一位当地青年来拜见孔子。这就引出了后边的“门人惑”,也引出了后边的“子曰”。
按朱熹的见解,“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也就是说,这位青年在一个风气很不好的地方,主动来求教传播道德仁义的孔子,当然要赞许他的这一可贵选择,而不是赞许他与当地其他人同流合污。

正确说法为: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意思是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难得到赞许,但却通报说互乡的一个年轻人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为此都感到迷惑不解。
出自春秋孔子的《论语 述而篇 第七·二十九》,原文如下: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白话译文:(人们都知道)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难得到赞许,但却通报说互乡的一个年轻人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为此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过往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7•28]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读】
互乡人很难正常交谈,有个童子求见却能如愿,弟子们感到疑惑。孔子说:“赞同他的进步,不赞同他的落后。只是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改过求进步,就要赞许他这种自洁行为,不要纠缠以往的落后。”
【解说】
其一,小儿之遇。一曰互乡童子。蔡国互乡(今河南商水县固墙村),当地留下传说:孔子周游列国路过时,小孩调皮,朝马车扔石子,笑话老夫子怪模样(后颈有瘤),给随行弟子留下印象。二曰辩日小儿。据《列子·汤文》:孔子东游,遇两小儿辩“日何时近”,晨出“日如车盖”,当近;午照“日如探汤”当近。夫子不能决,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三曰项橐之遇。据敦煌变文:荆山之下的幽尔崮(旧称西崮山),有项橐故里(日照市魏家庄),小儿当路拥土筑城而坐其内,夫子车至不避,曰“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夫子引车避城。至于其后项橐答夫子“共游天下”“共你博戏(游戏博弈)”“平却天下”“夫妇父母孰亲”之问,全成了经典的经学家之说(《子与项橐相问书》)。
其二,既往不咎。《论语》记“互乡难与言”,可见互乡民俗的非礼和刁难,以至于不近情理决非一般。互乡童子来访,孔子欣然相见,使得“门人惑”。夫子之举彰显不同凡俗的处世品质,以及“以直报怨”[14.35]的底线原则。报怨以直并不针对非原则性之事,出行被人难堪或无礼,并非大不义,更何况是小儿,且当地民风如此,虽然少教养缺善俗,无需计较。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记小人过”。为人锱铢必究,何以成大事?
其三,以德处人。孔子对互乡人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以诚帮人。细末之处见师德,见人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允许他人犯过失错,以宽容之心恕人,这正是孔子精神的实质。曾子是孔子花甲之年以后收的弟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4.5]。这一评价虽然偏狭,但缩小至孔子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并无不妥。以忠恕之心之行“克己”,才能实现复礼为仁。
【启示】
小儿辩日,对于当时之人确实有点难。这涉及到光折射和热辐射问题:早晨太阳大,是光折射和参照物形成视错觉;中午太阳热,是热辐射的直射叠加效应。车当避城,也符合调皮小儿的常理常情。至于项橐论道,演绎痕迹明显可见。
孔子一行过互乡,被小儿为难,肯定是实事,《论语》不载,为尊者讳而已。门人对孔子见互乡童子“惑”,也恰恰说明曾有过节。互乡童子敢于求见,也足见互乡民风之刁。《论语》先交代这一背景,突出“门人惑”,恰恰是要表明孔子的人格高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不仅是收束脩的教授,还是教化民众的教主。孔子授学解惑,无不体现了作为教育者的胸怀,和教化者的责任。因此,只要有机会,有要求,总能“诲人不倦”[7.2],且“为之不厌”[7.33]。
子曰:“以直报怨”[14.35]。门人惑,是以怨抱怨之心理。何为“直”?互乡童子的前嫌宿怨,无非是童子顽皮:以玄问或刁问难人,恰恰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表现,即便以相貌取笑,充其量,也不过是年幼无知有失于礼貌而已。
互乡童子前来求见,这本身就是一种求贤向善的进步姿态。孔子是深有教训的。前522年,齐景公携晏婴造访了30岁的孔子;五年后“斗鸡之变”,孔子适齐,拜高昭子而见齐景公,而不回拜晏婴,结果晏婴劝谏齐景公不用孔子。
针对门人惑,孔子讲了看人的三条原则:以进步看人,以自洁看人,以发展看人。即以变化而非守旧眼界看别人的进步,以客观而非恩怨的气度看别人的本质,以积极而非消极的心境看别人的未来。对互乡童子如此,对其他任何人,又何尝不如此?这就是为人师表的胸襟,所谓“君子坦荡荡”也。大而言之,也是教化人、激励人是不可或缺的普适原则:一曰分清是非,厘清分寸,既要看到关键缺点,更要认同长处强项。二曰人非圣贤,都会犯错犯傻,既要允许人家有反省过程,更要促进这种进程。三曰人是变化的,小儿更容易塑造,既要不究旧过,不计前嫌,更要朝前看人。
【思考】
见“互乡童子”,表明孔子什么心态?
(引自《启世忠言—我说论语》)


孔子的学生们和孔子的关系怎么样
经颜浊邹、蘧伯玉(孔子弟子)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及颜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傣给粟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颜回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

你对孔子与哪位弟子的交流印象深刻?
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孔子喜欢颜回主要有如下几个理由:「一是颜回特别虚心,学习领悟孔子思想最到位。如对於仁的理解即是如此,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二是颜回安贫乐道的行为最符合孔子的要求,成为孔子为其他弟子树立的楷模。三是颜回学习刻苦,最理解孔子的思想。」但在这里再补充说明几点。一、...

吾与点也:孔子春游,与弟子们谈志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次春游,孔老夫子带了四个学生。大概是找到了合适的地方了,这四个学生围着老师坐了下来。大概是春日的阳光让人温暖,春日的鲜花特别养眼,在微微的春风下,孔老夫子开始和弟子们聊天了。“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论语多少章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学而篇第一,共16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孔子剧本:孔子过匡,宋。
弟子们对仁有些什么认识吗? 众弟子:好像没啥… 颜渊:弟子听老师说过,莫非是克己复礼为仁? 子张:好像是我欲仁,斯仁到也? 宰我:什么仁不仁的,都是些空谈吧! 孔子:大家都各抒己见,这很好啊,不过,仁可没有大家讲的那么片面呢。 颜渊:请问其目 孔子:仁,其实并不是单指一个东西,其一方面的意思便是将自己的...

关于孔子和弟子谈论出游的故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

谁知道孔子的故事!!!
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匡人于是就留下孔子,孔子样子长得像阳虎,在匡拘留了五天。颜渊落在后面,(见到后)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健在,我怎么敢死!”匡人拘留孔子,情况愈来愈紧急,弟子们感到恐惧。孔子说:“周文王死后,周朝的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打算毁灭这周朝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

孔子弟子颜回的故事
孔子心中暗暗惊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的问道:你的拳头巴掌手,怎么能对我的:荷叶莲花藕呢 颜回急忙站起来答道:因为荷叶与莲花是同一种植物,藕是它们的果实,它们三个是一家;拳头与巴掌,手也是同一样物件呐。孔子点头笑道:还是颜回最有才华呀!众弟子们也跟随着点头称是,自叹不如颜回有才气...

孔子游春的文原文
接着,“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描绘了出游的人群,既有成年人,也有儿童,显示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亲密无间。他们在沂水中沐浴,感受春天的清新与活力;在舞雩台上吹风,享受自然的恩赐;最后,他们一路咏唱着诗歌回家,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孔子游春的意义 这段...

...请将他与弟子们交谈的场景描绘写下来。求大神解答很
”听到这我也不能决断谁对谁错。” 说到这,孔子叹了口气,神情严肃起来,望了望众弟子,接着说:“你们平日里都说我知识渊博,可实际上我也有不懂的地方,要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人什么时候都要去不断地学习,不管站在面前的是谁,即便是一个小孩,也有你可学的地方。徒儿们,都听懂...

青冈县19742166117: 孔子为什么要接见从互相乡来的童子呢. -
辕萱心神: 孔子说,人诚心敬意来求教,我允许他来找我,我就为他说,听了以后,他听不听得进去,以后我就不管了,回去变了样我也不管.这是教诲之道.总不能一来,怕他退,就不见了.

青冈县19742166117: 论语中一个读音问题(速度速度!!)
辕萱心神: 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2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注释】 1 互乡——地名.在什么地方现已无可考证. 2 与(yǔ)——赞许,肯定.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和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一个小孩却受到孔子接见,弟子们都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向周礼前进,不是肯定他从周礼后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把自己身上的脏东西去掉以求进步,我是肯定他去掉身上的脏东西,并不是包庇他以往的行为.” 【解读】 错误和挫折,都是难免的.只要尽早认识错误,分析清楚遭受挫折的原因,再要进步就不再难了.一个辩证唯物论者,是容许别人犯错误,更是容许别人纠正错误而成为与自己一道进步的人的.

青冈县19742166117: 翻译下面句子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辕萱心神:[答案] 互乡(地名,无可考)(的人)难以与他们说话,一个小孩子被孔子接见,(孔子的)弟子们很疑惑.孔子说:“我赞赏他的进步,不赞赏他的退步.希望为什么这样高.别人是自己干净而后进步,赞赏他的干净,不要揪住他以往(不放).” 注意...

青冈县19742166117: 动筒问难的文言文 -
辕萱心神: 原文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

青冈县19742166117: 问一得三的意思 问一得三的成语典故及出处 -
辕萱心神:春秋 孔丘弟子《论语.季氏》.典故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与弟子们一起跟着孔子学习.有的弟子偷偷地议论开了:“先生一定对自己的儿子格外关心,多教他不少学问,对我们恐怕是留一手的.” 一天,有个名叫陈子禽的学生问孔鲤...

青冈县19742166117: 联系课文片段,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什么? -
辕萱心神: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青冈县19742166117: 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是什么态度? -
辕萱心神: 孔子有教无类,只要肯学,孔子都教,弟子赞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对孔子都很尊敬,古人尊师重道,有诚敬心的人才有受教的态度,也才能接受大法.孔子死后学生心丧三年,有的学生如子贡为孔子守墓四年.而且整理孔子的言教如《论语》等流动后世,惠利后世子孙.

青冈县19742166117: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地理作文 -
辕萱心神: 孔子带着百名弟子准备参加一个宴会,路径一个小村庄,忽听村口传来了以阵阵辩论声,他们赶来过去,想探个究竟.赶来时,见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孩子身着红衬衫,穿着棕色裤,肥头大耳,嘴巴不停地说着,还不时眨眨眼睛....

青冈县19742166117: 动简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曰… 翻译 -
辕萱心神: 动筒曾在太学观看太学生辩论说“孔子有七十二为贤达的学生”.于是动筒问:“七十二人中多少成年人, 多少未成年人?”,太学生回答“经文上没记载.”动筒说:“先生读书, 怎能不知孔子有成人学生三十人,未成年人四十二人”.太学生问:" 根据哪篇文字知道的?动筒答:“论语说:'戴帽的五六人,五六三十阿,小孩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阿,这不是整七十二人吗?”大家都笑了.太学生无话可答.

青冈县19742166117: 《孔子弟子“各言尔志”》中子路志向的特点是 - 颜渊志向
辕萱心神: 子路志向的特点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子路的个性最鲜明,他为人刚正,说话直白,还很有勇气,是唯一敢与老师抬杠的人.而孔子碰到这样的学生,也叫没办法,所以许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