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

作者&投稿:戢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7世纪后期中英两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外交、社会生活的简单对比~

17世纪中期后期无论对中国来说,还是对英国来说,都是关键而特殊的时期。
英国本来非常落后愚昧,平民连书都不能看。1645年,英国爆发革命,议会推翻国王的统治。从此,英国开始走向文化高速发展,迅速对外扩张的道路。英国在政治上逐步走向资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开始掠夺殖民地,为工业革命做准备;在外交上逐步实行平衡欧洲大陆的中立政策;在社会生活上,英国平民地位逐步提高。
中国在明朝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最先进的、最文明的、最发达的、最开放的国家。但在十七世纪开始,不断出现天灾,导致人祸。人民爆发起义,攻克州郡,国家统治愈来愈难以运转。此时,割据吉林东南一角的女真人兴起。它们找借口宣布独立,并且开始侵略中国在东北的所有领土,建立“清国”。
1644年,恰巧是英国革命的前一年,人们起义军攻克北京,皇帝自杀殉国。满洲清国趁机大规模入寇中国。它们占领了中国大部分领土后,强迫中国人“剃发易服”。这对文明的人是极大的侮辱。因此遭受中国全国范围的大反抗。满洲清国以武力镇压,杀死了数千万中国人。满洲清国又通过文字狱等手段限制中国人的言论,通过迁海令禁止中国国内的人和逃亡到海外的人联系。从此。中国成为非常愚昧、非常落后,非常封闭的半野蛮国家。在经济上,进入长达50年的大萧条时期;在政治制度上,广大的中国被少数野蛮人统治,自然政治异常黑暗专制;在外交上,周边的华夏国家,例如日本朝鲜越南等,逐渐远离中国文化圈;在社会生活上,人民普遍愚昧麻木。

一、17、18世纪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相似之处,恐怕只有:君主制。
二、清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有四:
1、制度与“家法”相联。
清朝“家法”森严,其宗旨是严密防范一切侵犯皇权、 威 胁 国 家安 全 的举动。家法成为第一大法。针对明末的诸种社会弊端,清廷各种制度凸现“家法”精神。
清初几位帝王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严防:
①顺治帝鉴于往代宦官擅政典兵,流祸无穷,于交泰殿铸铁牌示警,并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十三衙门,再立内务府 。外戚不许专权,权臣不得干政,并严行禁止士习不端,结社订盟。
②康熙则禁止官员私置党羽,蠹国害政。
③雍正帝亦撰《朋党论》,告诫臣僚。
2、糅入周边民族的多种文化。
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就借鉴了契丹的“八部大人”,金朝的“猛安谋克”制,以及明代卫所的总旗、小旗等;部分机构名称又吸纳朝鲜称谓,例如,崇德时期设立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它们的名称及其职掌均参酌了朝鲜王朝承文院、承政院、弘文院等制度。就连六部早期正副长官的名称承政、参政都参用朝鲜部院职官之名。
文化上彼此相互借鉴,这也是东北 地 区 少 数 民 族 王 朝在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共有特征。
3、彰显满洲贵族与官员的地位。
在“首崇满洲”的清代社会,官员虽设满蒙汉复职,但制度本身却凸显满洲的地位。清朝国初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顺治元年起,中枢机构六部、理藩院、都察院的长官皆为满缺,五年始增汉缺尚书一员,汉缺左都御史一员。六部满汉侍郎均分左右,理藩院左右侍郎、盛京五部侍郎皆为满缺。而六部等衙门实权皆操持在满官之手。由此满汉官之间渐生矛盾。会议之时,一二人发言,众俱唯唯。汉大臣“则必有涉于彼之事,方有所言;若不涉于彼之事,即默无一语”。“大小汉官,凡事推满官” 。大学士不问政事,虽各兼部务,偶尔有建议,无关大政。
4、“仿古效今”,承袭明制。
后金初创,制度未全,多仿明制。皇太极指出:“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清定都燕京,多尔衮摄政期间也一如明制。
也就是说清前期基本上是继承明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定内外文武官制 。比如,清代从中央的内阁、六部、翰林院、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等,到地方的行省、道、府、县衙门的建置,与明朝大同小异。
5、君权 扩大,专 制 顶峰。
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机处,皇帝 集 权达到中国历史顶峰。

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
1)经济:1800年时英国和中国的农业水平大致相当,无论哪一方都不比对方发达。英国的主要经验基础涉及农业资本投入和人口转变动力。英国在17——18世纪的二百年间总人口增长了110%(从411万万增至866万),而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却缩减了近一半,从70%减少到36.52%。换言之,到1800年时占总数1/3强的人口有能力为另外2/3的人口提供粮食。考虑到当时食物进口相对较少。这就意味着在18世纪“每单位农业劳动力产出”至少增长了3/4。人口增加,土地减少使当时政治家要从深层推动土地改革,引发了圈地运动而形成的资本主义初级积累。
18世纪期间农业劳动人数保持稳定,而农业产出(包括谷物与家畜)却提高了不止一倍。这场的“农业革命”是在单位土地上的劳动投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完成的。单位土地上的劳动投入由于较多的牲畜使用以及规模效益而降低了5%。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有其他原因,包括种子改良,新牲畜品种、宰牲方法的改进、规模效益等等。但与长江三角洲相比,所凸显出来的变化乃是或可称为单位农场劳动的“资本化”,亦即畜力畜肥使用的增加。
这种变化推动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技术革命,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显现出来。
在技术的支持下,英国在航海技术上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提出日不落过的构想。通过对海外贸易获取最大的利益。蒸汽机的发明使英国的资产阶级由简单积累,到进入政治领域,促使政府海外殖民,开拓疆土。并且为了打破原来的世袭贵族制度,提出议会民主制限制君权,保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思想上逐步放宽对言论,创作的控制使莎士比亚时代,狄更斯时代到来。
2) 康乾盛世17世纪中叶,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被从北方长驱直下的满人推翻了。清统治者在入关之后,吸取前车之鉴,总结经国治世的经验,励精图治,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招贤纳士,有效地维持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稳定。当时中国已有了超过2亿的人口。到了1794年,中国所拥有的人口更是超过了3亿,许多大中型城市已颇具规模。其中北京、广州、杭州、苏州、扬州和江宁等城市已拥有50万以上的居民。可以说,在经济上,康乾盛世达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在农业方面,中国的农耕面积在那个时候超过6亿亩,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农作物总产量曾居当时世界第一位。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在冶金、采矿、纺织等方面,都在世界先进行列。当时的商品市场也很繁荣,粮食作物,布匹丝绸是主要的商品。此外还有烟、酒、糖、油、铁、煤、木材、瓷器等等。以茶叶、丝绸、土布为主要商品的对外贸易也十分的活跃。 中国统治者还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政策,比如减少税收,增强对农业的发展,当时中国的农民与同时期的英国人的生活相比都要富足。例如,在农业发展方面,康乾时期,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24年(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亿亩,粮食产量也迅速增加。当时随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来过中国的巴罗曾经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之《赴华使团》)。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三分之一。
社会的稳定,当然也相应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像其祖父康熙一样,乾隆本人也喜爱文学艺术,并且在这方面颇有修养造诣,他多才多艺,大力倡导艺术,并且自己写诗填词。乾隆皇帝一生号称作诗万首,当然其中有不少是平庸之作,而且也不排除有别人为他捉刀代笔而成,但是他对诗文的喜好却是毋庸置疑的。他还令纪晓岚等学者把15世纪时编撰的多达1.1万卷的《永乐大典》删繁就简,重新出版。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令人遗憾的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清朝宫廷上下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对科学极不重视,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1792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送给乾隆80寿辰的礼物中,有天球仪、地球仪、西式大炮、铜炮、各种自来火炮、西洋船模型、望远镜等29种,可是清朝宫廷只是将之作为“贡品”来收藏,而没有对这些贡品进行研究,没有让这些东西发挥它们的真正作用。
闭关锁国下的中西贸易在中欧物质贸易交流的早期和中期,除了丝绸、瓷器之外,最重要的贸易内容之一就是茶叶了。中国茶叶大约在1650年左右,被荷兰人介绍到英国。茶的清香醇厚、余味绵长,很快就被英国人所接受,并且在英国流行开来。只有在英国,茶叶才真正风靡到了几乎与其本身文化融为一体的境界,成为英国人文化和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茶叶成了英国的“国饮”。
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Lord Macartney)公爵率领800人,乘坐三艘大船,沿着欧洲商人已经熟悉的海路来华,代表英国国王要求与中国通商。乾隆皇帝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这些使者。但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节们除了被礼貌地接待然后送走以外,并没有实现英国人要求通商的目的,而且马戛尔尼拒绝对乾隆三跪九拜,引起了乾隆及朝廷的强烈不满。这种三跪九拜的仪式被西方人音译为“kow-tow”(磕头)。在今天的英语中,这个词主要成了表示“(对中国人)臣服”的意思。这个礼仪之争成了马戛尔尼使华经历中的一个不愉快的插曲。
康乾时期只把通商当做一种怀柔的手段。清朝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在其他国家面前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清王朝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拘泥于三跪九叩之类礼仪末节;也不考虑经济利益,用朝贡这种形式来代替国际贸易。


比较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
17-18世纪,中英两国社会状况比较 1. 经济状况:在1800年,英国和中国农业水平大致相当,发展水平不一。英国经历农业资本投入和人口转变动力,人口增长了110%,农业人口比例却减少近一半。这使得约1\/3人口为其他2\/3提供食物,推动圈地运动和资本主义初级积累。农业产出至少增长3\/4,而农业劳动人数稳定。技...

试比较17至18世纪英国和中国在政治制度发展的差异?
中国清政府设立军机处,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17至18世纪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英国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完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胜利。2. 中国设立总理衙门,英国经过多次议会改革。1861 年,中国设立总理衙门...

比较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
英国在17——18世纪的二百年间总人口增长了110%(从411万万增至866万),而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却缩减了近一半,从70%减少到36.52%。换言之,到1800年时占总数1\/3强的人口有能力为另外2\/3的人口提供粮食。考虑到当时食物进口相对较少。这就意味着在18世纪“每单位农业劳动力产出”至少增长了3\/4。...

17 18世纪中西欧对比
大西洋贸易圈则在17世纪中期荷兰的主导下发展成为“非洲——欧亚”贸易和世界经济分工的一个重要附属部分,人口贸易和殖民地贸易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贸易为主要内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是工业革命能够持久进行的原动力,“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的英法战争?
“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英法争夺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后较量,结果,法国丧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兰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仅留存本地治理等据点。至此,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并雄霸欧洲。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

17到18世纪资本主义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水平较高。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17到18世纪资本主义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水平较高,资本主义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拥有的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

1、17---18世纪世界上发生了那些资产阶级革命?其共同原因和意义分别是什...
17到18世纪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共同原因都是因为其本国内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国革命的意义都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获得了独立地位,法国大革命则促进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的中等教育有几种?
英国的中学出现的较早,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的中学有三种:文法中学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法中学的教学以古典语言和文法知识为主,教学使用拉丁文。毕业生一般进入牛津或剑桥大学,或者成为官吏、医师、法官和教师等。资产阶级执政后,文法学校的培养对象由原来的贵族、教士子弟扩展到大工业家、大商人、...

17 18世纪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17、18世纪中国艺术受欧洲影响是较小的,……欧洲学派既不如乾隆征服土耳其斯坦后传入的波斯风格重要,也不如西藏式的建筑重要,西藏式建筑由于在热河仿建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平衡了圆明园的法国异国情调。18、19世纪的北京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建筑风格最为多样的城市,这种多样性得自于历史,也得自于传统文化...

分析17至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_百 ...
世纪的法国教育主要还是教会的天下;强大的法国专制政府对初等教育较为关心,到17世纪则颁布了八个有关法令;当时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一般是以普鲁士教育为主的;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

西塞山区15334199298: 17~18世纪中西历史发展大势比较 -
钊怜苏复:[答案] 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 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7、18 世纪的西方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

西塞山区15334199298: 17世纪后期,中英两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外交,社会生活等作一简单比较 -
钊怜苏复: 中:小 农经 济 专 制主 义中 央集 权制 度 外 交上很大程度上闭关锁 国 百姓生活比较安定,生产 力水平较低 英:资,本,主,义经济, 实行君 主立 宪 制,外 交开放,到处对外侵,,略扩,张,百姓生活较富足,生产力,水平较高

西塞山区15334199298: 概述17—18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概括、分析与同时期的英国相比,中国缺少进行工业革命的经济因素有哪些. -
钊怜苏复:[答案] 状况: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因素:资金不足,市场狭小,技术不成熟. 说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工场的生产没有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

西塞山区15334199298: 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
钊怜苏复:[答案] 1.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 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17、18 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 实行...

西塞山区15334199298: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英两国政权发展有了较大差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8世纪前期,两国政权机构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各自的什么政治特... -
钊怜苏复:[答案] (1)变化:中国清政府设立军机处;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特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英国内阁制形成,君主立... (2)变化:中国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中央政治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也是中央政治机构近代化的开端;英国经...

西塞山区15334199298: 2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 P41.2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 -
钊怜苏复:[选项] A. 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 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 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 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西塞山区15334199298: 对17世纪60年代中英两国制度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
钊怜苏复: 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抑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政策日趋保守封闭.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始逐步确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治日益民主化,对...

西塞山区15334199298: 18世纪,中英两国分别实行什么样的君主制度 -
钊怜苏复:[答案] 中国是君主集权制,就是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掌管国家大事. 英国为君主立宪制,皇室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类似图腾之类的象征存在,没什么实际的权力.

西塞山区15334199298: 17世纪中英的政治状况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钊怜苏复: 1个是封建制度,1个已开始资产阶级革命了!看法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

西塞山区15334199298: 17 - 18世纪法,英,美三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对比同时期的中国,中国在近代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原因?1 7 - 18世纪法国,英国,美国在政治,经济方... -
钊怜苏复:[答案] 17、18世纪,中国处于清朝末期.从那时起,中华帝国就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分为政治和经济两部分.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院士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