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对待天体碰撞问题提出了哪些要点?

作者&投稿:乔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防范地球遭遇撞击我们应该做到哪几个方面?~

小天体撞击地球已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它们是人类的天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随时监视它们,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它们,决不可掉以轻心。综合前面所讲的内容以及各种防范措施,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建立小天体档案,把所有直径大于1千米的近地小天体的全部数据编制成观测表,登记在案,加强观测和监视。———筛选出有危险“企图”的近地天体,及时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拦截措施。———建设“空间警戒网”,准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6架专用于小天体观测的天文望远镜。望远镜口径不小于2米,首先寻找和监控可能在下个世纪“骚扰”地球的近地天体。———研究和实施拦截、击毁、改变小天体运动轨道的高超技术。办法是:给小天体一个垂直于它运动方面的横向速度,这个天体就不会再按“危险历程”运行了;也可以采用爆炸的形式摧毁掉小天体,但也有科学家不赞同这种做法。———重要的是给出近地小行星的预警时间,使人类有可能做好充分准备来避免。进行这项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唤起全世界的注意,集中全人类的智慧,参与到保卫地球的行动中来。

尽管地球上大多数的冲击坑都被自然之手抹平了,或者被海水吞没了,但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120多个地球上幸存下来的冲击坑,而且每年还在辨认若干新的冲击坑。
亚里桑那陨石坑。这是1905年美国工程师、企业家巴林格首先确认是陨石坑的,所以,该坑又名巴森格陨石坑。它不仅外形大,而且奇特,是当地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坑的直径约1200米,深约180米,边级高30~40米,接近为四方形,如此巨型陨石坑,就是你绕周边走一圈,至少也得花好几个小时。形成巴林格陨石坑的是“大铁块”,估计直径达60米,质量约100万吨,在2万年以前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冲击地球,发生特大爆炸,从而给地球留下至今难愈的“创伤”。
南非阿扎尼亚的维列德福盆地。在南纬27度附近,直径达70千米,调查结果表明它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
澳大利亚中部的亨伯里陨石坑群。澳大利亚中部气候干旱,亨伯里地区人迹稀少,这里保存着13个坑穴,其中最大1个是卵圆形,最长直径220米,深12米。亨伯里陨石坑的出现,是1930年11月25日一场流星雨引出来的。
爱沙尼亚萨莱马岛的卡利湖。在20世纪20年代末,确定该湖是一个陨石坑,直径为200米,深22米。在湖周围0.75千米范围内,还发现有至少6个坑。萨莱马岛位于波罗的海东侧,面积2600多平方千米。在不大的小岛上有陨石坑群,也是很难得的。造成该岛陨石坑群的流星雨爆发在大约3500年前。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环形湖。最初是一架美国飞机在魁北克省的昂加瓦地区发现的一个特别圆的小湖,后来,查明是一个陨石坑。直径比亚里桑那陨石坑大3倍,最大深度超过500米,据估计,陨石坑的年龄不到2亿年。
我国学者徐道一、严刚等在80年代认为太湖也是一个陨石撞击坑。
我国也陆续发现一些陨石坑。内蒙河北交界处,多伦陨石坑,直径170千米;吉林九台县的上河湾陨石坑,直径30千米;广州始兴县的陨石坑,直径3千米;在广东新兴县还发现内洞陨石坑,直径达6千米。
科学家还宣称在海底探明有陨石坑。并大胆提出,地球上的许多海洋盆地,甚至是太平洋、墨西哥湾等,也是陨石撞击出来的。不过这种推想毕竟太不符合观测事实。
无论如何,天体冲撞地球,在地球演化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多数科学家公认并认真思考的事实。

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地点与地域无关,因此,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撞击概率,都存在同样的危险。尤其是当直径达1千米~2千米以上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时,所产生的“星击之冬”全球效应将危及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所以,如何预防“天外来客”的突然来访,就成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小行星撞击地球问题早已成为国际的热点话题。全球的科学家们都早已行动起来了,自1991年以来,科学家们已举行了八次国际性的会议,研究如何防范宇宙天体的来犯以及如何减少其危害性。

1993年1月初,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在美国图森市召开了“彗星、小行星撞击地球危险性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美国宇航局国际近地小天体探测小组提出“空间警戒搜索网”的建议,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建造6架2米~3米口径反光望远镜,并配以CCD探测器,专门用于近地小天体的发现和跟踪。1993年4月28日至5月4日,在意大利埃里斯又召开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美、俄、中、英、法、日、印等十多个国家的60位天文、物理、空间科学、全球气候和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政策的制订者,与会者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小行星或彗星碰撞地球问题的埃里斯宣言,其要点是:

①近地小天体的碰撞对地球环境和生命的演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从长远看,近地小天体的碰撞有可能结束人类的文明史;从近期看,它们的威胁并不亚于其他小行星撞击地球问题已成为国际的热点话题。199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思潮先生在“国际保卫地球讨论会上,呼呈全球合作对付来自太空的威胁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及其他气象灾害)。

③较小质量的近地小天体在国际紧张地区上空的爆炸,有可能被误认为核攻击而导致错误的反应。

④无论是对科学界还是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加强对近地小天体及其对地球的碰撞效应的研究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这种努力应在国际协同下进行,应发展类似已提出的空间警戒网的专门国际天文系统。现在全球核战争危险性已经减少,过去冷战时期军事防御系统的地面和空间的观测技术可充分利用于对近地小天体的搜索研究。

由此可见,人类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极为认真地对待天体碰撞问题了。

3.科学家在对待天体碰撞问题做了哪些措施?

地球遭遇外来天体撞击,最关注的人群莫过于科学家们了。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探考,认为防范空间袭击者,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有足够的认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科学家们需要测定潜在撞击物体的位置并最终掌握它们在地球附近的行动。除了以地球为基地的普查外,许多科学家更看好前往近地物体(简称NEO)的远征计划。在人们打算使其中之一偏离其轨道以前,必须更好地了解它们。另外,这样做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太阳系。

更有一些科学家建议对小行星作友好访问。他们认为,早在人们判明一个空间杀手以前,人们即应学会利用小行星的资源与保护作用。例如,空间旅行者应能开采出遥远小行星上的金属矿物与水,并利用小行星为太空飞船与空间移民点提供防护,以避开太阳辐射与宇宙射线。

另外,宇宙飞船与NEO的会合行动将搜集到有关质量、密度、内部结构等重要信息,这一切对准确地偏转一个向地球疾驰而来的物体是非常必要的。采访得来的信息同样有助于科学家们制订一项快速而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对付一个事先未经勘查的袭击者。在完成采访任务时,人们也可以做一些拦截、分解以及在小行星上着陆等试验。

许多科学家都一致认为,比较理想的情况是,科学家们能够在一定的时限内识别出一个空间杀手,并有时间对它安排一次出征。在彻底掌握该物体的成分与密度之后,他们能判明其威胁的严重程度。比如说,它是否会在大气层中爆炸,还是要撞击地面。如果需要采取防卫措施,在决定最有效的反击方案时能够用上这些信息。

当然,科学家所建议的这些措施也早已付诸实施,早在1996年2月人类就发射宇宙飞船计划与小行星首次会合。目标是433厄洛斯星,它是近地小行星中的第二号大人物。它在1999年1月到达预定位置时,宇宙飞船用了大约一年时间,环绕着这个形状不规则的天体(36乘以15乘以13公里)作50公里以内的观察。宇航员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测定它的成分、内部构造以及地质史。尽管它算不上一个未来的主要威胁,可是433厄洛斯星在1975年曾经“冒犯”过我们。其时,它与地球的距离不足2200万公里。4.建立全球性的空间警戒网

今天的地球,还是一颗尚未设防的星球。对此,全球的科学家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的居住环境,人们首先应该做什么?

正像我们在前面内容中提到的,1993年初,科学家们在美国图森市召开的“彗星”、小行星撞击地球危险性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美国宇航局国际近地小天体探测小组提出“建立空间警戒搜索网”的建议,人类的当务之急是:首先建立全球性的空间警戒网,以便及早发现一切可能与地球相撞、引起地球灾难的宇宙星体。宇宙星体撞击地球的概率是比较小的,直径1千米以上的小行星碰撞地球,正如上文所述,平均约10万年才有可能发生一次。可是地球一旦受到这样的撞击,遭受的危害却是极大的,所以人类绝不应该等闲视之。

目前,全球的科学家们正在积极采取行动,以便尽早将警戒网建立起来。

美国在夏威夷、加利福尼亚洲、亚利桑那州三处地方架设了天文望远镜,用以搜寻宇宙空间的行星、彗星等。

澳大利亚和英国联合,正在着手设置同样的天文望远镜。我国也早已筹资准备建造口径在1米以上或更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并配以新一代的探测器,专门用以高效地自动搜索、定位。预计在投入使用后,在未来20年内可发现500颗~1000颗穿越地球轨道,有可能对地球带来危害的近地小天体(包括50~100颗直径1千米以上的近地天体)。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已积极行动,虎视眈眈地盯着茫茫太空!




天文学家捕捉到黑洞相撞的光,为什么黑洞相撞可以产生光?
寻找黑洞、发现黑洞合并,一直以来都依靠引力波——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提出的空间涟漪,黑洞或中子星之类的超大质量天体碰撞,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引力波。引力波在2015年得到证实,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新方法。黑洞相撞,为什么会产生光信号?黑洞拥有巨大的引力,光线也很难逃脱黑洞,因此天文学家无法直接...

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不会因为万有引力而相互碰撞?
但这样就似乎使我们难以相信在无限中就有一个平衡,因为每次添加星体的结果都是新的不平衡 矛盾的根源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家认为,是静态的宇宙模型,他们通过理论探索寻找着合理的动态宇宙模型,并得到了诸如哈勃红移试验等许多试验结果的激励和支持。出现了大爆炸理论等等新颖的宇宙理论。霍金就是当代的宇宙...

天体撞击的详解
天文学家经过计算,成功地预计了1994年7月17日至22日之间,这颗彗星的碎块将以每秒60千米的速度先后撞击至木星背着地球一面的南纬约44°的地方,这可是一次罕见的天文现象。撞击过程中,在木星上空出现了爆炸、火球、闪光,在木星大气中形成了黑斑。这次天体撞击事件必将在天文学史中留下辉煌的一页。 已赞过 已踩过...

不要惊慌!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地球会发生什么
我们许多人都看过有关小行星撞击的科幻电影。我们惊慌地阅读了有关小行星阿波菲斯接近地球的消息。天文学家认为这是对人类的强大威胁。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我们的星球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将告诉您有关科学家的预测。大约在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与我们的星球相撞,从而摧毁了恐龙。直径为10公里。坠落后,...

20世纪人类观测到的最大天体碰撞事件是怎么回事?
科学家们还观察彗星碎块在到达木星之前的最后几分钟的运行情况,希望能看到彗星表面附着的尘埃脱离以后是否会显露出慧核。尽管自那次通古斯大爆炸以后迄今尚未发生过外星体撞击地球的事件,但地球并不是平安无事了。天文学家们经过观测发现,在火星的外侧和木星的内侧有一个由数目众多的小行星构成的小行星带...

星系碰撞和星系并合,天体物理学的前沿研究
现在的天体物理学家主要对星系的研究有重要的几方面。特殊星系是怎么形成的,在星系的演化中扮演什么角色,对星系中恒星的形成和变化又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在多年的研究表明。星系和星系之间的碰撞甚至合并,是星系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星系当中,恒星与恒星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碰撞的。星系却完全不...

据科学家说2029年将会有一颗行星撞击地球是真的吗?那是人类会灭绝吗...
美国天体物理学组织的负责人丹尼尔教授说,这是我们预测过的迄今为止撞向地球表面最近的外太空天体。根据该专家组发表的报告,外太空星体与地球上一次如此亲密的接触是在遥远的1300年前。 或偏离轨道撞入地球 据天文学家们介绍,太阳系内分布着多个600米左右的引力场,“吸引”着小行星。当小天体飞行至这...

引力波GW190521的神秘起源:星体碰撞为巨大的黑洞提供能量
我们很难确定地预测巨型恒星碰撞时会发生什么,但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DEMOBLACK团队首次进行的新的流体力学模拟指出了一系列奇特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在“恒星托儿所”建立大质量黑洞,在那里大恒星紧紧地居住在一起。天体物理学家Michela Mapelli在2022年APS四月会议的一次会议上描述了新的模拟和它的预测。混合...

科学家预言未来太阳系会发生三件大事,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会如何?_百度...
随着太阳的不断膨胀,地球不再适宜人类的生存,反而是火星以及木星的位置成为了宜居带。所以,那个时候的人类会向火星移居,火星将成为人类新的家园。除了火星,木星的几个卫星也会因为温度的升高,变成一个富水星球,也同样会成为人类的新家园。二、金星和火星可能会与地球发生大碰撞,天体碰撞事件在宇宙中...

为什么时隔八年的流星反而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呢?
但是这种级别的小行星撞击概率非常小,大约一亿年才发生一次。然而,风化和侵蚀、火山活动或其他地质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抹去6亿年前形成的陨石坑,使科学家难以调查这些宇宙碰撞。2014年,天体坠入地球,很多人误以为是流星。有科学家站出来说这颗小行星可能是外星文明,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判断呢?首先看速度...

浦北县14786195253: 面对地球可能遇到的天体碰撞,人类将如何行动,你的观点是什么? -
夹味米诺: 利用现有科技1:改变天体运行轨迹:,避免与天体碰撞.2:改变天体质量,让碰撞危害降到最低.发展未来科技:向太空寻求生存空间、太空移民,躲避灾难.

浦北县14786195253: 关于天体的撞击问题 -
夹味米诺: 肯定的啦,逃都逃不掉,不过太阳表面温度太高,所以很多形体还没装上就被挥发完了,彗星的尾巴,就是在离太阳比较近的时候,彗星表面的冰层等会发形成的彗尾,应该说是很难有星体在没挥发完就撞上太阳的,而且一个星体冲向太阳时,有这么多行星给它的引力使它转弯,然后很可能就变成了绕太阳转半圈之后又走出了太阳系

浦北县14786195253: 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们提出了哪三种理论 -
夹味米诺: 第一,分裂说.认为最初月理只是地球赤道的隆起部分,在太阳的引力和地球的快速自转作用下,月球“飞”了出去,分裂为卫星.但是地球的惯性离心力要达到把月球抛出去的程度是不可能的,而且两者的化学构成也有很大差别.第二,俘...

浦北县14786195253: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用小行星撞击小行星 在太空时代的地球保卫战中,法国科学家建议利 -
夹味米诺: 1.(1)用来撞击威胁地球安全的小行星的那颗小行星.(2)捕捉小行星.2.机器人在小行星的表面上将物质推向宇宙,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把这颗小行星推向威胁地球安全的小行星.3.发现一颗合适的小行星;利用机器人推动物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把它控制在拉格朗治点;用同样的方法把这颗小行星推向将要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并击碎它.4.(1)目前只是发现,尚未捕捉到可作为保护地球武器的小行星.(2)此方案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用以撞击的小行星尚未捕捉到,其运行轨道不稳定的问题尚未解决.

浦北县14786195253: 人类能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吗? -
夹味米诺: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展开了研究,提出了数种防御小行星的方案.较典型的方案有:发射核弹炸毁小行星、在小行星上安装推进装置将其推离撞击地球的轨道等.不过,目前这些关于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案仍处...

浦北县14786195253: 科学家们对宇宙形成提出了哪些假说? -
夹味米诺: 神话终究是神话,科学家们为了揭开宇宙形成之谜,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种种假说?20世纪20年代,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首先提出“宇宙是由一个非常小的物体爆发而成”的看法?20世纪40年代,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把这个爆炸叫作“大爆炸”,建立了“宇宙大爆炸”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温度极高?体积极小的原始火球?在距今150亿~200亿年前,这个火球发生了大爆炸?随着空间膨胀?温度降低,原先的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结合成氘?氦?锂等元素,以后又逐渐形成星系?星系团,并逐渐形成恒星?行星,一些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最后诞生了人类,宇宙初步形成?

浦北县14786195253: 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 -
夹味米诺: 天文学家研究发现,小行星大多由石块、金属和尘埃构成,小如卵石,大如山脉,形状不规则,外表暗淡.它们本该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被天文学家称为“小行星带”的地方绕太阳公转.但它们由于质量较小,常被大行星的引力摄动而...

浦北县14786195253: 月球起源有哪些假说? -
夹味米诺: 对于月球究竟是如何起源的这一问题,有科学家提出月球是地球早期与另一个天体发生激烈碰撞产生的.换句话说,月球是在一次“大撞击”之后,从母体地球中撕掏出来的一块而形成的.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种,即共振潮汐分裂说、同源说、浮获说和撞击成因说.

浦北县14786195253: 能想出三种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案吗? -
夹味米诺: 呵呵,小行星 可能的撞击,是有可能的.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靠近地球引力弯曲空间的天体(小行星)都有可能被地球引力吸引拉入地球的弯曲空间.个体小的天体可能成为流星,在与地球大气摩擦中烧尽.一些没有烧尽的就成为陨石(...

浦北县14786195253: 行星撞击地球会形成什么
夹味米诺: 阿波菲斯 致命的敌人 “阿波菲斯”是天文学家已知的近800颗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之一,更是少数几颗天文学家们希望可以进一步详细研究的天体之一. “阿波菲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