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文学发展期的诗歌创作有哪些?

作者&投稿:村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台湾新文学散文经历了哪些发展?~

日据时期,小说与诗歌是台湾新文学的创作重镇,散文则多以它们的副产品面貌出现,还缺乏独立的创作力量。但随着新文学高潮的到来,散文创作现状也逐步地得以改变,开始显示出自己的风采。
从散文的发展踪迹来看,初创期的台湾白话散文,当以赖和的《无题》(台湾民报第67号,1925年8月26日)作为“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来头一篇可纪念的散文”。作品写一个失恋青年在面对昔日女友盛大的出嫁行列时,心中爱恨交加、怅然失落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现实世态的诅咒。流畅的抒情笔调,情景交融的画面描写,把读者带进台湾现代散文的大门。文中写道,当青年走入旧日幽会的园子,心中却是另一番情感:一样往年的园子,一样漾绿的夏天,才经过一番的风雨,遂这么暗没啊!依旧这亭子,依旧这池塘,荷叶依旧的青,荷花依旧的白,可是嗅不到往年的芳香!找不出往年的心境!唉!我的心落到什么地方去啊!同时期的散文创作数量尤少,除了赖和的《无题》,张我军的系列散文《随感录》吸收了鲁迅杂文的风格,在台湾散文开创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南游印象记》具有代表性外,便是发表于1925年12月的《人人》杂志上的两篇作品,即杨云萍的散文《广东游记片片》和赖莫庵(赖贵富)的随笔《莫庵偶言》。
1925年至1930年,散文创作开始出现转机,从作家构成到作品的数量,都有了新的起色。
赖和仍为本时期主要散文作者。《忘不了的过年》、《无聊的回忆》、《前进》、《希望我们的喇叭手吹奏激励民众的进行曲》,代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林献堂的《环球游记》,从《台湾民报》第171期开始连载,长达152回。作者叙述自己1926年8月至1931年10月周游欧美十国的见闻,虽用文言写成,但文字浅白,描写生动。又因林献堂在台湾社会政治运动中的地位,其文章深受当时知识分子重视。蒋渭水也是此一时期最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长篇散文《入狱日记》在《台湾民报》3卷61期连载。后来他发表的《北署游记》、《旧友重逢》和《两个可怜的少女》,也颇有影响。特别是《北署游记》,记叙自己因为治警事件被捕入狱的经历,充分流露出一个政治运动领袖的胸襟和心怀。其他的创作,例如一吼(周定山)的《一吼居谭屑》,从《台湾民报》第359号起断续刊载,所写的多是身边杂事、生活感想、读书心得等。芥舟生(郭秋生)的“社会写真”专栏,从《台湾民报》374号断读刊载,有《富翁的末路》、《诱惑》、《深夜的怪剧》等8篇散文,均以轻松而隽永的笔致,描摹台北大稻埕街头巷尾的所见所闻,世俗人生。此一时期台湾的散文充满战斗精神,张深切的《铁窗感想录》、赖庆的《斗争意识》、江锡金的《狱中通信》等,都是代表性的作品。
1931年至1937年,散文的创作多以当时蓬勃发展的文学刊物为阵地,作品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但终因作家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小说和诗歌,散文创作不过是兼而为之,故优秀的作品乏善可陈。可以列举的创作如:1935年1月6日的《第一线》上,刊登了青萍、文澜、林克夫、湘苹、德音、乡夫等作家的6篇随笔,另有徐琼二用日文写作的《岛都的近代风景》。1935年12月以后,廖汉臣以“同好者的面影”为题,在《台湾新文学》第1卷第2、4、5、8、9号上连载,介绍朱点人、赖明弘、刘捷、王诗琅、吴逸生、林克夫、徐琼二、黄得时等活跃于文坛的台湾作家,对增加台湾文坛的亲和力,推动文艺风气,发挥了作用。这种观照视野还扩到祖国大陆的文坛。尚未央(庄松林)发表于该刊2卷2号的《会郁达夫记》,生动地介绍了郁达夫应《台湾新民报》之邀于1936年12月22日访台的情形,郁达夫访台期间,黄得时连续撰写介绍郁达夫的长篇散文《达夫片片》在《台湾新民报》上连载20天,甚有影响。而王诗琅的《悼鲁迅》、黄得时的《大文豪鲁迅去世》,则表达了台湾文坛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与哀悼之情。
总之,作为台湾新文学领域里的弱项,散文创作还有待于新的突破。

台湾新文学创作的萌发,首先以白话小说的出现,标志了一种新的文学品种的诞生,这也是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突破。
1922年至1925年,在《台湾》和《台湾民报》上相继问世的,是几篇带有萌芽性质的新小说,例如: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无知的《神秘的自制岛》,柳裳君的《犬羊祸》,赵经世的《贤内助》,施文杞的《台娘悲史》,云萍生的《月下》、《罪与罪》等7篇。

从30年代初到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大约15年的时间,为台湾新诗在日本法西斯残酷的高压和迫害下顽强地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主流文学与日本的“皇民化文学”逆流,进行了生死搏斗。尤其是1937年6月15日,日本政府下令在台湾废止中文,宣布一切中文报刊全都停废,改用日文。对中国文学进行了致命摧残。但是具有反侵略传统的台湾人民,台湾文学是不可能被击跨的。1930年前后,台湾无产者开始觉醒,以台共为核心的左翼文艺运动蓬勃兴起。

《台湾民报》1927年8月由日本东京迁到台北发行,1932年改为日报并改名为《台湾新民报》,1930年8月2日新辟《曙光》新诗专栏,团结了大批诗人,30年代初,以台南一带含有盐分较多的海滨地区,诞生了一批诗人,如:郭水潭、吴新荣、徐清吉、王登山、庄培初、林精鏐等,被称为“盐分地带诗人群”。1935年9月2日,邱淳光、丘炳南创办了《月来香》诗刊。1942年张彦勋等发起组织了“银铃会”诗社,创办了《缘草诗刊》(1947年易名《潮流》)。这个时期台湾出现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诗人,如:巫永福、苏维熊、杨基振、叶融其、吴坤煌、朱培仁、朱实、翁闹、杨炽昌、赖明弘、嵩林、李张瑞、王白渊、陈奇云、林修二、丘英二、杨少民、垂映生、刘杰、杨启东、龙瑛宗、邱淳光、丘炳南、吴瀛涛、张彦勋、陈千武、吴天尝、杨云萍、吴新荣、郭水潭、曾石火、林清文、周伯阳等。这个时期出版的诗集有:杨炽昌的《热带鱼》、《树兰》和《燃烧的面颊》,邱淳光的《化石的恋》和《悲哀的邂逅》,杨云萍的日文诗集《山河》,王白渊的日文诗集《荆棘之道》等。




台湾新文学发展期的诗歌创作有哪些?
《台湾民报》1927年8月由日本东京迁到台北发行,1932年改为日报并改名为《台湾新民报》,1930年8月2日新辟《曙光》新诗专栏,团结了大批诗人,30年代初,以台南一带含有盐分较多的海滨地区,诞生了一批诗人,如:郭水潭、吴新荣、徐清吉、王登山、庄培初、林精鏐等,被称为“盐分地带诗人群”。1935年...

台湾新文学发展期的诗歌创作有哪些?
《台湾民报》1927年8月由日本东京迁到台北发行,1932年改为日报并改名为《台湾新民报》,1930年8月2日新辟《曙光》新诗专栏,团结了大批诗人,30年代初,以台南一带含有盐分较多的海滨地区,诞生了一批诗人,如:郭水潭、吴新荣、徐清吉、王登山、庄培初、林精鏐等,被称为“盐分地带诗人群”。1935年...

台湾新文学散文经历了哪些发展?
从散文的发展踪迹来看,初创期的台湾白话散文,当以赖和的《无题》(台湾民报第67号,1925年8月26日)作为“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来头一篇可纪念的散文”。作品写一个失恋青年在面对昔日女友盛大的出嫁行列时,心中爱恨交加、怅然失落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现实世态的诅咒。流畅的抒情笔调,情景交融的画面描写,...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茅盾在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以及其他作家如蒋光赤、洪深、田汉、臧克家、丁玲、张天翼、叶紫、洪灵菲,以及“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等群体的创作,都展现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辉煌成就。第三个十年(1937-1949)是文学的转折期,涵盖...

胡适《谈新诗》一文对新诗创作的影响
新诗,是新文学运动发展出来的白话诗,当时胡适发表了《谈新诗》一文,主张自由,打破五言七言的限制,不必讲究平仄,废去押韵。内容上,意境题材要新,以乐观精神入诗。此后,因创作自由而出现不少流派,如自由派、格律派、写实派和象征派等等。 新诗虽然没有指定的格式和句法,但各派别在韵律和节奏上...

新诗从新文学的草创时期到30年代的发展轮廓是什么?
新诗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学的一个新时期。自五四运动前后,新诗开始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束缚,采用白话语言,致力于传达诗人的真实情感。这一变革旨在打破旧体诗的僵化模式,恢复诗歌的生命力。新诗的早期探索者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使诗歌更加接近现代口语,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变迁和表达复杂的情感。胡适...

知道港台文学中的现代派诗歌的进来帮帮忙
《现代诗》也于1964年2月1日宣布停刊。尽管如此,纪弦的现代派诗的旗手作用仍为台湾文学界所公认,该刊十多年间出版四十五期,能容纳各种风格、形式的诗作,培养了近百名诗人,有力地推动了台湾新诗的创新和发展。 “蓝星”诗社是对推动现代诗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诗社。《蓝星》于1953年6月创刊,次年3月,由覃...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
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左思的《咏史》诗则延续了建安风力,抗议门阀制度。太康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做出了探索,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文学在南北分裂、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的背景下发展。东晋南北朝文学中,有的朝代较长,如东晋,有的则非常短暂,如齐代。在这一时期,玄言诗和山水诗的出现,...

冰心的资料
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

冰心简介的资料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

通川区15097695424: 台湾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是怎样的? -
尘的怡邦: 台湾新文学创作的萌发,首先以白话小说的出现,标志了一种新的文学品种的诞生,这也是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突破. 1922年至1925年,在《台湾》和《台湾民报》上相继问世的,是几篇带有萌芽性质的新小说,例如: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无知的《神秘的自制岛》,柳裳君的《犬羊祸》,赵经世的《贤内助》,施文杞的《台娘悲史》,云萍生的《月下》、《罪与罪》等7篇.

通川区15097695424: 台湾诗歌的主要作家作品与特点是什么 -
尘的怡邦: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

通川区15097695424: 新诗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
尘的怡邦:[答案] 新诗发展简史 一-1中国前期 1.五四尝试期 *胡适首先尝试以白话文写诗,配合其白话文运动 胡适——老鸦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突破旧诗藩篱,部份仍不脱旧诗词痕迹 康白情——窗外 *口语化,浅白 刘大白——秋晚的江上 2.新月派与格律派 ...

通川区15097695424: 关于现代诗
尘的怡邦: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现代诗的形式比较优美.是用现代的语言表现出来.现代诗没有限定每行有多少字,这是没有深奥含义的诗.每个人都可以试试哦!

通川区15097695424: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哪些诗人?哪些诗歌?最好是吧诗歌的内容列出来,越?
尘的怡邦: 徐志摩创立的新月派,那里的尽是诗人.闻一多郭沫若鲁迅等等都创作过诗歌.在我看来顾城、海子、舒婷,是现代朦胧派诗人,不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通川区15097695424: 乡愁的作者是谁?现在居住在哪里?《乡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谁回答啊 -
尘的怡邦:[答案] 余光中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

通川区15097695424: 求现代中国最著名的十位诗人 -
尘的怡邦: 1、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界的代表人物,抛开人品不谈,他在诗坛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他的诗总体而言都是气势磅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1919年,他写下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著名的诗篇,其中《...

通川区15097695424: 现代诗歌有哪些特点 -
尘的怡邦: 现代新诗, 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 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 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 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 ...

通川区15097695424: 请简要描述新诗从新文学的草创时期到30年代的发展轮廓 -
尘的怡邦: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