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同安纪乃溪有关资料

作者&投稿:卜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厦门同安工商局。注册分公司需要什么材料?~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分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应标明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办理事项、权限、授权期限);
3、公司章程(加盖公司公章);
4、公司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
5、分公司营业场所使用证明;
6、公司出具的分公司负责人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7、分公司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或许可证明;(分公司的经营范围不得超过公司的经营范围);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猖狂,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地处同安县是倭寇常来骚扰的地方。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是年,大股倭寇袭扰同安县莲河、霞浯、珩厝、东园等沿海乡村,因无官兵抵抗,倭寇深入鸿渐山一带,将藏于一大山洞内的千余难民用浓烟熏死。后人为记住这一民族恨,称该山洞为“千人洞”。
  明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一批倭船屯泊厦门港外浯屿岛,分别劫掠同安、南安、惠安等县。嘉靖三十七年,倭寇火烧浯屿寨,攻同安县城,知县徐宗奭率领军民上城抵御,以铳击伤倭酋后,倭众始退走。同年十一月,盘踞浙江柯梅(舟山北部)的倭寇3000余人,在海盗谢老、洪老(即谢策、洪迪珍)的导引下移巢浯屿。自此,倭寇不断劫掠厦门南北沿海诸县。
  明嘉靖三十八年夏,浯屿的倭寇和大批新来的倭寇,南掠龙溪、漳浦、诏安、长泰等县,北围泉州府城,并分股攻掠南安、同安等地。倭寇攻同安县城时,正值“久雨城圮”,同知李时芳带领军民“植木栅捍蔽”,县学教官吴金率诸生丁壮死守,倭寇久攻不下,遂转而焚掠郊外,居民房舍被焚数千家,梵天名刹雨华堂亦遭焚毁。倭贼从祥芝、石湖、乌浔等地分道出海,参将王麟率领舟师追击。
  明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倭寇自料罗登岸,焚掠同安浯洲(今金门岛),受害最惨的是官澳。当时官澳巡检司城内有难民万余人,他们推举杨克绍为首组织丁壮4000余人守城。因城高缺水,于四月初九日组织突围时城破。倭寇纵火屠城,城内外尸横遍地,妇女相携投海者不计其数,仅先头突围的200余人幸免被害。五月,倭寇攻后浦,后浦虽筑城未就,但民众早已结社练兵,协力防守,倭攻不入。后同安知县谭维鼎率乡兵渡海来援,城内自卫武装配合援兵夹击倭贼,终将倭众击溃,擒获倭酋阿士机、安尾达等7人。浯洲倭患“始终凡五十日,村社为虚”。不久,屯驻月港的3000余名倭寇移舟出港,官兵于海沧、白石、镇海、井尾等处伏击,每战皆胜;参将王麟、把总邓一贵又追倭于鼓浪屿、刺屿尾海面,击沉倭舟数十艘,俘斩数百人,哑哩国王孙上键、勾结倭寇的贼首徐老就擒,倭众大部坠海溺死。屯驻浯屿的残倭遂迁往南澳。
    此后,俞大猷、戚继光分别率军横扫流窜广东、福建的残倭。至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冬十一月 倭寇盘踞浯屿,骚扰同安。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冬 盘踞浯屿的倭寇攻同安县城,知县徐宗奭率众将其击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倭寇又攻同安县城,指挥白震、同知李时芳率军民固守。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正月 倭寇屯踞海沧。
  四月 屯踞浯屿的倭寇攻陷浯洲,大肆杀戮。同安知县谭维鼎率兵救援。
  五月 参将王麟、把总邓一贵追击倭寇于鼓浪屿及刺屿尾,击沉倭船数十只,击毙倭寇数百名。
  嘉靖四十年(1561年)
  岳口“走康王公”
同安县岳口村在城南门外,是倭寇经常挠袭的地方,知县谭维鼎先后在同安三魁出米岩、县城南门击败倭寇。
1561年初,倭寇又一次窜扰岳口,乡兵立即奋起抵抗。但由于倭寇强弩利箭,十分利害,乡兵武备低劣,渐渐抵敌不住。乡民们就求神托佛,希望保佑平安。有人触景生情,见本村奉祀的康府元帅,俗称康王公的大佛像,头如巴斗,眼若铜铃,头戴“戽桶”(王冠)、身穿‘黑蟒”(黑战袍),坐辇约有一丈四方,辇上插着五营旗,十分威武,就心思一计,利用佛像作挡箭牌。这一倡议,得到大家赞成。就在四月初一日傍晚,将康王佛像装上木轮,推出去上阵,武装乡民紧跟辇后,摇旗呐喊,冲向倭营。倭寇不知底细,匆忙应战,拼命开弓射箭,乡兵凭借佛像挡箭,奋勇冲杀。倭寇在天色朦胧中,分不清是非真假,只见利箭射不倒大将军,以为天兵天将下凡,似潮水般涌来,眼见营栅被冲垮,一时阵脚大乱,加上城内军民,闻讯赶来支援,邻村乡兵,四面包抄,就一举全歼来犯的倭寇,大获全胜。

当天晚上,大家抬着“康王公”佛像,敲锣打鼓,奔腾欢呼,游行全境,庆祝胜利,俗称“走康王公”。为了纪念这次抗倭胜利,庆幸百姓免遭灾难,从此,岳口每年四月初一晚上,都要举行一次“走康王公”活动,寄托驱邪逐魔,消灾灭祸的愿望,成为当地的民俗。

明嘉靖四十一年十月,从南澳来的倭寇与在福清牛田(今龙田)被戚继光击溃的残倭合股,再次围攻同安城未克,继而攻陷福全所城。嘉靖四十三年正月,在仙游县城外被戚继光击溃南逃的倭寇围攻安平(今安海),闻戚军将至,继续南窜至同安。二月初五日,戚军追至王仓坪,斩倭百余人,倭众坠崖死者无数,余倭溃逃漳浦一带。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二月初五日 名将戚继光追击倭寇于同安王仓坪,斩倭寇数百人,坠崖倭寇无数。
  隆庆三年(1569年)
  四月 指挥张奇峰擒获侵扰同安沿海的倭寇,倭患乃平。

圩镇:东靠大帽山农场,北与南安市接壤,西邻五显、洪塘镇,南边内厝、马巷镇。面积77平方公里,人口40123人,汉族。辖龙新居委会和新圩、马塘、古宅、后埔、后亭、金柄、凤路、村尾、乌山、云头、面前埔、上宅、诗坂、东寮、桂林、庄垵16村委会,镇政府驻新圩.清至民国前期属长兴里和同禾里一部分,清置(新圩)汛,设把总分守,有报警的烟火墩(已废).1943年为长兴、公安乡。1950年属第四、六区。1956年为新凤乡,属汀溪乡。1958年合新凤、牧茶、诗林3乡为新圩乡,1959年属布塘公社。1960年属汀溪公社,1964年改为新圩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8年改为新圩镇。境内有厦门新圩中学,厦门诗坂中学。有宋代古宅十八湾古道、诗坂六角形井、马池,明代台坝,砖塔,清代古宅石塔等文物古迹。

龙新居委会:在镇区中部,政府驻地,有16居民小组,137户,772人。以主街“龙新”命居委会名。1990年2月14日经同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从新圩村委会析置居委会。

新圩村委会:在镇政府驻地,为镇区大部分。辖新圩、后行、林尾、面前、埔尾下、何宅、后溪、洋尾8自然村,有19村民小组,1128户,4629人。清属同禾里新圩保,1943年属公安乡新圩保,1950年为新圩乡,属第六区。1958年为新凤乡,属新圩乡。1959年析置新圩大队,属布塘公社。1960年属汀溪公社。1964年属新圩公社。1984年改称新圩村委会,属新圩乡,1988年属新圩镇。

新圩:据传蒋、石、许姓首先在此开店,继龙山市、下埔市之后,成为圩集,故名新圩。清代在此设新圩讯,把总驻守兵41名。民国时期设公安区,后为公安乡,驻地均在此。有8村民小组,530户,2210人。多黄、蔡姓。村民亦农亦商,原每逢“一、四、七”日为圩期,进行仔猪及牛羊等交易。原有商业街为顶市(也叫蔡市,居民以蔡姓为主),下市(以黄姓居多,亦称黄市)。六十年代新建商店于村南,至八十年代商业街已具一定规模。1988年新圩建镇后,新霞路已建成。

后行:有一条谷地将村落隔成东南、西北两边,中间是谷地是水田,其它均是坡地。有4村民小组,225户,932人。多朱姓。有手工的抽制线面。

洋尾:在镇政府驻地北面,与原新圩自然村相距50米左右。方言把一片略平的田园叫做“洋”。1927年乌山蔡姓村民徙此,取“在洋的末尾”之意,命名洋尾。人口合在新圩自然村统计。现因街道建设,已与新圩连在一起。

林尾:村边是台地,树林茂密,村子建于树林边的末端,故名林尾。1949年属公安乡郭山保。1950年属郭山乡,1952年属新圩乡,1959年属新圩大队,1984年属新圩村委会。有2村民小组,98户,425人。多黄姓。

面前:林尾村对面。村民是从林尾移住的,故名面前。人口合在林尾村统计,多黄姓。

埔尾下:与新圩自然村隔溪相望,在林尾埔的斜坡末端,故名埔尾下。1949年前属公安乡郭山保,1950年属郭山乡,1952年属新圩乡,1959年属新圩大队,1984属新圩村委会。有78户,295人,多黄姓。

何宅:村北紧靠同安--新圩公路。何姓首先建村于此,故名何宅。有2村民小组,135户,515人。多黄姓。地处坡地,水利较差,多旱地。

后溪:村子建在发源于白云山溪流拐溪处西岸的后坡地上,故名后溪。有62户,252人。多沈姓。

后行茶场:六十年代末,新圩大队在后行村东北山坡创办茶场,故名。以种茶为主,兼营山林。体制改革后,由村民承包,现在无常住人口、。

马塘村委会:仅辖马塘自然村,有1村民小组,64户,270人。多陈姓。清属同禾里郭山后保,1943年属同禾乡布塘保,1950年属第四区布塘乡,1959年属新圩大队,直至1993年3月人新圩村委会所析置。1985年创办同安新圩兴华罐头厂,创出了蘑菇,龙眼,荔枝,八宝粥,牛奶花生、等系列罐头产品。该村于1995年就全面实现小康。

马塘:村南、东、北三面被小山环抱,西面为谷地,初 为马姓挖掘水塘,以资灌溉,称为马塘。现为陈姓居住。现在为“厦门第一村”的都市式新村。

古宅村委会:在镇北部,辖古宅、涵头、宫仔边、宫央、后地、下铺、大路、芹内8自然村。有15村民小组,775户,3463人。清属长兴里古宅保,1943年属长兴乡古宅保,1950年属第四区古宅乡,1956年并入牧茶乡,属汀溪区。1959年析置古宅大队,属布塘公社。1961年属新圩公社。1984年改称古宅村委会,属新圩乡。1988年属新圩镇。主要以大蒜、玉葱为主。境内有古宅水库,宋代修造的十八弯古道及民国时期华侨捐建龙涎桥。

古宅:原为辜姓居住,故名辜宅,后以方言同音简化成古宅。有7村民小组,319户,1405人。多黄姓。侨乡,古有“小官商”之称。东有宋代修建通泉州古道盘山石路十八弯及景定元年修建路碑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为清雍正年间,行伍云南副将林可赞;乾隆年间,文举人黄景云故里。

涵头:村后靠山,村东南原有座葛坝,涵洞经村边,故名涵头。清属锡园保,1950年前属先属五山保,后属古宅保,有102户,470人,多黄姓。

宫仔边:隔100米与涵头村并列。村东面有小宫庙,祀清水祖师,故名宫仔边。人口合在涵头统计,多黄姓。古代同安东北部通泉州大路从村口经过。

芹内:村民是古宅黄姓一支系。先自古宅迁居灌口等地。后又回来在此建居,为纪念绕一圈再回当地,乃取名芸来,写作茵内,简作芹内。有80户,390人。

后地:地处观音山下,坡度较陡,只能旱作,方言叫地。清代建村居住,靠山的叫后地,坡度缓的叫前地,现前地已和古宅连接一起,南、北均为坑沟,聚落顺山坡呈长条状。有80户,343人。多黄姓。

宫央:村东隔溪通古宅处有宫庙,故名宫边。以方言称宫央,外村人则称为古宅宫。人口合在古宅村统计,多黄姓。古代同安通泉州大路经此。

大路:古宅水库南面,清光绪 年间,下铺黄希筑随人去南洋,20年无音信,过后突然寄信汇款给其父,并接一弟去南洋。民国初寄钱回来建造房屋以,因地点处在通往南安市九溪、凤巢的大路旁,故名,村东西各有溪流在村西南汇合(东溪主要水源)。有35户,165人,多黄姓。

下铺:古宅西北100米田垄上,侨乡,原为榨蔗制粮作坊,方言叫作叫糖廍,分顶廍和下廍,清代中叶古宅村民在下廍建居,仍名下廍。“廍”为地方俗字,更为下铺,有159户,690人,多黄姓。

七房场:古宅水库东面山谷中。山地原为古宅黄姓七房所有,六十年代古宅大队在此建立专业场,取名七房场,大队派人在此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承包,现无常住人口。

前茶寮: 古宅村后十八弯南山麓,据《同安县志》记载,此地(含后茶寮),为原同安县最早的产茶地之一,(另一个在莲花)。是清末民初古宅人开办的,盖有房屋以,供采茶季节住人,公社化时,归古宅大队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承包,现无常住人口。

后埔村委会:在镇北部,辖后埔、西洋、田中央、下寮4自然村。有14村民小组,851户,3504人。清属长兴里锡园保,1943年属长兴乡美后保,1950年属第四区后埔乡,1956年与金埔、古宅并入牧茶乡,属汀溪区。1958年与新凤、诗坂合并为新圩乡。1959年析置后埔大队,属布塘公社。1960年属汀溪公社。1961年属新圩公社。1984年改称后埔村委会,属新圩乡。1988年属新圩镇

后埔:村后锡头山(小山岗)西坡下有村称锡头,锡头村后有荒草埔 ,故名后埔。现与锡头联成一自然村。仍以后埔为名。有472户,2420人,多黄姓。、、

田中央:原称村落周边为农田,故名田中央。有126户,500人。多黄姓。

下寮:传汪姓在明代从新店镇汪厝来此养鸭,搭寮居住成为村落,取名下寮。有2村民小组,89户,374人,多汪姓。

西洋:地势略平,北西两面是溪谷。汀溪主渠道沿村东过,民国十四年后埔村民在水上地名西洋建房居住,取村名西洋。有16户,64人。多黄姓。

后湖:后埔村北的坑谷里,房子建于两条坑谷汇合处的坡地上。后湖是自然地理实体的俗名,六十年代后埔大队在此建立耕山队,种果,栽树,养猪,,兼种粮油作,现无常住人口。

大埔茶场:石狮水库之北,建有房屋,六十年代后埔大队在大埔山东1公里的坳里建立茶场,以山名为场名。以栽种茶叶为主。现无人居住。后亭村委会:在镇西北部,辖后亭、溪口2自然村。有6村民小组,290户,1141人。清属长兴里锡园保,1943年属长兴乡五山保,1950年后先后属后埔乡,牧茶乡,后埔大队。1984年属后埔村委会。1987年析置后亭村委会,

后亭:传早先村西同安通泉州大路旁有候亭(在其西1华里,另有一石亭),此为后宁,并以此为村名。清代分后亭、宋厝、洪厝、圳仔四个小村,民国初已融合为一,仍名后亭。有260户,1011人。多黄、宋姓。

溪口:村建溪流自东而西急折向南流的转折处,故名溪口。1984年属后埔村委会。1987年析出,属后亭村委会。有30户,130人。多黄姓。

金柄村委会:在镇中部.辖金柄、尾林、李厝辽、方田、钟厝5自然村。有14村民小组,645户,2496人。清属长兴里金柄保。1943年属长兴乡金寮保。1950年为金埔乡,属第四区。1956年属牧茶乡。1959年为金柄大队,属布塘公社。1960年属汀溪公社。1961年属新圩公社。1984年改称金柄村委会,属新圩乡,1988年属新圩镇。

金柄:村后有一赤土山脊,笔直似柄,故名金柄。又以周围多坑谷,俗称坑柄。有444户,1698人,多黄姓。为南宋绍兴年间,文进士黄万顷;明崇祯年间,钦赐进士北胜知州黄继冕;清道光年间,文进士翰林编修黄益龄故里。

尾林:村东原墓葬地,传说有一死者家贫,以两篮合拢装尸,到此天黑,又遇暴雨,暂为搁置,翌日往埋葬,已被泥沙掩埋,称为米篮墓。后在墓西建村,炙为米篮,雅称米林,俗称尾林。有104户,395人,多黄姓。村口有神农庙,自唐代始祀。

李厝辽:隔溪与金柄相对。李姓先在此居住,故名。1949年前常遭抢劫,几度废村。人口合在金柄村统计,多黄姓。

方田:北距金柄村1公里,原为坡地,远离溪涧水利差,生长芒草,名谓芒田,开垦的耕地也常缺水,作物枯萎而成荒地,故称荒田,雅化成方田。有34户,130人。多黄姓。

钟厝:金柄村南0。5公里处,据传最先是钟姓居住,故名钟厝,后他姓居住,以方言谐音字写成增厝、曾厝。有63户,275人,多黄姓。

溪园内:在镇政府驻地北10公里的丛山里,南临溪涧。六十年代金柄大队在此开山造林,种植杉树,建房屋,住管理人员,取名溪园内耕山大队。体制改革后,改承包,无常住人口。。

凤路村委会:在镇中部,辖黄岗、路坂尾、御宅、马池、曾溪5自然村。18村民小组,928户,4098人。清属同禾里卢坂尾保,1943年属公安乡御路保。1950年属第六区凤路乡,1959年属布塘公社凤路大队,1961年属新圩公社。1984年改称凤路村委会,属新圩乡,1988属新圩镇。

黄岗:村子建于黄土岗上,名黄岗,俗称黄光,雅称凤岗(含顶厝、埔央、下乡、四房4角落)。有405户,1823人,多蔡姓。主生产甘蔗。

路坂尾:古时村北为沼泽地,生长大片芦苇,村子建于丛芦之末,故名芦坂尾,又以首居者为卢姓。写作卢坂尾,后为叶姓居住,逐渐以谐音写作路坂尾。有285户,1245人,多叶姓。为清嘉庆年间,文、武举人叶金章、叶廷衡故里。

御宅:大帽山西麓。传南宋帝昺逃至同安驻跸于此,故名御宅,方言谐音称为"牛宅",另传是牛姓居住地,以姓命村名为牛宅,几年御宅是雅称.现居是陈姓是清代从诗坂迁来的,有179户,730人,多陈姓.

马池:大帽山西麓.据传宋帝昺逃至同安,驻跸御宅,在此喂养马匹,故名.七十年代陆续拆掉房屋,迁往御宅,只剩一房屋,有一老人看守,基本废村.现可能已不存在了.

曾溪:大帽山南麓,东距曾溪水库大坝约700米,宋代此地为曾姓聚落地,有曾溪、顶曾、下曾尾等村。民国初期已无顶曾、下曾。传首居曾溪的叫曾半朝,以村前有溪流,冠以姓氏,称为曾溪。宋代遭流寇洗劫,曾姓他迁,后何姓、张姓住过,现黄姓居住。有59户,300人。

村尾村委会:在镇东南部。辖村内、村尾2自然村。有村民小组,92户,361人。清属同禾里宅吴保。1943年属公安乡御路保,1950年属第六区凤路乡,1956年属新凤乡,1959年属凤路大队,1964年从凤路析置凤尾大队,1984年改称村尾村委会,属新圩乡,1988年属新圩镇。

村尾:大帽山南隅,曾溪水库东岸。据传宋江代陈长者于村东南建仓储谷,村子在粮仓末尾,故名仓尾,以谐音简作村尾,曾是千人以上村庄,因血吸虫病横行加上生态破坏,以致田园荒芜,故又名“误田园”。写作吴田园,有61户,235人。多刘姓。

村内:曾溪水库东岸山坳里,与南安市接壤。据传宋代有陈长者在此建仓储谷,故名仓内,谐音写作村内。与村尾合称村尾内。原是血吸虫病重疫区,劳力丧失,加上生态受破坏,以致田园荒芜,故又名“误田园”。写作吴田园,有31户,126人。多杨姓。

乌山村委会:在镇中南部。辖乌山、宫仔尾、前山、上宫、下曾尾、松管院、田边7自然村。有18村民小组,856人,3439人。清属同禾里宅吴保。1943年属公安乡帽山保,1950年属第六区帽山乡,1959年为帽山大队,属布塘公社。1961年属新圩公社。1984年改称乌山村委会。属新圩乡,1988年属新圩镇。

乌山:明代蔡姓迁入以前系乌姓所居,名乌山。现为蔡姓。有355户,1400人。为清咸丰、同治年间武举人蔡荣邦、蔡振兴、蔡从飞;蔡安邦故里。

上宫:汀溪渠道东侧。上宫村包括3个距离靠近又不相连的小村(九柱、中站、刘厝)。清属宅吴保1950年前属帽山保。有216户,865人。多蔡姓。

前山:据传古时有个富翁陈长者在此岗上立旗收租,红旗收稻古,白旗收白米,各方来交租都朝自己面前的山岗走,故名前山。村边尚留有陈长者喂马用的圆石槽。山岗状若畚箕,村子建在凹陷中,有150户,622人,多蔡姓.

下曾尾:村南小溪涧至新圩与源于白云山的溪涧汇合流入东溪.宋代在大帽山南为曾姓聚居地,以曾字命名的有曾溪、顶曾、下曾,本村在下曾旁,故名下曾尾,有34户,138人。多蔡姓。

宫仔尾:西距乌山百米,早先村子南面建有小宫庙,村庄称宫仔尾。有48户,194人。、

松管院:村西隔公路是新圩中学,明代村西有佛寺祀观音佛祖,名静隐院。村以寺名。后以方言衍成净管院,又讹成松管院。传明代赠奉直大夫陈甫吉卜穸寺后,乃废此佛院。有53户,720人。多蔡姓。陈甫吉墓原有石亭及其他石雕,五十年代毁坏。

田边:位乌山与松管院之间,原有顶下二个田边。下田边1949年前陆续移居乌山、松管院、至1950年已成废村。顶田边现仅一座房子,屋主移至乌山。

城内:六十年代帽山大队在此建立专业队,以原来的小土地名城内作为专业队名称。体制改革后,由村民承包,现无常住人口。


厦门同安纪乃溪有关资料
传南宋帝昺逃至同安驻跸于此,故名御宅,方言谐音称为"牛宅",另传是牛姓居住地,以姓命村名为牛宅,几年御宅是雅称.现居是陈姓是清代从诗坂迁来的,有179户,730人,多陈姓.马池:大帽山西麓.据传宋帝昺逃至同安,驻跸御宅,在此喂养马匹,故名.七十年代陆续拆掉房屋,迁往御宅,只剩一房屋,有一老人看守,基本废村...

集安市17371649638: 同安分为哪几个乡镇,分别包括哪些村,最重要的是新民镇包括哪几个自然村,谢谢! -
豫全去氧: 同安拥有乡镇分别是: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莲花镇、新民镇、洪塘镇、西柯镇、汀溪镇、五显镇、凤南农场、白沙仑农场、竹坝华侨农场. 新民镇包括7个区:四口圳社区、后宅社区、禾山社区、梧侣社区、乌涂社区、西塘社区、湖安社区;...

集安市17371649638: 同安比较好的中学和小学! -
豫全去氧: 一、小学: 1、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 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位于同安城东北,始于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唐孝本的故宅——微微贞素堂改建为双溪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又在楼后续建书室5间,尔后屡经翻修.现成为一所现代化小...

集安市17371649638: 求厦门同安明朝抗倭战争资料. -
豫全去氧: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猖狂,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地处同安县是倭寇常来骚扰的地方.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是年,大股倭寇袭扰同安县莲河、霞浯、珩厝、东园等沿海乡村,因无官兵抵抗,倭寇深入鸿渐山一带,将藏于一大山洞内的千...

集安市17371649638: 厦门旅游值得去的地方有哪些?求攻略路线 -
豫全去氧: 好玩的地方: 厦门常规旅游景点共7个:鼓浪屿、南普陀、湖里山炮台、环岛路、万石植物园、海沧大桥、集美鳌园. 一般鼓浪屿走一天可结束行程.特别是日光岩,是厦门第一胜景,来厦旅游者必去之地.有“到厦门不登日光岩,等于没到厦...

集安市17371649638: 厦门同安雅思雅思英语培训
豫全去氧: 学视频剪辑!理由很简单,容易学(不像其它行业学习成本高,难度大),适合短期3-4个月短期学习,而且行业缺口非常大,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在家里接私单,月收...

集安市17371649638: 请问厦门同安汀溪丽水云天西区从岛内做什么车可以去??请问厦门同安
豫全去氧: 没有直接到那儿的公交,从市区坐车到同安,然后做 351路 市郊线路[同安车站 - 吴厝] 厦门市公交集团同安分公司 同安车站 - 环城西路 - 同安车站 - 陆丰市场 - 金安大厦 - 中心小学 - 古庄路口 - 停车场 - 东山中学 - 惠尔康 - 汀溪镇政府 - 上埔 - 汀溪中学 - 路岭 - 寨下 - 古坑 - 后洋 - 石狮路口 - 龟仔山 - 汤里 - 乡埔 - 吴厝(共22站)

集安市17371649638: 厦门同安区新民镇同吉工业区在哪? -
豫全去氧: 在同安高速公路出口处,就是现在轻工食品工业园的一部份.

集安市17371649638: 厦门方特旅游度假区在哪里 -
豫全去氧: 厦门方特梦幻王国地址: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石浔南路1111号【同安区洪塘镇中洲岛龙西一里〔中洲大桥附近〕】.景区开放时间平日9:30-17:30;周末9:00-18:00, 厦门方特梦幻王国景区是一个以高科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

集安市17371649638: 厦门市同安区田洋前宅里属于哪个镇 -
豫全去氧: 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前宅里,所以厦门同安区田洋前宅里是属于大同街道的,也就是以前的同安区大同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