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登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原文】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桂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扰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婴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婴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蠢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俟好古者。

  【译文】
  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
  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地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弇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窾”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
  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处在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注释】
  (1)舣:停船靠岸。(2)本:推究。(3)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4)缘:攀着。(5)伏轼:原指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后多用以指乘车。(6)桂旗:《楚辞·九歌·山鬼》:“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王逸注:“结桂与辛夷以为车旗,言其香絜也。”后因以“桂旗”指神祇车上所树之旗。(7)森然:形容繁密。(8)扰佛氏:疑为人名。(9)错出:错,参差。(10)睇dì:(11)侧:倾斜。(12)甬:通“桶”。(13)弇yǎn:《康熙字典》:器之口小中宽者曰弇。《周礼·春官》侈声筰,弇声郁(阻滞)。(14)应:《说文》当也。从心,声(声)。(15)婴:通“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卣yǒ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16)召:《正韵》直笑切,潮去声。(17)洑fú:水流回旋的样子。(18)刔Jué:剔。(19)顽悍:蛮横强悍。轮囷:硕大。

石钟山记
【原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象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

【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明篇。

【资料窗】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二、补充整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①词类活用:A使动,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之鸣。B名词做动词:例1.“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例2.“枹止响腾”。枹,用鼓槌敲击。C形容词作名词:例:“枹止响腾”,响,声音。D名词作状语:例:“目见耳闻”。目,用目,耳,用耳。

②古今异义:“自以为得其实”,其实,那事情的真象。

③焉的用法:A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例:心不在焉。B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1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兼词,于之,在哪里。例: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D语气助词,啊,呀。例:1于是余不叹焉。2如乐作焉。E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例:硿硿焉。

三、文学常识:

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记年。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七年等,以元、二、三等序数记。(四)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木星),岁指太岁。又分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即根据岁星在十二星次中的位置纪年。十二星次名称自西向东依次为: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12年一轮。太岁纪年方向与岁星纪年相反,名称更为繁复。

四、关于石钟山的资料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石灰岩质,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石钟山记 北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

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

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

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扩展资料: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原文】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桂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扰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婴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婴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蠢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俟好古者。

  【译文】
  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
  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地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弇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窾”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
  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处在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注释】
  (1)舣:停船靠岸。(2)本:推究。(3)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4)缘:攀着。(5)伏轼:原指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后多用以指乘车。(6)桂旗:《楚辞·九歌·山鬼》:“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王逸注:“结桂与辛夷以为车旗,言其香絜也。”后因以“桂旗”指神祇车上所树之旗。(7)森然:形容繁密。(8)扰佛氏:疑为人名。(9)错出:错,参差。(10)睇dì:(11)侧:倾斜。(12)甬:通“桶”。(13)弇yǎn:《康熙字典》:器之口小中宽者曰弇。《周礼·春官》侈声筰,弇声郁(阻滞)。(14)应:《说文》当也。从心,声(声)。(15)婴:通“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卣yǒ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16)召:《正韵》直笑切,潮去声。(17)洑fú:水流回旋的样子。(18)刔Jué:剔。(19)顽悍:蛮横强悍。轮囷:硕大。

石钟山记
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原文】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桂旗矛戟,森...

石钟山记翻译及注释
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

石钟记原文翻译
石钟记原文翻译如下:《水经》说:“鄙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馨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陈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石钟山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 唐代 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

石钟山记翻译(一部唐代山水诗篇)
石钟山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篇山水诗篇。它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石钟山的游历经历,展现了其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饱满情感。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石钟山记的翻译过程。步骤一:理解原文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石钟山记的原文如下:山行石钟山,天接云涛连。峰上钟声咽,泉间...

语文《石钟山记》的文言文翻译
《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

三峡游记文言文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

石钟山记中哪几段是写景的?
石钟山记中哪几段是写景的?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普通人应该怎么科学应对『甲流』?达人方舟教育 2023-04-25 · TA获得超过290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4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3.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

山脚下用文言文
1. 山记古文译文 石钟山记·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

文言文《石钟山记》全文翻译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荥阳市18823086883: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
靳贾依利:[答案] 石钟山记 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荥阳市18823086883: 《石钟山记》苏轼 全文翻译 -
靳贾依利:[答案]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 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 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 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 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 ,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何况是石头呢!...

荥阳市18823086883: 石钟山记最后一段的译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 -
靳贾依利:[答案] 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臆断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与我一样,但是他说得不详细;当官的人又总不肯驾着小船黑夜停泊在绝壁下面,所以不能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情况,...

荥阳市18823086883: 钟石山记原文及其翻译 -
靳贾依利:[答案] 石钟山记 【原文】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

荥阳市18823086883: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翻译 -
靳贾依利: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出自:《石钟山记》苏轼〔宋代〕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翻译:我正心惊想...

荥阳市18823086883: 石钟山记的文言文整理有没有材料能否借鉴一下做个参考 -
靳贾依利:[答案] 石钟山记(翻译)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

荥阳市18823086883: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翻译 -
靳贾依利: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像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

荥阳市18823086883: who有石钟山记的整理归纳? -
靳贾依利: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

荥阳市18823086883: 春在堂随笔 译文 急求答案,谢谢帮助!! -
靳贾依利: 《春在堂随笔》 原文: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1],下钟...

荥阳市18823086883: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翻译
靳贾依利: 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原句是: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意思是: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kōng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就怀疑,根本不相信这种说法.所以“焉”是助词,意思是:表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