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粤曲的发展历程

作者&投稿:应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粤剧近年来有什么新发展和改变?~

不少粤剧名家也在尝试将粤剧融入新的形式和不断改变,如佛山亲年粤剧团团长李淑琴就创作出演了如《小周后》等新派粤剧;广东粤剧团团长倪惠英也主创了都市新派粤剧《花月影》等,并将粤剧带进大学校园,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追捧。
粤剧与京剧、越剧相比,推广的不够,也缺少年轻的戏迷,粤剧还需要更多的推动,更多人的了解。

1、 继承传统、积极创新、准确定位
2、 争取各界支持、吸引更多的观众、注重培养下一代

粤剧改革在“现代选择”中的内容,不管是对旧有形式的剔除或淘汰,还是对现代科技和艺术的吸收和融合,都必须突出粤剧传统的艺术特征,以此提高粤剧的现代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样的“现代选择”,才能真正代表粤剧艺术的改革发展方向,体现粤剧与时俱进的传统精神。
时代变化,人们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点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不少学者均提到当今的观众,欣赏表演艺术除了求乐和求知外,还要求新。尤其是当代年轻的一代更是对粤剧提不起兴趣来,认为粤剧是过时的老东西,追不上潮流了,他们喜欢与追求的往往只有流行乐与港台肥皂剧、韩剧和一些由大明星演的电影。如此一来,粤剧的传承与观众问题就成为了粤剧改革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向性问题。除了在粤剧唱腔、音韵、服饰、舞台设置、剧目等方面进行合理革新外,我们更应该让粤剧以自身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目。在这方面,校园和农村是很好的空间。一则大学生很少接触粤剧,我们可通过讲座、欣赏、选修课程、比赛等不同的方式,让青年学生首先了解粤剧本质的东西,然后再考虑如何让感兴趣的人进入剧场欣赏他喜欢的粤剧,不能单方面一味地考虑让粤剧走向时尚来吸引都市观众。二来农村有比较悠久的春班演出传统。每年春节前后,或者元宵、庙会,当地政府都会请一些粤剧团体下乡演出,这些演出不仅带来了先进文化,给人民以精神的享受,而且它对所有的观众都免费开放,这对于文化生活不算丰富的农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新浪博客:《浅论粤剧的改革方向》

粤剧粤曲是广东的重要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不仅在我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全国、在世界华人地区,都有广泛影响。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生前十分喜爱粤剧,把它誉为“南国红豆”。在300多年的发展流变中,粤剧艺术涌现了无数优秀曲目,产生了无数名家大师,成为岭南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弘扬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振兴粤剧粤曲艺术,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青春和生命力,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载体,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精美食粮。 东莞的戏剧主要是粤剧,东莞的粤剧表演明末已经流行。明张二果《东莞县志》记载:“正德末年横坑钟氏演戏钱鬼,再戏,再钱。”〔民国〕《东莞县志·杂录》载:明末清初,篁村上演粤剧《铁冠图》,对激发人们抗清复明有深刻影响。清末,此剧在东莞依然上演,以推动反清。1892年,东莞籍粤剧艺人自组东成堂粤剧班,广招东莞籍艺人参加,实力雄厚,广纳东莞一带邀演粤剧的订单。
1921年,双英倩影女戏班成立,曾到日本、越南演出;同年,由广西军阀陆荣廷组织的“军民乐”粤剧班也在越南演出。至1928年在同登散班,演员无着落,由东莞侨商何权接手经营,更名“岭南乐”。是男女班,演出至1938年,在越南播下粤剧艺术。其时,东莞的靓少华自组梨园乐、大中华等戏班,并邀请著名小武靓仙合作,以8000元高薪聘请薛觉先为正印丑生。培养了花旦王钟卓芳、文武小生白驹龙等粤剧名伶。
此前,叱咤粤剧舞台的莞籍艺人有靓全(原名陈海全),他的“单脚”武功最出名;靓荣,粤剧武生王,原名陈桂荣,篁村区亨美村人,擅长演白须、黑须戏,1924年随人寿年班回家乡篁村,演出《包公审郭槐》,引起轰动。他唱工独到,嗓音洪量,被誉为“正宗武生唱腔”。陈艳浓有女武状元之称,脚踩着用沙煲做成的楼梯,而沙煲完好无损。
抗战时期,东莞粤剧艺人陷于窘境,临时组演一些“神庙戏”以维持生活。1943年,东江纵队成立流动剧团,用戏剧形式宣传抗日。1947年,邑人何非凡自组非凡响剧团,与邑人楚岫云合演《情僧偷到潇湘馆》,连演300多场,创粤剧连续上演的最高纪录。喉管雄曾为粤剧八和堂馆普福堂行长,上手材曾帮助邑人铁扫把李松波及廖侠怀成名。罗丽娟有活西施、生妲己之称。上手材原名叶棣材,曾在“觉先声”粤剧团当乐手,弹打吹各样乐器都演奏,人称“鬼才”,吹锁呐尤其动听,红极一时。
清末、民国,东莞的业余剧团有:醒天梦剧社、小英雄戏班、双英倩影女戏班、党声剧社、益群剧社、大朗大井头粤剧团(九重天粤剧团)等。醒天梦剧社属志士班,由莫纪彭、林直勉、黄侠毅、李文甫、陈哲梅等组成,1909年到香港演出,宣传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该团全体成员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林直勉还捐出家产,支持剧社。该班主演剧目有《熊飞起义》、《张家玉会师》、《拿破仑血战欧洲》等。小英雄戏班属童子班,1928年成立,由漳澎大天二陈淦组织,在漳澎招收70名13-15岁的少年学习演戏,聘请花鼓红、兰花米、陈天纵等名师辅导,后因陈淦被杀而解散,共维持一年4个月。丁公醒、曾师马(曾淦泉)等都是小英雄戏班出身。双英倩影女戏班由班主漳澎人吴星房的两个女儿吴国英(花旦)、吴尚英(文武生)取名,戏班基本是亲朋戚友,约30人。1926年曾到日本神户、横滨演出4个多月;1929年往广西、越南演出3年,主演剧目有《白蛇传》、《仕林祭塔》、《苦凤莺怜》等,1933年散班。
建国后,粤剧演出更为活跃。1956年9月26日,省太阳升剧团与东莞挂钩,成为长期在东莞巡回演出的专业剧团。1957年9月4日,该团改名“大江东”粤剧团,全团45人,除上演《三打白骨精》、《李仙刺目》、《杨门女将》等古装剧外,还上演现代剧目《阳光重照大岭山》,很受群众欢迎。这时期乡村业余粤剧团蓬勃发展,尤以麻涌、中堂、道滘、望牛墩、虎门、长安等地为盛,几乎每个大乡都有剧团,逢中秋或春节上演“大戏”。
1957年12月举办了全县农村业余剧团时装戏剧观摩会演。1959年底,佛山地区粤剧院三分团,下放本县,成为东莞专业粤剧团,名“东声粤剧团”,全团72人。后因不能满足群众看戏的要求,于1963年3月分为东声粤剧一团、二团,分别下乡巡回演出。一团53人,主要上演《红岩》、《社长的女儿》和《御碑亭》、《方世玉招亲》等,每年演出300余场;二团48人,主要上演《春雷》、《洪湖赤卫队》、《像他那样生活》和《柳毅传书》、《夫妻桥》、《连升三级》等,年演300余场。为培养青年演员,
1964年10月撤销二团,成立东莞县农村实验粤剧团,全团45人,上演《东江儿女》、《山乡风云》等现代剧。1965年10月,东声粤剧一团和实验剧团合并为东莞粤剧团,全团75人,上演《芦荡火种》、《朝阳沟》等5个现代剧目及古装剧《一张白纸告青天》,共演出520多场。这时全县乡村粤剧团发展到近200个,较著名的有麻涌漳澎、道滘、万江谷涌、长安锦厦、大朗大井头等大队的业余粤剧团,有的还被邀到外地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8年11月东莞县粤剧团解散,演员被遣回原籍或另作安排,乡村业余粤剧团的活动从此走向低潮。
1970年11月,成立东莞县文艺宣传队第二队,全队76人,专演粤剧。演出现代剧目《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盘石湾》、《山乡风云》、《苗岭风云》等;古装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剧目有《水勇英烈传》,10年间共演出2300多场。1978年后,各公社、大队及部分自然村大都成立宣传队上演粤剧。1979年4月,分别成立东莞县粤剧一、二团。主要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选女婿》、《红花开遍凯旋门》、《附荐何文秀》、《女巡按》等,各演出750多场。
1981年7月,两团合并,调整为48人,演出230多场。1982年6月,与成立于1980年的东莞青年粤剧团合并,全团49人,主要剧目有《红娘》、《血泪孤坟》、《火烧琵琶谷》、《碧波葬香魂》等,共演1045场。1985年末成立东莞市粤剧团。由于受到电影、电视、港台流行歌曲的冲击,观众越来越少,粤剧演出走向低潮。东莞市粤剧团于1987年解散,全市仅存道滘镇、石龙镇、莞城皮革厂等业余剧团坚持排演粤剧。
莞籍的粤剧名家不少,成就较著的除上述外,还有林瑜、梁沛锦、陈天纵、陈笑风、楚岫云、卢启光、陈少茶、叶弗弱、黄不灭、袁仕骧、林家声等。林瑜长期担任编导,他导演的名剧有《关汉卿》、《搜书院》、《山乡风云》等;黄不灭原名黄国雄,黄家山人,从少爱好音乐,18岁加入“八音班”,30岁左右走上粤剧“棚面”,为千里驹、白驹荣、曾三多、马师曾、白玉棠等名伶伴奏。千里驹的《燕子楼》名曲,红线女的《思凡》唱腔改革,《关汉卿》、《搜书院》的唱腔设计,都有黄不灭的功劳。梁沛锦对粤剧作了深入研究,写了《粤剧剧目通检》等10多册工具书,成为粤剧研究的博士。 近年来,东莞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文化新城。
2002年,东莞与中国歌舞团合办了中国歌舞团东莞分团(东莞歌舞团),创造了一批高品位的文化节目。同时,全市各种文艺创作喜获丰收,涌现出一批优秀艺术小品,获得全国全省多个奖项,并举办了文化高地直播车系列活动在社会反应强烈。 长安业余粤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粤剧《思源》赴京在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得到好评,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颁奖演出民间戏剧特别奖、优秀编剧奖和优秀策划奖。现代粤剧《思源》以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东莞出现村民大逃亡为背景,剧情通过两对恋人的错位姻缘,情节一曲三折,不断出现“危机”、“悬念”,最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春风拂煦下,富而思进,开拓进取,在农村建成东华电子城,走向美好辉煌的明天。




粤剧粤曲的发展历程
1964年10月撤销二团,成立东莞县农村实验粤剧团,全团45人,上演《东江儿女》、《山乡风云》等现代剧。1965年10月,东声粤剧一团和实验剧团合并为东莞粤剧团,全团75人,上演《芦荡火种》、《朝阳沟》等5个现代剧目及古装剧《一张白纸告青天》,共演出520多场。这时全县乡村粤剧团发展到近200个,较著名的有麻涌漳澎、...

自弹自唱歌词粤语歌有哪些?
发展历程:一般说法流行曲源于1950年代初期,但确切的源头仍然莫衷一是,有着不同的说法。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乃不争的事实。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大量套用易于上口及流行的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1950...

荔湾区-粤曲之乡地址在哪里?
除了欣赏粤曲表演,你还可以参观粤曲博物馆,了解粤曲的发展历程、唱腔特点和表演技巧。此外,荔湾区还有许多与粤曲相关的文化活动,如粤曲讲座、粤曲比赛等,让你更深入地感受到粤曲之乡的独特魅力。总之,荔湾区-粤曲之乡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的地方,无论是粤曲爱好者还是文化游客,都值得前来一...

彩云追月粤曲版歌词
《彩云追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作为粤音曲谱的经典之作,它见证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广东音乐改编,到1960年由彭修文重新配器,民族管弦乐的演绎让这首曲目更具现代感,无论是竖笛、二胡的演奏,还是低音乐器的伴奏,都为歌曲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层次。无论是音乐风格还是歌词内容,都体现出...

粤剧发声技巧
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其发声技巧是粤剧演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粤剧发声技巧。声音的高低 粤剧演员需要通过发声的高低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角色特点。一般来说,高声可以表达激烈、激动、紧张等情感,低声可以表达沉静、悲伤、忧愁等情感。声音...

红线女的艺术活动
该片以一个“桥”字生动地概括和展示了红线女的精彩艺术人生和名曲名段,并通过粤剧事业这座不朽的艺术桥梁,使她的一生和党、和祖国、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和她所深深热爱、也深深热爱她的这块土地融会结合的整个历程。2008年1月29日(农历丁亥年十二月廿二日),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2008年迎春茶话会...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怎样?求攻略
基本陈列厅面积1900平方米,设《南国红豆,粤韵佳音》基本陈列,通过展板展示、展品陈列、模型复制以及场景复原等多种手段以及体感互动、触摸屏等多媒体形式集中展现粤剧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组织机构以及在海内外的重要影响力;主题展厅面积560平方米,定期举办各种与粤剧艺术相关的专题展览;园区仿古戏台广福...

中山方言发展历程
中山方言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自1970年代末起,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石岐话逐渐向广州话靠拢,一些独特的发音和词汇逐渐减少,如“寐觉”被“瞓觉”取代,“下间”和“银钱”等旧式词汇在新一代中山人中使用频率降低。中山方言种类复杂,以粤方言为主,占总人口84%,主要集中在北部和石岐地区,...

吕珊星路历程
靓声天后』。除了歌唱,吕珊在电视领域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她从八岁起就担任儿童节目主持人,90年代转战亚洲电视,参与众多音乐和综艺节目。电视剧的拍摄不仅增加了她的曝光度,还进一步挖掘了她的歌唱潜力,尤其是在《西关大少》中演唱的粤曲《再折长亭柳》受到好评。

木鱼书特色
在发展历程中,它受到了粤曲、南音和龙舟歌的影响,引入了说白元素。演唱时,木鱼歌通常伴以二胡、古筝、琵琶和三弦的旋律,有时还会配合竹板的节奏。其音乐风格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一是"正腔",明亮欢快,洋溢着欢乐喜悦;二是"苦喉",深沉悲凉,充满哀怨缠绵的情感。据统计,木鱼书现存的记录...

周至县15925834734: 粤剧的历史发展概况 -
孔往盐酸: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嘉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详见 百度百科 粤剧 http://bk.baidu.com/view/16733.htm

周至县15925834734: 粤剧有什么特点? -
孔往盐酸: 广东的艺人以梆子、二黄腔为基础,吸收昆腔等声腔的一部分和一些外省小调,形成了粤剧的初期唱腔.之后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了戏曲清唱形式的“八音班”.它的唱腔与大戏唱腔基本相同,所唱的仍是用北音演唱的《鲁智深出家》、《辨...

周至县15925834734: 求一篇《介绍粤剧》的作文500字. -
孔往盐酸:[答案] 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

周至县15925834734: 广东粤曲相关知料? -
孔往盐酸: 广东粤,曲清新柔丽,是中国曲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

周至县15925834734: 粤戏的来历 -
孔往盐酸: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关于粤剧的产生和...

周至县15925834734: 粤剧的来源
孔往盐酸: 粤剧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梆子、徽调、汉调等,传入广东,广东本地戏班演出的声腔受这些外来声腔的影响很大,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被称为"广腔", 从现在粤剧的音乐中还可以看出弋阳腔和昆腔的痕迹.清代道光年间...

周至县15925834734: 粤剧和粤曲有什么区别? -
孔往盐酸: 粤曲的发展是由粤省本土曲艺发展而来,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称盛.从以往的歌伎,师娘,瞽师到歌坛伶人,出现了不少至今还被人称道而具有特殊风格,甚至更有个别形成流派的,如唱大喉的熊飞影、唱旦喉的琼仙、素负盛名的平喉四杰等....

周至县15925834734: 综合分析题 第1题 (10) 分 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粤剧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 -
孔往盐酸: 粤剧起源于明代,受昆曲及南戏影响吸收了南音等广东民间曲调形成的南方剧种.它的唱腔以梆子、二黄为主.伴奏乐器有二弦、高胡和小提琴等.行当有生、旦、丑、末、净等十多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