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实行削藩有什么原因?他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费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汉初同姓王经过数代后,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日益疏远,到了汉景帝时期,诸王大多只是他的堂兄弟或堂伯父,情感联系已经淡薄,甚至还有仇恨(汉景帝少年时曾误杀吴王刘濞世子),所以,汉景帝看这些诸侯王非常碍眼,他觉得不能再忍下去了,特别是吴国,其存在不仅摧毁了天下的经济秩序——吴国富庶无比,百姓不用交税,政府缺钱了只要自己“开印钞机”采铜铸造即可,这简直是在用整个天下的财富倒贴吴国,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哪;也破坏了汉朝的政治秩序——刘濞跟清朝的吴三桂一样,大肆贿赂各国诸侯与朝廷大臣,极尽所能争取政治支持;并且扰乱了汉朝的刑法秩序——各郡奸徒犯了法,不想坐牢的话,可直接逃到吴国去接受庇护,没人敢去追究!
恰好当时著名法家人物,御史大夫晁错最受刘启宠信,宠信到快穿一条裤子的程度。晁错乃体逢上意,建议削藩,将这些诸侯王的地盘,渐次缩减到大约一个郡的面积,并表示如今形势乃“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祸小,不削祸大!”赶紧削他们,迟了就会被他们削了!
应该说晁错这提议,还是很有道理的。但后世有些史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同姓诸侯王问题肯定要解决的,但削藩之策太过激进强硬,易将双方矛盾激化至不可调和之地步,有点乱捅马蜂窝惹祸上身的意思;故应采用文帝时贾谊提出的那相对稳健且温和的“剖分王国策”,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大的诸侯国分成几个小国,分给诸侯王的儿子们,然后渐次打击各个击破,岂不更妙?事实上,当时朝中大臣们也大多不支持削藩之策(当时朝廷主流思想乃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而晁错则属于激进的法家),只是晁错圣眷极隆,大多敢怒不敢言罢了。
应该说当朝大臣们与后世史家们的看法,也还是有其道理的,事实上,除了吴国,其他诸侯国似乎并不需要那么着急去对付。(其实就算吴国,也不必急着解决,毕竟吴王刘濞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再活几年?)但汉景帝为何非要一意孤行,全面削藩,搞得天下大乱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汉景帝实在太能生了,他继位时便已有九个儿子(后面又生了五个,总共十四个),除了一个要继承帝位,则至少还需要再封八个诸侯王(实际最后得封十三个),但此时汉朝直属的土地也只剩十五郡,根本不够分给儿子们,如今之计,也只有削夺这些疏远诸侯王的土地,才能解决僧多粥少、封地不足的问题。
所以说,历史教科书上所谓汉景帝彻底解决了西汉诸侯王威胁的观点是很搞笑的,那些诸侯王的位置上只不过换了一群更无耻更嚣张的人而已,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又陆续把这些叛王的土地分给了自己的十三个儿子,史称“景十三王”(也是刘汉宗室的主力,刘备与刘秀的祖先都属于景十三王)。这十三个王,可比汉景帝的堂兄弟们奇葩多了,一个个骄奢淫逸、淫乱放荡、滥杀无辜、乃至无耻乱伦,而且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按照晁错的标准削多少个郡都不为过(汉武帝时淮南王与江都王的密谋叛乱也表明,“七国之乱”的失败并没有终结诸侯王们叛乱的野心和能力),然而汉景帝和汉武帝却都对他们予以放纵,汉景帝是因为护犊子,汉武帝则是因为他真正找到了根治诸侯王问题的方法——那就是主父偃的“推恩令”!(为贾谊“剖分王国策”的升级版,即诸侯王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分赐给庶子为列侯)“推恩令”是个““削藩策”高明万倍的天才策略,因为汉武帝本人是以赏赐的名义来分解诸侯国,这对他的名声不但没有任何影响,反而还赢得了仁政的称赞,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方面没有动用过任何兵马。
只可惜,汉景帝只有晁错,没有主父偃,他面对自己一大堆如饥似渴的儿子,只得下定决心削藩,现在就削,马上就削。此时北方之匈奴因产生了不明原因之内乱,故暂时已无大患,这正是他快刀斩乱麻的最好时机。当年汉文帝刘恒苦于匈奴威胁,又拙于国无良将,故不得不处处与诸侯王妥协。如今北方情形既有好转,刘启就急不可耐了!削藩,势在必行,一定确定已经肯定,现在立刻以及马上!
于是,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春,楚王刘戊(景帝远方堂弟,刘邦之弟刘交孙)因去年在薄太后丧期竟敢在守丧的庐棚内淫乱,因而被削去东海郡和薛郡(今苏北、鲁南)。楚国本来就只辖有东海、薛、彭城三郡三十六县,这么一来,等于削去三分之二,这不只是削肉简直是扒皮拆骨了。此外,胶西王刘卬(亦景帝堂兄)则因私自卖爵被削掉六个县;还有赵王刘遂(景帝堂兄),则竟然因为两年多前的一个罪过,被秋后算账削去了常山郡(今冀西北),至于到底是啥罪过史书上没写,反正是想削就削,难道还怕找不出理由来吗?
然而,刘启的这三个堂兄弟都老老实实的交出了自己的地盘,没反抗,没抵触,甚至连句怨言都没有。个别胆小的还主动上书请罪,做出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平静,太平静了,平静的有一点可怕。
山雨欲来风满楼,暗潮汹涌之中,刘启并没有察觉到,各大诸侯国已经私下结成同盟,只等他们的伯父刘濞一声令下,他们就同时起兵,反入长安,把刘启拖下宝座暴打一顿。
而刘启削了诸侯王们三刀,发现没啥反应,还以为大家都是受虐狂,于是继续痛施狠手,下令削去刘濞的命根子——采铜地豫章郡与产盐地会稽郡,只留了一个又小又穷的东阳郡(今苏北一带)给他养老。
刘濞通过自己在京城的情报网早早的得到了消息,不由大怒:早知你会削我,却没想到你下手这么狠,竟想连削我两大命根!妈的看你狠还是我狠,看你小弟多还是我小弟多,各位大王,时候到了,咱们抄家伙反削回去!你削砍我们命根子,我们就削你脑袋!
其实,刘启削藩是没错,但步骤与节奏有问题,他应该集中力量先对付反意最重的吴王刘濞,只有打掉这个头儿,然后再各个击破,削藩可举手而定。可他非要先去搞齐楚赵等吃瓜群众,结果一下子逼反了几乎所有诸侯王,天下一片糜烂,这残局谁有办法收拾!若不是他爹给他留了周亚夫这个名将,汉朝可就完蛋了!
果然,汉朝的削藩诏书刚到吴国,准备已久的刘濞就反了。他先一刀砍了刘启派来的钦差大臣,再刀刀飞舞,将汉朝派往吴国的两千石以下官吏全数削死;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六国亦同时响应,争先举刀,将胆敢谏阻的汉臣也通通削死,然后引军四出,攻城掠地。冲天之烽火,顿时烧遍了大半个中华大地,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实行削藩有什么原因?他的目的是什么
此外,胶西王刘卬(亦景帝堂兄)则因私自卖爵被削掉六个县;还有赵王刘遂(景帝堂兄),则竟然因为两年多前的一个罪过,被秋后算账削去了常山郡(今冀西北),至于到底是啥罪过史书上没写,反正是想削就削,难道还怕找不出理由来吗?然而,刘启的这三个堂兄弟都老老实实的交出了自己的地盘,没反抗,...

汉景帝推行削藩政策
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暴露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夺位后再行削藩;...

景帝的削藩之举包括哪些方面?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卬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

汉景帝削藩政策是什么意思
第一是削减诸侯王的兵马数量,严格限制其军队的规模。第二是削减诸侯王的指挥权和军事职权,统一由朝廷管辖。同时,为了确保国家安定和政权稳定,景帝也加强了税收和财政监管,确保中央政权各方面得以顺利进行。汉景帝削藩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吏有了更多的掌控,能够加强国家的集权,确保汉朝的政...

汉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蕃,甚至不惜引发诸侯叛乱呢?
所以景帝继位之初,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削藩上面,所谓削藩,其实就是西汉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找些借口,合理的缩小诸侯王的领土,让他们失去造反的能力。景帝这么搞,首先就把诸侯王们急的上窜乱跳,然后就是中央内部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这么多年大家相安无事,何必要这么弄呢?当然汉景帝不会听...

削藩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
认为这是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屏藩朝廷。汉文帝继位后,为加强自己的地位,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贾谊传》)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以图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但是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景帝继位后,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汉景帝为什么削藩,最后削藩成功了吗
汉景帝削藩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诸王叛乱。当时刘濞私自铸钱,贩卖食盐,还偷偷招纳犯人,为自己积攒力量,其心思汉景帝也是看在眼里,这样的人他不得不防。所以此后汉景帝采用了晁错的策略,开始大力削藩。虽然引起了七国之乱,但好在是有惊无险,最终成功平定叛乱,在削藩一事上也算是...

汉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蕃,甚至不惜引发诸侯叛乱?
汉景帝主要是考虑到各藩王势力太大,对大汉的中央集权形成了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略,虽然引起了藩王的反叛,但最终削藩成功,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汉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蕃,甚至不惜引发诸侯叛乱?
削蕃的背景:一、是各地经济衰退不能稳定发展,无法统一执行朝廷调配。汉朝初年就有削藩的惯例。汉高祖刘邦削夺了众多的异姓王,接着,吕后又削夺了刘邦的那些儿子们的王位。汉景帝认识到,分封制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要消除。二、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汉王朝统治。各地分封的蕃王表面上...

汉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蕃,甚至不惜引发诸侯叛乱?
汉景帝削藩引发的一系列祸乱,源头并不在汉景帝这里,而是从楚汉之争时就已经出现的问题,当初刘邦实力远弱于项羽,为和项羽斗争,只能拉拢其他诸侯分封了异姓王,刘邦战胜项羽后,为了制衡异姓王而分封了同姓诸侯王,汉朝逐渐走上正轨,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初,吕氏外戚干政,吕后死后,在大臣和诸侯们合谋...

永定县15293078859: 汉景帝的“削藩”和汉武帝的颁布“推恩令”,其目的是为了干什么? -
耿放内消:[选项]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缓和统治阶级矛盾 C. :削弱诸侯王权力 D. :平定诸侯王叛乱

永定县15293078859: 如何理解汉景帝时期的晁错削藩 -
耿放内消: 晁错是西汉文景时期的著名政论家,他才学出众,勇于任事,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前元三年,御史大夫晁错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的尖锐矛盾,消除王权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巩固大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千秋功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景帝为实现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是,开始“削藩”.晁错力主“削藩”,无疑是忠于汉室、维护汉王朝封建秩序的正确政治主张.景帝通过“削藩”,使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的郡由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

永定县15293078859: 汉武帝和汉景帝的削藩政策有何不同?为何汉武帝的成功了,汉景帝的失败了 -
耿放内消: 首先,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策”.首先将诸侯王们的封地减小.使诸王们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而汉武帝的推恩令,使诸侯王的权利越分越小,未采取暴力夺权 其次,汉景帝的削藩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较有实力的诸侯王在汉武帝时期也几乎没有了,同意四楼的说法,汉景帝也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看到成果罢了.

永定县15293078859: 同样是削弱封国势力,汉景帝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引发了怎样不同的后果?汉武帝的措施巧妙在何处? -
耿放内消:[答案] 景帝下令削藩,结果七王之乱.武帝推恩令,附益之法,规定诸侯死后,诸子分掉诸侯的土地,导致诸侯土地越来越小,最终达到削藩目的,使诸侯无力与中央对抗

永定县15293078859: 历史上汉朝晁错是个什么样的人? -
耿放内消: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汉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听从了晁错的建议,...

永定县15293078859: 在西汉时平定“七国之乱”的是谁?
耿放内消: 在西汉时平定“七国之乱”的是谁? 是周亚夫 以饱待饥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 汉景帝采纳了这一建议,继续推行削藩的政策,先削减楚、赵及胶西三王的封地. ...

永定县15293078859: 汉武帝怎样解决诸侯称?汉武帝怎样解决诸侯称霸
耿放内消: 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西汉七国...

永定县15293078859: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 -
耿放内消: 西汉初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渐渐强大,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势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时候,贾谊就提出把大的诸侯国变成几个小的,以削弱其面积及实力.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夺诸侯的封地.他指...

永定县15293078859: 我国历史上有哪几位皇帝推行过削藩政策?结果有哪些异同?归纳出对削藩政策的历史认识 -
耿放内消:[答案] 1.汉景帝纳晁错之言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即将诸侯封地在其死后分封各子,有效削弱了地方势力.晋惠帝削藩引发八王之乱.明朝建文帝削藩失败汪.清代康熙削藩.2.汉景帝,晋惠帝、建文帝失败,而汉武帝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