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生物群———永康生物群

作者&投稿:程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早白垩世早期生物群———建德生物群~

目前,建德生物群一名已广为使用,蒋维三等 ( 1993) 与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等论述过建德生物群,但含义略有不同,本书所称建德生物群是指浙西北区建德群 ( 劳村组、黄尖组和寿昌组) 及相当层位中所产化石的总貌。由于浙西北建德群化石丰富,研究程度较高,在区内具有代表性,因此,采用建德生物群来代表浙江早白垩世早期生物面貌是合适的。
建德群是一套陆上火山喷发-沉积组合,下部以火山岩为主夹沉积岩,产有化石; 上部则以河湖相细碎屑岩为主,夹有少量火山岩,产有丰富的化石。计有植物、孢粉、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和鱼类等,主要化石及其分布见表 7-1。
表 7-1 浙江早白垩世早期建德群 ( 磨石山群) 化石分布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 ▲表示化石产出层位。
据已有化石资料,按化石门类分述如下。
1. 植物
Cladophlebis-Otozamites-Cupressinocladus 组合。
浙江早白垩世早期植物分布较广,凡属河湖相沉积地层都或多或少产有植物化石,甚至在火山岩的沉积夹层中也时有发现,化石主要产自劳村组、寿昌组、茶湾组。本区早白垩世植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详见表 7-1。根据植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垂直分布,明显反映植物群的演化趋势: 早白垩世早期劳村组、寿昌组下段及与其相当岩层中,植物化石的主要分子有: Coniopteris cf. burejensis,Raphaelia cf. diamensis,Sphenopteris nitidu-la,Pterophyllum cf. lyellianum,Nilssonia cf. sachalinensis,Otozamites linguifolius,Ptilophyl-lum caucasicum, P. zhengheense, Zamites longgongensis, Pseudocycas manchurensis, Dic-tyozamites sp.,Ginkgoites sp.,Baiera sp.,Sphenobaiera sp.,Czekanowskia cf. rigida,Phoeni-copsis sp.,Solenites murrayana,Pityophyllum sp.,Elatocladus sp.,Pagiophyllum sp.,Sagenop-teris cf. shouchangensis,S. Yunganensis 等; 寿昌组上段及与其相当地层中的主要属种有:Equisetites cf. burchardti,Gleichenites nipponensis,Acrostichopteris parvifolia,Onychiopsis elonga-ta,Cladophlebis browniana,C. cf. exiliformis,Sphenopteris nitidula,Otozamites cf. klipsteinii,O. falcata,Ptilophyllum boreale,P. cf. arcticum,Zamiophyllum buchianum,Dictyozamites cf.calcaratus,Pagiophyllum sp.,Elatocladus manchurica,Brachyphyllum crassum,B. obesum,Cu-pressinocladus elegans,C. gracilis,C. laiyangensis,Sagenopteris shouchangensis,S. cf. petiolata,S. yunganensis.
从上述组成分子可以看出,这一植物群以发育蕨类、苏铁类和松柏类为其主要特征,但前者松柏类植物贫乏而单调,尚保留一定数量的银杏类植物,含侏罗纪常见的蕨类植物Coniopteris,Raphaelia,以及较多的苏铁类植物; 后者松柏类进入繁盛阶段,属种多,类型杂,具有较大的分异度; 银杏类植物难见其踪迹; 苏铁类已日趋衰亡,常见者主要为小叶型 Otozamites,这显示了从下往上植物群逐步演替的趋势。根据植物组合特征,本书拟建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群为 Cladophlebis-Otozamites-Cupressinocladus 组合。
Cladophlebis-Otozamites-Cupressinocladus 组合的组成和特征,可与皖南炳丘组至岩塘组、鄂东南灵乡组和山东莱阳组所产植物面貌相比较,同时与西藏地区由海相地层确定的属早白垩世林布宗组、多尼组或日松群等植物面貌也很相似。
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群所处的古植物地理区属于欧洲-中国区,古植物研究者认为本区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组合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与世界上几个著名的由海相层控制的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群,如欧洲韦尔登植物群、俄罗斯滨海边区的尼坎植物群,以及日本外带领石植物群等相一致,该植物组合时代归属早白垩世早期是有依据的。
2. 孢粉
本区早白垩世早期可分两个孢粉组合。
( 1) Classopollis 花粉为主的组合
本组合主要产自下白垩统底部层位。整个孢粉组合中化石类型单调,以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占绝对优势,一般为组合总数的90%以上; 蕨类植物孢子含量极其贫乏; 被子植物花粉未见。在裸子植物花粉中,Classopollis 花粉含量占绝对优势,为总数的69% ~99%以上,该属花粉在世界各地自晚三叠世至晚白垩世孢粉组合中均有出现,但主要繁盛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中。在我国,尤其是华东地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中含量相当丰富,均在 70%以上。与其伴生有的还有少量 Araucariacites,Sphaeripollenites,Psophosphaera,Mono-sulcites,Alisporites,Podocarpidites,Pityosporites 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主要为含量极少的 Del-toidospora,Panctatisporites,Osmundacidites 等。
上述孢粉组合与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早白垩世早期孢粉组合均可对比,与青海民和盆地大通河组、云南澜沧南甸孢粉组合基本相似,与中亚地区及高加索、哈萨克斯坦等地孢粉组合面貌也很相似 ( Classopollis 80% ~90%) 。
( 2) 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 组合
本组合主要产自下白垩统下部层位,组合中的绝大部分化石属种与上一孢粉组合之间有着明显的延续性,但各属种化石在含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孢粉组合中仍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占总数的 80% ~90%,其中 Classopollis 花粉在组合中含量虽然丰富,占总数的 43% ~78%,但已失去了在第 ( 1) 孢粉组合中绝对占有率,与其伴生的其他裸子植物花粉类型开始丰富,除了下部组合中的常见分子外,普遍出现了 Exesipollenites 花粉,占总数的 0. 6% ~15%,该属花粉于 1957 年从澳大利亚西部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最晚见于加拿大的早白垩世 ( Shingh,1964) 。在我国侏罗纪孢粉组合中尚未发现,为白垩纪孢粉组合中的特征分子,它在我国南方主要繁盛期为早白垩世晚期,至古近纪仍有出现,伴随出现的还有少量 Laricoidites,Ephedrip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Cycadopites,Bennettites,Jugella,Peri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 等花粉。蕨类植物孢子的类型和含量比第 ( 1) 孢粉组合明显增加,占总数的 5% ~18%。并出现了白垩纪孢粉组合中的特征分子 Cicatricosis-porites 和 Hsuisporites 孢 子,前 者 占 总 数 的 0 ~ 5% ,后 者 在 部 分 地 区 孢粉 组合 中 出 现。Schizaeoisporites 孢子在本组合中少量出现,占总数的 1% ~ 8% ,伴随出现的还有 Lygodium-sporites,Deltoidospora,Punctatisporites,Toroisporis,Cingutriletes,Osmundacidites,Lycopodiums-porites,Kluk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Pterisisporites,Plicatella 等孢子。
上述孢粉组合与相邻的安徽、江苏等地区相当层位内的孢粉组合特征基本一致,与荷兰东部早白垩世 “Weaden”孢粉组合比较相似。
3. 腹足类
Probaicalia-Viviparus 组合。
本区腹足类化石主要发现于劳村组、寿昌组和茶湾组。主要代表有: Viviparus cf. onogo-ensis,V. shouchangensis,V. sumotoi,Lioplacodes shouchangensis,Amplovalvata sututalis anjipin-gensis,Probaicalia gerassimovi,P. vitimensis,P. prinadae,P. tricarinata,Gyraulus dongcunen-sis,Reesidella concentrica 等,上述组合中以 Probaicalia 属为主,其中 P. gerassimovi 常与 P.vitimensis 共生,前者最早见于苏联维季姆高原盆地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中,在蒙古国东南部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中也有发现,这类化石在我国大多见于热河群及与其相当地层中。
此外,产于山东蒙阴群的重要化石之一 Amplovalvata suturalis 在本区劳村组发现了它的亲近种及其亚种。更有意义的在丽水老竹盆地茶湾组发现腹足类口盖化石 Reesidella con-centrica,它与辽 西 义 县 组 下 部 所 产 口 盖 化石 完 全 一 样。Viviparus 属 也 比 较 丰富,其中Viviparus matsumotor 最早发现在辽西阜新组上部; 在皖南岩塘组下段也有发现; V. onogo-ensis 与日本本州中部飞 高地手取群石彻白亚群中所产的标本相似。
由于 Probaicalia 和 Viviparus 两属在本组合中最为常见,分布最广,因此,本书称其为Probaicalia-Viviparus 组合,含有该组合化石地层的时代,以往常有属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抑或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之争,近二十余年来,大多数腹足类研究者趋向于早白垩世的观点。
4. 双壳类
Nakamuranaia-Sphaerium-Neomiodonoides 组合。
本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产有较多的双壳类化石,它主要分布在浙西北区,化石主要赋存于劳村组和寿昌组,以及浙东南区茶湾组。在垂向上,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自下而上双壳类面貌存在一定差异: 下部双壳类以出现 Arguniella 和 Mengyinaia 两属为其主要特征,而 Nakamuranaia 和 Sphaerium 两属无论从种群及个体数量比之于上部同类化石显得单调而贫乏; 上部双壳类则以 Nakamuranaia 和 Sphaerium 最为丰富,显示了较大的分异度,同时出现 Neomiodonoides 属,但 Arguniella 和 Mengyinaia 两属已不见其踪迹。这明显反映出双壳类的演化趋势和特征。
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双壳类以 Nakamuranaia 为主,并与球蚬 ( Sphaerium) 经常共生,这一特征也出现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与华东等地同期地层中,因此,本书拟暂建 Na-kamuranaia-Sphaerium 组合,该组合的主要分子有: 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N. subro-tunda,N. elongata,N. elliptica,Mengyinaia huadongensis,M. pujiangensis,以及 Sphaerium,Neomiodonoides 和 Arguniella 等。必须说明,在以往的有关论著中,本区早白垩世早期记载有 “Corbicula ( Mesocorbicula) ”一属。该属最早发现于日本手取群石彻白亚群,而后田村实 ( Tamura,1980) 又将 Mesocorbicula 归于 Myrene 属的一个亚属。因此,在一些文献中出现 Myrene ( Mesocorbicula) 亚属。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相继在甘肃西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等地下白垩统中发现保存完好主齿的原定为 Corbicula ( Mesocorbicula) 的化石标本,据此有人将该属修订为 Neomiodon 属 ( 于菁珊,1982; 朱国信,1980) 或 Neo-miodonoides 属 ( 马其鸿,1986) ,本书暂采用后者。需要指出,以往文献资料中,浙江建德群下部地层劳村组、寿昌组下段和茶湾组等地层中,常出现 Ferganoconcha 属,在邻区同期地层中也常有报导。费尔干蚌属最早发现于苏联中亚地区侏罗系中,此后在西伯利亚地区、蒙古东南部,以及我国北方和东南地区侏罗系中较为常见; 在辽西热河群,甚至在阜新组都产有较多的费尔干蚌属; 黑龙江东部城子河组产大量的费尔干蚌。近十余年来黑龙江东部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地层研究获得新资料,有了新进展,沙金庚 ( 1990) 根据Aucellina 在城子河组下部的发现,认为该组及与其相当岩层的地质时代主要为 Barremian期至晚 Aptian 期: 孙革等 ( 1992) 报导鸡西城子河组中部发现早白垩世 ( Valanginian—Hauterivian) 沟鞭藻的海相化石,上部发现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群,据此认为城子河组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或早-中期; 陈丕基等 ( 1998) 根据新资料的发现及某些层段所含特征化石在国内外海相地层中的情况,指出辽西九佛堂组底界为白垩系底界。顾知微 ( Gu Zhi-wei,1997) 详细研究城子河组及与其相当地层中的费尔干蚌属后指出,该属应修订为时代属侏罗纪—白垩纪的 Arguniella 属。并说明东南沿海诸省建德群与其相当地层中的费尔干蚌应改为额尔古纳蚌 ( Arguniella) 。
蒙阴蚌属 ( Mengyinaia) 原定为珍珠蚌或管蚌,其个体较大,特征明显,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在区内仅见于浦江城北杭口坪寿昌组下段,数量丰富,保存完好。该属在山东中西部蒙阴组、辽西九佛堂组、陕甘宁盆地志丹群、甘肃酒泉赤金堡组,以及新疆准噶尔盆地吐谷鲁群胜金口组均有产出。在蒙古的察冈察布组也有发现,其产出层位大致相当于热河群及与其相当岩层的中部。
中村蚌属 ( Nakamuranaia) 是陆相白垩系中最常见且重要的属,分布甚广,它不仅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与华东等地,而且在日本、韩国和苏联远东地区均有产出。在纵向上,早白垩世早期开始出现,至早白垩晚期最为繁盛,类型较多,数量丰富,至晚白垩世明显减少,仅在某些地点有少量发现,甚至不见其踪迹。与中村蚌共生的常有 Sphaerium 和 Neomiodonoides,这两属与欧洲韦尔登期地层的 Neomiodon,Eomi-odon,Myrene 属类似,与美国西部仅产于早白垩世地层的 Musculiopsis 属几乎相同。此外,据马其鸿 ( 1989) 报导,寿昌组还产有双壳类 Martinsonella zhejiangensis。
以往,这一双壳类组合产出层位的地质时代,常有属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之争。近二十余年来,随着新资料不断发现和研究的深化,其时代归早白垩世无疑。
5. 叶肢介
Yanjiestheria-Migransia 叶肢介群。
本区早白垩世早期叶肢介化石分布广泛,产出层位较多,凡有杂色细碎屑岩和泥质岩出露处,一般都能找到该类化石; 在紫红色细碎屑岩或火山岩的沉积夹层中也时有发现。陈丕基等 ( 1982) 作过详细研究,建立 Yanjiestheria-Migransia 叶肢介群,适用于本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
该叶肢介群包括 Yanjiestheria,Migransia,Orthestheria,Orthestheriopsis,Neodiestheria,Shou-changestheria,Congestheriopsis,Eosestheria 8 个属,其中 Eosestheria 为数甚少。常见而重要的分子是 Yanjiestheria sinensis,Y. chekiangensis,Y. kyongsangensis,Y. paucilineata,Y.yumenensis,Orthestheria intermedia,O. bifurcata,Orthestheriopsis tongfosiensis, O. yelinensis,Migransia spp. Neodiestheria sp.,Eosestheria shouchangensis 等,其中 Y. kyongsangensis 原产于朝鲜半岛南部庆尚群,也见于我国吉林东部下白垩统大拉子组。Orthestheria 和 Orthestheri-opsis 是我国云南、吉林早白垩世常见分子,Migransia kosaiensis 出现于刚果盆地开赛河流域下白垩统韦尔登阶 Loia 组,M. xiaqiaoensis 则与喀麦隆早白垩世初期的 Afrograpta trico-stata 有某些接近。陈丕基等早就认为产这一叶肢介群地层时代应归早白垩世尼欧克姆期( Neocomian) 。
6. 介形类
Cypridea-Djungarica-Rhinocypris-Latonia 组合。
浙江早白垩世早期介形类主要分布在浙西北区,产出层位有: 劳村组和寿昌组。浙东南区因火山岩极其发育,仅在茶湾组产出较多。根据介形类化石在地层中垂直分布的特征,明显地可以分成两个组合: 早白垩世劳村期至寿昌期早期组合 Cypridea-Djungarica-Rhinocypris-Latonia 组合,该组合为本次对比研究所建,泛指劳村期至寿昌期早期介形类化石,主要分子有: Cypridea ( Cypridea) shouchangensis,C. ( C. ) qingtangensis,C. ( C. )laozhuensis,Djung-arica aff. saidovi,Rhinocypris jurassica jurassica,Damonella zhejiangensis,Darwinula oblonga,Latonia subovata,L. yunlongensis,L. yunnanensis 等,其中 Rhinocypris ju-rassica jurassica 及 Damonella 是西欧晚侏罗世波倍克阶、早白垩世韦尔登阶的常见属种,在我国云南早白垩世曼岗组、普昌河组均有分布。Latonia 属的 3 个种均是云南下白垩统曼岗组的主要分子,该属还被发现于皖南徽州组下段和区内下白垩统上部横山组中,迄今在上侏罗统未见有报导。Darwinula oblonga 是西欧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常见的属种。Djungaricasaidovi 最先发现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吐谷鲁组。
早白垩世早期寿昌期晚期介形类组合为 Cypridea ( Cypridea) -Damonella-Mongolianella-Darwinula 组合 ( 叶春辉等,1980 建立) ,化石产自本区寿昌期晚期地层中,主要分子有:Cypridea ( Cyprieda) shouchangensis,C. ( C. ) anhuaensis,C. ( C. ) subsemitera,C. ( C. )zhejiangensis,C. ( C. ) jiandeensis,C. ( Ulwellia) tumida,C. ( Morinia) sp.,Darwinula ob-longa, D. leguminella, D. pos-titruncata, Djungarica aff. saidovi , Zi ziphocypris simakovi,Damonella zhejiangensis,D. jian-deensis,Mongolianella zerussata,M. palmisa 等。其中 Cyp-ridea ( Ulwellia) tumida 与俄罗斯西伯利亚下白垩统巴列姆阶的 C. ( U. ) consulta 非常相似,C. ( C. ) anhuaensis 与蒙古准巴音组所产的 Cypridea vitimensis 相似,C. ( Ulwellia) 在欧洲早白垩世韦尔登期地层中大量出现,构成主要分子,在我国云南普昌河组中十分繁盛,种数及个体数量都占统治地位,Ziziphocypris simakovi 为中亚费尔干盆地、蒙古东部及我国白垩系地层中常见的分子,在辽西沙海组中也有发现,Darwinula 属的 3 个种都是云南早白垩世普昌河组的分子。
综上所述,本区早白垩世早期两个介形类组合都是以发育女星介亚属 Cypridea ( Cyp-ridea) 为其主要特征,在组合中占绝对优势,从下往上,女星介属在个体数量和属种数量上逐渐丰富,类型也增多,除女星介亚属外,还出现 C. ( Ulwellia) 及 C. ( Morinia) 亚属,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属种。如 Ziziphocypris simakovi,Darwinula postitrucata 及 D.leguminella 等。两个组合虽有一些同名类种,但个体数量有些变化,如 C. ( C. ) shouchan-gensis 在下部个体数量少,在上部则占绝对优势,又如 Djungarica aff. saidovi 在上部大大减少,与此相反 Mongolianella cf. zerussata 在上部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属种,这一现象显示了介形类动物群演化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目前,介形类研究者认为上述介形类组合反映了浓厚的早白垩世早期介形类色彩。
7. 昆虫
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昆虫化石分布局限,且主要发现于下白垩统建德群底部层位,其产出层位有劳村组和寿昌组下段等。昆虫化石经林启彬 ( 1980) 详细研究,自下而上建两个昆虫群:
( 1) Mesopanorpa 群
该群化石产于劳村组,计有 7 个属,大多为地方性或区域性的属种,主要分子有 Lin-icorixa,Mesopanorpa,Lycoriomima 和 Tinactus 等,在它以后的几个昆虫群中未见其踪迹,大致可与苏联哈萨克南部卡拉达山脉的米哈依诺夫组中的昆虫化石群相当。
( 2) Ephemeropsis 群
此昆 虫 群 由 Ephemeropsis trisetalis,Coptoclava longipoda,Chironomaptera melanura,Clypostemnma xyphiale 等 8 个属组成,前 4 个属是辽西义县组至九佛堂组中昆虫化石的代表分子,其中又以 Ephemeropsis trisetalis 最重要,此种分布甚广,在我国辽西产于热河群义县组至九佛堂组,在甘肃酒泉、冀北、北京附近、吉林等大致与热河群中、下部相当的岩层中均有产出,在苏联外贝加尔盆地与蒙古东南部同类地层中也有产出。Clyptotemma xyphi-ale 原产于前苏联外贝加尔盆地的土尔金—维季姆组。产以 Ephemeropsis trisetalis 为主的昆虫群的地层时代,过去有属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抑或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之争。目前,都倾向归早白垩世。
8. 鱼类
Mesoclupea-Paraclupea-Sinamia 鱼群。
该鱼群由王思恩所建,代表浙江早白垩世早期鱼群面貌。产鱼化石层位有劳村组、寿昌组和茶湾组,主要有: Sinamia sp.,S. huananensis,Fuchunkiangia sp.,F. chesiensis,Hua-shia gracilis,Mesoclupea showchangensis,M. sp.,Paraclupea chetungensis,P. sp.,Ikechaoamiameridionalis。
上述鱼化石,经张弥曼等 ( 1977) 系统研究,称其为以寿昌中鲚鱼 ( Mesoclupeashowchangensis) 为主的鱼群,中鲚鱼和欧洲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的 Thrissops 非常相似,但在很多方面比 Thrissops 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性。中华弓鳍鱼 ( Sinamia) 与伊克昭盟鱼( I-kechaoamia) 是东亚特有的鱼群。前者首先发现于山东蒙阴群中、下部,其后在西到陕甘宁,北至西伯利亚,东到朝鲜半岛,南达皖浙赣闽等都有分布,它在华北与狼鳍鱼( Lycoptera) 共生,在本区则与中鲚鱼共生,仅吉林大拉子组与浙东南馆头组也发现有Sinamia,因此,南、北两含鱼层位应大致相当。后者首次发现于内蒙古泾川罗汉沟组,此后在陕北志丹群泾川组也有发现,并与狼鳍鱼共生,因此,产 Ikechaoamia 的层位应与含 Lycoptera 或 Mesoclupea 层位可以对比。
富春江鱼 ( Fuchunkiangia) 的尾部结构比 Clupvus 原始,它更接近于薄鳞鱼 ( Leptole-pia) 的 发展 水 平; 副 鲚 鱼 ( Paraclupea ) 显 然 比 双 棱鲱 ( Diplomystus ) 原 始, 华 夏 鱼( Huashia) 是比较进步的分子,但在该鱼群中数量很少,不是主要分子。

1.热河生物群的生物区系、组成和分布
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早中期,由于滨太平洋构造域东部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在亚洲古陆东部的内陆形成众多断陷、坳陷盆地,加之这里处于亚热带—温带,陆内气候条件由半干旱、半潮湿向温暖潮湿转化,便在北方生物地理大区内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物地理区———东亚生物地理省。该生物地理省的重要标志是以 Eosestheria-Lycopyera-Ephemeropsis trisetalis 为代表的热河生物群发育。迄今为止,热河生物群已包括鸟类、蜥臀类和鸟臀类恐龙、蜥蜴、离龙、翼龙、哺乳类、龟鳖类、蛙类、蝾螈类、鱼类、介甲类(叶肢介)、介形类、昆虫、虾类(含蝲蛄)、鲎虫类、蜘蛛、双壳类、腹足类、植物、孢粉、轮藻和藻类等不少于22个类别的化石。尽管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热河生物群分布区,尤其是辽宁西部热河群的不同层位有许多惊世重大科学发现,如早期古鸟类、早期被子植物、长毛或具羽毛的恐龙以及原始哺乳类等的发现,并取得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使热河生物群的内容更加斑斓夺目,但这些珍稀化石均分布在以 Eosestheria-Lycoptera-Ephemeropsis trisetalis为代表的地域范围和层位范围内,其中包括产 Lycoptera davidi 和大量Ephemeropsis trisetalis的九佛堂组上段。就现有资料而言,热河生物群的发源地在冀北、辽西至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地区,并向四周地区辐射迁移:向东至朝鲜,南到鄂西和浙江一带,西至阿尔泰山南、北,北达外贝加尔的北部,并曾一度波及日本和泰国。同一生物化石组合带的生物由中心到最远的边缘地区的迁移速度一般不超过半个阶(期)。
2.热河生物群的三个发展阶段
热河生物群发育可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即早期初始萌发阶段,中期发展鼎盛阶段,晚期发展—萎缩阶段,但不同门类在发育阶段划分上不尽相同,这与各自繁衍迁移速度和控制生物等内、外因素不无关系。
(1)早期阶段
以大北沟期Nestoria-Ephemeropsis trisetalis-Luanpingella(尼斯托叶肢介-三尾拟蜉蝣-滦平介)生物亚群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冀北、大兴安岭至东外贝加尔一带。该亚群以初始出现Ephemeropsis trisetalis、Coptoclava longipoda、Peipiaosteus pani,也可能有Psittacosaurus?(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主编,1984),并以下部的Nestoria-Jibeilimnadia(尼斯托叶肢介-冀北渔乡叶肢叶)亚组合带和上部的Nestoria-Keratestheria(尼斯托叶肢介-背角叶肢介)亚组合带的丰度和分异度均高,Luanpingella-Eoparacypris(滦平介-始似金星介,在上部)组合带的两个代表属丰度高,未出现Lycoptera,Eosestheria和Cypridea 为特征。除上述外,大北沟期的鲎虫类是以Weichangiops-Brachygastriops(围场鲎虫-短腹鲎虫,在下部)组合带为代表,孢粉以Piceites-Podocarpidites-Schizaeoisporites(拟云杉粉-罗汉松粉-莎草蕨孢,张望平,1989)组合带为代表,还有类型较单调的双壳类Arguniella和腹足类 Lymnaea websteri(韦氏实椎螺)等。
热河生物群早期生物亚群是处在晚侏罗世Chaoyangsaurus-Pseudograpta-Cetacella(朝阳龙-假雕饰叶肢介-小怪介)土城子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交替的过渡阶段。王思恩(1981)首次称为Nestoria-Keratestheria叶肢介群,并将其划为早期热河生物群(李子舜、王思恩等,1982;王思恩,1986);陈丕基(1988,1999)将 Nestoria-Keratestheria 叶肢介群亦划归热河生物群的早期阶段;牛绍武等(1983,2002)建议将大北沟组的叶肢介称为尼斯托叶肢介群(Nestoria Fauna),并归属古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生物地理区系。根据大北沟期出现的 Ephemeropsis trisetalis,Coptoclava longipoda,Peipiaosteus pani 在义县期和九佛堂期均较繁盛,双壳类:Arguniella lingyuanensis,A.yanshanensis 自大北沟组上延至义县组,大北沟组的叶肢介Yanjiestheria(Yanshania)亦出现在义县组(王思恩称的大店子组,1990,1999),同样也有少量介形类Luanpingella 和10余种介形类的其他属种从大北沟组上延至义县组,与其将大北沟组的生物化石单独划分成一个生物群,不如将其划归热河生物群早期亚生物群更合适,这样既可反映早期与中期生物亚群的明显区别,亦可反映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2)中期阶段
以义县期的生物化石为代表,几乎包括了目前已发现于热河生物群中各门类、各类别的化石,可统称为 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Lycoptera sinensis-Eosestheria(Filigrapta)-Cypridea liaoningensis生物亚群。
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与始祖鸟分支平行发展但较始祖鸟进化的孔子鸟类,早期反鸟类尤其是较原始的始反鸟以及今鸟类的祖先辽宁鸟,表明早期鸟类分支演化已具初步规模,预示东亚生物地理省古鸟类的始现时间应早于义县期。该阶段还出现了似鸟非鸟,但又局部披覆羽毛和具纤维状或绒毛状皮肤衍生物的兽脚类多种类群,始现了鹦鹉嘴龙、蛙类、狼鳍鱼、东方叶肢介类、早期被子植物古果和水生离龙类分子潜龙等;出现了哺乳类,尤其有胎盘的真兽、有鳞类和鲟类的一些新类型;介形类中的女星介分异度已较明显,开始向壳面多饰化方向发展;虾类(含古蝲蛄)、蜘蛛类及轮藻等亦相伴而出。凡此种种,无不显示这一阶段生物类型的缤纷多彩。义县期生物化石的分布范围远大于大北沟期生物化石分布范围,几乎遍及东亚生物地理省。但各地出现的生物类群并不完全一致。以辽西、冀北地区为代表,义县期 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Lycoptera sinensis-Eosestheria(Filigrapta)-Cypridea liaoningensis 生物亚群中各门类标志性组合分别为:
Jeholosaurus-Repenomamus动物群(组合),分布在义县阶底部;
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孔子鸟-始反鸟-辽宁鸟)鸟群,产于义县阶下部;
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鹦鹉嘴龙-中华龙鸟-郝氏翼龙)爬行动物群,产于义县阶下部;
Jinzhousaurus-Yixianosaurus-Hyphalosaurus(锦州龙-义县龙-潜龙)爬行动物群,产于义县阶上部;
Lycoptera sinensis-Yanosteus-Sinamia(中华狼鳍鱼-燕鲟-中华弓鳍鱼)鱼群,产于义县阶下部;
Zhangheotherium-Jeholodens(张和兽-热河兽)兽群,见于义县阶下部;
Eosestheria-Eosestheria(Filigrapta)-Eosestheria(Clithrograpta)-Diestheria(东方叶肢介-线雕东方叶肢介-网雕饰东方叶肢介-叠饰叶肢介)组合,产于义县阶;
Cypridea(Cypridea)liaoningensis-Yanshanina dabeigouensis-Djungarica camarata(辽宁女星介-大北沟燕山介-拱准噶尔介)组合,产于义县阶下部;
Arguniella lingyuanensis-Sphaerium jeholense(凌源额尔古纳蚌-热河球蚬)组合,产于义县阶;
Ptychostylus harpaeformis-Probaicalia vitimensis(钩形褶柱螺-维季姆前贝加尔螺)组合,产于义县阶下部;
Ephemeropsis trisetalis-Sinaeschnidia cancellosa(三尾拟蜉蝣 多室中国)组合,产于义县阶;
Brachyphyllum longispicum-Otozamites turkestanica(长穗短叶杉-土耳其斯坦耳羽叶)组合,产于义县阶;
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Jugella(无突肋纹孢-层环孢-纵肋单沟粉)组合。产于义县阶;
(3)晚期阶段
主要以九佛堂期的Cathayornis-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Yanjiestheria-Limnocypridea grammi(华夏鸟-蒙古鹦鹉嘴龙-延吉叶肢介-格氏湖女星介)亚生物群为代表,其对应层位九佛堂组及与之相当的地层在东亚生物地理省广泛分布。目前已发现的生物化石类别有鸟类、恐龙、翼龙、龟类、蝾螈类、鱼类、叶肢介、介形类、昆虫、双壳类、腹足类、植物、孢粉、轮藻和藻类等。需要说明的是义县组上部的金刚山层段,产反鸟类、蜥蜴、离龙类、龟类、鱼类、叶肢介、介形类、腹足类、植物(含木化石)、孢粉等门类化石,这些化石类型具有热河生物群中期生物亚群与晚期生物亚群过渡的特点,如Yabeinosaurus tenuis,Monjurosuchus splendens 见于义县期,叶肢介和介形类等古无脊椎动物的一些属种则与九佛堂组下部的同类化石更亲近,包括叶肢介Yanjiestheria出现在金刚山层。因此,本文将金刚山层段的生物化石组合归于九佛堂期生物论述。
金刚山层生物化石统称Lycoptera muroii-Eosestheria jingagshanensis-Cypridea(Cypridea)arquata(室井氏狼鳍鱼-金刚山东方叶肢介-弓形女星介)组合带。按门类则分为 Lycoptera muroii-Manchurochelys manchuensis(室井氏狼鳍鱼-满洲满洲龟)组合带,Eosestheria fuxinensis-Eosestheria jingangshanensis-Eosestheria changshanziensis(阜新东方叶肢介-金刚山叶肢介-长山子叶肢介)亚组合;Cypridea(Cyprides)arquata-C.(C.)jingangshanensis(弓形女星介-金刚山女星介)组合带,Cicatricosisporites-Foraminisporis(无突肋纹孢-有孔孢)组合带。
九佛堂期生物化石组合可按门类分为: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Microraptor zhaoianus(蒙古鹦鹉嘴龙—赵氏小盗龙)恐龙群,Cathayornis-Chaoyangia(华夏鸟-朝阳鸟,主要分布在九佛堂组上段的下部)鸟群,Jinanichthys-Longdeichthys-Lycoptera(吉南鱼-隆德鱼-狼鳍鱼)鱼群,Eosestheria-Yanjiestheria组合(东方叶肢介-延吉叶肢介)亚组合,Cypridea(C.)veridica-C.(C.)trispinosa-Yumenia acutiuscula(纯正女星介-三剌女星介-微尖玉门介,九佛堂组下段)组合带和Cypridea(Ulwellia)koskulensis-Scabriculocypris casta-Limnocypridea grammi(科斯库里女星介-纯洁粗面金星介-格氏湖女星介,九佛堂上段)组合带,Mengyinaia-Nakamuranaia—Sphaerium(蒙阴蚌—中村蚌—球蚬)组合带,Viviparus matumotoi-Amnicola chaoyangensis(松本田螺-朝阳河边螺)组合带,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irites-Piceaepolleniues(无突肋-凹边孢-云杉粉)组合带。
综上所述,将辽西及其毗邻地区热河群生物地层序列及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列入表 2-3-1。

永康生物群来源于陈其奭 ( 1983) 所建的永康化石生物群。1991 年陈氏又改称为永康生物群。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蒋维三等 ( 1993) 等都引用并论述过永康生物群,但由于各家对永康群的含义略有不同,生物群内容也就有差别。一般认为永康群包括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 蒋维三等 ( 1993) 所指永康群仅包括馆头组和朝川组,认为它整合覆于横山组之上,以假整合或不整合伏于方岩组之下;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将馆头组、朝川组、方岩组、壳山组 ( 包括小平田组) 合称永康群,它均以不整合接触覆于横山组或祝村组之上,伏于中戴组或 “塘上组”之下。本书沿用的永康生物群系指馆头组和朝川组及与其相当岩层 ( 横山组) 中所产化石的总称。它下与建德群寿昌组或磨石山群九里坪组呈超覆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上与方岩组下段或中戴组下段呈连续过渡关系。永康群因富产多门类化石,研究程度较高,且为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所熟知。郝诒纯( 1986) 曾将永康群作为全国非海相中白垩统层序的代表 ( 白垩系三分观点) 。永康群产有植物、孢粉、轮藻、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鱼类、爬行类和恐龙蛋等化石,主要属种见表 7-2。

表 7-2 浙江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永康群 ( 孔龙群) 化石分布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 ▲表示化石产出层位。

现按化石门类分述于后。

1. 植物

Ruffordia-Zamiophyllum-Pseudofrenelopsis 组合。

该组合由本次研究命名,适用于浙江早白垩世晚期地层。化石主要产于浙东南区馆头组 ( 孔龙群) ,主要属种有 Gleichenites nipponensis,Cladophlebis browniana,Onychiopsis elon-gata,O. psilotoides,Ruffordia goepperti,Pterophyllum lyellianum,Otozamites cf. beani,Zamio-phyllum buchianum,Brachyphyllum obesum,B. cf ningshiaense,Pagiophyllum crassifolium,Cu-pressinocladus elegans,Pseudofrenelopsis parceramosa,P. papillosa. P. dalatzensis 等, 详见表 7-2。

本组合与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组合面貌和基本特征有显著的差异: 在属的类型上,前者比后者大为衰减,其中松柏类虽仍很繁盛,占有最显著的地位,但种数减少,组合成分也有所变化,发现了较多的可靠的欧美早白垩世重要化石 Pseudofrenelopsis; Pagiophyllum 取代 Cupressinocladus 成为最主要的属,真蕨类已退居次要地位,种数趋于减少,并以里白科为主,但出现了欧洲早白垩世重要化石 Onychiopsis psilotoides 和较多可靠的 Ruffordia goep-perti; 苏铁类则极大地衰落,其中 Otozamites linguifolium 已不复存在,但出现了 Zamiophyl-lum buchianum 这一欧美和东亚早白垩世晚期极为重要的种,银杏类已完全绝迹。

这一植物组合的绝大多数已知种和可比较种都是世界几个著名早白垩世植物群的组成分子,其中 Pseudofrenelopsis 属分布广泛,在西欧、北美、北非及波兰、墨西哥和韩国等地为早白垩世常见分子,近几年在我国同期地层中屡有发现。

应该提及,本区早白垩世晚期植物组合,其化石主要产自永康群的下部地层即馆头组及与其相当岩层中,上部地层以红层居多或由红层与火山岩组成,植物化石较少,据现已掌握资料,仅为单一的松柏类组成。

中国北方的大拉子组、六盤山群马东山组与南方的葛村组、广德组、徽州组、灵乡群上部等地层中,也产有大致类似的植物组合。

2. 孢粉

本区早白垩世晚期孢粉化石可分为早、晚两个组合,现分述于后。

( 1) Cicatricosisporites-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 组合

第 ( 1) 孢粉组合与其上的第 ( 2) 孢粉组合特征相比差别很大。本组合中孢粉化石类型极其丰富,尤其是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丰富,属种繁多,占总数的 6% ~ 52%,其中Cicatricosisporites 孢子在组合中达到了鼎盛期,占总数的 2% ~ 36% ,伴生的蕨类孢子主要有 Schizaeoisporites,占总数的0 ~10%,Lygodiumsporites 占总数的0 ~6%,Plicatella 占总数的 0 ~3%,还有 Deltoidospora,Gleicheniidites,Cyathidites,Cibotiumidites,Toroisporites,Hsu-isporites,Stenozonotriletes,Aequitriradites,Perotriletes,Osmundacites,Pteri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Lophotriletes,Echinatisporis,Polypodiaceaesporites 等孢子。根据国内外资料记载,Cic-atricosisporites 孢子在早白垩世早期的孢粉组合数量一般不多,类型单调,它的繁盛期主要在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孢粉组合中逐渐减少,显然本组合与早白垩世晚期的孢粉组合特征很接近。裸子植物花粉在本组合占总数的 46% ~90%左右,其中 Classopollis 花粉虽然仍有较高的含量,占总数的 21% ~60%,但已失去了主导地位,呈继续减少趋势,而白垩纪孢粉组合较特征的 Exesipollenites 花粉在本组合中属种繁多含量丰富,占总数的 3% ~49% ,此外繁盛于晚白垩世孢粉组合中的 Ephedripites 花粉普遍出现,并有一定含量,占总数的 0. 5% ~ 6%,伴随出现的还有 Sphaeripollenites,Psophosphaera,Laricoidites,Araucaria-c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Tsugaepollenites,Cycadopites,Concentrisporites,Monosulcites,Jugel-la,Pityosporites,Podocarpidites,Cedripites,Pinuspollenites,Alisporites 等花粉。被子植物花粉在部分地区孢粉组合中出现,主要为 Tricolpopollenites 三沟型花粉,含量一般小于 1%。

上述孢粉组合与江苏葛村组、皖南徽州组下部、江汉平原五龙组、黑龙江鸡西盆地城子河组、广东三水盆地白鹤洞组等孢粉组合基本可以对比。

( 2) 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 组合

本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一般高于蕨类植物孢子含量,前者占组合总数的 36% ~84% ,后者占组合总数 10% ~ 59% 。广泛分布于白垩系—古近系的蕨类植物 Schizaeois-porites 孢子以众多的类型和极其丰富的含量,占组合总数的 3% ~ 45% ,在组合中起主导作用,成为该孢粉组合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第 ( 1) 孢粉组合中极其繁盛的 Cicatricosis-porites 孢子在本组合中含量急剧下降,一般很少见到,仅占组合总数的 0 ~ 3% 。伴生的其他蕨类植物孢子属种类型基本上与第 ( 1) 孢粉组合相同,含量变化也不大,裸子植物花粉中 Classopollis 花粉含量占组合总数的 20% ~52%,Exesipollenites 花粉含量占组合总数的10% ~ 32% 。在第 ( 1) 孢粉组合中少量出现的 Ephedripites 花粉在本组合中开始繁盛,无论是属种类型还是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占组合总数的 3% ~19%。伴生的其他裸子植物花粉为少量的 Araucariacites,Laricoidites,Inaperturopollen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Spha-eripollenites, Piceaepollenites, Crytomeriapollenites, Tsugaepollenites, Bennettitales, Cycadop-ites, Concentrisporites, Monosulcites, Jugella, Pityosporites, Podocarpidites, Cedripites, Abi-etin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Parcisporites 等。被子植物花粉在本组中出现较普遍,但化石类型较单调,含量也不高,占组合总数的 0 ~11% 左右,其中以 Tricolpopollenites 花粉出现概率较高 Liliacidites,Magnolipollis,Quercoidites,Salixipollenites,Tricolpites,Triporo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等花粉少量或个别出现。

3. 腹足类

Brotiopsis ( Brotiopsis) -B. ( Songyangospira) -Melanoides ( Yoshimonia) 组合。该组合为本次对比研究所建,适用于本区早白垩世晚期地层。化石主要产于馆头组,此外在朝川组、横山组等也有少量发现,其主要代表有: Viviparus onogoensis,V. zhejian-gensis,Lioplacodes cff. cholnokyi,Yongkangia biconvexa,Amnicola meikiensis,Brotiopsis ( Broti-opsis) wakinoensis,B. ( Songyangospira) multicostata,B. ( S) altiturritella,B. ( S. ) koba-yashii,Melanoides ( Yoshimonia) pyramis,Galba yongkangensis,G. meikiensis,Gyraulus yong-kangensis 等,其中 Brotiopsis 属在我国松辽地区青山口组有分布,B. ( B) wakinoensis 是日本西南内带胁野亚群 ( Wakino Subgroup) 和朝鲜半岛南部洛东亚群 ( Nactong Subgrup) 中常见分子。B. ( Songyangospira) 亚属的 3 个种地理分布比较广泛,曾见于吉林东部铜佛寺组、辽西阜新孙家湾组、山东莱阳青山组和湖南桃源漆家河组,也见于韩国的洛东亚群、日本胁野亚群和石彻白亚群中。Melanoides ( Yoshimonia) pyramis 的形态特征与日本九州丰西群和吉母群所产的 Melanoides ( Yoshimonia) yoshimoensis 相似,此外,Gyraulusyongkangensis 在洛东亚群和胁野亚群也都有产出。

该腹足类组合中出现许多新的分子,成为该组合的特征分子,同时也有从前一腹足类组合延续来的分子,但它们不占优势地位。

4. 双壳类

Trigonioides-Plicatounio-Nippononaia 组合。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双壳类研究者就提出 TPN ( Trigonioides-Plicatounio-Nipponona-ia) 蚌化石群或动物群,它是东亚特有的类型,非海相白垩系的标志化石,对地层划分和时代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这类化石主要赋存于浙东南区馆头组和朝川组,计有 Trigonioides ( Trigonioides) ,Plicatounio ( Plicatounio ) , Nippononaia ( Nippononaia ) , Nakamuranaia 和 Sphaerium 5 属( 亚属) 。主要代表有: Trigonioides ( Trigonioides) kodairai,T. ( T. ) rotunda,T. ( T) kita-daniensis,T. ( T) . yongkangensis,T. ( T) kodairaiformis,Plicatounio ( Plicatounio) nakton-gensis,P ( P. ) kobayashii,P. ( P. ) tetoriensis,P. ( P. ) multiplicatus,P. ( P. ) zhejiangen-sis,P. ( P. ) manchuricus,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N. subrotunda,N. yongkangensis,N. ovalis,N. elliptica,N. elongata,Sphaerium spp. 等。

这一组合是以类三角蚌类 ( Trigonioids) 为主,其壳饰新颖,铰齿特异,演化迅速,分布较广,在日本、朝鲜半岛南部,俄罗斯费尔干盆地,老挝、泰国,以及我国华南诸省( 滇、湘、粤、闽、赣、浙、皖) 与东北地区 (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 均有分布。这类化石历经中外地质学家研究,迄今在探索其起源、分类、演化及其在地层中分布规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建立了一些新属、新亚属,按其发展阶段,可明显地划分为 3 个不同的组合,分别代表早白垩世早期、晚期与晚白垩世双壳类的组合面貌: 早白垩世早期为类三角蚌类的原始类型或早期代表,如 Koreanaia,Eotrigonioides 和 Eonippononaia 等; 早白垩世晚期属典型的盛极一时的 TPN 组合,3 个命名分子,即 Trigonioides,Plicatounio 和 Nippononaia 3 属兼而有之或前两属同时出现; 晚白垩世类三角蚌类急剧衰退,以 Pseudohyria 属为主,这反映了类三角蚌类演化的前进性和阶段性,以此作为地层划分对比及其时代归属的重要依据。

本区产 TPN 组合的地层大致与滇中马头山组,滇西曼岗组,广西那派组、新隆组与大坡组,广东罗定群,湖南漆家河组与洞下场组抑或东井组,以及皖南徽州组等进行对比,它们均共有一些相同或可比较抑或相亲近的属种,其时代大致相近。此外,与松辽盆地泉头组顶部至姚家组,黑龙江依兰猴石沟组 ( 或下城子组) ,以及吉林东部大拉子组等所产双壳类可以比较,层位大致相当。

浙江早白垩世晚期 TPN 双壳类组合中的某些分子,还出现于韩国的洛东亚群和新罗亚群,日本的赤岩亚群、胁群亚群、下关亚群、御所浦群和领石群,这些地层的时代,有的是通过海相化石层的控制而定,有的通过区域对比确定,大致在 Neocomian 期—Albian 期范围内。

5. 叶肢介

早白垩世晚期本区叶肢介化石可建 Cratostracus- ( Migransia) 组合。

这一组合的代表层位是浙东南区馆头组,陈丕基等 ( 1982) 称之为 Cratostracus 叶肢介群。化石主要产于馆头组、横山组,包括 Cratostracus Orthestheria,Orthestheriopsis,Mi-gransia,Ellipsograpta,Aglestheria 等属,主要属种有: Crotostracus zhejiangensis,C. shanxien-sis,Orthestheria yongkangensis,O. intermedia,O. zhujiensis,O. multicostata,Orthestheriopsistongfosiensis,Migransia elliptica,M. rotunda,M. serratula,Ellipsograpta ovata,Aglestheria?zhejiangensis,Linhaiella mirifica 等,其中 Orthestheria intermedia,O. multicostata,Orthestheri-opsis tongfosiensis 3 种是从前一个叶肢介群延续上来的。这个叶肢介组合中 Orthestheriopsis比 Orthestheria 略占优势,Cratostracus zhejiangensis 是馆头组的特征分子,类似的标本发现于吉林东部大拉子组,Orthestheriopsis tongfosiensis 曾见于吉林大拉子组,O. scutulata 曾见于云南普昌河组,Migransia 主要发现于横山组下部。

浙东南文成孔龙群产有 Zhestheria gracilis,Z. nemestheriformis,Z. wenchengensis,Z.zhengwanensis,Migransia spp. 和 Feiyunella zhedongensis 等。叶肢介研究者认为它与金衢盆地金华组所产叶肢介最为接近,时代归晚白垩世。本书考虑到叶肢介化石层之上还产有植物化石 Onychiopsis psitotoides,Ruffordia geopperti,故暂将孔龙群置于下白垩统上部,但也不排斥其属上白垩统的可能。

6. 介形类

浙江早白垩世晚期产有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 ( 叶春辉等,1980; 蒋维三等,1993) ,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组合,现分述于后。

( 1) Cyprides ( Morinia) -Latonia 组合 ( 下组合)

该组合赋存在浙西北区横山组底部或下部层位。化石以 Cyprides 属占统治地位,其中以 Cypridea ( Morinia) 亚属为主,并含 Latonia 属的代表,其他则是前一介形类组合延续上来的分子。Cypridea ( Morinia) hengshanensis 等个体较大,前背部横槽较深的类型只有在早白垩世中、晚期才出现,与滇中马头山组,浙东南馆头组、松辽平原青山口组,皖南徽州组等介形类化石关系密切。

( 2) Cypridea ( Cypridea) -C. ( Morinia) -C. ( Bisulcocypridea) 组合 ( 上组合)

该组合代表层位是浙东南馆头组,主要属种: Cypridea ( Cypridea) cf. unicostata,C.( C. ) cf. ampullaceousa,C. ( C. ) yongkangensis,C. ( C. ) aff. anhuaensis,C. ( Morinia)monosulcata,zhejiangensis,C. ( M. ) zhedongensis,C. ( M. ) paracompressa,C. ( Bisulco-cypridea) mononoda yongkangen-sis,Darwinula leguminella,Eucypris spp.,Ziziphocypris spp.,C. ( Cyamocypris) oblonga,C ( C. ) spp. 等,由上可知,这是一个类型多样的 Cypridea 属与单一个体 Darwinula leguminella 为主的介形类化石组合,以 Cypridea ( Cypridea) 亚属为主,伴少量 C. ( Bisulcocypridea) ,C. ( Morinia) ,C. ( Cyamocypris) 亚属,可与美国早白垩世阿普梯期介形类化石比较,我国其他地区含有这一类型介形类组合的地层有: 滇中马头山组、皖南徽州组、湖南漆家河组、松辽平原青山口组及甘肃河西走廊惠回堡组上段,以及苏南葛村组等。

7. 昆虫

Solusipanorpa 群。浙江早白垩世晚期已发现的昆虫化石稀少,仅发现于诸暨小溪寺馆头组,林启彬 ( 1980) 研究后,认为归 Solusipanorpa 群。

8. 鱼类

Paralycoptera-Pingolepis-Huashia 鱼群。

本区早白垩世晚期鱼类化石仅发现于浙东南区永康、武义、缙云、丽水、文成、诸暨、天台等地,包括 9 个属,张弥曼等 ( 1977) 曾做过系统研究,建立副狼鳍鱼、秉氏鱼及华夏鱼 ( Paralycoptera-Pingolepis-Huashia) 为主鱼群,其主要属种有: Paralycoptera wui,Pingolepis polyurocentralis,Huashia gracilis,Chetungichthys brevicephalus,Yungkangichthys hsi-tanensis,Neolepidotes yungkangensis 等。这一鱼群真骨鱼类种类略多,鱼的体形比较多样化。该鱼群中以副狼鳍鱼、华夏鱼占多数,华夏鱼较狼鳍鱼进步,副狼鳍鱼在某些特征上向骨舌鱼方向特化的程度似乎比狼鳍鱼更大些。

9. 脊椎动物与恐龙蛋化石

浙江晚白垩世早期地层产有恐龙骨骼及恐龙蛋化石,1995 年 11 月 7 日 《浙江日报》报导在永康市古丽镇附近发现恐龙股骨和恐龙蛋化石。为此,1998 年笔者赴实地考察,在永康市文化局博物馆的协助下,见到了上述化石,恐龙股骨化石长约 1m,重 35kg,断面直径约 20cm,明显钙化,颜色白皙、纹理清晰,同时见到一窝恐龙蛋化石,共 7 枚,蛋呈椭圆形,直径约 10 余厘米,产于浅棕红色粉砂岩中。为了解化石的具体产地、层位及埋藏情况,在化石采集者黄德望同志陪同下观察了产上述化石的地层,并照相记录,证实化石产于朝川组顶部河流相地层中。另据仙居县文化局有关同志介绍,在仙居横溪附近拓宽公路时,在砾岩下面的红层中发现恐龙蛋化石,并请浙江大学地质系教师到现场指导,后因经费及工程进度等因素未保存下来。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有研究人员在天台盆地发现有恐龙碎骨及恐龙蛋化石 ( 浙江 1∶20 万仙居幅) ,近年来随着基本建设大规模开展,新发现化石点多达 70 余处,恐龙蛋化石形态各异,大小不等,据钱迈平等研究,已经鉴定的约有 7 属,至于恐龙骨骼碎片,也有多种类型,如鸟臀目 ( Ornithischia) 、甲龙类 ( An-kylosaurs) 、蜥臀目 ( Saurischia) 、兽足类 ( Theropoda) 等。上述化石以往都归在 “赖家组 a 段”或 “两头塘组”抑或 “天台群”,本书认为应属朝川组上部或顶部层位。2003 年4 月 《钱江晚报》 报道,在浙西北区兰溪市墩头镇梅坞村附近水库,发现一批恐龙蛋化石约 50 枚,化石产自横山组上部,这一新发现,为横山组的时代归属提供了化石佐证。

众所周知,我国恐龙蛋化石分布较广,可作为晚白垩世的标准化石,从我国已知的17省 ( 区) 的产出层位及国外有关资料来看,也都已证实。目前,在国内外可靠的下白垩统地层中尚未见有恐龙蛋化石的报导,因此,产上述化石地层的时代大致为晚白垩世赛诺曼期—土伦期。永康盆地典型朝川组顶部恐龙股骨及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对区域地层对比有重要意义。这从化石上佐证了朝川组上部与 “两头塘组”或 “赖家组 a 段”层位大致相当,其时代似应归晚白垩世早期为宜。但也不排除早白垩世晚期产恐龙蛋化石的可能性。




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种类
植物 白垩纪早期,以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仍然繁茂,而被子植物的出现则是植物进化史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白垩纪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群,诸如木兰、柳、枫、白杨、桦、棕榈等,遍布地表。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中生代——(三)白垩纪
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代表有 暴龙 、 翼龙 、 青岛龙 等,随后走向衰落。白垩纪末,恐龙、菊石和其他生物类群大量绝灭。引起这次生物大规模绝灭的原因,有许多争论。有人认为是宇宙中的一颗巨大 流星 体撞击地球所致,其依据是在白垩系和第三系界线上粘土岩中铱元素含量...

白垩系下统与上统分界
由上可知,这些化石已带有馆头期化石色彩。横山组中部产孢粉化石,其中隐孔粉 ( Exesipollenites)含量为 15%。横山组上部或顶部找到较多恐龙蛋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无疑。从层序看,横山组与下伏早白垩世早期寿昌组呈整合或超覆不整合接触,因此横山组的地质时代归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较为合适,...

白垩纪时代是指什么年代
欧洲与非洲之间又重新隔着古地中海。随着海陆的变动,全球气候也有大幅变化,洋流把水气带入以往的内陆地带,世界变得更加暖湿,沼泽也大大增加。典型的中生代植物像苏铁、银杏、针叶林及蕨类,仍是陆地上的优势植物;开花植物在白垩早期以小灌木的型态开始出现,到了中期己进占河谷及平原。到了白垩纪晚期,...

密山-敦化地堑系
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断裂带遭受了构造反转作用,断陷盆地普遍受到挤压变形与断裂改造。晚白垩世全区抬升遭受剥蚀,局部地区有火山活动。进入新生代,该断裂带再度发生伸展裂陷,发展成现今地堑(或半地堑)系。 (二)古近纪—新近纪盆地构造样式 该地堑系的盆地构造样式主要包括早期的伸展构造系统和盆地反转作用形成的...

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与区划
该区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演化为层序较厚的大陆内坳陷。按照大陆内坳陷发育程度的差异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亚区。中部为松辽盆地亚区,它们在大陆内坳陷期发育有厚的地层层序。以塔溪-鸡西北西向深断裂和赤峰一开源近东西向深断裂分别与北部和南部亚区划分开。北部为孙吴-嘉荫盆地区,...

古生物地理演化
表6-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晚白垩世—早始新世生物地层的对比 图6-4 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生物地理图 1—Lepidorbitoides 生物区;2—Globotruncana-Abathomphalus 生物区;3—Orbitoides 生物区;4—Nummulitid 残留海;5—非海相区;6—冈底斯弧 西藏和印度大陆其他生物的分布也具有相似的特点。拉萨地块的改则一...

浙东南区
(二) 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地层———永康群 ( K1-2Y) ( 馆头组K1g 和朝川组 K2c) 永康群一名来源于浙江省石油地质大队 ( 1959) 命名的永康组,原始定义: 永康组下部称杂色层,上部称红色层,后改杂色层称为馆头段,红色层称为朝川段。下与磨石山组呈不整合接触,上与方岩组砾岩为整合接触,时代定...

白垩纪混杂岩识别
5)灰岩岩块,南北两个带中均有分布,本类岩石以具有鲕粒为特征,与日喀则群的同类岩石特征相同,少量与南带中的桑单林组中的灰岩夹层相似,并含有腹足类化石(Astaete sp.),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6)硅质岩、硅质岩夹泥岩岩块,零星分布于南带的西部及北带的东端。岩石特征与北带中晚...

福建首次发现大规模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这些足迹是如何留到现在的...
爪印很粗很钝。经鉴定,恐龙足迹面积约1600平方米,是我国晚白垩世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恐龙足迹群。上杭恐龙足迹的发现是福建省首次发现恐龙及其遗骸,是福建省恐龙研究的里程碑。从此,福建省无恐龙的历史结束,研究世界晚白垩世恐龙区系的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及分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丰满区17743145377: 白垩纪时期的恐龙有哪些? -
集咏海洋:[答案]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因此得名. 剑龙灭绝于白垩世.但鸭嘴龙、甲龙和角龙在晚白垩世时却发展迅速,特别是角龙,虽然晚白垩世时才...

丰满区17743145377: 白垩纪时期的恐龙有哪些? -
集咏海洋: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因此得名. 剑龙灭绝于白垩世.但鸭嘴龙、甲龙和角龙在晚白垩世时却发展迅速,特别是角龙,虽然晚白垩...

丰满区17743145377: 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种类如题,凡有可能存在的都需要 -
集咏海洋:[答案] 植物 白垩纪早期,以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仍然繁茂,而被子植物的出现则是植物进化史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白垩纪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群,诸如...

丰满区17743145377: 谁能帮忙详细解释白垩纪时的情况, -
集咏海洋:[答案] 白垩纪(Cretaceous)是一个地质时代,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 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从早白垩世晚期兴起地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

丰满区17743145377: 地球形成分为几个纪? -
集咏海洋:[答案] 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古代的无颌类... 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鸟类继续进化,...

丰满区17743145377: 生物进化与演变史 -
集咏海洋: 动物进化是从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无氧到有氧等等一步一步进化的.动物进化的历史是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体动物——假体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触手冠动物——脊索动物——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植物的我不知道,希望能够帮助您...

丰满区17743145377: 地质年代表从老到新怎么排 -
集咏海洋: 地球四十多亿年的历史首先被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四个大的地质年代阶段.冥古宙(46亿年前 38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刚刚形成,但未保存地质纪录,是生命起源的时期;太古宙(38亿年前 25亿年前)的生命形式处于很低...

丰满区17743145377: 白垩纪有设么恐龙
集咏海洋: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因此得名. 剑龙灭绝于白垩世.但鸭嘴龙、甲龙和角龙在晚白垩世时却发展迅速,特别是角龙,虽然晚白...

丰满区17743145377: 白垩纪有哪些恐龙 -
集咏海洋:[答案] 早白垩世---Early Cretaceous------- 西风龙(Zephyrosaurus) 棱齿龙(Hypsilophodon) 禽龙(Iguanodon) 穆塔布拉龙(Muttaburrasaurus) 无畏龙(Ouranosaurus) 马鬃龙(Equijubus) 高吻龙(Altirhinus) 南阳龙(Nanyangosaurus) 沉龙(...

丰满区17743145377: 白垩纪的状况和时间? -
集咏海洋: 白垩纪(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5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中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