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与区划

作者&投稿:桂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垩纪含煤盆地分布~

白垩纪残留盆地面积为31.7×104km2。白垩纪残留含煤盆地除藏滇板块及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隆起有零星分布外,天山—赤峰活动带以南的广阔中国大陆未见含煤盆地。侏罗纪大型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塔里木陆块、准噶尔微陆块及其周缘,与侏罗纪含煤盆地相反,白垩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巴丹吉林盆地以东地区。
白垩纪残留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板块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及塔里木—华北板块的天山—赤峰活动带和华北北缘隆起带。海拉尔盆地群与蒙古的白垩纪含煤盆地相连,在中国境内有满洲里、呼伦湖、克鲁伦河、海拉尔北、海拉尔、牙克石、额尔古纳盆地、新宝力格东—贝尔湖、伊敏—锡林贝尔、红花尔吉隐伏带,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扎赉诺尔群(K1zh)的大磨拐河组(K1d)、伊敏组(K1y)。二连浩特盆地群(红格尔、霍林格勒、巴彦花、锡林浩特盆地,东乌珠穆沁—二连浩特、霍林格勒—锡林浩特、达莱诺尔—苏尼特、苏尼特—乌力吉图隐伏带,新宝力格、武川北、武川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冀北蒙中盆地群(多伦西、围场、沽源、张北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青石砬组(K1q)、固阳组(K1g)。松辽盆地(嫩江—依安—齐齐哈尔—连环湖—泰耒—镇赉—安广—白城—洮南—太平川西—开鲁北,拜泉—老虎岗—大庆—大同—大安—通辽—奈曼,青冈—肇州—松源—乾安—长岭,绥化—肇东—王府—农安—杨大城—梨树西—昌图—双辽—康平隐伏带),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含煤岩系被广泛分布的晚白垩世以后的沉积岩层所覆盖,呈隐伏状断陷盆地被叠置其下。上侏罗统含煤地层为火石岭组(J3hs),相当于松辽盆地东侧的久大组(J3jd),其上为下白垩统沙河子组(K1sh)、营城组(K1yc)。辽东盆地群(新宾、抚松西盆地)、松辽南盆地群(赤峰、北票—朝阳、阜新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下部沙河子组(K1sh)、沙海组(K1sh)和上部营城组(K1y)、阜新组(K1f)。三江盆地群(鹤岗、双鸭山、宝清南、七台河—密山、鸡西盆地,同江隐伏带)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鸡西群的城子河组(K1ch)和穆棱组(K1m),以及下白垩统珠山组(K1zh)。吉东盆地群(辽源、双阳、蛟河、延吉、汪清、东宁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下部奶子山组(K1n)、城子河组(K1ch)、长安组(K1ch)和上部乌林组(K1w)、穆棱组(K1m)、营城组(K1y)。分布在西部的北山盆地群(公婆泉、总口子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K1x)。巴丹吉林盆地(麻木乌苏、建国营西、八道桥、苏怀图、老西庙、绿园北、湖西新村、哨马营、梭梭头、拐子湖、瑙滚诺尔、塔木素隐伏带)均为第四纪沉积覆盖,一些隐伏带已经钻井证实有煤线或煤层,推断该区有煤系地层发育,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上部赛乌苏组(K1s)。
中国大陆南部,仅在藏滇板块冈底斯—腾冲活动带见有零星白垩纪含煤盆地。藏西改则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川巴组(K1ch),拉萨盆地含煤岩系为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藏东八宿盆地含煤岩系为多尼组(K1d)。
参见《中国煤层气盆地图集》“中国白垩纪含煤盆地分布图”、“中国白垩纪含煤盆地一览表”、“中国白垩纪含煤盆地地层表”。

由于该区地质构造特征与美国阿拉斯加北坡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后者研究程度较高,因此通常通过比较认识该区地质特征,同时也认为该区蕴藏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的基底为前寒武纪北极地台的一部分(Khain et al.,2007)。显生宙的沉积中,可以区分出3套地震地层复合体:下古生界-泥盆系,上泥盆统(一些地区为石炭系)-下尼奥科姆统(Neocomian),白垩系-新生界。其时代与北阿拉斯加的富兰克林、埃尔斯米尔和布鲁克斯地层单元相当。剖面上看,研究区大部分为陆相沉积,只有下埃尔斯米尔(石炭系)例外,其碳酸盐岩沉积意义重大。
一、新西伯利亚群岛和北极东北邻近陆地地质
由于该区地质调查程度低,岛屿和陆地地质特征是海区很好的参考对比。Khian et al.(2007)对该区岛屿——新西伯利亚群岛地质及邻近陆地地质和油气指标进行了总结。
弗兰格尔岛构造是由复杂的推覆体组成的,其不同时期的沉积层序和变质层序相互覆盖。推测弗兰格尔岛最老的地层单元是变质页岩夹花岗片麻岩。据K-Ar法测年结果,这些岩石年代属里菲期-文德期,并可能是结晶基底的一部分。据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弗兰格尔岛石炭系和三叠系应属生油层。弗兰格尔岛石炭纪地层和阿拉斯加Lisburne组具有相似性,后者是普鲁德霍湾油田的产油层之一。
在新西伯利亚群岛的奥陶纪-白垩纪地层剖面中,显示有大量油气标志的存在。而最好的显示出现在科捷利内和Bel’ kovsky岛的下-中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中,它们仍然保留生油岩的特征。特别注意的是下-中泥盆统和石炭系层序,包含有最丰富的碳沥青证据。碳沥青显示的强度依赖于母岩的生油特性以及有机质含量与类型,尚未找到碳沥青与所含油气之间的关系。在科捷利内和Bel ’ kovsky岛,碳沥青的分布与高品质泥盆纪生油母岩层序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后者分布于热液上升的活动区。从油气指标的数量来看,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母岩层序的生油潜力应该是较低的。
生气母岩层序包括阿尔布期-古新世沉积。甲烷及其同族体在南部Bunge Land沿岸渐新世-中新世和德米特里·拉普捷夫海峡中新世的样品中测到,含量为75%~95%。
新西伯利亚群岛与弗兰格尔岛古生代地层对比表明,后者岩石后生作用强(有时包括变质作用)且有明显的位移,导致有机质中的沥青含量较低。
在楚科奇海和东西伯利亚海南部陆地,也有沥青和气体显示。在东楚科奇隆起,可见厚层的古生代地层,其中上奥陶统、志留系和下泥盆统有区域性的含沥青层。与新西伯利亚群岛相似,这些地层也有明显的变质作用、位移以及沥青的释出,在方解石脉中有碳沥青。在Indigirka-Zyryansk槽Mora坳陷,厚层的下白垩统含煤地层广泛分布,发现有裂解成因气。在Chaun低地也见有气体显示。
二、区域构造及其演化
Khain V.E.et al.(2009)认为,东北极地区包括前寒武纪北极(Hyperborean)克拉通块体和早古生代-中白垩世(晚基末利期)褶皱带。研究区极地部分被晚侏罗世-白垩纪美亚海盆所覆盖,目前为北冰洋的一部分。研究区陆壳经历了以下的构造运动事件:格林威尔、贝加尔、埃尔斯米尔以及晚启的莫里奇运动。这些构造运动与相应的大洋的闭合、俯冲褶皱带的形成相关,并伴随绿片岩-角闪岩和麻粒岩相变质作用(Khain et al.,2007;Lawver et al.,2002;Parfenov et al.,2001)。该区包含两个大陆板块的碎块:①包括格林威尔(Grenvillian)北极块体在内的早古生代板块;②包括前寒武纪西伯利亚块体和侏罗纪-中白垩世上扬斯克-楚科奇构造带的板块。美亚海盆以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的现代陆架为边界,代表了由中白垩世构造运动和美亚、欧亚海盆扩张而形成的白垩纪-新生代地质构造(包括盆地及断裂体系)(图8-2)。

图8-2 东北极地区构造体系图

(据Khain V.E.et al.,2009)
1,2—早古生代陆块(劳亚大陆东北极部分),包括(1)北极克拉通(格林维尔和贝加尔运动块体)及东西伯利亚和楚科奇大陆架(a)、门捷列夫海岭(b)、楚科奇海岭(c)、德龙穹隆(d)的弱变形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盖层和(2)早古生代造山带块体;3~11—晚侏罗世-中白垩世上扬斯克-楚科奇-北阿拉斯加构造带及新西伯利亚-楚科奇-布鲁克斯造山体系(古生代变形板块边缘)(3~5):大陆板块的强裂变形沉积盖层和变质片麻岩区的内楚科奇带,已知陆上(a)及推断的楚科奇陆架区(b)(3),白垩世片麻岩区(4);新西伯利亚-弗兰格尔-Herald-里斯本-布鲁克斯大陆板块及变形沉积盖层(5)已知陆上(a)及推断北极大陆架(b);6,7—上扬斯克-科累马碰撞体系及其边缘中白垩世缝合带:古生代-纽康姆岛弧、陆架及海相逆冲皱褶带(6)中白垩世缝合带沉积物(7)包括科累马弧(a)、南阿纽伊及白垩系-新生界下伏沉积物(b)及Kobuk(c);8—上扬斯克造山体系(西伯利亚克拉通变形边缘);9~11—火成岩及中白垩世(晚基米里期)造山带盆地:早白垩世同碰撞花岗岩(9),浊积岩及陆源-灰岩充填的同逆冲期或后逆冲期盆地和拉分盆地(10),逆冲前缘的叠瓦状白垩纪陆源充填盆地(11);12—阿尔布期-晚白垩世鄂霍次克-楚科奇大陆边缘岩浆岩带;13~17—北极大陆架上的古生代-新生代大陆裂谷盆地及伴生岩浆作用:岩浆岩和沉积岩充填的泥盆纪裂谷盆地(13),陆源及火山岩充填的德龙穹隆的白垩纪弧形和放射形海槽(14),东西伯利亚和楚科奇海群岛、大陆架及大陆边缘的白垩纪-新生代裂谷和拉分盆地(a)和门捷列夫和楚科奇海岭间的新生代盆地(b);陆上新近纪-第四纪沉积物(15),大陆斜坡及陆隆上的白垩纪-新生代盆地(16),板内玄武岩及双峰火山岩体:未细分的陆架及岛上(a)的早白垩世和新生代岩体,从磁测资料推断(b)(17);18,19—洋壳与陆壳边界(影线指向美亚海盆方向);21—已知(a)和推断(b)岩性单元边界;22—推断的早古生代造山带块体断裂边界;23—已知(a)和磁测资料推断(b)的科累马弧形和南阿纽伊-Kobuk缝合带前逆冲带;24—已知(a)和推断(b)的新西伯利亚-楚科奇-布鲁克斯造山体系前缘逆冲带(简化字母代表:NS-新西伯利亚;Wr-弗兰格尔;He-Herald;Li-里斯本;Br-布鲁克斯);25—北风逆冲带;26—已知(a)和磁测资料推断(b)的南阿纽伊体系左旋走滑断裂;27—其他走滑断裂及其运动方向(点线代表推测断层);28—正断层;29—白垩纪-新生代盆地的逆断层(a)和正断层(b);30—白垩纪-新生代德龙穹隆边界弧形断层;31—未识别的断层;32—白垩纪-新生代盆地推测沉积厚度(km);33—水深线(m);盆地简化名称:Vi-维尔基茨基;Co-科维尔;NO-北风;NC-北楚科奇;Ha-汉纳;Ho-霍普;Ch-查里;SC-南楚科奇;PM和CN分别代表皮维克-门捷列夫断裂和楚科奇-北风断裂;嵌入小图为研究区位置图及俄罗斯与美国的边界线
1.北极克拉通
北极克拉通(据Shatski)或极地陆块(据Zonenshain)基底由前寒武纪(格林威尔期)块体构成。从现在的构造框架来看,北极克拉通包括西北极的喀拉(Kara)微板块和斯瓦尔巴特微板块,以及出露于东北极的新西伯利亚和德龙群岛、皮尔里(Peary)半岛、加拿大北极群岛、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和楚科奇海岭组成(图8-2)。至新元古代末,在约10亿a的时间内,北极陆块为罗迪尼亚(Rodinia)超级大陆的一部分。中新元古代,劳亚(Laurussia)大陆开始分解成几个陆块,其中包括在古生代由赤道漂移至北极地区的北极陆块(Lawver et al.,2002)。元古宙-早古生代,北极陆块的主体为陆源碎屑和碳酸盐岩陆架沉积,仅在德龙群岛因白垩纪德龙岩浆侵入而产生微弱变形(Filatova et al.,2007)。
新元古代-寒武纪的贝加尔运动导致北极陆块随造山带的形成而增大。该造山带的西部,为蒂曼-伯朝拉褶皱带(Kuznestov et al.,2007),其东部为出露的泰梅尔半岛、弗兰格尔岛、东楚科奇、苏厄德半岛和北阿拉斯加地区。Vernikovsky(Bogdanow et al.,1998)在北极克拉通边缘同时发现了新元古代蛇绿岩、岛弧玄武岩、安山岩和拉斑玄武岩系列的流纹岩和850~740 Ma的斜长花岗岩,说明克拉通边缘为被动大陆边缘背景。板块碰撞及洋盆闭合伴随麻粒岩-角闪岩变质作用和火山作用,最年轻的花岗岩年龄为612~570 Ma。再向东,新元古代造山带仅局限于北极克拉通的陆块之间(见图8-2)。贝加尔运动,约700 Ma前在弗兰格尔岛形成角闪岩、辉长岩和辉长-辉绿岩(Kos ’ ko et al.,1993);592~547Ma,在巴罗背斜南部的楚科奇陆架、东楚科奇片麻岩区、北阿拉斯加和苏厄德半岛形成了角闪岩-绿片岩(Klemperer et al.,2002;Natalin et al.,1999)。在科累马白垩纪环形缝合带的寒武纪陆源沉积岩中发现了铁镁质-超铁镁质碎块和碧玉(Parfenov et al.,2001)。
新元古代-寒武纪之交,随着古大西洋的打开,劳伦古陆、北极大陆、波罗的古陆及西伯利亚大陆重新形成裂谷(Lawver et al.,2002)。而在早古生代北极大陆仍以陆源和碳酸盐岩陆架沉积为主,加拿大西部群岛,包括发育奥陶纪俯冲带皮尔里(Peary)蛇绿岩的埃尔斯米尔岛、西西伯利亚和现加拿大南界和波德沃德科尼夫盆地为洋壳(包括Henrietta和Jeannette岛)(Parfenov et al.,2001)。阿拉斯加和东北极大陆架的早古生代海相、陆架和岛弧沉积岩定为富兰克林层序(Houseknecht et al.,2005;Sherwood et al.,2002),该层序在地震剖面上被看做声波基底。巴罗背斜南部的钻井揭示,该层序主要为奥陶纪和志留纪浊积岩、半远洋页岩、碧玉、燧石和火山岩沉积。推测德龙群岛早古生代地层主要为浊积岩和钙-碱性火山岩沉积。
参考前人研究成果(Filatova et al.,2007),本书重建了古大西洋另一侧:东西伯利亚,在上扬斯克-科累马造山系西部科累马环形缝合带中发现了铁镁质-超铁镁质断块,其角闪岩-绿片岩变质作用40Ar/39Ar年龄(430~419Ma)为志留纪。另一些外来体由寒武系粉砂岩夹蛇绿岩、玄武岩、碧玉以及远洋硅质页岩和奥陶系笔石玄武岩碎屑组成。
在早古生代斯堪的纳维亚期和埃尔斯米尔期,劳伦(Laurentia)古陆、北极大陆、西伯利亚大陆和波罗的古陆在造山作用下拼合为劳亚(Laurussia)大陆,至石炭纪漂移至现今纬度。这导致大部分陆架由红层沉积(含蒸发岩)变为灰色陆源沉积。这些大陆板块的汇聚形成泛大陆Ⅱ,并伴随几个裂谷期。第一期裂谷运动,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产生一些裂谷,包括汉纳海槽(Hanna trough),由火山-陆源碎屑充填(Endicott群及其相当地层)。大陆裂谷局部转变为海底扩张,中古生代-晚侏罗世阿拉折雅(Aleya)-南阿纽伊-Angayucham洋盆打开(Parfenov et al.,2001;Sokolov et al.,2002)。此洋盆为太平洋的一翼,陆上延伸至Oimyakon盆地(Parfenov et al.,2003)。
2.上扬斯克-楚科奇碰撞带
上扬斯克-楚科奇碰撞带(图8-2)是古生代楚科奇-阿拉斯加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晚侏罗世-纽康姆期碰撞,致使阿拉折雅-南阿纽伊-Angayucham洋闭合的结果。碰撞带中部为沿中白垩世碰撞缝合带分布的上扬斯克-科累马碰撞体系。该碰撞带构成古生代板块(含前寒武纪碎块)的变形边缘,板块东北部边缘称为新西伯利亚-楚科奇-布鲁克斯褶皱带,西南部边缘为西伯利亚克拉通陆块(上扬斯克造山带)(Bogdanov et al.,1993;Filatova et al.,2008;Parfenov et al.,2003)。
(1)上扬斯克-科累马碰撞系统
上扬斯克-科累马碰撞系统,为上扬斯克-楚科奇碰撞带的核心,具复杂的褶皱-逆冲构造,由寒武纪-纽康姆期不同时代的浅海、陆架及岛弧沉积(蛇绿岩、火山岩、碧玉和陆源沉积岩)并列而成。中白垩世碰撞缝合带包括科累马环形带和南阿纽伊缝合线,受左旋走滑断裂体系分隔,东部为科伯克(Kobuk)缝合线(图8-2)。缝合带包含了洋盆闭合而产生的变形地层(Bondarenko,2004;Kuz’ michev et al.,2005;Sokolov et al.,2001)。
(2)新西伯利亚-楚科奇-布鲁克斯褶皱逆冲系统
新西伯利亚-楚科奇-布鲁克斯褶皱逆冲系统,由前陆盆地地层发生薄皮构造变形而产生近NS向褶皱和叠瓦状逆冲断层构成。这种构造变形在远离上扬斯克-科累马碰撞体系而逐渐减弱。根据变形程度,可将新西伯利亚-楚科奇-布鲁克斯体系划分为内带和外带(图8-2)。
楚科奇内带,沿缝合带分布,位于现在的大陆边缘,紧邻楚科奇海大陆架,构成新生代南楚科奇-霍普(Hope)盆地的基底。褶皱逆冲带,在古生代板块主要由元古宙-古生代的陆源碎屑和碳酸盐岩沉积物组成,也包括三叠纪、侏罗纪与裂谷相关的陆源碎屑和少量火成岩。冲断体系上部构造位置主要为上扬斯克-科累马碰撞体系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相、陆架和岛弧相冲断带沉积。楚科奇构造带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包括链状片麻岩区及大量同碰撞期火成岩。
新西伯利亚-弗兰格尔-Herald-里斯本-布鲁克斯外带,呈NW向延伸,覆盖东北极大陆架的主体。西南以楚科奇带或碰撞缝合线为界,东北仰冲于陆块弱变形沉积物之上。外带只出露于阿拉斯加和几个海岛,其边界表现为重力高值区,呈弯曲的串珠状,由NE向转换断层分隔成几个次级地块(见图8-2)。这些次级地块通常被看做是独立的地体,但通过对比发现(Filatova et al.,2007),东南部布鲁克斯山脉至西北部的新西伯利亚群岛具有相同的地质构造。
布鲁克斯山脉,为褶皱逆冲体系前带典型的薄皮构造,由近NS走向的逆冲板状岩层组成,夹陆架沉积,顶部为蛇绿岩碎屑;蛇绿岩底部向南一直延伸至科伯克缝合带(中白垩世Angayucham洋闭合遗迹)。叠瓦逆冲构造由古生代-晚侏罗世洋壳和岛弧火山岩组成。布鲁克斯山脉其他所有板状岩层向北逆冲至阿拉斯加大陆板块南缘(Klemperer et al.,2002;Patrick et al.,1988;Toro et al.,2002)。在里斯本、Herald(Moore et al.,2005)及弗兰格尔地区也出露有相同的薄皮构造。弗兰格尔岛为一系列NE走向的逆冲断层和NE向翻转褶皱构成(Kos’ ko et al.,1993),主要为陆壳之上的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陆架沉积盖层。逆冲褶皱构造变形发生于150~115 Ma(Kos ’ ko et al.,2003)。Herald和弗兰格尔地块的褶皱逆冲构造在地震剖面上已有显示(Burlin et al.,2006),在剖面中NE向逆冲带包括富兰克林声波基底层和泥盆纪-早中生代地层。位于西北端的新西伯利亚褶皱带(见图8-2)出露于东西伯利亚海岛屿上。科捷利内岛所有古生代-凡兰吟期地层均经受了中白垩世构造运动而变形,并产生带有SW和NE向逆断层的NW向褶皱(Parfenov et al.,2001)。
前褶皱带与前陆盆地相伴生,这些前陆盆地形成于逆冲造山事件形成的前渊,时间和构造上与上扬斯克前渊带类似。中白垩世,东楚科奇前渊带为巴罗背斜的北界(Moore et al.,2002),以链状分布的盆地形式延伸至里斯本、Herald及弗兰格尔逆冲带,向西北可能延伸至新西伯利亚群岛。
前渊带布鲁克斯前逆冲带相邻的科维尔前陆盆地(见图8-2),不整合于埃尔斯米尔构造运动和NS向汉纳槽之上,发育宾夕法尼亚纪-中生代(包括早纽康姆期)沉积物(Sherwood et al.,2002)。前陆坳陷盆地接受来自持续隆升的布鲁克斯山脉的磨拉石沉积。下部主要为阿普特期-早阿尔布期细粒碎屑,向上变为阿尔布期末-晚白垩世粗粒沉积。科维尔盆地沉积充填总厚度可达5~8km,向西减薄至1~2km。通常将该套地层解释为前古生代构造不整合之上的早白垩世-新近纪布鲁克期沉积。然而,科维尔盆地主要从阿普特期至晚白垩世早期发育。随着布鲁克块体前逆冲带隆升及向北俯冲,科维尔盆地亦向北进积充填,其中二次俯冲为阿尔普期-阿尔布期俯冲沉积物,包括布鲁克斯海岭初始俯冲产物。东楚科奇前渊带北部边缘可能为北楚科奇新生代盆地基底。新生代以来,中白垩世布鲁克斯海岭隆升至今,对科维尔盆地持续注入陆源碎屑。
构成北冰洋周缘的上扬斯克-楚科奇构造带形成时间与北冰洋美亚海盆打开为同时代。

东北地区广泛发育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图4-1)。总体来看,该区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经历了一个从伸展裂陷到萎缩反转的较完整的发育旋回,主要包括前裂谷期—裂谷期(或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或萎缩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早白垩世(K1)为主要裂谷发育期,也是东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最主要的裂谷盆地发育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的发育与分布明显受到东北地区裂谷期前不同地质结构的控制(见第—章)。由于不同地区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将东北地区该时期的盆地划分为西、中、东3个盆地区,中间隔以大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两个隆起(岭)区(图4-1)。

图4-1 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图

(一)西区(Ⅰ区)

西区即海拉尔-二连盆地区,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即海拉尔盆地亚区(I1)和二连盆地亚区(I2)。前者位于本区西北部,后者位于本区西南部,其构造走向优势为北东、北东东方向。

海拉尔盆地主要受得尔布干深断裂和乌努尔深断裂及其所夹持的北东向海西早期褶皱带的控制,盆地构造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图4-2)。该盆地按照北东向主断裂及基底构造控制下形成北东向展布的“三坳两隆”的总体构造格局,由西向东分别为扎赉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海拉尔盆地以早白垩世断陷为主体,其上发育了较薄的坳陷期层序地层,并将各断陷覆盖连通为统一盆地。早白垩世断陷主要发育于坳陷单元内,同时在较大的隆起单元上也发育有一系列该期断陷。在呼和湖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鄂温克断陷、伊敏断陷、呼和湖断陷和旧桥断陷;巴彦山隆起上的断陷有东明断陷、乌固诺尔断陷、莫达木吉断陷和五一牧场断陷;贝尔湖坳陷内的断陷有赫尔洪德断陷、红旗断陷、新宝力格断陷、乌尔逊断陷和贝尔断陷;扎赉诺尔坳陷内的断陷有呼伦湖断陷、查干诺尔断陷和巴彦呼舒断陷。

图4-2 海拉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

二连盆地主要受二连-贺根山缝合带、索伦—林西深断裂和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及其夹持或两侧的海西早期、晚期褶皱带、加里东期褶皱带及中间微地块等基底构造的控制。由于近东西至北东向深大断裂的影响,二连盆地总体呈北东东向构造分带,可划分为“五坳—隆”(图4-3),即北部的马尼特坳陷及乌兰察布坳陷、中部的苏尼特隆起和南部的乌尼特坳陷、腾格尔坳陷以及川井坳陷。

图4-3 二连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据华北油田石油地质志,1988)

二连盆地也是以早白垩世断陷为主体。在5个坳陷单元区的裂谷层序之上发育了较薄的坳陷期层序;但在中部的苏尼特隆起之上,大部分地区基岩出露地表,坳陷期层序不太发育。早白垩世断陷也主要发育于坳陷单元内,但在中部的苏尼特隆起单元上也发育有一些该期断陷。在北部的马尼特坳陷内发育的早白垩世断陷主要有巴音都兰、哈帮、塔北、塔南、阿北、阿南、沙那和宝格达断陷等;在乌兰察布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额仁淖尔、准宝力格、准棚、吉托勒、呼格吉勒图、格日勒敖都、脑木更和卫井断陷;在中部的苏尼特隆起上发育的该期断陷有朝克乌拉、赛汉图们、红格尔、布郎沙尔、阿其图乌拉、查干里门诺尔、伊和乌苏和大庙断陷;在南部的乌尼特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迪彦庙、巴彦花、高力罕、阿拉达布斯、包尔果吉、吉尔嘎郎图和布日敦断陷;在腾格尔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赛汉塔拉、都日木、布图莫吉、赛汉乌力吉、额尔登苏木、翁贡乌拉、扎格斯台和何日斯太断陷;在川井坳陷内发育的断陷有白音查干、包龙和桑根达来断陷等(图4-3)。

(二)中区(Ⅱ区)

中区即松辽-阜新盆地区。该区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演化为层序较厚的大陆内坳陷。按照大陆内坳陷发育程度的差异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亚区。中部为松辽盆地亚区,它们在大陆内坳陷期发育有厚的地层层序。以塔溪-鸡西北西向深断裂和赤峰一开源近东西向深断裂分别与北部和南部亚区划分开。北部为孙吴-嘉荫盆地区,南部为阜新-朝阳盆地区,它们均不太发育大陆坳陷期沉积层序。该区盆地基底在北部和中部亚区主要为前加里东期的小兴安岭-松辽中间古地块及后来在晚华力西—印支期发展形成的断褶带;南部亚区则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前中、新元古代结晶基底。盆地的形成演化受到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多条深断裂的控制。

北部(塔溪—鸡西断裂以北)的孙吴-嘉荫盆地区,坳陷期地层一般不发育,主要发育了一些相对独立的早白垩世断陷,彼此以隆起剥蚀区相隔,早白垩世断陷主要有孙吴断陷、逊克断陷、沾河断陷和嘉荫断陷等。南部(赤峰—开源断裂以南)的阜新-朝阳盆地区,坳陷期地层也不发育,主要为一些早白垩世断陷,基本上是北侧松辽断陷群向南侧的延伸和扩展,其中发育相对较好和规模较大的主要为阜新-义县断陷。

图4-4 松辽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

中部的松辽盆地是本盆地区的主体。松辽盆地以坳陷期地层特别发育为主要特征,厚达3000m以上。在西拉木伦河深断裂以南及两侧的松辽盆地南部区,坳陷期地层相对松辽盆地中、北部发育较差,显示南部逐渐抬起、地层向南尖灭的特征。坳陷期后地层,以孙吴—大庆断裂为界,西侧发育萎缩期的晚白垩世四方台组和明水组,东侧则不发育。根据松辽盆地的基底构造形态、盆地结构及断裂特征、坳陷期盖层厚度变化及反转期构造变形等特征,可将盆地内构造单元划分为如下6个二级构造单元(图4-4):中央坳陷区、西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东北隆起区、西部斜坡区和北部倾没区。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的断陷一般深埋在后期巨厚的坳陷期及萎缩期层序之下,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工作已基本揭示出这些断陷的分布轮廓(图4-5)。盆地内早白垩世裂谷系或断陷带主要受西侧的嫩江深断裂、中部的孙吴-大庆-双辽深断裂和东侧的四平-哈尔滨深断裂、依兰—伊通深断裂南段部分的控制。较大的断陷主要沿北北东向大庆-双辽断裂两侧和四平-哈尔滨断裂西侧以及嫩江断裂东侧分布,前者如林甸-李家围子、安达-徐家围子断陷;后者如梨树、德惠断陷和陆家堡断陷等。以这几条主要的控制断陷发育的深断裂为依据,可将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划分为西部断裂群和东部断陷群。西部断陷群主要位于嫩江深断裂和孙吴-大庆-双辽深断裂之间,发育的断陷主要有讷河东、依安、乌裕尔、林甸、梅里斯、汤池、英台、白城西、白城东、兆安、瞻榆、陆家堡、常家围子、齐家-古龙、长岭、乾安、哲中和黑鱼泡断陷等;东部断陷群主要位于孙吴-大庆-双辽深断裂和哈尔滨-四平深断裂之间,发育的断陷主要有中和、孤店、伏龙泉、金宝屯-康平、北安、拜泉、绥化、杏山、兰西、莺山、榆树、德惠、十屋和柳条断陷等。

图4-5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图(据张功成等,1996,略有修改)

(三)东区(Ⅲ)

东区即三江-延吉盆地区。该区主要发育了—些早白垩世大陆裂谷期的断陷,坳陷期地层大部分地区不太发育,仅少数规模较大的盆地内有少量发育。该区盆地的分布、形成和改造受南北向牡丹江断裂、大和镇缝合带、北西向塔溪-鸡西断裂、东西向赤峰-开源断裂、北东向依兰-伊通断裂和密山-敦化断裂以及其间的加里东、晚海西—印支、燕山增生褶皱带和佳木斯-兴凯古地块的控制。该区的盆地有下列特征:①以断层控制的断陷为主,断陷以北北东、北东及南北向分布为主,但也有北西和东西向分布或者不同方向的组合;②基底结构十分复杂,块体十分破碎;③盆地改造程度比中、西两区均要强烈,常以残留盆地形式出现。该区因晚中生代盆地基底构造、盆地内部构造均十分复杂、破碎,盆地遭受的改造强烈,就目前的研究程度,尚难以进行较细的构造区划。本书暂以北东向的密山-敦化断裂为界划分为两个亚区。密山-敦化断裂北西侧与依兰-依通断裂所夹持的地区为三江-鸡西盆地亚区;密山-敦化断裂南东侧为延吉盆地亚区。在三江-鸡西盆地亚区主要分布有三江断陷盆地、双鸭山、勃利和鸡西断陷盆地等;在延吉盆地亚区主要发育有延吉、东宁和虎林断陷盆地等。

三江盆地的区域构造呈北东向的“两隆两坳”相间展布(图4-6),由西向东分别为佳木斯隆起、绥滨坳陷、富锦隆起和前进坳陷。由于其坳陷期地层不太发育,其中的坳陷主要由早白垩世的断陷组成。在整体的隆坳格局之上,叠置了后期新生代的断陷-坳陷盆地,使该期盆地被覆盖。

图4-6 三江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据周志祥等,1992)

双鸭山、勃利和鸡西盆地主要由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断陷组成,但其盆地的总体展布方向为近东西向,其中的断陷主要受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常使断陷发生北东向—近东西向—北西向的弧形弯曲(图4-7)。其形成原因可以有以下几种解释:①北东向断陷主要为沿断裂发生伸展作用形成,而近东西向及北西向断陷可能为沿密山-敦化断裂及依兰-伊通断裂方向的走滑-拉分作用形成;②由于该地区既发育有北东向的密山—敦化断裂及依兰-伊通断裂,又发育有由近东西向北西转折的鸡西—塔溪深断裂,弧形弯曲的断陷可能是由于在这些前期基底构造的控制下发生三维伸展作用而形成的;③也可能是双鸭山、鸡西、勃利等盆地为统一沉积盆地后期遭受挤压改造作用形成的残留盆地。郭成铠(1985)引用黑龙江省煤田勘探公司的研究成果,认为鸡西群城子河组沉积时,鸡西勃利等7个盆地是统一的沉积区,它具有统一的沉积中心,边缘相在西侧佳木斯古隆起的东翼。后来由于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构造运动和剥蚀,形成7个孤立的残留盆地(图4-7)。上述观点究竟哪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犹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笔者倾向于可能是上述3种成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延吉盆地的区域构造呈近南北向展布,由“两隆两坳”的4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图5-8),由西向东分别为西部隆起、中央坳陷(或朝阳川坳陷)、太平隆起和东部坳陷。主要为早白垩世的断陷,坳陷期地层也不发育。在断陷内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可达3000m以上;隆起区一般沉积较薄,局部地区可出露地表遭受剥蚀。

图4-7 勃利地区煤田分布图(据黑龙江省煤田勘探公司,1990)

图4-8 延吉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据高瑞祺等,1995)




侏罗系与白垩系的界线
喜马拉雅北坡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性质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因为它是代表了喜马拉雅地区从拉伸构造转变为挤压构造、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演化为前陆盆地沉积的构造转换界面。1.生物地层的连续性 1973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侏罗、白垩系界线会议上,大多数学者支持L.Hegarat提出的关于侏罗、白垩系界线生物地层...

白垩纪—古近纪沉积盆地
白垩纪—古近纪沉积盆地在研究区北东属连续沉积的滨海-浅海盆地和海陆交替相的红色盆地。在塔里木盆地南缘,上白垩统—古近系的存在比较肯定,早白垩世是否有沉积,尚难定论。白垩纪沉积盆地与侏罗纪沉积盆地的地理位置和沉积岩相明显的不同步,两者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也有明显差异。白垩纪—古近纪属于滨海-浅海(含湖)盆...

(二)巴丹吉林—北山盆地侏罗、白垩系沉积特征
上三叠统珊瑚井群,为杂色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砂岩、粉砂岩、页岩,含延长群植物化石,厚度大于725 m,上下连续沉积。地震资料证实,扎格高垴盆地可能存在该套地层。巴丹吉林—北山侏罗、白垩纪含煤盆地形成于燕山期,是中国大陆北部中生代含煤盆地群的组成部分。经过印支期夷平的褶皱地块,侏罗纪早期...

岩浆活动与盆地形成演化关系
图1-36 大兴安岭-张广才岭-吉中-延边地区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Sr\/Y-(Sm\/Yn)N变化图解 以嘉荫-牡丹江蓝片岩带为界,西部大兴安岭地区早白垩世侵入的青山花岗岩体(135Ma)具有埃达克岩特征(图1-37),说明岩浆源于加厚的地壳;二连盆地、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早白垩世玄武岩R EE分配模式显示岩浆起源于石榴石橄榄岩地幔...

白垩纪煤层气盆地评价
中国大陆的白垩纪含煤盆地分属两个构造域,位于大陆东北部的海拉尔、二连、松辽、三江盆地(群)属滨太平洋构造域,位于大陆西部的白垩纪含煤盆地属特提斯构造域。 北山、巴丹吉林盆地分布于大陆西北部,受阿尔金断裂带的控制形成走滑拉分盆地,盆地呈多凸多凹状北东东—东西向成带展布,凹陷具箕状断陷特征。早白垩世...

中国哪儿出化石
1图朝阳生物化石群 2图热和生物化石群 辽西及相邻的内蒙古南部地区中生代热河生物群主要脊椎动物化石地点 (部分盆地地质资料引自辽河石油管理局有关文献)1∶第三纪盆地 2∶白垩纪盆地 3∶侏罗纪—白垩纪盆地 4∶断层(F)5∶省界 6∶脊椎动物化石地点 A∶义县金刚山 B∶北票四合屯 C∶阜新大五家子...

中生代盆岭构造
上述盆地在中晚侏罗世时期可能是一些既相互分隔,又局部连通的盆地,现今的盆岭构造面貌是侏罗纪末构造运动强烈挤压改造之后的结果。 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中生代第二类盆岭构造由该区的白垩纪盆地及其之间的白垩纪隆起组成。这些白垩纪盆地和隆起均呈北北东、北东向延伸,盆地均为白垩纪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

侏罗纪?白垩纪?什么意思啊?从古至今都怎么分啊?
侏罗纪、白垩纪等这些纪代表着古代的一个时间段。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

地层、构造
四川盆地内主要分布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厚3000~4000m,最大厚度达6738m,为一套湖、河相沉积的红色碎屑岩系。侏罗系层序发育完全,分布面积占盆地面积的74.13%;白垩系岩相变化较大,分布面积占盆地面积的27.96%;古近系仅有少量分布。 1.侏罗系 是四川红层区内分布最广、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岩组,分布面积达...

白垩系底界
Diestheria 和 Yanjiestheria 共生,表现侏罗纪—白垩纪混生面貌; 在义县九佛堂组顶部发现产于日本手取地区早白垩世 Valangianian 期半咸水相伊月层的标志化石 Te-toria yokoyamai; 俄罗斯远东苏昌盆地由海相化石证实为早白垩世有两套含煤地层,所产植物化石几乎与我国东北地区相应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或沙海组和阜新...

安阳市13724728034: 腐植煤最主要的聚煤期是? -
毓质再林: 秋天

安阳市13724728034: 求帮忙!!图中有哪些地层,其接触关系如何? -
毓质再林: 1、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白垩纪.2、侏罗和白垩和白垩之间是角度不整合关系,右D3和C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C2和P1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3、地质构造有石榴庵背斜、火石峰向斜、火石峰断层.4、背斜和向斜形成于二叠纪末到白垩纪初;断层形成晚于上一期,有逆断性质,将老地层推覆上来.5、总体以挤压环境为主,白垩纪之后构造活动变温和了.

安阳市13724728034: 地球时代划分 -
毓质再林: 1.太古宙(4600——2500百万年),以下单位略分为 始太古代(4600——3600)古太古代(3600——3200)中太古代(3200——2800)新太古代(2800——2500) 太古宙以下各代均未进一步划分. 2.元古宙(2500——540)分为 古...

安阳市13724728034: 地质年代表从老到新怎么排 -
毓质再林: 地球四十多亿年的历史首先被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四个大的地质年代阶段.冥古宙(46亿年前 38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刚刚形成,但未保存地质纪录,是生命起源的时期;太古宙(38亿年前 25亿年前)的生命形式处于很低...

安阳市13724728034: 远古时期环境是怎样的? -
毓质再林: 远到什么年代呢?46亿年前地球刚诞生的时候,到处是岩浆,后来地壳形成了,又有了大气层,形成原始海洋,热得像一锅汤一样,然后过了及其漫长的时间出现有机物,经过太古代到元古代,海洋生物开始兴起,但即便到了三叶虫时代地球上...

安阳市13724728034: 侏罗纪的简介? -
毓质再林: 【名称由来】 侏罗纪之名称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今译汝拉山),是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于1829年提出的.由于欧洲侏罗系岩性具有明显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将德国南部侏罗系分为下、中、上3部分.1843年,F.A....

安阳市13724728034: 地质年代里哪个纪形成的煤最多? -
毓质再林: 全球来看泥盆系和石炭系形成的煤最多,部分地区也有燕山期和新生代的煤矿,但是总体质量不如泥盆系和石炭系的煤

安阳市13724728034: 什么是白垩纪 -
毓质再林: 中生代的三迭纪,侏罗纪和白垩纪(1)三迭纪:中生代三迭纪.2亿4000万—2亿1000万年前.在三迭纪的初期恐龙出现;在末期哺乳类出现.从泥盆纪到石炭纪大陆板块互连的盘古大陆,在三叠纪终於开始分离.(2)...

安阳市13724728034: 恐龙生活的环境
毓质再林: 恐龙主要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侏罗纪时期全球各地的气候都很温暖,涌入裂缝而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内陆的沙漠带来雨量.植物延伸至从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