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

作者&投稿:大狐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

闯关东顾名思义是从山海“关内”向山海关以东的“关外”进行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这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持续时间和迁徙人口都是历史之最。那么为什么闯关东时,当时的山东同胞选择了向当时的关东地区迁徙,而不是温暖的南方呢?

首先,闯关东的目的地绝对不是严寒之地,尤其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气候差不多。从当时最关心的粮食来讲,关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作为迁徙的目的地,直到现在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依然非常可观。对于南方人来说,适应北方气候可能比较困难,但对当时的山东百姓来说,冬天时间长一点,过年时气温低一些,还是可以克服的。
关东的地广人稀主要是因为清朝对关东实行的封禁政策,视东北为满人的“龙兴之地”和清朝统治者的退路。阻止汉人进入关外的同时,满人又在清朝建立后大量进入关内,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东北地区大量土地无人耕种的情况。为了阻止人口迁徙,顺治开始修建数千里“柳条边”,康熙中期便全线竣工。此工程被称为“东北长城”,但并不坚固,没有任何军事效用。

清朝虽然有这样禁止向东北地区迁徙的意图,但多数时间实施效果都不佳,对于小规模的迁徙不予理睬。这样一来关内关外虽然人口没有大规模流动,但信息传递没有太大障碍,对于关外的情况,山东人也有大概的了解。
在当时的情况下,和地广人稀的东北相比,南方作为迁徙目的地的条件并不好。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其他民间运动,所带来的影响都很大。清朝末年各地民不聊生的情况非常常见,起义对百姓的影响也非常大。而在当时作为清朝统治者后花园的东北地区则不会有这方面的困扰,不仅不会爆发大规模的起义,也不会受战乱之苦。(日俄战争是意料之外的,谁能想到两个其他国家在清朝的土地上约架?)
从当时群众最关心的土地来说,关东由于长期的封禁,地广人稀,有大量无主之地。闯关东的百姓到了东北地区就可以获得耕种的土地,甚至可以整村的迁移到关东。南方发展多年,没有那么多无主之地等待耕种,即使有人背井离乡也不会留下无主之地,地主富户对土地的热爱没有给这些山东百姓留有“余地”。

最后,大规模迁徙还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与原住民的关系问题。主客冲突问题很难避免,随着外来人越来越多,生存资源就会变得紧张,双方民风民俗也不一样,甚至语言都可能不通。向人少的地方迁徙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减小这种冲突发生的可能,有更大几率在当地安家落户。
无论是闯关东还是走西口等大规模迁徙活动,都是向人口较少的地方迁徙,尤其是东北地区这种由于人为控制导致的人口较少的地区,更是成为移民首选。

因为当时山东的人大都是农民,农民心里只想着种地,所以要去土地辽阔的地方发展农业,南方的土地本来就少,种植条件也有限,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是最适合种植的地方。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当时正是闹饥荒的年代,从山东闯关东的99%都是农民,而山东一直以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他们迁移的话也是为了奔着土地而去的,而当时全国并没有多少的地方有荒地,除了西藏、新疆,就只有东北了。

东北在清朝的时候是龙兴之地,是满清人给自己留的退路,这里是禁止汉族移民的。清末明初的时候,东北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东北平原面积大于华北平原土地,土壤更加肥沃,人口却只有数百万人。

来到东北开垦田地的话,那些土地就都是自己的了,东北也有很多的石油,资源非常的丰富,而当时富饶的江南,人口非常的稠密,外乡人来的话,是没有多少工作机会的。只有去人口稀少的地方,才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走西口和下南洋都是这样的道理。

等到满清八旗入了关以后,他们对于突如其来的胜利,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大清八旗在当时一共只有20多万人,而中原汉族是有好几千万人的。他们所要管理的国度,是一个人口比自己大几百倍的帝国。满清当时是没有很多自信的,当时的统治者总以为他们有一天会被取代,之后他们只好退回到东北去,回到祖宗的发祥之地。

可是又特别害怕东北当时被汉人占领了去,所以就特定东北地区是不允许汉人前往居住的,这个政策也是一直到了清末才被废除。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因为闹饥荒的原因,大家很难生存下去。所以有大批量的山东人,都开始为了生计谋着出路。之所以会去严寒地带的东北,是因为东北当时是没有多少人居住的,更加利于山东人的生存。

因为当时的难民数量庞大,南方的人口也是众多的,所以很难养活一批又一批的难民。当时的东北有很多闲置的土地,在那个年代,只要有土地就可以种出粮食来,那么就不会害怕挨饿受冻了。山东人闯关东,当时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垦荒,经商。被迫生计背井离乡。到了异乡,也是为了创苦创业的,是为了生存的,为了改善现有的生活。

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的东北三省,这样的黑土地,自然给大批的山东人提供了这个机会。而且在当时,成千上万的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踏上东北三省的土地谋生,也极大的改变了东北三省的社会经济人口结构。



当年出现大的饥荒的时候,很多山东人都去闯关东了,他们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

首先就是山东逃荒的人大部分都是活不下去的农民,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土地。而当时的全国,只有东北这里的土地是没有开垦的,因为清政府不允许别人开垦,这是留给自己的,当时,饥饿的人们哪管那么多,直接奔着当时的土地就去了,到了那里就开始开垦土地,安家落户,直到自己的生活发生变化,现在很多的东北人,说自己老家是山东的。

第二个是就是现实的考虑。南方的风土人情与北方人差距太大了,就是一个中秋佳节,这是全国人民共同过的节日,但是,南方人一般愿意吃的圆月饼是蛋黄的,里面是咸的,而北方人吃的一般是五仁的和黑芝麻的,都是甜的。这就是一个小例子,差距都这么大。更何况其他的风俗了,但是关东的地方风俗跟山东还是差不多的,毕竟都是北方嘛。所以,很多人愿意到东北去。

还有一个就是路途上的差距,山东隔着东北还是很近的,要是跋涉到千里之外的江南,还等到了就死了,因为逃荒的人,身上没有银两,没有银两想着要饭到江南?是不是想多了啊!你自己想想,你是一个县城的官员,突然这么多的乞丐进程里来,你是不是吓一跳?是不是以为要干什么大事情?你会不会想办法赶出去?

所以,很多山东人都到了东北去了,你到过东北吗?那里是不是跟山东差距挺大的呢?



这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东北土地非常的多,但是南方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而且山东离东北要更近一些。南方土地稀少。山东往南是江苏,再往南是浙江,再往南是福建。江苏的耕地较多,土地肥沃,但江苏人口稠密,该分的土地分完了,该开垦的荒地开垦完了,根本没有多余土地留给山东老乡。而浙江和福建一带多山,耕地本来就极为稀少,更不可能有多余土地。

在现代很多人都认为东北是一个省,但是在当时并不是一体的。从地理上讲,东北包括辽河流域和黑乌松(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早在商朝左右,辽河流域就纳入了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到战国时代,辽河流域属于燕国版图,之后除高句丽王朝时期以外,辽河流域都和中原王朝关系密切,甚至满清能取代明朝,一定程度就源自辽河流域的物产贡献。

当时闯关东的山东人基本上都是农民,他们主要是为了土地。而山东一直以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他们迁移的话也是为了奔着土地而去的,而当时全国并没有多少的地方有荒地,除了西藏、新疆,就只有东北了。东北在清朝的时候是龙兴之地,是满清人给自己留的退路,这里是禁止汉族移民的。

山东人去到东北的时间要比去南方近很多。山东人去东北,基本都是坐船。只要上船从山东沿海厉害,一二天就可以到达辽宁沿岸的港口,非常便捷。相反,如果从山东到江浙,必须走陆路。当时没有铁路,仅仅江苏省南北宽度就有接近500公里。在古代,拖家带口在陆路走500公里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山东人闯关东不选择南方而选择北方是因为北方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南方虽然富裕但南方土地相对稀少,而且当时南方战乱不断,山东人掌握的语言与南方人又不同

山东往南是江苏,再往南是浙江,再往南是福建。江苏的耕地较多,土地肥沃,但江苏人口稠密,该分的土地分完了,该开垦的荒地开垦完了,根本没有多余土地留给山东老乡。而浙江和福建一带多山,耕地本来就极为稀少,更不可能有多余土地。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太平天国占领了南方大部区域,最后还打下了南京,清政府在扬州一带建了个江北大营,与太平天国隔江对峙,山东老乡估计一到江苏,就被抓了壮丁了。苏北方言倒是好懂,大体和山东话差不多,但再往南,到了淮安、扬州一带,连听带猜估计还能听懂个八九不离十,但到了苏州、常州,那就是鸡同鸭讲,和听外语没有区别。

山东往东北去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从胶东半岛坐船出发到大连,最多两天就到了,还能欣赏到大连金石滩;另一条是旱路,推着独轮车,领着老婆孩子就一直往北走,大约只需要一个月。清朝入关之后,二十万的满族人都迁到了关内,关外千里无人烟,万里无鸡鸣,只有野兽成群出没,那时的东北就是天然的野生动物园,东北虎是统治者。给山东老乡们留下的土地是很多的,东北的生活相对南方是非常平静安逸的。



山东人闯关东,就是因为本土连年天灾,难以生存,才选择举家搬迁去关东。但是为什么选择关东呢?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看中了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可以更好进行生产活动。

闯关东的时期是饥荒严重的年代,那个时候全国几乎都是种地是农民,山东也不例外。况且山东那个时候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几乎都是以农业作为生产的主要方式。既然选择搬迁,那必定要选择一个土地肥沃好进行生产作业的地方,而关东恰好就是那样一个地方。并且,在当时来看,全国的荒地并没有剩下多少,除了遥远的新疆和偏僻的西藏高寒之地,就只有离山东不远的东北了,他们毫无其他选择。

并且东北除了肥沃的土地,还有其他珍贵的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开始发展经济建设。而这个时候东北的石油和煤炭的作用就益发显现出来。这些闯关东的人正是看中了这个条件,在东北发家致富。

而南方地区呢?从对外战争开打以来,就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龙头之地。况且南方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兴的工作机会,以其发达的经济吸引着众多外省人前去谋求发展。可是这样带来的是生存空间的挤压,人一多,压力大,机会反倒没有那么多了。这个时候山东人选择去东北闯荡,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机会。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往东北跑呢?
那么,哪些地方的人前往东北尤为积极呢?河北人因地理位置较近而较多,而山东人则因一场大规模洪水导致大运河漕运改为海运,许多原本依靠漕运为生的人失去了生计。恰逢此时东北开放,于是大量的山东人前往土地广阔、人口稀少的关东。《满洲旅行记》中记载:“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_百度知 ...
一、经济因素 东北地广人稀,是非开发的处女地,而江南土地人口饱和,开发空间狭小 山东人之所以背井离乡去“闯关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破产的农民需要就是土地,而东北由于长期的禁垦,大量土地处于闲置状态,而且那里人口又少,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所以他们不顾禁令也要“闯入”东北。而江南虽然富饶...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呢?_百度...
第一,南方人口饱和。山东人闯关东,比较理想的地方是相对富裕的地区,比如江苏的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然而,这些地方的人口非常多。除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滥杀导致这里人口减少,但恢复也非常迅速。而闯关东的都是山东农民,主要技能就是种地。而江浙一带的耕地,尚不满足当地人自己种,哪里能够容纳移民。相反...

山东人闯关东是什么时候?
历史上的闯关东 清代以前,清代山东人闯关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1644至1667年,清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二、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_百度知 ...
山东人闯关东不选择南方而选择北方是因为北方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南方虽然富裕但南方土地相对稀少,而且当时南方战乱不断,山东人掌握的语言与南方人又不同。山东往南是江苏,再往南是浙江,再往南是福建。江苏的耕地较多,土地肥沃,但江苏人口稠密,该分的土地分完了,该开垦的荒地开垦完了,根本没有...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啥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是去了严寒之地呢?_百度...
首先,闯关东的目的地绝对不是严寒之地,尤其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气候差不多。从当时最关心的粮食来讲,关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作为迁徙的目的地,直到现在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依然非常可观。对于南方人来说,适应北方气候可能比较困难,但对当时的山东百姓来说,冬天时间长一点,过年时气温...

东北人当年闯关东的时候为何不选择去更加富庶的南方地区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北方有土地,而南方没有土地 中国古代的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有了土地,人民就有生活下去的希望,失去了土地,人民就无法生存下去。山东人闯关东就是为了找一条活路,如果他们来到了新的地方,发现那里已经人口饱和,根本没有富裕的田地,让他们耕种谋生,他们将何以为生?唯有乞讨,或者...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何没有选择富裕的南方呢?
而且当时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农民为了生存都去了江南地区,所以山东人闯关东是最好的选择。那个时候正好是在闹饥荒的时期,许多来到东北地区的山东人几乎都是农民,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以离开自己热爱的故乡,来到东北,在这儿有着富饶的土地可以让他们在里生存下去。而东北有了他们的加入,经济发生了迅速的...

为何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选择了严寒之地,而没有选择南方?
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之所以往北方去,不往南边去,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南方土地稀少。山东往南是江苏,再往南是浙江,再往南是福建。江苏的耕地较多,土地肥沃,但江苏人口稠密,该分的土地分完了,该开垦的荒地开垦完了,根本没有多余土地留给山东老乡。而浙江和福建一带多山,耕地本来就极为稀少...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_百度...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当时正是闹饥荒的年代,从山东闯关东的99%都是农民,而山东一直以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他们迁移的话也是为了奔着土地而去的,而当时全国并没有多少的地方有荒地,除了西藏、新疆,就只有东北了。东北在清朝的时候是龙兴之地,是满清人给自己...

北仑区13255761516: 当初山东人为什么要去闯关东?现在的东北人祖籍是不是山东人?拜托各位了 3Q -
博宜安可: 没有几个愿意 背井离乡,基本都是 为生活所迫,为了吃饱饭,去 闯关东,东北土地多.现在东北 出来少数名族外,大部分是 山东、河北、河南人的 后裔,尤其是 北边的 黑龙江省,80%是 山东人后裔,辽宁 、吉林,的比例少一些.当年山东人闯关东 有两条路线,一条是 通过 龙口走海路,由大连 去东北,一条是走 山海关,走陆路出关,俺家的亲戚就是由 山海关 去东北的.

北仑区13255761516: 清朝时期为什么只有山东人闯关东,其他省份的人文什么没有 -
博宜安可: 因为山东那个时候闹灾荒,所以为了生活,不得不离乡背井地开始闯关东.其他省份也有闯关东的,如:河北.只是当时闯关东的以山东人最多.

北仑区13255761516: 山东大汉为什么要闯关东,而不是去北平啦天津啦的? -
博宜安可: 因为那个年代闯关东的大都是贫苦农民,可能是由于当地闹灾荒没有收成,生活所迫去找谋生之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要知道农民是离不开土地的呀!北平天津不是农民去的地方,于是选择了闯关东,单这一个闯字里面却包含着许多未知因素在里面,不一定就一定会成功的.

北仑区13255761516: 历史上闯关东的原因
博宜安可: 1.旧时山东、河北一带的人到山海关以东的地方谋生,叫闯关东.2.闯关东的原因是内地经过长期的人口增殖,使人口达到饱和,不可能人人有土地种. 于是山东、河北一...

北仑区13255761516: 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 -
博宜安可: 是内地经过长期的人口增殖,使人口达到饱和,不可能人人有土地种.于是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为了谋生计,便到地广人稀的满人的“龙兴之地”去淘金、种地.而闯关东的开始时间是在清朝的初、中期而非到后期才开始.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今天辽宁省的一部分,和吉林、黑龙江的全部,当有还有一部分土地后来被沙俄抢占了.由于清朝皇室禁止内地汉人进入关东,所以汉人要“闯”.

北仑区13255761516: 明清时期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博宜安可: 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北仑区13255761516: 闯关东的为什么多是山东人 -
博宜安可: 山东当时发生了大灾情,而且山东人是义和团的主力,义和团里很多人都是山东人,因为穷和闹灾. 一楼的关东不在山东 关东最起码是在山海关以东,才能叫关东 东北三省都算是关东

北仑区13255761516: 为什么把从山东出来的人叫闯关东的呢?
博宜安可: 关东这个词是指中国山海关以东的地域,也就是奉天(现辽宁)、吉林、黑龙江这东三省. 解放前,很多山东人由于生活不下去,都去东北从事开垦、挖煤等苦力活.创关东,就是去关东创一创,说不定有个生活的希望.一般人是不去的,实在没有办法了,才背井离乡,到关外谋一条活路.但也不一定,很多人就客死他乡了.

北仑区13255761516: 闯关东什么时候开始的? -
博宜安可: 历史上的闯关东 清代以前,东北人口主要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其中满族人口比例占多数,汉族人口几乎没有.清代山东人闯关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1644至1667年,清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

北仑区13255761516: 电视剧《闯关东》故事讲述的是解放前以朱开山一家为典型的山东到东北谋生创业的艰苦历程.据此回答15 - 16题. 15.电视剧中,大量山东人奔赴东北去开荒... -
博宜安可:[选项] A. 东北平原--春小麦,华北平原--冬小麦 B. 东北平原--两年三熟,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C. 东北平原--中温带,华北平原--暖温带 D. 东北平原--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华北平原--半湿润地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