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国的结局从桃园三结义就已经注定了?

作者&投稿:啜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的结局为什么是这样~

在下并没有评论历史的资格,只能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本身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造成这个结局总体来说是国力的差距。诱因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和陆逊火烧连营这两场重要战役。
当时的形势是吴蜀联合才能抵御魏国。刘备强借东吴地盘不还,孙权一直怀恨在心。亲蜀派的都督鲁肃死后,吕蒙的计策成功,关羽兵败被吴国擒杀。接着刘备要为关羽报仇,尽起全国之兵和东吴火拼,此犯兵家大忌,被东吴都督陆逊所破。这次败仗使得蜀国走向灭亡。蜀灭后吴国无援与魏国抗衡,三分归晋。
但我并不是说关羽的失败是造成这个结局的主因。蜀国并没有能够长久守住荆州这一要冲之地的大将。如果换了其他人来守荆州,可能丢得更快,如果要把蜀国灭亡的主责怪到关羽头上显得牵强。
主要原因还是出在君主身上。刘备得知关羽死后,头脑发热,错估双方实力,而且认为自己用兵娴熟,凭着称王这些年良好的内政管理和不错的经济军事发展,只要军民同心,平推过去就能迅速灭吴,殊不知想要一口气吃掉吴国是黄梁一梦,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人和”刘备,是三国之中起步最难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在三位君主之间比较,此人兵法韬略上虽不及曹操,但比起孙权强得多。甚至可以说他在谋略、大局观方面是十分优秀的。此外刘备会隐忍、能识人、擅长笼络人心,这些都说明刘备是对得起“英雄”这个称谓的,此等英雄竟会犯下如此大错,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断送蜀国70万兵力?试想弱国损失如此之多,等于元气大伤,在之后几十年内已是强弩之末,无力回天。
我的观点是:小说中刘备失败的原因和关羽是一样的——自视过高导致晚节不保。
在我认识的朋友中确实有说刘备是为了义气,有《三国演义》第一话桃园三结义埋下的伏笔,强调了义字当头、兄弟手足之情,所以注定了刘备的失败。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古板的看法或者一部分季汉迷们有失客观的理解,明显不符合现代人普遍的价值观。我的理由很简单,真的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话,关羽一死,刘备和张飞都该自杀!
扯远了,好汉不提当年勇,这是我看完第三遍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之后的最大感悟。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人永远要向前看,要追求进步。若永远陶醉在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里,居功自傲、不思进取,那么走麦城就成为了必然的结局!!
最后,《三国演义》里我最佩服的人依然是刘备。性格最完美的人是司马懿,人家每天能吃能睡后继有人,最悲剧的人是相父还有伯约。央视版电视剧太过神话诸葛,80分!高希希版三国,对于高导想要创新的想法我表示赞许,然而你大爷始终是你大爷,名著依然是名著,你把小说剧情改编得面目全非,连桃园三结义都省略了,我表示不予评分!

桃园结义的成功,是因为他们三人同心协力,一心一意,凝聚力十分的强。反观瓦岗寨,虽然结拜的人数很多,但其实内心不一,各有各的想法,根本难以凝成一条团结的绳子。灭亡是注定的事情。

在三国中,刘备被两个兄弟呵护有加,而刘备也对两个兄弟万分尊敬,彼此间没有什么矛盾,相互包容、相互成长。当初关羽、张飞相继离世,刘备捶心痛哭,举全国之力,只为为兄弟报仇。可以看出,彼此的心是紧紧绑在一起的,并没有随着时光或者其他事情而伤害了他们的友谊。

但是瓦岗寨就不同了,虽然每个加入进来的兄弟一开始信誓旦旦,说什么天长地久,可是很快就知道他们只是信口开河、胡说一片罢了。掌门人之一李密,一个有不小才干的人,在他的带领下,瓦岗寨确实越来越强大,成为反隋义军中谁也不敢小视的一支军队。可是,李密过于重视权力,他开始谋划怎样拿到全部的权力,便设法杀了翟让,此时,已经出现分裂了。
在再后来,瓦岗寨在北邙山遭遇大败,于是,瓦岗寨的大分裂来了。李密投靠李渊,而有很多瓦岗寨将领投靠了王世充。

当年的结义,在现在看来,不过只是一出热闹的成人儿戏罢了。表面上大家众志成城,可是当磨难来临时,却互捅刀子,实在是荒唐。瓦岗寨由始至终都没能达到上下一心,始终是散乱的团体,这就注定他们的失败的肯定的了。但是,在他们当中,又确实是有几个人互相尊敬彼此,如李世眅与单雄信,两人确实是一对好兄弟。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是桃园三结义,关张二人一定程度上促进刘备的成功。但同时,也是造成蜀汉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个就是意气用事导致失败。关羽因骄傲自大,被东吴打败杀死后,刘备悲痛异常,方寸大乱,他们三人结义时有言在先,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这个人又一直以信义取信天下。三个人既然已经神明面前发下重誓,刘备不敢忘约,发誓要举全蜀之兵力,进攻东吴,为关羽报仇。这个时候,刘备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就连一向言听计从的诸葛亮来劝,他也不听。

第二个张飞脾气急躁导致惨败。因桃园结义的义气所在,令刘备完全失去了理智,再加上张飞的火上浇油,刘备已经不得不去为关羽报仇。而这种盛怒之下出兵打仗,乃是兵家之大忌,刘备已经注定要失败,结果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败亏输。而这次失败,足令西蜀实力巨亏,七十多万大军全军覆没。

刘备的失败,让西蜀实力大减不说,同时也让刘备不堪重负,精神倍受折磨,一方面,军败,让他羞愧难当,他都躲在白帝城不敢回去见百官;另一方面,关、张的死,又让他不知道如何面对当初的誓言。要知道古人是看重誓言的。重重压力,让刘备早了好几年就去世。失去了进攻中原的机会,要知道,刘备与刘禅那是相差很远的。

要没有当初的桃园三结义,凭关、张二人的性格,也是能死心帮助刘备的,结果一样。但刘备这时候就不会因义而悲,失去理智复仇。就能实施联吴抗魏,先灭魏,再灭吴的大战略。

看来,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太重义气有时候会毁了自己。不结义有时候还是好过结义的。



嗯,自我认为桃园三结义与三国的结局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谁都无法预料以后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从战略角度来说,他们三个结义。也会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做出改变。

三国的结局是三分天下,而三兄弟的结义为后文铺垫

自我认为,这是为以后三国打基础 是的,皇家成员


三国历史最后结局
公元263年蜀汉被魏国灭亡,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公元280年东吴被晋朝灭亡,至此魏蜀吴三国尽归司马氏,280年晋朝统一全国。

《三国演义》的结局是什么?
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天下大一统的向往和追求。在《三国演义》的结局中,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历史思考,展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沧桑。读者可以通过这个结局,思考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国》结局是什么?
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220年,汉朝...

三国的结局是怎样
《三国演义》的结局可以说是既令人惋惜又有些荒唐的。小说的结局是刘备去世后,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成为蜀国的皇帝。然而,蜀国逐渐衰落,最终被曹魏攻陷。孙权则在东吴一直统治下去,尽管有过几次与曹魏的战争,但最终也没有成功统一。曹操去世后,由于子孙之间的争斗,曹魏也逐渐衰弱。最终,晋国的司马炎...

三国的结局是怎么样的?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张飞是关羽死后 一心想报仇 过分要求部下 部下不能容忍 被部下杀害 小乔 有人说周瑜死后殉情了 周瑜是被曹军的人射中了毒箭,在路途伤身亡的,死的时候只有36岁 貂禅是吕布杀死董卓后 有传说逃跑了 有传说自杀了 孙尚香 三国演义里是说孙夫人因夫妻分离 孙夫人听到刘备的死讯,百感交集,毕竟是一日夫...

《三国演义》结局是什么?
曹睿死后,魏主曹芳继位,司马懿从大将军曹爽手中夺得兵权。此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把持魏国大权,并另立曹髦为帝,司马家族自此权势滔天。司马昭进而公然弑君,杀死魏主曹髦。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魏国灭。简介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

《三国演义》的三国结局是什么?
《三国演义》的三国结局是:1、魏国:蜀汉灭亡后,钟会密谋据蜀自立,诬陷邓艾谋反,与蜀汉姜维共谋其事,却被众魏将所攻杀,邓艾也遭卫瓘所派遣的田续杀害。其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的十二月丙寅,逼迫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遂亡。2、蜀国:随着蜀汉国力日下,景元四年魏朝司马氏...

三国演义的结局是什么
着重表现的是乱世中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造就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中的风云变幻。该剧于1994年10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缅语配音版《三国演义》开播仪式于2019年9月14日在缅甸仰光举行,将于近期在当地...

三国演义最后结局是什么?
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年冬灭汉。蜀汉亡。公元265年,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亡。公元279年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年三月攻下建业,孙皓降,吴亡。至此三国统一于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

三国结局是什么
最终结局:概述:诸葛亮六出祁山虽取得局部胜利,但功亏一篑.姜维九伐中原,惨败.由于蜀汉的内部矛盾,最终亡国.吴主暴政,虽占据江南沃土,终为晋国所灭.三国一统于晋。下面这个是复杂点的: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年冬灭汉。蜀汉亡。公元265年,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亡。公元279...

桦南县19838129146: 刘备知道关羽被杀后晕了过去,但张飞死后,为何他只说了4个字? -
宗政琼喘可: 同是兄弟,为何刘备对两位弟弟的死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简单来说,关羽死于意外,张飞死于意料之中,所以刘备有了心理准备后,反应就不会太夸张了. 关羽在刘备心里很是重要,曹操曾经款待关羽,想收服于关羽,可关羽不但没有追随曹...

桦南县19838129146: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 -
宗政琼喘可: 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桦南县19838129146: 刘关张为什么要“桃园三结义”? -
宗政琼喘可: 因为想轰轰烈烈干出一番大事来.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其描述豪气干云,颇为后人所推崇.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具有虚构性,但是不管有多种版本虚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所有的版本包括史书的记载至少对三个人的义气...

桦南县19838129146: 为什么 三国演义 开端先讲桃源三结义?有什么含义? -
宗政琼喘可: 我认为是为了强调历史背景的. 东汉末年,黄巾贼出,天下大乱.中山靖王后刘备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不住三声叹息.被身后的本地屠户张飞见到,就厉声问其故.刘备见这个人相貌不俗,就相互介绍并且说出了叹息的原由.张飞一听此人...

桦南县19838129146: 刘关张三人为什么要结义 -
宗政琼喘可: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桦南县19838129146: “桃园三结义”的目的是什么? -
宗政琼喘可: “桃园三结义”的目的是刘备聚拢人才,想恢复大汉江山.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

桦南县19838129146: 读《三国演义》之桃园三结义有感 -
宗政琼喘可: 桃园结义是以报效国家为先,个人生死次之的伟大理想抱负!“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关张三人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安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句话讲的是兄弟三人同心协力生死相随!后世虽然也出现类似桃园结义的故事,但是一直没有超越桃园结义的故事,这跟计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有关!后来的结义大部分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发生冲突,搞得兄弟反目!所以桃园结义说明了刘关张三人崇高的理想是报效国家,个人安危可以先放在一旁!

桦南县19838129146: 桃园三结义起因经过结果
宗政琼喘可: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桦南县19838129146: "桃园三结义"是历史本来就有的,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虚构出来的.() (40.00 -
宗政琼喘可: 具体情节可以说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根据民间传说虚构出来的.但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 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

桦南县19838129146: 《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故事广为传颂,谈谈千百年来老百姓对该故事津津乐道的原因. -
宗政琼喘可: “桃园结义”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刘关张三个人在张飞家大吃了一顿,然后结拜为兄弟.真正流传千年,而让百姓津津乐道的是桃园结义以后的事情: 从大破黄巾贼开始,三个人之间就有了一种血浓于水,胜似手足兄弟的真感情.这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