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成分与化学结构

作者&投稿:宰父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矿物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
自然界的矿物,就其化学组成来说,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
由同种元素的原子自相结合组成的矿物,称为单质矿物,即自然元素矿物,如自然金Au、自然铜Cu、金刚石C等。

2.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离子或络阴离子等组成的矿物,称为化合物矿物,化合物按其组成特点又分为:
(1)简单化合物 由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化合而成,如方铅矿PbS、食盐NaCl、磁铁矿Fe3O4等。
(2)络合物 由一种阳离子和一种络阴离子(酸根)组成的化合物,这种类型的矿物最多。各种含氧盐一般都是络合物,如方解石Ca[CO3]、重晶石Ba[SO4]、钠长石Na[AlSi3O8]等。
(3)复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阳离子与阴离子或络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铜矿CuFeS2、白云石CaMg[CO3]、绿柱石BeAl[Si6O18]等。



以下为较通俗的解释:
矿物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自相结合组成的单质,另一类是更为普遍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其化学成分都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通常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变化.引起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的原因,对晶质矿物而言,主要是元素的类质同象代替.对胶体矿物来说,则主要是胶体的吸附作用.胶体矿物 胶体是一种物质的微粒(1.0nm-100nm)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所形成的不均匀的细分散系.前者称为分散相,后者称为分散媒。

为了解和掌握萨瓦亚尔顿金矿床中矿石的化学组成,我们对含矿岩石、各类型矿石和重要矿物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化学分析,从而获得了一系列有关基本化学组成的信息。
一、矿石的主要化学成分
为较全面和精确地测定矿石中的化学组成,特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法进行分析,获得了大量岩石、矿石和金属矿物中所含多达30余种化学元素基本含量的数据。兹将主要金属含量分别列于表5.19、表5.20和表5.21中。
从表5.19、表5.20中可见,萨瓦亚尔顿矿床中矿石的主要金属成分为Au、Ag、As和Sb。由于矿石中主要的金矿物为银金矿,因而虽然迄今尚未发现独立的银矿物,但金矿石的银含量仍然很高,绝大部分样品接近达到边界品位,其中不少样品可达工业品位的含量。在一些矿化破碎带中尚可以圈定出独立的银矿体。
金矿石中还普遍含As、Sb,且含量极高,Au与As、Sb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一般As、Sb含量高的矿石,金含量亦高。因而在萨瓦亚尔顿矿区完全可以利用As、Sb的含量变化来寻找金的富矿体。我们应用X荧光测量方法亦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表5.19 主要矿物中的主要金属含量(wB/10-6)

测试单位:成都理工学院核工系中子活化实验室,1998;
测试方法:中子活化法
就矿石中主要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来看(表5.19),毒砂和黄铁矿中普遍含Au和Ag。但毒砂中的Au、Ag含量较黄铁矿中的Au、Ag含量高出数倍至数十倍。由此看来,毒砂显然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
图5.10、图5.11和图5.12示原生矿石、矿石中的主要矿物和容矿围岩中的Au、Ag、Sb、As含量变化情况。就Au含量与Ag含量的关系来看,无论金矿石、单矿物和容矿围岩中,两者均有很强的相关性。Au含量与Ag含量这种稳定的相关关系,显然与Au以银金矿形式产出有关。

表5.20 各种类型矿石的主要金属含量(wB/10-6)

测试单位:成都理工学院核工系中子活化实验室,1998;
测试方法:中子活化法

表5.21 各种容矿岩石中主要金属含量(wB/10-6)

测试单位:成都理工学院核工系中子活化实验室,1998;
分析方法:中子活化法

图5.10 各类矿石中Au与Ag、As、Sb相关图


图5.11 主要矿物中Au与Ag、As、Sb相关图

在上述三种赋矿介质中,以单矿物中w(Au)与w(As)的相关性最好。虽然矿石的个别样品中As含量较低,如SⅣ-97-22样为锑-金型矿石,Sb含量在矿石中所占比重很大,但因As的含量较低,因而Au的含量也相对降低,不过也显示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w(Sb)与w(Au)、w(Ag)之间的关系,显然与w(As)有很大的区别。在各类矿石中w(Sb)与w(Au)、w(Ag)的关系为负相关,尽管Sb在某些金矿石中的含量可能很高。Sb含量与Au含量、Ag含量的这一关系,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Sb矿物不是载金矿物;第二锑与金不是同一成矿阶段的产物。只有当两者叠加时,才可能出现Au与Sb含量同时增长的情况。

图5.12 容矿围岩中Au与Ag、As、Sb相关图

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线性方程,求得Au含量与As含量、Sb含量、Ag含量的相关关系如下:
(1)原生矿石
w(Au)与w(As)的相关性(单位:10-6,下同)
w(Au)=7.68306+1.91008×10-5w(As) r=0.13513
w(Au)与w(Sb)的相关性
w(Au)=9.29871-2.83223×10-5w(Sb) r=-0.27094
w(Au)与w(Ag)的相关性
w(Au)=1.25049+0.10432w(Ag) r=0.72615
(2)原生金属矿物
w(Au)与w(As)的相关性
w(Au)=0.34846+2.82565×10-5w(As) r=0.704467
w(Au)与w(Sb)的相关性
w(Au)=1.846859+3.4043×10-3w(Sb) r=0.22768
w(Au)与w(Ag)的相关性
w(Au)=-0.35389+0.063115w(Ag) r=0.85917
(3)氧化矿石
w(Au)与w(As)的相关性
w(Au)=-2.39022+5.0175×10-5w(As) r=0.93688
w(Au)与w(Sb)的相关性
w(Au)=8.86520+6.34402×10-6w(Sb) r=0.03371
w(Au)与w(Ag)的相关性
w(Au)=11.55632-0.018134w(Ag) r=-0.04339
(4)容矿围岩
w(Au)与w(As)的相关性
w(Au)=0.078392-5.678725×10-4w(As) r=-0.31667
w(Au)与w(Sb)的相关性
w(Au)=0.073521-6.491300×10-4w(Sb) r=-0.29714
w(Au)与w(Ag)的相关性
w(Au)=0.078308-0.015129w(Ag) r=-0.47420
由以上相关系数可以看出,Au含量与Ag含量在原生矿石和矿物中的相关性颇佳。这一相关性如前所述是与Au与Ag结合形成以银金矿形式产出有关。但在氧化矿石中Au含量与Ag含相关,这是因为银金矿在氧化带中遭受强烈氧化和淋滤,使银金矿中的Ag淋失,即Au与Ag发生分离使然。
Au含量与As含量的关系,在原生矿石,原生金属矿物和氧化矿石中都有很好的相关性这显然与毒砂和自然砷是金的伴生矿物,而且系载金矿物有关。特别是在氧化矿石中,Au含量与As含量的相关性最强,因而可以利用As的高含量来寻找金的富集部位或金矿体。
Au含量与Sb含量的关系,两者相关性较差,特别是在原生矿石中两者呈负相关。这表明,锑矿物不是载金矿物,而且不是同一阶段的产物。
在容矿围岩中,Au含量与As含量、Sb含量、Ag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这可能说明,矿区内的容矿围岩并非矿质的主要提供者,成矿作用携带的矿质主体是由热液活动,通过不同阶段的热液分别由深部带入的(详见第六章)。
必须指出,虽然Au含量与As含量、Sb含量、Ag含量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但由于成矿条件的复杂性和多阶段性,因而它们之间在空间上往往出现许多变化。就金而言,在矿体中的分布相当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性,与矿石的矿物组合类型和载金矿物的分布不均匀密切相关。在原生矿石中金含量以富含毒砂的矿石中最高,而以黄铁矿为主体的矿石中,金含量明显低于前者。在毒砂为主矿石中,又以细粒毒砂为主的矿石含金最高。在黄铁矿为主的矿石,则以含细粒黄铁矿为主的矿石含Au较好。从表5.19可知,细粒毒砂比粗粒毒砂含金高得多,而细粒黄铁矿比粗粒黄铁矿的含金性为佳。由此不难看出,载金矿物的种类、含量及分布情况直接控制着矿体中金的聚集状况,这是萨瓦亚尔顿金矿床中矿石物质组成与金富集规律的一大特色。
还应指出的是,许多矿石(包括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中Ag含量可以达到边界品位,特别是原生矿石中,凡是Au含量较高的矿石,Ag含量也高。这一相关关系从Au与Ag结合形成的银金矿和两者的相关系数很好地显示出来。应该指出,Ag是矿床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可以综合利用的组分之一。
此外,矿石中Sb的含量普遍较高,在一些类型矿石中,Sb含量可以达到工业品位,甚至可圈定出一定规模的独立锑矿体。萨瓦亚尔顿金矿床中,Sb是另一个重要的可综合开发利用的组分。
二、矿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及其特征
将各类矿石及石英脉、石英-碳酸盐脉、深部原生矿石等的稀土元素含量经过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数值,分别列于表5.22、表5.23和表5.24中。

表5.22 各类矿石的稀土元素含量(wB/10-6)


表5.23 各类热液脉的稀土元素含量(wB/10-6)


表5.24 深300m附近矿石的稀土元素含量(wB/10-6)

将表5.22、表5.23和表5.24中的数值,分别制成图5.13、图5.14和图5.15。
根据以上表(表5.22~5.24)和图(图5.13~5.15)所显示出的稀土配分特征,可获得如下信息。

图5.13 各类矿石稀土配分模式

(样号同表5.22)
(1)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的稀土元素组成,从稀土配分模式图可看出,曲线总体显示较平缓,斜率不大。这表明矿床中轻稀土元素丰度和重稀土元素丰度比较接近。
(2)原生矿石与氧化矿石中Eu(铕)有明显的亏损,但石英脉和石英-碳酸盐脉却不存在Eu亏损现象,其中若含黄铁矿时(A-80样号),则又显现Eu亏损现象。这可能说明,矿床中金属矿物与非金属矿物的物源是不相一致的。
(3)在原生矿石中,大多数矿石类型的稀土配分曲线与容矿层的砂岩类和千枚岩(板岩)类岩石的稀土配分曲线颇相类似,但有少数样品(如Ⅳ97-23-3,SⅣ-97-23-1样)与大多数样品显著不同,表现出明显的Ce亏损。这一特征与矿区内辉绿岩脉的Ce亏损特征完全相似。由此看来,矿石中的成矿物质虽然大部分来自沉积地层,但不排除小部分矿质可能来自岩浆岩。

图5.14 各类热液脉体稀土配分模式

(样号同表5.23)

图5.15 深300m附近矿石稀土配分模式

(样号同表5.24)
(4)从图5.14中表现出的石英脉和石英-碳酸盐脉的稀土配分曲线中不难看出两者的差异。石英脉中的稀土元素由La至Lu,曲线向右斜倾,且较陡;石英-碳酸盐脉的曲线几乎呈一平行底边的水平线;而含黄铁矿的热液脉曲线变化则介于两者之间。这说明石英脉和石英-碳酸盐脉(尤其碳酸盐矿物),不仅是不同成矿阶段的产物,而且其物源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呷村矿床是一个典型的含金富银多金属VMS矿床(侯增谦和莫宣学,1990;侯增谦等,1995;徐明基等,1993;),铜铅锌多金属总量约4Mt,达特大型规模,平均品位Cu=0.44%,Zn=5.4%,Pb=3.7%,Ag=160g/t,Au=0.31g/t(叶庆同等,1992;徐明基等,1993)。平面上,矿体近SN向延伸,控制长度1939m,宽250~600m(图4-18);垂向上,矿体向东陡倾,局部倒转,延伸超过400m。本节将在徐明基等(1993)关于呷村矿床原生晕与地球化学分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若干勘探线剖面成矿元素含量分析数据,结合本文新获分析结果,探索矿床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并由此推演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模型。

1.成矿元素丰度型式与分布规律

(1)成矿元素的丰度型式:为了查明呷村矿床主要成矿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获取元素来源信息,选择了呷村矿床最具代表性的4条勘探线剖面,系统采集了1544件矿石样品进行分析处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成矿元素的含量变化很大(图4-25):Ag的含量为(0.05~1779)×10-6,多介于(0.6~25)×10-6之间,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推测由多重母体构成。Au的含量为(0.01~3.9)×10-6,主要为(0.03~0.1)×10-6,至少由三重母体所构成(图4-25),其背景值分别为0.05×10-6、0.13×10-6和2×10-6,反映出多次矿化的特点,同时也表明可能有独立金矿的存在。Cu的含量为0.01%~7.61%,绝大多数样品之Cu含量小于0.15%,属非正态分布。Pb的检出含量为0.01%~19.45%,有两重母体构成(图4-25);约三分之一的样品之Pb含量为0.01%~0.04%,约二分之一的样品其含量为0.2%~5%。Zn的含量为0.01%~34.06%,属非正态分布(图4-25)。Pb/Zn比值变化于0.003与100之间,离散程度大,但多数样品相对集中在0.25与1之间(图4-25)。Ag/Au比值(1.3~7950)和Cu/Zn比值(0.001~15)的变化范围均较大,基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图4-25)。上述特征表明,呷村矿床的主要成矿元素(Ag、Cu、Pb、Zn,Au)可能经历了两次以上的成矿作用过程。

(2)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为了定量研究呷村矿床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将4条勘探线上的每一个采样点的位置精确换算成测网坐标值来研究。该测网在南北方向上用勘探线号表示,东西方向用测网坐标点表示(规定地形图上公里网17551坐标线代表测网坐标的基线,基线上的坐标点为100点),每一个坐标点代表实际长度为10m,基线以西的坐标值小于100,基线以东的坐标值大于100。

图4-26展示了呷村矿床主要成矿元素含量和比值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呷村矿床的富矿体(Ag、Cu、Pb、Zn)主要分布于115点以东,该区域内集中了呷村矿床的主要块状矿体;115点以西主要是脉状矿和网脉矿的分布区,其中,在7线99点附近由于构造重复而见有规模较小的块状矿体分布。这种元素空间分布型式有力地证明,Ag、Cu、Pb、Zn主体产出于呷村矿床的块状矿矿带。Ag在块状矿矿带似乎没有明显的层位优选性,Cu、Pb、Zn也没有显示出类似日本黑矿的“下黄上黑”的矿石化学分带(Urabe and Sato,1978)。全部样品的Pb/Zn比值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较大,但块状矿矿带与脉状-网脉状矿带没有显示出明显的Pb/Zn变化规律。

图4-25 呷村矿床4条勘探线(0,3,4,7)成矿元素含量及其比值频率分布图(据李佑国和侯增谦,2001)

Cu、Zn、Pb元素含量单位为10-2;Au、Ag单位为10-6;n为样品数

图4-26 呷村矿床4-7号勘探线主要成矿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测网坐标的关系(据李佑国和侯增谦,2001)

由于呷村矿床整体上向东陡倾,因此,该图可反映下部网脉状矿带和上部块状矿带中金属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规律

块状矿带与脉状-网脉状矿带中的成矿主元素含量在垂向上也显示明显的变化规律(图4-27),表现在海拔高程上的元素分异性和含量差异性。Ag和Cu富集在3900m以上,Pb+Zn则集中在3700m以上(图4-27)。Cu、Pb、Zn和Ag在3700m以上的富集程度具有非均一性,主要集中在若干海拔高程上(图4-27)。在相应的海拔高程上(如4250m,4160m),Pb/Zn和Cu/Zn比值范围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图4-27),显示强烈的Pb-Zn分异。由于呷村矿床经构造变形,矿体已近于直立,所以,金属元素含量随海拔高程的变化实际上揭示了金属元素含量在海底热水沉积盆地的二维分布特点。由于闪锌矿、方铅矿的淀积主要受热水流体系统的温度梯度制约(Lydon,1988;Herzig et al.,1993),Pb、Zn分异和Pb/Zn比值变化实际上记录着矿石堆积时的流体系统温度场变化。因此,图4-27所展示的元素含量和元素比值的纵向变化规律,有力地说明多金属富集作用不仅受矿石堆积的古地理环境控制,而且受海底热水排泄系统和喷口位置的制约。

图4-27 呷村矿床4-7号勘探线块状矿带主要成矿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海拔高程的关系(据李佑国和侯增谦,2001)

由于块状矿带因褶皱而近于直立,因此,此图可反映金属元素在海底的水平空间分布

由于铜和银趋向于在近地表位置上富集,如Cu/Zn比值、Ag/Pb比值和Cu/Pb比值等都明显与海拔高程有关,其原因将在后面探讨。就元素比值而言,Pb/Zn比值可能具有某种成因意义。Pb/Zn比值在4250m附近的变化范围较大,显示出铅与锌强烈分离的现象。这种与当今海拔高程密切相关的元素分布特征(注:矿体产状已经近于直立),实际上与矿体形成时的平面位置有一定关系,对于水下热水喷流-沉积矿床而言,最合理的解释是与含矿热水流体的喷口位置有关。

2.矿体的空间分布与化学组成分带

呷村矿床4条勘探线剖面上1544件样品均为刻槽取样或均匀拣块组合而成,分析样品的确切位置和良好代表性,使矿体空间分布和化学分带研究成为可能。

(1)矿体的空间形态:0号勘探线是呷村矿床最重要的富矿部位,Ag-Cu富矿体可以分成两个部位:①119点到125点范围,从4200m到3700m分布有一条产状近于直立的Ag-Pb-Zn-Cu矿体;②115点到122点范围,位于4200m高程以上地段(图4-28)。两者共同构成呷村矿床块状矿带的主体,矿石化学分布显示块状矿带总体呈层状、似层状或席状轮廓。Pb、Zn富集部位部分与Ag-Cu富矿体空间重合,部分处在银铜富矿体的西侧,其原始部位相当于Ag-Cu富矿体的下部层位,构成脉状-网脉状矿带的主体(图4-28)。矿石化学分布特征显示,脉状-网脉状矿带空间形态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具有不明显的层控特征。主要金属元素Cu、Zn、Pb和Ag的空间变化型式清楚地表明,海底热水盆地中堆积的块状矿体以Ag-Cu多金属为主,而热水流体补给通道内淀积形成的网脉状矿体则以Pb、Zn为主。

图4-28 呷村矿床0号勘探线剖面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图(据李佑国和侯增谦,2001)

0号勘探线剖面的Pb/Zn、Cu/Pb、Ag/Pb比值趋势分布图(图4-29)进一步说明了主要金属元素在空间上的相对富集程度。对于银铜块状矿体,近直立部分的块状矿具有低Pb/Zn、Cu/Pb和Ag/Pb比值特征,其Pb/Zn比值多为0.3~1,Cu/Pb比值多为0.2~0.5(图4-29);4200m以上的块状矿体,其Pb/Zn比值相对较低(多为0.3~1),而Cu/Pb和Ag/Pb比值在整个勘探线剖面达到最高,亦即Ag、Cu富集程度最高。

对于网脉状和块状Pb-Zn矿体,其Pb/Zn比值变化较大,在4160中段附近块状矿体Pb相对富集,而在3700~3900m一带网脉状矿体Zn相对富集(图4-29)。

由0号勘探线剖面向南(如3线和7线)北(如4线)两侧延伸,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和化学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在呷村4号勘探线剖面,Ag品位大于100g/t的分布在121~125点间块状银多金属矿体中,Ag品位处于20~100g/t的见于118~121点。近地表一带,Cu>0.5%的在121~124.5范围富集,构成产状近于直立的富Ag-Cu块状矿体。铜的品位并不稳定,在3950m至4230m范围的品位变化较大。部分Pb、Zn与Ag、Cu同位富集,共同构成块状矿体,部分Pb、Zn则在118~119点及4220m附近富集,并可能构成块状Pb-Zn矿。在剖面的更广泛范围内,则形成脉状-网脉状Pb-Zn矿带。成矿元素Pb与Zn存在空间上的分离现象,块状富Ag-Cu矿体的Pb/Zn比值相对较低且比较稳定。图4-29显示高的Pb/Zn比值主要出现在115~121点及4220m以上地段。

图4-29 呷村矿床0号勘探线剖面金属元素比值变化趋势图(据李佑国和侯增谦,2001)

在3号勘探线剖面,银品位大于200g/t的出现在114.5坐标点及4240m附近、119点(相当于习称的B矿带)和120点(相当于习称的A矿带),它们都出现在4200m以上,并且和重晶石层或灰岩层的接触带有关。根据地质剖面资料及样品分析数据得知,从近地表的119~120点,4160m高程的122.5~123.5点到3950m高程的121.5点,构成一条弧形的块状矿带,其产状近于直立,与0线剖面的富Ag-Cu块状矿体位置相当,但品位已经明显降低;含量大于0.5%的出现在4200m以上的地段,富集部位与银相当。Pb、Zn少部分富集于富Ag-Cu块状矿体,但主体在107~1l8点一带形成脉状、网脉状Pb-Zn矿体。由3号勘探线剖面向南至7线,情况总体类似,但出现多条矿体,上下连通性较差,可能多呈透镜状产出。

(2)矿石化学分带型式:矿石矿物及矿石化学分带是VMS矿床的普遍特征之一(Sang-ster et al.,1976;Franklin et al.,1981;Lvdon,1984;Large,1992)。例如日本黑矿,块状矿带显示清楚的垂向分带,下部以“黄矿”为主,富Cu、Zn,上部以“黑矿”为主,富Pb、Ag;网脉状矿带显示明显的侧向分带,由矿带的中央至边缘,矿石由黄铜矿和黄铁矿矿石向方铅矿和闪锌矿矿石递变,金属由铜锌组合向铅锌组合过渡(Eldridge et al.,1983)。这种空间分带关系主要受流体系统的温度梯度制约(Eldridge et al.,1983;Lydon,1988;Large,1992)。呷村VMS矿床虽也显示矿石化学分带,但分带型式独具特色。首先,贵金属银在块状矿带分布没有显示明显的层位优选性,它似乎并不限于块状矿带的上部;贱金属Pb、Zn尽管在块状矿带出现一定的化学分异,但整体上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下部富Cu、Zn上部富Pb、Ag的垂向化学分带。其次,网脉状矿带可能因其似层状产出特点而没有出现明显的侧向化学分带,矿化主体为Pb、Zn矿化;再者,Ag与Cu具有更密切的同步聚散关系,Ag与Cu作为一个紧密共生的金属组合,通常集中产出于矿床的特定部位。Ag-Cu组合与Pb-Zn组合的空间关系与其说是受温度场控制的空间分带关系,倒不如说是不同期次、不同化学性质的流体成矿作用的叠加结果。最近,在对Juan de Fuca活动热水区热水硫化物矿床实施的深海钻探中,在矿床深部网脉状矿化带(即热水补给带)也发现了类似的似层状富铜矿体(Zierenberg et al.,1998)。依据呷村VMS矿床矿石化学的空间分布规律,抽象出矿床的化学分带型式,如图4-30所示。

图4-30 呷村VMS矿床化学分带型式示意图

3.矿床的化学结构

为了进一步厘定呷村矿床的化学结构,必须恢复呷村矿床形成时的原始形态,进而刻画出化学元素在海底下部热水补给带和海底凹陷盆地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图像。

对于喷气沉积而成的块状矿体,我们选择矿体目前的延伸方向和海拔高程所在的平面,来客观反映和分析矿体在海底凹陷盆地内的水平二维空间分布和形态。考虑到矿体褶皱可能造成的影响,特别避开褶皱的转折端而选择块状矿体的东翼(121.5~152点)来研究。对于热水充填交代而成的脉状-网脉状矿体,我们选择4~7线剖面上106~112点范围的样品数据,使用矿体走向(近SN向)和海拔高程所在平面进行脉状-网脉状矿体形态恢复。由于脉状-网脉状矿体初始形态多应呈“漏斗状”或“似层状”,因此,所恢复的形态应主要反映脉状-网脉状矿体在斜向二维空间的分布特征。

(1)块状矿带与化学结构:呷村矿床块状矿带虽因后期的构造变动而今呈现近SN向带状展布,然而,其原始形态却展示出明显的椭圆形盆地轮廓(图4-31)。显然,在这一海底凹陷盆地内部,金属成矿物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至少可清楚地分辨出4个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相对分离的金属富集区,整体上呈近SN向延展(图4-31)。最大富集中心(M1)位于0线4100m附近,矿体厚度最大,品位最高,由中心向四周,金属富集程度逐渐递减(图4-31)。第二富集中心(M2)位于0线4000m高程附近,富集区呈“哑铃状”,富集中心处于“哑铃”的中部。第三富集中心(M3)偏离0线,富集区轮廓不清,局部与第一富集区相连(图4-31)。第四富集中心(M4)位于0线3920m附近,Pb+Zn富集规模最小,Ag富集区由0线中心向南北方向线状延伸。

图4-31 呷村矿床块状矿带金属元素Pb+Zn(a)和Ag(b)的空间变化规律(据李佑国和侯增谦,2001)

该图展示了块状矿体的原始形态以及卤水池形状和热水喷口位置

实际上,这4个金属富集区揭示了4个不同的海底热水喷口处的硫化物堆积过程。M4喷口处于凹陷盆地的边缘,热水流体活动较弱。热水流体可能通过黑烟囱向上排泄。喷涌排泄的热水流体在SN向延伸的凹陷盆地内向南北两侧流淌,并沉淀富银金属硫化物。与之相比,M2喷口更靠近盆地内部,规模也相应增大,但流体活动方式及矿石淀积过程类似,热流体由凹陷盆地内的局部“黑烟囱”高地向南北两侧的凹地喷流排泄,硫化物随之淀积。M1喷口可能是呷村矿区最大的一个海底热水喷口,处于海底凹陷的中心部位,排泄而出的热水流体注入并封存在SN向延伸的局限凹地内,形成卤水池(Hou et al.,2000)。硫化物在卤水池中不断淀积,形成块状、层状、层纹状和条带状等矿石。热水流体向卤水池周期性注入,导致硫化物矿石的金属元素出现韵律性变化(徐明基等,1993)。M3金属富集区局部与M1相连,暗示着这两个热水活动的成矿作用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要么M3区的热水流体注入M1区,要么M3区的块状矿石向M1区滑塌堆积。M1、M2、M3、M4在矿区东西方向上呈串珠状分布,显示其热水喷射中心受近EW向断裂系统控制。

(2)网脉状矿带与化学结构:呷村矿床网脉状矿带的复原形态与化学结构如图4-32所示,显然,金属元素在海底下部火山岩系内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性,4个金属富集区带清晰可辨。平面上,4个富集区带呈现长条状形态,在高程方向上延伸有限,表明脉状-网脉状矿体主体沿海底断裂带分布,热水成矿作用受SN向延伸的凹陷盆地的基底断裂带和线状裂隙控制。空间上,4个金属富集区带相对分离,富集金属类型不同,富集规模不等,富集中心各异(图4-32)。4100m以上富集区带以Ag、Cu富集为特征,富集中心集中于0~3线间,与块状矿的M3富集区高程接近,富集中心向南偏离。4050m至4180m间的富集区带由两个富集中心构成,其一在3线4100m附近,以Pb、Zn富集为特征,与块状矿的M1空间吻合;其二在7线4150m左右,以Ag、Cu富集为特征(图4-32)。4000m附近的富集区带以富集Pb、Zn为特征,与块状矿的M2富集区相比,空间位置吻合,形态规模相近。3800m附近的富集区带也以富集Pb、Zn为特征,与块状矿的M4相比,富集中心向下偏离,富集规模明显变大(图4-31,4-32)。

图4-32 呷村矿床网脉矿带主要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化规律(据李佑国和侯增谦,2001)

该图反映了网脉矿带的原始结构形态以及控制网脉矿带空间分布的同生断裂构造

网脉状矿带的化学结构清楚地显示,Ag、Cu富集与Pb、Zn富集明显的不同步。Pb、Zn在4个富集区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而Ag、Cu则主要集中于4100m以上的地方,即Ag、Cu金属主要产出于凹陷盆地西缘附近的热水补给带内。换句话说,海底下部的热水系统至少有两期热水活动,其中,大规模的热水活动导致了强烈的Pb、Zn矿化,小规模的热水活动造成了Ag、Cu的叠加与富集。

呷村网脉状矿带的化学结构同时显示,其金属富集区带与块状矿的富集空间大体吻合,富集中心大体对应,这清楚地表明,含矿的海底凹陷盆地底部有与之相连的通道,热水流体不断地补给。在此断裂-裂隙通道内,热水流体通过流体充填与热水交代作用形成网脉状矿带含矿海底凹陷盆地本身因深度大具有重要的封存集聚流体和防止沸腾的功能。在盆地内部,热水流体发生化学沉积形成块状矿带。因此,网脉状矿带与块状矿带是统一的热水系统分别在热水补给系统和海底盆地系统淀积的产物。

(3)从化学结构到成矿模型:详细对比分析两大矿带的化学结构图像,可以刻画出呷村矿床成矿系统的图像轮廓(图4-33),并显示如下要点:

图4-33 根据呷村矿床化学结构推测的成矿地质模型

①晚三叠世弧间裂谷作用导致了呷村矿区内发生双峰式火山活动和弧间裂陷作用,前者形成了由下部少量玄武岩和上部大量流纹质火山岩构成的含矿岩系,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徐明基等,1993);后者沿裂陷带形成一系列的局限盆地或凹陷盆地,并发育一组走向近SN的基底断裂和裂隙系统,为成矿热水流体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迁移通道。

②在凹陷盆地,至少有一组(4条)近SN向基底断裂带或裂隙带,构成热水流体在海底下部流纹质火山岩系中的活动通道。盆地的东缘与西缘断裂规模最大,由此形成的网脉状矿体规模也最大,矿石品位也最高(图4-33)。热水流体沿4条断裂向上运移,并在流纹质火山碎屑岩透水层内发生“弥散状”充填交代,形成似层状的脉状-网脉状矿带,显示独具特色的层控特征(侯增谦等,2001a)。

③穿透流纹质火山岩系向上排泄的热水流体,在海底凹陷盆地内的排泄点,即热水喷口,严格地受两组断裂控制,位于0线附近的EW向断裂与4条SN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图4-33)。位于凹陷盆地东缘和西缘的热水喷口M2、M3、M4,可能因其处于盆地的正地形位置,故喷射的热水流体沿斜坡向南北两侧流动,形成“丘堆式”块状硫化物矿体。位于凹陷盆地中心的热水喷口M1,因其处于负地形位置而大量集聚不断从喷口排泄出来的热水流体,形成较大规模的卤水池。块状矿带的化学结构反映,该卤水池呈SN向延伸的长条状形态;而高盐度流体包裹体资料(徐明基等,1993;Hou et al.,2001)证实,该卤水池的发育是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带的关键。在卤水池内,伴随着热水流体与冷海水的大量混合,硫化物依次沉积,形成席状块状硫化物矿带。

④大多数VMS矿床的金属元素分带通常受流体系统的温度控制,从透镜状块状矿体的下部向上部,从漏斗状网脉状矿体的核心向外部,金属分带常常由Cu+Zn向Pb+Ag递变(Franklin et al.,1981;Lydon,1984)。在呷村矿床,块状矿带Ag与Pb(+Zn)同步富集(图4-31),而网脉状矿带Ag与Cu同步富集,并与Pb、Zn叠加富集,集中产于凹陷盆地西缘(图4-32)。这种化学结构特点说明,凹陷盆地西缘附近的流体排泄系统似乎不是呷村矿床的热流体主活动通道,而是富Ag、Cu热流体的叠加活动的化学记录。




石英石,长石,云母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化学结构分别是什么
石英的化学成分为SiO2 长石分两类 钠长石:Na2O.Al2O3.6 SiO 2,其中Na2O 11.8 %,Al2O3 19.5 % ,SiO2 68.8 % ,钾长石:K2O.Al2O3.6 SiO 2,其中K2O16.9 %,Al2O 3 18.4 %,SiO2 64.8 % ,云母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主要有SiO2 ,含量一般在49%左右,Al2O3 含量在30%左右.

石头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石头的组成部分如下:石头主要组成成分是碳酸钙 CaCO3、氢氧化钙 Ca(OH)、氧化钙CaO。石头在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用途就是混凝土,制造水泥乃至用水泥、砂子、卵石或碎石配制混凝土都是石头。沉积岩 沉积岩占地表的66%,为地表的主要岩类。这类岩石都成层状,最先沉积者在下部,时代较老;层次愈上者,...

沙子、用来铺铁轨的石头、河边的卵石的主要化学成分分别是什么?_百度...
石头的主要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碳酸盐,以硅酸盐为主。其中还附有其他成分。例如二氧化硅等。大致上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略有不同。石头的化学式基本上可以写为众多氧化物的合成。具体例子可以参考旧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炭族元素一章。石头的分类主要是三大类。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火成...

矿石成分与化学结构
(2)网脉状矿带与化学结构:呷村矿床网脉状矿带的复原形态与化学结构如图4-32所示,显然,金属元素在海底下部火山岩系内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性,4个金属富集区带清晰可辨。平面上,4个富集区带呈现长条状形态,在高程方向上延伸有限,表明脉状-网脉状矿体主体沿海底断裂带分布,热水成矿作用受SN向延伸的凹陷盆地的...

矿石类型及其特征
表4-4 阿希矿区金矿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从表4-4中可以看出,石英脉型金矿石SiO2含量高,为80%以上,Au(6.73×10-6)、Ag(13.08×10-6)含量也高,其他如Al2O3(1.85%~5.00%)、CaO(0.27%~0.58%)、K2O(0.43%~1.01%)含量相对偏低;而蚀变岩型金矿石SiO2含量少于70%,以富含Al2O3(12.22%~17.60%)、CaO(2....

基性岩类
◎辉长结构:表现为辉石和基性斜长石粒度相近,自形程度相同,均呈半自形-他形等轴粒状。该结构是辉长岩、苏长岩的特征结构,是共结条件下的产物。从Di-An体系相图(图2-24)可看出,相当于镁铁质岩成分(成分点a)的岩浆结晶时,辉石的首晶区随PH2O的增加而扩大,而斜长石的首晶区正好相反。在相当于中-深成相(...

石英石与硅石的区别
化学成分,晶体结构,颜色和质地。1、化学成分,石英石和硅石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但是石英石是由晶体的二氧化硅组成,而硅石则是由非晶体的硅酸盐矿物组成。2、晶体结构,石英石的晶体结构为三斜晶系,而硅石的晶体结构为六方晶系。3、颜色和质地,由于石英石和硅石含有的杂质不同,其呈现出的颜色...

对比三大类岩石的构造、结构、矿物成分特点?
②斑状变晶结构:与岩浆岩的斑状结构相似,在细粒的基质上分布着一些大的晶体——变斑晶。如某些片麻岩和片岩常具有这种结构。③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状矿物(云母、绿泥石等)定向排列,如各种片岩。2、变余结构。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彻底,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可以被保留下来,称为变余结构,也称残余结...

石头的成分
在地质学上,现在岩石科学的定义是: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即岩石是由不同的矿物而组成。而矿物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着的,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他们的化合物。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是组成岩石和...

石材的种类
1、形成:微晶石也是一种人造石,是由含氧化硅的矿物在高温作用下,其表面玻化而形成的一种人造石材。2、成分:主要成分是氧化硅。3、性质:偏酸性。4、结构:结构非常致密,其光度和耐磨度都优于花岗石和大理石,不易出病症。由于微晶石硬度太高,且有微小气泡孔存在,不利于翻新研磨处理。玻化砖 1、...

蒲江县13662956518: 常见的那些矿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
漕颜凝血: 石英的化学成分为SiO2,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即低温石英(a-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矿物种.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b-石英).低温石英常呈带尖顶的六方柱状晶体产出,柱面有横纹,类似于六方双锥状的...

蒲江县13662956518: 各种矿石的主要成分(化学). -
漕颜凝血: 黄铁矿 FeS 赤铁矿 Fe2O3 菱铁矿 FeCO3 方解石 CaCO3 辉锑矿 Sb2S3 金红石 TiO2 软锰矿 MnO2 辉铜矿 Cu2S 孔雀石 Cu2(OH)2CO3 辉银矿 Ag2S 闪锌矿 ZnS

蒲江县13662956518: 硫矿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具体点,并举例说明它的主要应用 -
漕颜凝血:[答案] 一般是硫铁矿.化学式:FeS2结构:由亚铁离子和Sˉ—Sˉ构成分子量:119.97物化性质性状:黄色立方晶体.熔点:1171℃ 密度:5.0g/cm3黄铁矿的主要成分,有反磁性.室温为非活性物质.温度升高后变得活泼.在空气中氧化成...

蒲江县13662956518: 矿物的化学成分 - 金矿石的化学成分有没有身体有害的物质?高手指点!谢谢谢谢!
漕颜凝血: 金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脉石矿物一般占93—97%,主要为石英(占90%以上),次为地开石和粘土矿物(约3%),偶有明矾石,绢云母等;金属矿物含量一般为3—7%,主要是褐铁矿、针铁矿和微量风化残留的黄铁矿、蓝辉铜矿、铜蓝等.矿石中含一定数量的自然金.偶见金红石、重晶石、锆石、独居石、磷钇矿等.

蒲江县13662956518: 常见矿物岩石的化学成分? -
漕颜凝血: 橄榄石(Mg, Fe)2SiO4 斜方辉石(Mg, Fe)SiO3 单斜辉石 (Ca, Mg, Fe)2(Si, Al)2O6 角闪石(Ca, Na)2-3(Mg, Fe, Al)5(Si, Al)8O22(OH, F)2 黑云母K2(Mg, Fe, Al, Ti)6(Si, Al)8O20(OH, F)4 白云母 K2Al4(Si, Al)8O20(OH, F)4 斜长石(Na, Ca)(Si, Al)4O8 钾长石KAlSi3O8

蒲江县13662956518: 各种矿物成分 -
漕颜凝血: 石英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即低温石英(a-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矿物种.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b-石英). 黄铁矿化学成分是FeS2,晶体属等轴晶系的硫化...

蒲江县13662956518: 矿物的化学成分 -
漕颜凝血: 矿物是地球物质中通过物理手段可分离的最基本组成单元,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再分的.如同其他的宇宙物质一样,矿物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就是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这些原子或离子按一定的空间结构通过各种化学键相互联结起来,就构...

蒲江县13662956518: 有谁知道常用的矿石的化学结构 -
漕颜凝血: 硫锰矿:硫化锰 软锰矿:二氧化锰 赤铁矿:三氧化二铁 磁铁矿:四氧化三铁 黄铁矿:二硫化铁 方铅矿:硫化铅 赤铜矿:氧化亚铜 方黑铜矿:氧化铜

蒲江县13662956518: 矿物的晶体结构有哪几种? -
漕颜凝血: 矿物都是有一定化学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结构.矿物内部的结构有的是规则的,有的是不规则的.决定这些结构的是离子、原子、分子等质点以及这些质点在矿物内部的排列.通常将质点呈有规则排列的矿物称为晶体矿物,质点呈...

蒲江县13662956518: 金矿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 -
漕颜凝血: 实际上,金矿的主要成分当然是以泥沙为主,因为金矿尾矿的SiO2含量最高.但是不同的金矿还有各自不同的组成:金矿分为氧化矿、原生矿、混合矿、沙金、伴生金.现在以一些常见的金矿为例说明: 1、矿物名称: 黑稀金矿 Euxenite 化 学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