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字都有那些体

作者&投稿:壬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字体有哪些~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在激荡着战国诸子奔肆思想和飘散着魏晋儒士藻雪风骨的翰墨中,简书无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5.简书
什麽是简书?简单说,简书就是写在“简”上的文字。战国至魏晋时代有种书法,是写在形状狭而长的竹、木书写材料上的。竹制的称简;木制的称牍,或札,二者统称为“简”。简书一般用汉隶或汉隶的变体书写;又由于简书盛行于秦汉和魏晋时期,因此,简书也称汉简。李商隐《筹笔驿》有“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的句子。可见简书高古不群、神圣凛然,是一种不轻易使用和很讲究的古老书写形式。

前人说,简书是征役时,临行告诫的文书;又说,简书是国家有急难,用以求救的文书。其实,前人的这两种解释都不大准确,他们说的都是简书的用途,及书写内容上的区别,与书写形式无关。实际,所谓简书,就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只是比较古老罢了。

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有清先生以擅简书著称当今书坛。他的简书,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敦实,又有现代文化的开张、爽快;既有秦钟汉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诗经楚辞的飘逸、灵动。欣赏他的简书,真得能读出“缩将百尺苍鳞鬣,石破涛飞纸上来”(郭风惠《题秦仲文画松》)的隽永韵味。



6.隶书
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吴云∶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7.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8.行书
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11.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狂草,书法中的表现主义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


13.行草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通常讲,中国文字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方式组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发展的里程碑时期是秦朝,在秦朝以前的文字,大概是一个古文像大篆演变的过程。古文时期的文字繁复多样,就是象形文字,总体来说分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商后期人们记事或者祭祀时候,在兽骨或者龟甲上留下的文字。多使用刻的方式,也有用写的,多为卜辞。有象形程度高,一字多体的特点。说明在殷商时候,中国文字还不统一。金文:先秦称铜为金,因此刻录或者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成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和甲骨文相比,象形程度更高,更加浑厚自然。金文和甲骨文都是殷商文字,但是青铜器一般只有官方才能铸造,因此金文是官方文字,相比而言,出现了官体多繁,俗体趋简的特点,这也是文字发展的一个方向,文字的发展总是从民间日常使用中,为了方便而越来越简化的过程。
2,大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后期,古文字逐渐发展成为了大篆。自汉代以来,大家都认为大篆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最先开始变革古文,逐渐创造新的字体,更加趋于简便。故大篆又称为大篆又称籀文或者籀文、籀篆、籀书、史书。
大篆变化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它使文字线条化,以前不均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生动;另一方面使文字规范化,原来不规范的图形逐渐像结构整齐的字形演变,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字体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于周时期的金文与秦时期的小篆之间,属于大篆的范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3,小篆

秦朝统一六国以后,面对原来六国各自地区文字不一样的的局面,决定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形成一种统一的标准。这种历史条件下,小篆应运而生。

小篆是以秦大篆为基础,又进行了规范化的改善,形成的一种简化版的规范文字,又名玉筋篆。较之大篆,小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字形成纵势,笔画粗细划一,排列齐整。与大篆相比较,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变得整齐、和谐、美观,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4,

隶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主要有秦隶和汉隶之分。隶书主要是小吏在日常的行文中为了方便而应急的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隶书在秦代民间广泛流行,官方除了一些很正式的诏书或者文件用小篆写之外,一般也采用隶书。因此隶书在秦代是和小篆是并行发展的,而并非由小篆演化成了隶书,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这也是把隶书称为“佐书”的原因,就是辅助小篆的意思。
5,

楷书,又叫正书或者真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化而来,更趋向于简化,字形由扁平趋于方正,是一种对隶书的改良。楷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汉末、三国时期,逐渐变隶书的波磔为笔直和撇、捺,改弯为钩。《辞海》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因此自唐以后没有更多的变化,一直沿用至今。

汉末书法家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到唐代欧阳询在楷书书法理论上也有重大贡献,他所创立的“八绝”理论,为楷书的书写,定了一个基本准则。
6,行书、草书
草书是起草文稿时,潦草书写隶体而导致的一种变体,后来成为一种通行的写法,以至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行书是为了解决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以辨认而产生的一种书写体,从本质上讲,以简易为遵旨,书写性强。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篆书又分:籀文(大篆)、小篆(秦篆)、缪篆、鸟虫篆等。
楷书又分:柳体、颜体、赵体、欧体、苏体等。

1.大篆(又称籀文)
2.小篆
3.隶书
4.楷书
5.行书
6.草书
7.宋体

  1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3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 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5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6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7 草书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8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目前可将各类汉字的字体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从宋代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宋体、黑体(包括粗、细等线体)等;第二类是由书法演变而来的字体,如楷体、仿宋体、行楷、隶体、魏体、舒体、颜体、瘦金体以及钢笔书写的字体等;第三类是属于美术字体,如综艺、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体多是属于以上三类字体的变异,例如:由宋体演变的大标宋、小标宋、报宋、长宋、中宋、姚体等;由黑体演变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线体(包括粗、中、细等线体,后又演变出粗、准、细圆体)等;由楷体、仿宋体等演变而来的中楷和细仿宋等;由黑体和宋体演变而来的美黑;由隶体演变而来的隶变体等。


古代汉字都有那些体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又分:籀文(大篆)、小篆(秦篆)、缪篆、鸟虫篆等。楷书又分:柳体、颜体、赵体、欧体、苏体等。

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哪些字体?
中国从古到今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几种字体。其他还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字体,这些字体都只是盛行在部分地区,故不计入在内。具体介绍: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

代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代字的繁体与简体写法相同,繁简对照图片如下:拼 音 :dài 部 首 :亻 笔 画 :5 注释:1.替:~替。~办。~销。~序。~表。2.历史上划分的时期:时~。世~。古~。近~。现~。当(dāng)~。年~。3.世系的辈分:下一~。4.姓。代字的笔顺:...

中国古代字体有哪些?
秦朝: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汉代:草书(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

汉字有几种字体?
1、宋体:宋体字是源于宋代的,但是宋体字在明代确立,所以至今在日本,宋体字仍被称作“明朝体”。宋体字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2、楷书:楷书也...

中国字有那几种字体?
中国汉字字库有421款,爨体、楷书、宋宣、书谱、折叠、汉隶、行书、草书、狂草、甲骨文、秦篆、今草、小篆、楷书、魏体...一、宋体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

汉字字体有几种类型?
2、草书。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

中国汉字字体分为哪几种?
3、燕体。燕体,也叫燕书、燕书体,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新书体,是当代书法家马永安所创。燕体如笔露锋,收笔出锋,中锋用笔,右下取势,既继承了传统书法,又和传统书法有区别,呈现一种鲜明的新的书法书体个性风格。4、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汉字的字体有哪几种?
字体的种类有仿宋、宋体、楷书、燕书、行书、隶书、草书、黑体、篆书等。仿宋指的是印宋体源于宋代,特征是横比竖粗,且笔画尽头有三角。刷体,有长、方、扁三体。也叫仿宋体、仿宋字。宋体源于宋代,特征是横比竖粗,且笔画尽头有三角。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

代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简体:代茹茹 繁体:代茹茹 这三个繁简体都是一致的 代繁体字怎么写 代 dài 繁体字依然是“代”替:代替。代办。代销。代序。代表。历史上划分的时期:时代。世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年代。世系的辈分:下一代。无法代替繁体字怎么写?繁体:无:无,兂,璑,呒,炁,譕,怃,呒,冇,庑,芜,...

米脂县13427849399: 中国古代字体有哪些? -
圭飞两通: 商朝: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周: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秦朝: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

米脂县13427849399: 古代汉字主要字体 -
圭飞两通: 甲骨文、 纂(读“钻”的音)书、 隶书、 金文是刻在鼎上的文字, 楷书是汉朝人创立,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有了改进(书写速度) 草书,是以楷书为原则的一种书写速度十分快的书写方法.

米脂县13427849399: 古代汉字都有那些体 -
圭飞两通: 1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

米脂县13427849399: 古代共有几种字体
圭飞两通: 已知最早的汉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后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 春秋战国时期字体为“籀文”也称“大篆” ,秦代通用文字则是李斯所创的“小篆”,后人又改进“小篆”出现了隶书. 汉魏时期,出现了“楷书”,楷书是从...

米脂县13427849399: 汉字的五种主要书法字体你知道吗 -
圭飞两通: 所谓书法字体,也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传统来讲,我国书法字体大致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这五大类.不过在每一大类里面又分为若干细小门类,比如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还有二王体、瘦金体等之说. ...

米脂县13427849399: 中国古代字体中有哪些字体 -
圭飞两通: 从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书法角度来说,属于文字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书法家因个人风格而形成的书体),有如下字体: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简书 隶书 章草 行书 今草 魏碑 楷书 狂草 行草 以上字体大致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书法史上归纳起来,总分为五种字体,称五体书,即: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包括简帛书 真(楷)——包括魏碑 行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后,因活字印刷的发明,产生了用于印刷的专用字体——宋体 像现在的很多美术字体都是近现代人逐渐发明的.

米脂县13427849399: 汉字有哪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每种字体出现的时期和特征? -
圭飞两通: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

米脂县13427849399: 古代字体有哪些 -
圭飞两通: 最早的汉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即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古文字,多位象形文字,多以/指事/假借/形声/转注/是汉字构成的最基本原则.商代除了甲骨文,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周代的文字多以金文,甲骨文为主体,字体为“籀文”也称“大篆”秦代通用文字则是李斯所创的“小篆”后人又改进乐小篆出现了隶书汉魏时期,出现了“楷书”楷书是从隶书发展得来,楷书被用作唐朝至明清官府文书的正式字体,在此同时隶书也演化出了“行书”行书出现后又演化出“草书”

米脂县13427849399: 从古至今,共有几种字体 -
圭飞两通: 牵涉到书法字体,正楷、隶书、篆书、行书、魏碑、甲骨、汉简七种.

米脂县13427849399: 中国汉字都有什么书体 -
圭飞两通: 大致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秦隶/汉隶)、楷书(或称之为正书/真书)、行书(行楷/行草)和草书(章草/今草/狂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