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表象与物自体的问题。

作者&投稿:孙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物自体的诗歌~

物自体



时间并不真实存在

物自体不断地重复其内身,

彷徨徘徊,默地摇摆。



空洞的本质

需要日异月殊地变化,

在各自领域内,

互相倾诉、表白。



矛盾在狭窄的间隙中不断穿梭;

法则在内定的守恒中绑上束缚,

借以掩饰那虚假的未来。



那就在一起吧!

这样不好吗?

碰撞、摩擦、却又相互依赖。

意义并无意义,

不如显示自己。



终究是这样吧!

无法真正的消融呵......

也只是想看一看你们的存在。



他们还会在一起吗?

如何做出真正的抉择,

以及穿过那空间

所演化出时间的阻碍。



不过也没什么可感到沮丧的;

最终的最终,

也许所有的一切,

将不再重来。

影响表象的因素表象是一个生成的东西,它的生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表象的因素有那些:1.物自身。从物自身来看,物自身的信息是表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物自体就会发出不同的信息(当然也会有相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表象,通过这些不同的表象在实践中我们就会把外物区别开来。物自身发生变化了,发信的信号就会不同,我们就会看到表象也变化了。比如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其原因主要不是我们的眼睛变了,而是物自身发生了变化,传到眼睛的信息变了,故生成的表象也就变化了。2.信息的传播媒介。两小儿辨日的困境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太阳早晨大、中午小,不是因为物自身变化了,也不是太阳在早晨与中午与我们眼睛的距离有多大的差距造成的,也不是人的眼睛有问题,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即是在早晨传播信息的光线距离地面较近,受到地面物体的干扰,信息发生变化造成的。常识告诉我们物体是独立于意识而存在的,“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心灵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物体会随着我的变化而变化。我戴上墨镜,实在事物的颜色就改变了,全部变成了墨色;晚上戴上夜视镜,外面的世界就发生变化,明亮起来;通过望远镜,外面的物体与我的距离就会拉近,透过放大镜,世界就会变大。这是由于在这些情况下变化的是表象,而不是物自身,表象之所以变化,这是因为外来的信息在通过眼睛时发生了改变造成的。3.人的感官。大家看到的一片绿叶,在色盲的人看来不是绿色的;有一种药吃下去,外面的树叶就变成黄色,在盲人的世界中没有颜色;如果所有的人的眼睛都象狗的眼睛一样(据说狗都是色盲),树叶的颜色不会是绿色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是瞎子,世界就没有颜色,虽然不同长度的波还存在。物体的大小也是随我的感官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据说有一个英国人,眼睛害了病,在他见到的世界中,所有的东西都比平时放大了,看报纸,每一个字象拳头般大小,严重影响了它的阅读。物体的位置也会随着我的眼睛的变化而变化,用手积压我的眼球,外面的物体就会上下或左右摇晃,会随着我的眼睛的变动而变动。我失掉方向,太阳就会从西面出来。苹果是甜的,在我生了病的时候,吃起来就是苦的,如果我吃了糖再去吃苹果,苹果就特别酸;我把一只手放在冰上,另一只手放在火上烤,然后把它们同时放在一盆水中,这盆同样的水就会变化成既是热的又是凉的。物体的颜色、大小、冷暖、酸甜等属性都会因我的感官的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都不会是物自身的变化,而是表象的变化,因我的感官的变化造成的。4.我所在的位置。表象与物自身实际上是一种对应关系,而不是真正的融为一体,既然是一种对应关系,那么就会因我与物自体的距离和方位的关系的不同带来表象的变化。同一个物体在近处看就会大,在远处看就会小,科学描述的太阳是如此的大,我们却把它看的如此之小,只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太阳本身,只是它的表象。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同一个物自体,因我们与它的方位不同,接受到的信息就不同,产生的表象就不同。5.经验与环境。表象的形成过程也受到人的已有经验的影响,我们的眼睛在看远处的物体时,并不是严格遵循透视法则,我们并不象照相机一样把远处的东西看成很小。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部落,由于没有看远处的东西的经验,故在走出雨林,就会把远处的东西看得很小。同样一般人由于没有从高出往下看东西地经验,故当从高楼上往下看时就会见到下面地人很小。长期从事高空作业地人员在他们地眼中地面上物体就不会变小。

这应该是有关康德哲学的问题.

1)在康德哲学中,感性直观过程是从抽象主体的角度阐述的,不涉及我与他人经验的问题.但是可以按康德哲学的思路继续思考一下.首先,"存在"不是感性直观的对象,也不是知识的对象,当别人告诉我某物存在的时候,这某物必得有些具体性质,而不能只是存在,否则就等于说存在存在,这是同语反复.因此,问题的第一种提法应归为第二种提法.其次,某人告诉我有性质(大小\颜色\轻重等)的某物存在,那么只要我也具备认识主体的感性直观能力和知性范畴的能力,也就是说,只要我也是一个正常的认识主体,我就能够通过别人的二手信息形成直观表象(实际上这种情况天天发生).康德那里还没有发生20世纪语言哲学中理解他人的一些困难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用后来才出现的问题难为康德.

2)按照康德,能被说出的东西不一定都能成为认识对象,不能仅凭"说出"物自体就认为物自体因此成了表象.康德哲学中,"上帝","世界","灵魂"都不是认识对象,康德对此论证得很清楚,它们可以被想,可以被说,但不能进入感性直观(这是知识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所以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对它们不能形成知识.康德哲学对知识的条件有一套十分细密的规定,不是任意说出一句话,这句话都可以当作或者对或者不对的知识看待.

以上所说希望有助于澄清问题.可能不够简明通俗,但是康德哲学的长处在于细密严格,而不在于简明通俗.

我最近看了马克思……我把你的话转化一下吧。

我们将一尺子放入水中,我们看见尺子的弯的,这个是表象。
而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科学告诉我们,尺子仍然是直的。OK?

实际上就是现象和本质的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2、费希特 费希特不赞同康德对于物自体存在问题的论述,这种将表象与物自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应该是象笛卡尔那样,从一个最高的明确无误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出发,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以严明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系统。经过休谟提出的问题,物到理智之间的过渡...

请问哲学大师:怎样区分表象和现象!康德的"物自在"是什么意思?
个人理解一下,表象就是表面现象吧。表象本身就是针对物体的本质来说的。物体的本质是什么,很多西哲家认为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我们能了解的只是物体的表象。康德的“物自在”也叫“物自体”,我比较喜欢后者的说法。首先提个背景,这是文化的差异,在康德的那个时候,他们的哲学家有一个主流就是形而上...

费希特的哲学观点
费希特认为,法律是按照理性原则制定的、保证人与人之间实际自由关系的全部社会条件的总和。他认为,法律的概念应该落实到“法律关系”问题上。从更实在的意义看,费希特认为,法律就是指一批用于审判的规则,这就是实在法。法律是一个中间物,它一端连接最高公正原则,另一端连着法庭判决。只要法律是清楚...

康德的两大命题是什么?
另外,就“存在”、“绝对必然的存在”而言,说后来形而上学终结了也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没有终结反而成为欧洲哲学的一大潮流,尽管康德在批判时期使用了“物自体”这样一个概念,但如果把我们的对象分为现象和物自体,那么“物自体”无异就是康德在本文中的“上帝存在”或“绝对必然存在”,这为后来宗教哲...

表象的影响因素
影响表象的因素表象是一个生成的东西,它的生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表象的因素有那些:1.物自身。从物自身来看,物自身的信息是表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物自体就会发出不同的信息(当然也会有相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表象,通过这些不同的表象在实践中我们...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简介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著有《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简介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众多后来的哲学家,包括尼采和萨特等。他继承了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的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融合了东方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叔本华于1788年出生,曾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后来进入哥廷根大学...

叔本华谈意志作者简介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以其独特见解在哲学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继承了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体划分的观念,主张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表象世界,其存在仅源于我们作为感觉主体的构建。这个世界是"主体-客体"结构的体现,表象世界就是现象世界,而物自体则是他坚信可以通过...

表象关系
可以被我们使用,是实践的对象,同时也是我们认知的对象。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是表象与物自体的统一。在个体意识中,思维与存在看似合一,但实质上,我们看到的是表象,作用的是物自身。这种统一是人类进化的产物,通过遗传和个体经验实现。因此,事物作为表象与物自体的结合体,既是实践和认识的双重对象。

费希特的知识学原则(高手进)
费希特不赞同康德对于物自体存在问题的论述,他认为这种将表象与物自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在他看来,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应该是象笛卡尔那样,从一个最高的明确无误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出发,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以严明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系统。经过休谟提出的问题,物到理智...

丰镇市13775138049: 请问哲学大师:怎样区分表象和现象!康德的"物自在"是什么意思?请大师仔细回答! -
郦素异乐:[答案] 康德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二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部分.现象又分为直观的现象和概念的现象两种,概念的现象仍然是解释现象的另一种现象,而绝对不可能认识物自体.所以康德得出了和英国经验论如出一辙的结论,他认识到...

丰镇市13775138049: 叔本华哲学中的 物自体 概念怎么理解?他哲学论中的 意欲 是一个什么概念? -
郦素异乐: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的基本概念.指他自己臆想的一种存在于人们感觉和认识之外的客观实体.又译为“自在之物”、“物自身”. 康德把它作为现象基础,认为人的感性认识是由于外物的影响作用才产生的.人们只...

丰镇市13775138049: 自在之物 -
郦素异乐:[答案] 自在之物原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又译“物自体”或“物自身”.指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它是现象的基础,人们承认可以认识现象,必然要承认作为现象的基础的物自体的存在.自在之物作用人的感官,是人...

丰镇市13775138049: 康德:“我”、“我思”、“我思表象”的关系以及与理性的关系? -
郦素异乐: 康德的哲学里主要分开了“主体”的自我和外界的“物自体”,而我作为主体是不可能通过“我思”来认识“物自体”也就是世界的本质的,能够认识的只有“物自体”的表像而已,“我思”是通过先验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认识通过经验和理性思考来完成的,在他的哲学里很大程度的强调理性的力量,不过他本人却又是第一个打破这种思路的,他想说明即便是经验和感觉也要用理性思维来完成我们对表象的认识,理性是贯穿其间的一条线,马克思对于他批判的一点就是,康德作为一个学院派的开创者,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丰镇市13775138049: 如何理解康德的“我们只能说经验对象在时空中,而.....”这句话 -
郦素异乐: “一切在空间和时间中被直观到的东西,因而一切对我们可能的经验的对象,都无非是现象,即一些单纯的表象,它们正如它们被表象出来的那样,作为广延的存在物或变化的序列,在我们的思维之外没有任何以自身为根据的实存,这种学说的...

丰镇市13775138049: 关于康德的物自体,先验论,及后来的约定论1 康德为何认为物自体不可知?2 爱因斯坦是否承认物自体和现象的对立?为什么?3 你觉得康德的先验论和后... -
郦素异乐:[答案] 1,康德所谓的物自体不可知,是有条件的,即物自体只是在它作为被给予的对象与主体的关系中必须依赖主体之直观方式这点上而言是不可知的,而在其他一些领域,如物理学,则不存在不可知的物自体.

丰镇市13775138049: 世界是我的假象,这句话怎么理解?叔本华为什么这么说? -
郦素异乐: 对於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

丰镇市13775138049: 内在与表象 作文素材 -
郦素异乐: 表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

丰镇市13775138049: 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本身是如何同理性这种物自体产生交互作用的? -
郦素异乐: 1、大体没问题.然而要问一句:说物自体是想象得来的,楼主的根据在哪?我记得康德哲学中想象形成的是知性对象,不是物自体. 2、物自体间有没有交互作用,这一思考方式本身是错的.交互作用属于关系范畴,是知性的四大范畴之一(...

丰镇市13775138049: 客观表象是怎样的意思 -
郦素异乐: 它是现象的基础,人们承认可以认识现象,必然要承认作为现象的基础的物自体的存在,通过辩证法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