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作者&投稿:苑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早在《内经》时期即对情志病证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有初步的认识,秉承《内经》之旨,历代医家丰富和发展了情志学说,为现今情志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应激因素加剧,许多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情志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隐患。中医情志学说因其强调人体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一体的整体观,很好的恰合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而在情志病的防治中以其擅长身心并治颇显优势,故近年倍受世人瞩目而为中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下从理论、实验研究方面对情志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予以分析与思考。

  1 理论研究

  1.1 情志与情志病证的内涵

  情志一词源自《内经》对情和五志的论述,是后世医家对七情五志的合并简称。现代学者对情志的含义有不同学术见解:《中医基础理论》称情志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7种不同的情志反映。金光亮[1]认为情志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是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通过心神的感应,五脏精气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表现。武刚[2]认为情志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节下,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条件,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通过内外综合作用而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体验。乔明琦等[3]研究指出:情志是中医学对现代意义上的情绪的特有称谓,词义本身包含情志体验与情志表情,经当代医家应用发展,情志概念已蕴含现代意义上情绪的主要内涵;机体的精神状态,不属于心神,不可混淆于神志,它是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体验、表情及伴随的生理、行为变化是情志的主要内涵。李慧吉[4]、宋炜熙等[5]认为,情志指七情和五志,也涉及五神内容,它包括了现代心理学的情绪、情感、激情意志等心理过程,也与个性心理特征有关,是现代心理学中各种心理因素的概括。

  在中医学的认识中,很多病证都和七情有关,因此,情志致病广泛,黎凯[6]指出,中医内科近50种病证中,心悸、不寐、厥证、郁证、癫狂、痫证、头痛、眩晕、中风等许多种病证可直接由情志异常所致,咳嗽、喘证、胸痹、胃痛、呕吐、呃逆、泄泻、便秘、臌胀等不少病证也多与情志异常有关。李慧吉等[4]认为,情志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徐志伟[7]认为,情志病证是由七情内伤所引起的并以情志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包括情志内伤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如:郁证、脏躁、不寐、癫狂等;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广涉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疾患,如:哮喘、噎隔、泄泻、阳痿、痛经等,即中医情志病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神经官能症以及精神疾病等。

  1.2 情志病因病机及致病特点

  1.2.1情志病因病机 对于情志病因,公认的理论是: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金光亮[1]则认为,既然情志是五脏功能活动的表现,它的产生依赖于脏腑精气活动、外界刺激因素等,那么,情志病的病因就不应是情志本身,而只能是外界不良的刺激因素。唐咸玉[8]指出,外界刺激和个体体质的差异是影响情志发病的两个重要方面,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的破坏,以致正气虚弱,邪气入侵是情志致病的病理机制。金曦[9]等认为,气机失调是情志病发病的关键机理,因导致气机失调的原因众多,故其病机变化错综复杂,但基本病机规律有气机失和实多虚少、脏腑失常经络不利、气病在先累及津血三大特点。孙理军[10]指出,人体内存在着承担情志活动的整体调控系统为中西医学所共识,中医学的情志调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故情志致病的中介机制为内脏气血,尤其是五脏气机的失调;现代医学的情志调控系统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物质基础为神经递质、激素及免疫活性物质,情志致病通过刺激与内脏密切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使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因此,中医学的情志致病理论有其重要的免疫学基础。

  1.2.2情志致病特点 情志致病直接伤及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已为学者所共识,而对情志致病特点及伤脏偏颇各有见地,认为情志致病易伤肝脏者为多。鲁明源[11]认为,情志致病可急可缓,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志复合损伤人体,各种情志病证的发病具有共同的中介病机;情志病变可呈现气机紊乱、化火伤阴、形质亏损、痰凝血竭等不同的病理阶段,发病之初,即气乱失志,神明失守,使五脏功能紊乱,病变进一步发展,则致痰火、瘀血、气血津液精髓亏损等继发病证。徐志伟[7]通过大样本人群调查研究发现,脾胃、肝胆、心脑在情志致病中作用最为密切。程康林[12]等认为,七情过激既可影响气机又可损伤五脏,气动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阻于心之脉络,则可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乔明琦等[13]经对情志致病医案统计分析和情志致病方式流行病学调研认为,“五志伤五脏”模式不符合临床实际,多种情志交织共同致病和致病伤肝的概率更大,“社会事件”是形成情志刺激的始发因素。因此,提出“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并进行了逻辑论证。李峰等[14]认为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肝脏,强调在调节情志因素(心理应激)引起的各种变化时,肝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郭蕾[15]认为情志活动与肝关系密切,肝主疏泄与妇科疾病尤为相关,治疗时应首重调肝。汤朝晖等[16]认为,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角度,中医“思所伤”在七情致病过程中都处于一个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在研究和治疗情志致病时对“思所伤”应充分重视。白正勇等[17]探讨脾脏藏情相关性指出,脾主气机之枢,中土之脾在情志活动中起着调衡作用。张宗芳[18]则指出肾虚是产生更年期精神、情志异常的根本原因。

  1.2.3情志辨证徐志伟[7]认为“情志辨证”包括四要素:病因要素—为“喜、怒、忧、思、恐、悲、惊”七情之动;病位要素—七情内应五脏,“情志辨证”的主体思想是以五脏为中心、以机体情志变化为表象、将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相联系的辨证思维过程;病性特点—“七情”致病多因精神情志内伤而主要导致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的病机变化,“情志辨证”病性特点应结合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探讨。因此“情志辨证”的主体内容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辨证要点可以精神性症状为主,不能以某一独立情感变化责之于某单一脏腑。传变规律—情志为患虽伤及五脏六腑,但首病在肝,传病在心,渐及它脏。

  2实验研究

  近年来,基于中医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医学界开展了情志致病机理及中医药防治的实验研究工作:乔明琦等[13]通过多年从事肝藏象与情志致病机理探索,完善了“肝气逆、肝气郁”两证概念,建立了辨证标准和大鼠模型,首创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猕猴模型,并以此为先导,开发国内首类治疗PMS新药“经前平颗粒”和“经前舒颗粒”均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生产上市;严灿等[19-20]从肝入手,采用约束制动模型,对心理应激NEI网络发病机制以及调肝方的干预作用进行多方位的探讨提示:调肝治法方药对中枢多种神经信息因子表现出多层次、多靶点、多环节的调节作用;马渊等[21]从肾阴虚入手,观察六味地黄汤对悬吊应激小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变化的影响作用发现,口服六味地黄汤可显著提高小鼠下丘脑GnRH和垂体LH的水平,并降低血清雌二醇的浓度;韩娟[22]从心入手,以旋转、限制、拥挤的方法模拟情志刺激造成大鼠气机紊乱证,予舒心1号可使应激大鼠下丘脑内NE、5-HT、Ach的含量提高;梁尚华等[23]采用电刺激模型研究提示,具有健脾益气、化痰、温阳作用的中药复方可不同程度调整慢性应激大鼠HPA轴的异常。李杰等[24]以大鼠束缚水浸,模拟“七情不遂”的病因,论证了不良刺激导致气机紊乱与HPA调节紊乱相关。鉴于温胆汤在精神、身心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颇广,贺又舜等[25]研究提示,宁神温胆汤(温胆汤加味)可能通过改变脑组织单胺类、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而起到治疗精神神经类疾病作用。王米渠等[26]通过对恐惧的整体行为、生理病理、免疫、生化、分子生物等多方面研究积累,已将“恐伤肾”应激研究推向情绪心理学、心身医学、基因心理学和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前沿。

  3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综上述可见,近年中医学界开展了一些情志病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理论研究中,新的假说对原有基本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实验研究中,单一情志刺激伤脏主要集中在“怒伤肝”、“恐伤肾”,研究工作分别已深入到肝主疏泄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作用,恐的情绪遗传等层面;多情交织共病首先伤肝的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猕猴模型的成功建立及其新药的上市,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整体研究现状分析,还存在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理论研究而言,对情志的概念、情志病证的内涵认识至今尚不统一,而这一点是研究情志病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情志病辨证及其规范化、量化等系统研究工作就无法科学、有序地进行。从实验研究来看,有3点不足:一是目前情志致病研究所采用的急、慢性应激模型多为单一应激源刺激模型,与人类复合多因素应激反应致病的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一些以药探理的研究,由于模型选择不一致,即使属于同类作用方药的研究,也难以比较,不利于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及优胜劣汰;三是情志致病与多因素刺激的时间、性质、强度及个体差异有密切相关性,但目前对于情志致病条件的量化研究鲜见。此外,以中医学固有单一情志伤及特定脏腑的理论研究情志致病机理究竟是否有其科学性?单一情志刺激是否同时伤及他脏?目前尚未见实验证论;在单一或复合性应激源刺激时藏象的生理病理尚不清楚的情况下,研究中医药深层次的机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目性,系统性及整体性调节机制也难以阐明;中医药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肝,涉及其它脏腑的研究明显不足等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认为以下工作有待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当务之急是中医学界需依据、借鉴古今相关研究文献,并经专家研讨明确界定情志的概念、情志病证的内涵;对现存质疑的原有理论,经科学论证后予以扬弃,提出创新的科学假说,并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加以检验、升华、确立。在实验研究方面,动物模型问题,可对现有公认的单一应激源模型、慢性复合性应激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模拟人类情志致病(单情、多情交织)最为理想的模型,也可病证结合制备模型,并建立量化评价标准,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研究,分别探讨各模型伤脏的生理病理特征及规律,发现新问题,探求新规律,以实现情志致病理论科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对于情志致病机理及中医药干预研究,应在模型研究基础上,融合中医学、现代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从行为特征、藏象结构、机能及代谢等方面,在整体、组织、细胞及分子多层次、多环节进行综合探讨;有效方药的研究应首重药效,经筛选研究后,再进行机理探讨、新药开发研究。总之,要使情志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真正步入科学化轨道,最终形成集诊断、治疗、预防于一体的情志医学体系,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期待综合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有组织、有计划逐一完成。


情志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综上述可见,近年中医学界开展了一些情志病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理论研究中,新的假说对原有基本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实验研究中,单一情志刺激伤脏主要集中在“怒伤肝”、“恐伤肾”,研究工作分别已深入到肝主疏泄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作用,恐的情绪遗传等层面;多情交织共病首先伤肝的经前期综合征...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
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如不及时诊治,常可罹患他种疾病。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关,其中就有精神因素。颜德馨教授尊古训、师前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治疗情志多从痰瘀郁论治,效果显著,现整理如下。 探病源 立论多...

情志病中医特色诊疗内容简介
《情志病中医特色诊疗》一书,作者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国际最新的研究资料,对一系列中医特色优势病种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它详细阐述了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功能性胃肠病、阿尔茨海默病、癔症、躁狂症和抑郁症等病症的病因病机,以及它们的临床表现。在诊断方面,书中介绍了中医的四诊法...

情志病中医特色诊疗作者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万毅女士,是一位1965年出生的汉族专家。她在医学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硕士学历为她的专业素养增添了更多分量。自1990年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万毅女士已经在中西医结合综合内科的临床工作中耕耘了近二十年。她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2000年,那时她荣获...

中医药科学研究中药研究
中医药科学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现代科技的运用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药资源的普查、开发和保护。已鉴定的中药品种超过5000种,通过《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著作,对常用中药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澄清了品种混乱,积累了药材的组织结构特征,确保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在中...

中医神志病学基本相信
赵永厚和蔡定芳两位专家共同编著的著作《中医神志病学》近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发行。此书的ISBN为9787811210682,于2009年8月1日首次出版,是一本单行本,页数共计283页。书本采用平装设计,尺寸适中,便于阅读,开本为16开,适合医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参考。该书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在神志病领域的应用与...

河南范军铭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是。根据查询顶端新闻信息显示,范军铭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研、科研一线工作,对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神志病,医术高超。

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总则
不断创新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神志病诊疗技术,从而提升整体的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需积极介入指导,中医医院自身则需强化神志病科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所有诊疗活动都在神志病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持续保持中医药特色,同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体验。

精神病的中医对精神病的认识
为此,对身心医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神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神志病的范畴。用“癫”、“狂”命名,是因其“正性癫倒,狂不识人”,也即现代医学“躁狂型”与“忧郁型”都是由精神刺激而引起的,以致失去理智的控制,不能进行正确地思维、语言错乱、精神失常、癔病、躁狂、登高而歌、弃衣奔走等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对关于情志病的问题做了怎么样的论述?
直接伤脏:情志致病多病从内生,直接影响脏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如《素问·经脉别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有所惊恐,喘出于肺……疾走恐惧,汗出于肝”皆可伤心:如《灵枢·口问》:“心者,五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腑皆摇”诱发...

衡东县13182405469: 中医如何解释忧郁症的机制? -
员媛正大: 抑郁症是常见的情感性障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乏为特征,常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减退、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利用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疗效好,...

衡东县13182405469: 中医试述七情致病的特点? -
员媛正大: 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在整个病程中,情绪的改变可使病情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癫病多由情志所伤,忧郁伤肝,肝气郁结,损伤于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上逆...

衡东县13182405469: 百合病和狐惑病 -
员媛正大: 百合病 [编辑本段]症状与由来 病名.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精神病疑似症状. 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

衡东县13182405469: 中医的神志病与情志病是一个意思吗 -
员媛正大: 你好,我是从事医疗工作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我现在也只是处于学习阶段,所以回答可能有点片面,只是和你探讨一下. 我认为,情志病和神智病意思不是一样的.情志病应该是指由情志过极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神智恍惚,或喜或悲或忧,但是,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 神智病应该严重点,病因不仅仅限于情志过极,还可见于高热,外伤,先天因素等,和西医说的精神紊乱有相似的地方(不完全一样),病人主要表现是抑郁或狂躁,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和别人正常交流.希望我的回答有所帮助,不对的地方指出.

衡东县13182405469: 中医心理学是如何进行疾病分析的?
员媛正大: (一)气机失调 情志的异常变化可直接影响脏腑的气机,致使气滞不行,气机紊乱,或气机升降失常,情志所伤致脏腑气机失常的基本规律主要有: (1)怒则气上:是指...

衡东县13182405469: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是什么
员媛正大: 情志病,病名首见于明·张介宾《类经》,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情志病包括:⑴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⑵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⑶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关,其中就有精神因素.颜德馨教授尊古训、师前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治疗情志多从痰瘀郁论治,效果显著

衡东县13182405469: 中医如何解释抑郁症、神经症? (转载) -
员媛正大: 虽然中医学没有抑郁症、神经症等病的对症病名,但依据临床症候、发病转归等,当归属中医郁证范畴.郁证早在《内经》时代便有较系统的研究,其中情志内郁致病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医理论认为肝为刚脏、五行归木,喜条达,恶抑郁...

衡东县13182405469: 何谓七情?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员媛正大: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致病特点为: ①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为情志病;②直接伤及内脏;③影响五脏气机,气血运行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④影响病情变化,情志波动,病情加重或恶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