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孔子为何会周游列国十四年?有何意义

作者&投稿:荤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孔子周游列国是其一生的重大事件。他自述“三十而立”,即三十岁时立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对天下一些重大事情的看法,积极投入政治活动。由三十到七十三岁去世的四十多年中,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占去三分之一时间。再以孔子与各国君主接触,宣传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说,又是联系最广、影响面最大的一段时间。为此,对孔子的这段历史有必要仔细辨析。对此略抒浅见于此。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的孔子,抛弃鲁国三公之一――大司寇的高位,带领弟子们到鲁国之外周游。为什么?应有四个原因:

一为“送女乐”事件。在此前不久的夹谷之会上,齐国要用武力摄服鲁国,当时身为相礼的孔子,用周礼作武器,拙败了齐国的企图,在国内威信大增,齐国为此忧虑,于是齐景公采纳黎^的建议,向鲁国送去八十名娇艳的 *** 和一百二十匹身披着锦绣的马,陈列到鲁国稷门外。孔子知道鲁君如果收下便会骄奢淫佚,不理政事,坚决反对收下。执政大夫季桓子却主张收下,鲁定公碍于面子,不好马上说收,却以巡视为名,到稷门看了三次,后来收下了。孔子愤怒地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认为这样一来 *** 腐蚀国君,当政的“小人”进谗言,鲁国政治不会清明,自己的理想不能推行,故而离开。二为“失”事。孔子要马上离去,弟子们说鲁国就要祭天了,按照旧制国君祭天时的肉,要在祭后分给大臣。弟子们请他再等几天,说如果送来肉,说明国君还器重您。孔子为此等了三天,也未见人送祭肉来,便知道鲁国国君对自己失去了信任,才决定离开。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

三因孔子主持隳三都的事件。当年季桓子的家臣阳虎在鲁国叛乱,孔子态度明朗地反对阳虎,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桓子认为孔子和自己政治观点一致,便请鲁君任命他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又不断擢升为司空、大司寇。孔子一旦大权在握,便开展了维护鲁君利益、削弱大夫势力的“隳三都”活动。他先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说:依照周礼,“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三家的家臣分别占据三地,城池大,势力大,严重威胁到三家的利益。以此为由出兵拆除了叔孙氏的C城,在对季孙氏费城的攻击中,遭到强烈抵抗后,才勉强拆除。当要拆到孟孙氏的J城时,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坚决反对,孟孙氏回味自己的家臣公敛处父对自己忠心耿耿,并未威胁到自己,原来孔子拆J城的矛头是对着自己。J城没攻下来,三家却醒悟过来,三家大夫意识到孔子隳三都的主要目的是削弱来三家大夫的力量,孔子和自己并不是一家,所以在鲁君面前屡进谗言,把孔子挤走了。四是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走。孔子一直怀着仁政德治的治国理想,几年前在中都小试锋芒,取得成功,加强了信心。当上大司寇后,在夹谷之会上为“相”时,取得成功,更信心勃勃,才敢于触动三家大夫,展开了隳三都的活动。一旦被排挤,认识到鲁国非实现自己政治理想之地,于是另辟蹊径,另找出路,到别国试试。他认为凭着自己的本领和威望,不信干不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便决心带着弟子们到鲁国之外发展。这便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人们提起孔子周游列国的活动,往往重视“周游”二字,即到各国游历,其实不然。孔子及其弟子一行,十几年来在外面的活动,不是去游历(今日习称旅游),不是去游山玩水,不是到处观景。也不是一个国家或一级 *** 派出的代表团、考察团,而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的政治集团。一个以孔子为首,带领一批弟子到各国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到某一国家施展自己抱负的政治集团。他们在各国的活动,都是一些政治活动。孔子远大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达到世界“大同”。其近期目标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他认为现实社会应该和鲁国大夫专权的现实不一样,“政不在大夫”。他十分自负地说:如果有人用自己的主张,几个月就可使这个国家变样,三年就能大见成效。当子贡向他问起一块美玉是藏起来好,还是找个识货的主卖出去好时,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实际上孔子在各国的一些活动都是在推销自己。为了从政,他带领弟子们由北方跑到南方,由这国跑到那国,为了达到从政的目的,他不惜面见社会上反响不好的卫国南子,甚至连背叛晋国的佛Z对他召唤,他也“欲往”。尽管他相信自己“不缁”、“不U”;有信心改变坏人,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打算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争取坏人,改造坏人。千方百计要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各国施展,这就是孔子率领的这一政治集团到处周游的目的。

尽管孔子一行栖栖遑遑,到处寻找从政治国的机会,却一直未能如愿。原因何在?这涉及到对孔子此人的基本估价问题。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各国的奴隶主政权岌岌可危。奴隶主们为了生存和延续统治,敲骨吸髓地对广大奴隶剥削压榨。其实,剥削压迫越甚,奴隶们反抗越厉害,各国奴隶制的统治越不稳。孔子,这位出身奴隶主家庭,一生忠君尊王,即忠心奴隶主服务的奴隶制思想家、奴隶主的代言人,想的却比各国奴隶主更深些,更远些,但却不切合实际。他认为如果奴隶主对奴隶放宽剥削,让他们吃饱穿暖,如果承认奴隶们的人格,不任意役使、买卖、杀戮、殉葬,奴隶们就不会反抗了。奴隶制就可延续了。于是他所到各国均宣传仁政、德治,大量举出先王宽民、爱民的例子,对违背礼制的人鞭挞、斥责。他认为这一剂良药,足可治奴隶制衰亡的顽症。殊不知惯于残酷奴役奴隶的奴隶主本性不改,人家不用他。他反对的那些争权者――各国大夫,正是各地反对奴隶制的力量,更对他不客气。所以孔子所到之处,大多是国君以礼相待,但不用他的主张。像宋国司马桓s那样的人,与他的主张本来敌对,当然对他更不能容了。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到处不被任用的主要原因。

在孔子率领弟子们十几年的周游列国中,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十几年来对外活动也有不少收获。其一,孔子及其弟子们十几年,到各地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通过到各国与各阶层人们广泛接触,实地了解到各国的民情、国情,对于孔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少作用。学界一般认为孔子早年重礼,晚年重仁,就与其周游列国、广泛调查有关。六岁便“陈俎豆,设礼容”的孔子,早年习礼有成,曾被誉为鲁国最懂礼仪的人。孟僖子临死前对儿子说:因为自己对周礼不熟悉,难以担当大任,“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孟僖子临死前托孤让两个儿子向孔子习礼,此后不久,孔子率弟子南宫适等到周都洛邑观礼乐。他多次强调礼乐治国,认为礼是最大的事。经周游列国,到处了解些国情民情后,其思想则逐渐向仁德方面转变。如孔子归国后,季康子向他问增加田赋的事,他不回答,就是心中反对。冉求帮助季氏聚敛,他大发雷霆,“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子路问君子,孔子接连回答“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对郑国的子产,更赞扬其“养民也惠,使民也义”的好思想,好作为。这些主张大都是在周游游列国时,多次实际见到民间疾苦的反映。

社会调查还包括了解各国的国情。从各国的历史、到各国的现状。从这些具体实例中吸取经验,汲取教训。在他对各国历史人物及当时人物的评价中体现出他的思想。如卫灵公虽本事不大,道德不高,但用了几位贤才就能保住“不丧”。陈」对他的主张比较支持,但孔子考虑到陈国国小民贫,又介于大国之间,不敢在陈国有所作为等等。第二个收获就是周游列国中又收了一些弟子,在现实中对弟子们教育,与弟子们交谈中,丰富了他的教育思想。另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到处播撒仁德思想、惠及各地民众、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使孔夫子名扬各国,甚至有人把他奉为惊醒世人的木铎。作为孔子一生中重大事件的周游列国,并没白白浪费了十几年,而是有了一些实地接触、考察社会的机会。这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对这位文化巨人的铸造,显然起着重要作用。当地依据古代传闻,有很多纪念遗址。如颜子港、讲经台、晒书场、坐石、回车埠、孔叹桥、问津碑、墨池、砚石、田泾石、长沮冲、桀溺畈等。历史是复杂的,非亲身经历不会记载详细(即使亲自经历,有时也难免记错),为弄清事实,就应利用各方面的资料予以对照、证实。司马迁亲自到孔子故乡调查,听到许多真实材料,如实地记录下来,对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他只是一人调查,一人访问。如果铺开面,更多的人调查,更多的人访问,肯定能得到更多的资料,更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问题。河南孔子学会发动全省的力量,广泛调查,搜集到大批资料,显然比当年广泛深入的多。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主要在今河南一带,河南省孔子学会组织了孔子周游列国史迹调查活动,该会已将该省内调查到的八十多处孔子周游列国的史迹编印成册,名《孔子足迹遍河南》。在此基础上,重新绘制了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要周游列国原因是什么?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周初制订的礼乐制度破坏殆尽.他提出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张,却不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所以孔子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希望寻求做官,以便实现他的政治理想.14年间,他颠沛流离,历尽艰辛,...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孔子先是在自己的国家鲁国做了官,后来成了丞相。这时他想施展一番自己治国的抱负,对国家进行很大的改革。他想消减贵族们的权力,增强国王的权威。但由于改革措施过于激进,极大地影响了贵族们的利益,受到了贵族的激烈反对,国王也不再支持他。他感到在丞相职位上已无法立足,便辞去官职,带着徒弟到其他...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当然,孔子周游列国肯定不是为了单纯的游玩,孔子肯定也是有他的目的的。那就是宣传他的政治和教育思想,孔子每到一国都会积极进行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文化思想,而且孔子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周游列国,而是带着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周游列国的。周游列国结束以后,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从事古籍整理的工作,孔子...

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他的思想吗?为什么?
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是为了宣传他的思想,还有一些原因是鲁国国君不务正业,整日以声乐丝竹为乐,让孔子看不到希望。所以他才会选择出游列国,希望能够遇到重视“仁政”的国君,让自己的政治思想可以发扬光大。一、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孔子生于春秋时的鲁国,按理说,如果要推行自己的思想,可以从本...

揭秘:孔子为何会周游列国十四年?有何意义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的孔子,抛弃鲁国三公之一――大司寇的高位,带领弟子们到鲁国之外周游。为什么?应有四个原因: 一为“送女乐”事件。在此前不久的夹谷之会上,齐国要用武力摄服鲁国,当时身为相礼的孔子,用周礼作武器,拙败了齐国的企图,在国内威信大增,齐国为此忧虑,于是齐景公采纳黎^的建议,...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呢?
后人绘孔子像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孔子最经典的形象莫过于杏坛讲学,周游列国。那么,孔子为何要周游列国呢?简而言之,孔子是为了做官,在政治上得到重用。而做官,为的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恢复周代礼乐文明的梦想。孔子曾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也就是说,在“...

脑筋急转弯 孔子为什么要走着周游列国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飞机。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从政,他带领弟子们由北方跑到南方,由这国跑到那国,为了达到从政的目的,他不惜面见社会上反响不好的卫国南子,甚至连背叛晋国的佛肸对他召唤,他也“欲往”。究其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有以下四个原因:“送女乐”事件 。身为鲁国相礼的孔子用周礼作武器拙败...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14年
寻求君主的支持,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君主的支持,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寻找一个可以实践自己理想的地方。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割据和战乱,孔子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历史上的孔子为何周游列国?
孔子出生时,周室已衰。周天子徒拥虚名,既不能制诸侯,列国诸侯亦常受制于有实力之贵族。列国彼此相争,各国贵族亦常作乱。于是礼制崩解,传统习俗的规范力量消失,天下遂进入无政府状态。孔子面对此一严重的时代问题,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为己任。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以鲁国为原点,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周边国家游历。周游的国家有鲁国西南方的宋国、陈国、蔡国、楚国,北方的齐国,西方的京城、卫国、曹国、郑国,东方的杞国。 望采纳 孔子孟子周游列国谁在帮他们解决经费? ◎ 李开周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是谁在帮他解决经费问题? 我猜很多朋友会说...

南安市13578069546: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用了多长时间?对他有什么影响 -
哈周泰利:[答案]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周初制订的礼乐制度破坏殆尽.他提出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张,却不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所以孔子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希望寻求做...

南安市13578069546: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哈周泰利: 我们都知道“圣人”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按今名大致路线...

南安市13578069546: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哈周泰利: 1.脑筋急转弯答案: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飞机,不能环游世界只能周 (舟) 游列国.2.孔子出生时,周室已衰.周天子徒拥虚名,既不能制诸侯,列国诸侯亦常受制于有实...

南安市13578069546: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目的是什么 -
哈周泰利: 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 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南安市13578069546: 孔子为什么要走着周游列国怎么回答? -
哈周泰利: 因为孔子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一般都是靠口.而且一边走一边欣欣赏风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且孔子那时候也不富裕.没有钱堵车来周游列国所以孔子只好走着周游列国.

南安市13578069546: 孔子为什么会周游列国?
哈周泰利: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东南)人.鲁定公当上国君后,天天只顾吃喝玩乐, 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却躲起来 不见孔子.这件事让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 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还是另投明 主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 周游列国,开始向国君们宣讲他的政治主张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小国都面 临着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又有谁会接受孔子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 制度的主张呢?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将他拒之 门外.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 子.晚年时,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 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南安市13578069546: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作文400字 -
哈周泰利: 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养士'-----著名的有'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 养士手下的士分为四类---1.学士2.策士3.方士或术士4.食客 而孔孟这种有专门学问的属于学士.这类人声望和地位最高,无论到哪国都能受 到优厚的待遇. 孔子周游列国一来是为了向各国传播儒家思想道德,向诸君侯介绍以仁、道、智 治国的方法.二来这也是当时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

南安市13578069546: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为什么他还周游列国呢?求解释 -
哈周泰利: 是因为他还周游列国时父母已经不在了.孔子父亲在他21岁死了,母亲在他13岁死了,所以他才出去周游列国.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南安市13578069546: 孔子的人生经历及形象 -
哈周泰利:[答案] 孔子生平 1、 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学习 2、三十而立. 这个“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上的自立,在鲁国但任“乘田”,管理畜牧;但更确切的说法应是人格的立,学识的立.这时他通过十五年的求学,已系统的掌握种种学识,并开馆授徒...

南安市13578069546: 孔子简介后人称孔子其为什么 -
哈周泰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